琴穀中。
封青岩的聲音,化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飄於天地之間。
一眼望去,淡白色的文字,似乎琴之音符般。
滿穀皆是。
當琴之音符飄於身邊時,又能隱隱約約聽到,有琴音從琴之音符中飄出,令人心中震驚無比。
稍後修改
稍後修改
請見諒
請見諒
“琴,乃聖人治世之音,乃君子修養之物琴,乃眾樂之首,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係政教之盛衰,關人心之邪正。”
大教諭的聲音純正洪亮,落在每一個人的耳朵裏。
“今日,吾聖教有十四書院於此論琴,乃應秉承聖人之願,興琴道以正樂。琴者,禁邪歸正,以和人心。是故聖人之治,將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
大教諭微微一笑,環顧一眼四周的學子,道:“此次論琴,乃以琴修身,以琴明道為主。”
“且,君子和而不同。”
當大教諭說完,便朝封青岩、大雨琴君一禮,道:“十四書院論琴,由封聖先始。”
“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
封青岩聞言一笑,便一邊說一邊來到穀中之央,對眾人一禮道:“葬山書院,封青岩見過諸位。”
“見過封聖。”
眾學子、教諭皆回禮。
這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封青岩身上。
“在論琴前,吾亦有‘三說’送與諸位,所謂三說,即:得心、應手、成樂。”封青岩道,“而得心,則有四要兩需。”
“敢問封聖,可是四要兩需?”
有琴者好奇道。
且,並不太了解何是‘三說’,此為第一次聽到。
“四要,即辯題、正義、知味、識體,兩需即入境、傳神。”
封青岩聞言便道,看到眾人皆是一臉不解的樣子,又言:“得心,乃是琴者於琴曲,由外到內之把握,及充分認識與深入理解。”
“得之於心,乃前題,乃基礎,乃根本,可免因盲目而謬誤,可免因任意而曲解。”
封青岩道。
眾琴者聞言皆是點頭。
“為何要辯題?”
這時,封青岩自問自答,道:“若不辯,則生謬。”看向眾琴者問,“諸位可知《鷗鷺忘機》之曲?”
有琴者點頭,有琴者搖頭。
“那諸位可知,鷗鷺所忘,是何機心?”
封青岩又問。
大部分琴者皆是搖頭。
“鷗鷺為海翁所負,非鷗鷺存機心也。”
封青岩繼續說下去,道:“所謂‘正義’,乃知琴曲之思,方可深入領會。如《流水》而言,非水流之種種,更有種種水流之氣度、氣勢、氣韻。”
“韻味乃琴聲之神采所在,存於琴之風格、流派、情趣等。”
“風格流派,皆有地域之別,亦有傳承之異,還有個性之差。既表現於琴之本身,亦體現於琴之人。諸位麵對各種風格流派情趣之曲,若不能妥當以待,則會或失於不知其精華而不能得益,或失於不知有自主而為人所繞。”
“此為知味,亦是君子和而不同。”
此時琴穀裏,不論是學子,還是琴者,以及教諭,皆在認真聆聽。
“至於識體,凡藝皆重章法。全局之起承轉合,高=潮所在,散板入拍之起收等,必有正確認識,恰當安排,以免失誤及平庸。”
“識體方可明心,心明方可致精深,不可輕之。”
封青岩站在琴穀之央緩緩說著。
秋風吹過,揚起他的白衣,盡顯君子之風采,令不少女郎傾慕。
“二需之入境,即以己之心,入琴曲之境,是已得心‘四要’之結果。此境既在於樂境之形,更在於意境之神。”
“二需之傳神,即已入境之心,轉為表現為琴曲情懷、音韻之構思,下指之前,成竹在胸,乃是傳神之途。”
“已達入境之心,既得其形又得其神。”
“在對琴曲的精心分析研判中,毫無輕慢之心、玩忽之態,而如奉妙題、對嚴試、琢美玉、雕良材、著古墨、布奇奕、著長篇、揮雄師,用慎思熟慮於宏觀及細節。”
此時封青岩盤坐下來,口中吐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
似乎淡白色的文字,隱隱化為一個個神奇無比的音符,令琴穀裏的眾人震驚不已。
“古之聖人言,唯樂不可以為偽,琴尤如此。”
“無偽必以真誠,真誠之境在於至善,唯至善方能無欺;抱精心、懷慎思、不欺人、不矯世、則可以傳神。”
封青岩口中吐出的音符,似乎化為琴音般在眾人的耳朵響起。
這時,十三書院的教諭皆是震驚不已,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看著封青岩。
口吐音符。
音符又化琴音。
難道封聖已為琴君?
