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
一道道粗壯的氣運柱衝天而起,震得老者的胸中天地,都似有些不穩。但他卻是滿臉的激動,激動得連身子都有些控製不住,在微微顫抖……
眼眶裏漸漸湧現喜悅的淚水。
“雷音滾滾……”
“文氣貫空……”
“這是,聖人從東方出呐。”
他口裏輕喃著,若不是聖人出,豈會有如此驚人異象?
中年人與其他弟子等,皆是震驚無比,他們亦漸漸聽到了,猶如神雷般的驚天巨響,以及隱隱看到一道道粗壯的白色氣柱,以無可擋之勢衝破了雲霄,生生地撼動了天地。
他們的胸中天地在動蕩不停。
“這、這真是我儒家氣運柱?怎麽可能如此粗壯?這、這……”
“這到底是一道氣運柱,還是二十道?”
“二十合一?”
因為氣運柱都是在同一個地方衝起,遠遠看去就像一道,巨大得如同山嶽般。若不是有先後,以及一聲聲雷霆巨響,這根本就是一道氣運柱。
“在同一個地方,應該隻是一道……”
“隻是一道?天下間有如此粗壯的氣運柱嗎?即使我聖書院的氣運柱,亦不過是數尺,還不到一丈。”
“這起碼有數十上百丈吧?”
“不止。”
“上千丈?”
“有可能上萬丈?”
“雖然氣運柱遠在千裏之外,但它依舊大如山嶽,有上萬丈粗壯並不奇怪。”
“上萬丈?!!”
此刻眾人都震驚起來。
上萬丈的氣運柱?這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存在,因為聖書院的氣運柱,不過是八九尺而已。
即使是聖書院最輝煌的時期,氣運柱亦不過是將近兩丈。
即是有數位半聖坐鎮的時。
這個世界的半聖,即為輪回世界的大儒。
轟隆隆——
又是一道氣運柱衝天而起。
“二十一道!”中年人道,就扭頭看向儒服老者,滿臉期望的樣子,“老師,是不是聖人出世了?”
“即使不是聖人出世,亦為聖人出世。”
儒服老者心中有大喜道。
在此刻,他已經漸漸冷靜下來,發現或許不是傳說中的聖人出世。
雖然有滾滾雷音,有破霄氣運柱,但是沒有聖光衝天,沒有文字共鳴,沒有文氣如雲,沒有祥雲橫空,沒有文字起舞,沒有瑞獸相伴,沒有天地生花,更沒有萬書朝拜。
而聖人出世,必定會伴隨這些聖象,特別是天地生花、萬書朝拜。
但是現在沒有。
隻有雷音雷音滾滾,與氣破雲霄。
既然不是聖人出世,難道是半聖?但是,半聖出世並沒有如此驚人的聖象。
聖書院誕生過不少半聖,或許是聖光衝天,或許是文字共鳴,或許是文氣如雲……
而且聖象的聲勢,並沒有如此浩蕩。
不是聖人,又不是半聖,那會是什麽?這讓儒服老者想不明白,難道是介於聖人與半聖之間?
亞聖?
但亞聖,亦為聖人。
“怎麽會不是聖人?”此刻有弟子卻震驚道,“即使是我聖書院的半聖出世,亦沒有如此驚人威勢。”
在他眼裏,半聖即為聖人,他以為老師所說的聖人,是為半聖。
“不是聖人,那會是什麽?”
“這不可能是書院吧,書院的氣運,乃是一點點壯大,不可能像眼前這般,瞬間就衝破了雲霄。而且,即使是半聖出世,其氣運柱亦不過是數尺而已。”
“聖人集中有提過,氣運柱最大者,亦不過七尺而已。”
“的確是七尺。”
儒服老者的三十三名弟子,紛紛討論起來。
這三十三名弟子中,年齡最大者,已經五十五歲,便是一直守在身邊的中年人。他不僅年齡最大,亦為老者的大弟子,為大賢,且為聖書院頗為年輕的大賢。
在這個世界,能在六十歲前成為大賢,都可以說十分年輕。
年齡最小者,不過十五歲,但已為九品學士。
可謂前途無量。
其中女弟子有三人。
儒服老者一生所收弟子,共有四十八人。
其中一人為大賢,五人為大儒,十三人為準大儒,除了兩人還為士子外。
其他不是學士,便是大學士。
可謂一門多英才。
不過,現在跟來的隻有三十三人。
餘下的十五人,有人在中土為官,主政一郡之地,無法抽身離開;有人早已經嫁為人婦,相夫教子,自然不可能再出遊。
其他的不是病故,便是意外而亡,又或是戰死沙場。
這些皆為英才。
若是儒服老者的弟子,皆沒有死去。
或許不是隻有一名弟子為大賢,而是有可能有三名弟子為大賢,特別是戰死沙場的那兩位。他們才二十多歲,就已經為準大儒,可謂前途無量。
可惜英年早逝。
“大師兄,若不是聖人出世,那些氣運柱是怎麽回事?”一名二十多歲的青年疑惑道,“這威勢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了,若不是親眼所見,誰會相信呢?”