要不然,如何能夠做到口吐音符,音符化琴音?
“敢問封聖,何為應手?”
此時有琴者滿臉激動道,在封聖的一番話中,他似乎明白了什麽。但似乎又差一些,便忍不住站起來詢問,希望得到下麵的答案。
其他琴者聞言,皆是渴望看著封青岩。
封聖之言如同黃鍾大呂般,令他們如夢初醒,豁然開朗。
“應手有三則八法。”
封青岩一笑,便繼續道:“三則即發聲、用韻、運指,八法即輕重、疾徐、方圓、剛柔、濃淡、明暗、虛實、斷續。”
“三則八法?”
琴者好奇起來。
“應手,乃是將深懷於心之琴曲,以嚴格而又多變化之雙手,用於七弦,恰當的表現出來。”
“以心用手,以手寫心;令由心出,以手應之。”
眾琴者一邊聽,一邊看著自已的雙手。
“三則之一,發聲如金玉。”
“三則之二,移韻若吟誦。”
“三則之三,運指似無心。”
“運指似無心?”
這時有琴者疑惑,前麵兩個還好理解,問道:“如何無心?”
封青岩聞言,便解釋道:“人之行,最放鬆最自如之時,乃至於不覺,更至於似乎無心。心中在於要成之事,而不覺、不思成事之途徑,實已得之於心而似不經意。”
“運指揮弦,純熟自如,法度自嚴,音韻自明。”
“於已於人,一似無心。”
……
封青岩的聲音,化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飄於天地之間。
一眼望去,淡白色的文字,似乎琴之音符般。
滿穀皆是。
當琴之音符飄於身邊時,又能隱隱約約聽到,有琴音從琴之音符中飄出,令人心中震驚無比。
稍後修改
稍後修改
請見諒
請見諒
“琴,乃聖人治世之音,乃君子修養之物琴,乃眾樂之首,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係政教之盛衰,關人心之邪正。”
大教諭的聲音純正洪亮,落在每一個人的耳朵裏。
“今日,吾聖教有十四書院於此論琴,乃應秉承聖人之願,興琴道以正樂。琴者,禁邪歸正,以和人心。是故聖人之治,將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
大教諭微微一笑,環顧一眼四周的學子,道:“此次論琴,乃以琴修身,以琴明道為主。”
“且,君子和而不同。”
當大教諭說完,便朝封青岩、大雨琴君一禮,道:“十四書院論琴,由封聖先始。”
“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
封青岩聞言一笑,便一邊說一邊來到穀中之央,對眾人一禮道:“葬山書院,封青岩見過諸位。”
“見過封聖。”
眾學子、教諭皆回禮。
這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封青岩身上。
“在論琴前,吾亦有‘三說’送與諸位,所謂三說,即:得心、應手、成樂。”封青岩道,“而得心,則有四要兩需。”
“敢問封聖,可是四要兩需?”
有琴者好奇道。
且,並不太了解何是‘三說’,此為第一次聽到。
“四要,即辯題、正義、知味、識體,兩需即入境、傳神。”
封青岩聞言便道,看到眾人皆是一臉不解的樣子,又言:“得心,乃是琴者於琴曲,由外到內之把握,及充分認識與深入理解。”
“得之於心,乃前題,乃基礎,乃根本,可免因盲目而謬誤,可免因任意而曲解。”
封青岩道。
眾琴者聞言皆是點頭。
“為何要辯題?”
這時,封青岩自問自答,道:“若不辯,則生謬。”看向眾琴者問,“諸位可知《鷗鷺忘機》之曲?”
有琴者點頭,有琴者搖頭。
“那諸位可知,鷗鷺所忘,是何機心?”
封青岩又問。
大部分琴者皆是搖頭。
“鷗鷺為海翁所負,非鷗鷺存機心也。”
封青岩繼續說下去,道:“所謂‘正義’,乃知琴曲之思,方可深入領會。如《流水》而言,非水流之種種,更有種種水流之氣度、氣勢、氣韻。”
“韻味乃琴聲之神采所在,存於琴之風格、流派、情趣等。”
“風格流派,皆有地域之別,亦有傳承之異,還有個性之差。既表現於琴之本身,亦體現於琴之人。諸位麵對各種風格流派情趣之曲,若不能妥當以待,則會或失於不知其精華而不能得益,或失於不知有自主而為人所繞。”
“此為知味,亦是君子和而不同。”
此時琴穀裏,不論是學子,還是琴者,以及教諭,皆在認真聆聽。
“至於識體,凡藝皆重章法。全局之起承轉合,高=潮所在,散板入拍之起收等,必有正確認識,恰當安排,以免失誤及平庸。”
“識體方可明心,心明方可致精深,不可輕之。”
封青岩站在琴穀之央緩緩說著。
秋風吹過,揚起他的白衣,盡顯君子之風采,令不少女郎傾慕。
“二需之入境,即以己之心,入琴曲之境,是已得心‘四要’之結果。此境既在於樂境之形,更在於意境之神。”
“二需之傳神,即已入境之心,轉為表現為琴曲情懷、音韻之構思,下指之前,成竹在胸,乃是傳神之途。”
“已達入境之心,既得其形又得其神。”
“在對琴曲的精心分析研判中,毫無輕慢之心、玩忽之態,而如奉妙題、對嚴試、琢美玉、雕良材、著古墨、布奇奕、著長篇、揮雄師,用慎思熟慮於宏觀及細節。”
此時封青岩盤坐下來,口中吐出一個個淡白色的文字。
似乎淡白色的文字,隱隱化為一個個神奇無比的音符,令琴穀裏的眾人震驚不已。
“古之聖人言,唯樂不可以為偽,琴尤如此。”
“無偽必以真誠,真誠之境在於至善,唯至善方能無欺;抱精心、懷慎思、不欺人、不矯世、則可以傳神。”
封青岩口中吐出的音符,似乎化為琴音般在眾人的耳朵響起。
這時,十三書院的教諭皆是震驚不已,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看著封青岩。
口吐音符。
音符又化琴音。
難道封聖已為琴君?
要不然,如何能夠做到口吐音符,音符化琴音?
“敢問封聖,何為應手?”
此時有琴者滿臉激動道,在封聖的一番話中,他似乎明白了什麽。但似乎又差一些,便忍不住站起來詢問,希望得到下麵的答案。
其他琴者聞言,皆是渴望看著封青岩。
封聖之言如同黃鍾大呂般,令他們如夢初醒,豁然開朗。
“應手有三則八法。”
封青岩一笑,便繼續道:“三則即發聲、用韻、運指,八法即輕重、疾徐、方圓、剛柔、濃淡、明暗、虛實、斷續。”
“三則八法?”
琴者好奇起來。
“應手,乃是將深懷於心之琴曲,以嚴格而又多變化之雙手,用於七弦,恰當的表現出來。”
“以心用手,以手寫心;令由心出,以手應之。”
眾琴者一邊聽,一邊看著自已的雙手。
“三則之一,發聲如金玉。”
“三則之二,移韻若吟誦。”
“三則之三,運指似無心。”
“運指似無心?”
這時有琴者疑惑,前麵兩個還好理解,問道:“如何無心?”
封青岩聞言,便解釋道:“人之行,最放鬆最自如之時,乃至於不覺,更至於似乎無心。心中在於要成之事,而不覺、不思成事之途徑,實已得之於心而似不經意。”
“運指揮弦,純熟自如,法度自嚴,音韻自明。”
“於已於人,一似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