“不知。”
那大齡中年人道。
他雖然一身深藍色的儒服,但骨架有些粗大,眼神炯炯有神,猶如一名征戰沙場的武將般。
不過,靜靜站在那裏,卻透著幾分儒雅。
他雖然為大賢,但剛入大賢不過兩年,境界都沒有穩固下來。其實,在儒服老者的眾多弟子裏,他的天賦並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
隻不過十分勤勉。
可以說,是以勤補拙的典範。
他成為大儒,都讓人意外,而成為大賢,則震驚了整座聖書院。
在眾多人看來,他一生,最多為準大儒,可是誰知道,他不僅成為大儒,最後還在六十歲前,成為大賢。
一鳴驚人。
而天賦最好,並不是年齡最小的那一位……
當然,年齡最小的那一位,天賦十分卓越,可以說百年罕見。但是,在他們這些師兄弟看來,天賦最好的,乃是戰死沙場的那兩位。若是他們沒有戰死,現在必定為大賢……
其實,能成為儒服老者的弟子,天賦都不會太差。
大弟子應該是一個例外。
畢竟。
大弟子跟隨老者最久,已經有四十餘年了。在儒服老者,還沒有成為大儒時,他便已經跟隨著儒服老者……
所以說。
他相當於這些師兄弟的半個老師。
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他來教導與指點……
“現在無法說,古籍上並沒有記載。”大弟子中年人沉吟一下說,“雖然說,不一定是聖人出世,但於我儒家來說,必定是天大的好事,或許是我儒家寶物出世,亦說不定。”
“寶物出世?”
眾人愣了一下,立即眼前一亮。
而且,這個說法,似乎挺靠譜的,可以解釋為何沒有天地生花,沒有萬書朝拜了。
“那個方向,咦,不正好是檀香書院的方向嗎?”
有青年愣了一下就道。
雖然他沒有來過檀香書院,但是一路走來,自然會知道。
“那個方向,真有可能是檀香郡,難道與檀香書院有關?可是,檀香書院……”
“沒有聽說,檀香書院留下過什麽寶物啊。”
“難道與李聖有關?”
“隻能是李聖。”
“快走,要不然寶物讓人取走。”
有弟子頗為心動,與著急起來,畢竟距離檀香書院還有千餘裏,“這寶物,很有可能是聖級的寶物,應該為李聖所留。李聖與我聖書院有因緣,亦算是我聖書院的半個弟子,此寶物自然與我聖書院有關……”
“林師弟所言有理。”
“不管如何,如此寶物,隻能由我聖書院保管。若是任其流落在外,必定會引起地方動蕩……”
“呃,師兄,這話說得有些不要臉啊。”
“什麽不要臉,事實便是如此。”
“此等寶物,流落在外,不是寶物,而是災難。師弟,你年紀太小了,不懂,這水深……”
“即使真有什麽寶物,這千餘裏……待吾等趕到,寶物早已經沒有蹤影了。”
“那還在說什麽?走啊。”
不過,年紀大的弟子,並沒有參與進入,一直在靜靜眺望。其實,這些年輕弟子,隻是在說笑……
轟隆隆!
在他們說話間,巨響依舊響個不停,震得他們的胸中天地都在震蕩。不過幸好,此巨響,並不是專門衝他們胸中天地而來,要不然他們的胸中天地,早已經被震碎了。
巨星最終停在二十七這個數字。
即是說。
一共有二十七道氣運柱。
不過,遠遠看雲,二十七道氣運柱,就像是一道大如山嶽般的氣運柱。
“二十七?”
有中年大儒蹙著眉頭思索起來,道:“這個數字,可是有什麽含義?”
“這個難說。”
“去看看便知道了,我們不是再要去檀香書院?”
“老師,現在走?”
“走。”
儒服老者點頭,便走上牛車。
四周的弟子紛紛上車。
十餘輛牛車,立即飛奔而去,在馬路上掀起了滾滾泥塵。拉車的青牛,皆為牛妖,力大無窮,可日行千裏……
“氣運柱還在。”
路上,不少弟子掀開簾子,看到氣運柱依舊在,倒是讓他們有些意外。時間都過去一陣了,儒家寶物竟然還在?沒有人去取?還是說,此寶物並不易取?
“看來,此寶物並不易取。”
“聽說這個大宋王朝,連大儒都沒有幾位,如何去取?”
“若是要大賢才能取,說明此寶物,才是真正的寶物。哈哈,此寶物果然與我聖書院有有緣,要不然偏偏在此時出世?不早,不晚?”
“此言有理。”
“你們少說兩句,什麽此寶物與我聖書院有緣?此是大宋王朝的寶物……”
“呃,師兄,你這就不對了。”
牛車裏。
儒服老者一直沒有說話。
雖然他上車後,便閉目,但是卻一直感受到,氣運柱的存在。
而且,他感覺到氣運柱龐大無比,似乎裏麵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知識,猶如一個個知識海洋般。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大弟子中年人,亦隱隱有此種感覺。
在十餘輛牛車飛奔而去時,此刻書院內外,凡是開啟了胸中天地的文人士子,似乎都聽到了巨響。
猶如雷音般滾滾而來。
境界越高,雷音便越大,感應越清晰。
但並不是所人都聽到,即使聽到,也不是全部都聽到,有人聽到一兩次,有人聽到五六次。
而能聽到二十七次巨響的,則隻有數十人而已。
一百人都不到。
此刻,凡是聽到巨響的文人士子,都看向書院大殿的方向,因為滾滾雷音便是從那裏來。
“這是怎麽回事?”
“巨響從哪裏來?我怎麽感覺我的胸中天地,都在震蕩?”
書院的草坪上,無數學子愕然不已,滿臉的震驚的樣子,根本搞不清發生了什麽事。
此刻就連寧鬆亦是如此。
雖然他聽到了二十七次巨響,但是巨響似乎憑空而來……
“寧府主,這可是發生了什麽事?”
七公主頗為擔憂道。
“不知。”
寧鬆搖搖頭。
不過在此時,塗寧卻有些震驚起來。
她看到書院大殿後,竟然浮現一座座巍峨的山嶽,並不是連著大地,而是憑空地懸浮在半空中。而且,這些巍峨山嶽,讓人有些說不清,如墨般,但卻綻放著淡淡的白光。
顯得無比神聖。
“這、這,難道就是書山?”她有些失神道,“我儒家的書山?可是,書山不隻是傳說嗎?”
“寧姐,什麽書山?”
塗鹿有些疑惑道,她同樣聽到巨響,但隻聽到三次。
“你沒有看到?”
塗寧指著書山道。
在她眼裏,書山一座連著一座,似乎隱藏在神秘的世界裏,若隱若現的樣子。
書山所在,已經化為另一個世界般。
“看到什麽?什麽都沒有啊。”塗鹿愕然道,“寧姐,你到底看到了什麽?快說。”
“書山,一座座的書山,就在書院大殿後。”
塗寧道。
塗鹿使勁地看,還是沒有看到書山,就連忙詢問其他學子,但得到答案還是沒有。
其他學子聽塗寧所言,皆詫異起來。
可是隻有塗寧一人能看到,大家都沒有看到,讓他們不太相信。
山坡上。
寧鬆等準大儒還在。
這時,他們聽到山坡下所言什麽書山,都有些詫異起來。
“寧兄,可是看到書山?”
一名老者問道。
寧鬆搖了一下頭,便看向塗寧的方向,道:“塗寧看到了書山?可為何,隻有她一人看到?這書山,會不會是傳說中的書山?傳說我儒家有書山,有學海……”
“什麽傳說中的書山學海?”
“這不隻是比喻嗎?”
……
……
一道道粗壯的氣運柱衝天而起,震得老者的胸中天地,都似有些不穩。但他卻是滿臉的激動,激動得連身子都有些控製不住,在微微顫抖……
眼眶裏漸漸湧現喜悅的淚水。
“雷音滾滾……”
“文氣貫空……”
“這是,聖人從東方出呐。”
他口裏輕喃著,若不是聖人出,豈會有如此驚人異象?
中年人與其他弟子等,皆是震驚無比,他們亦漸漸聽到了,猶如神雷般的驚天巨響,以及隱隱看到一道道粗壯的白色氣柱,以無可擋之勢衝破了雲霄,生生地撼動了天地。
他們的胸中天地在動蕩不停。
“這、這真是我儒家氣運柱?怎麽可能如此粗壯?這、這……”
“這到底是一道氣運柱,還是二十道?”
“二十合一?”
因為氣運柱都是在同一個地方衝起,遠遠看去就像一道,巨大得如同山嶽般。若不是有先後,以及一聲聲雷霆巨響,這根本就是一道氣運柱。
“在同一個地方,應該隻是一道……”
“隻是一道?天下間有如此粗壯的氣運柱嗎?即使我聖書院的氣運柱,亦不過是數尺,還不到一丈。”
“這起碼有數十上百丈吧?”
“不止。”
“上千丈?”
“有可能上萬丈?”
“雖然氣運柱遠在千裏之外,但它依舊大如山嶽,有上萬丈粗壯並不奇怪。”
“上萬丈?!!”
此刻眾人都震驚起來。
上萬丈的氣運柱?這在以前,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存在,因為聖書院的氣運柱,不過是八九尺而已。
即使是聖書院最輝煌的時期,氣運柱亦不過是將近兩丈。
即是有數位半聖坐鎮的時。
這個世界的半聖,即為輪回世界的大儒。
轟隆隆——
又是一道氣運柱衝天而起。
“二十一道!”中年人道,就扭頭看向儒服老者,滿臉期望的樣子,“老師,是不是聖人出世了?”
“即使不是聖人出世,亦為聖人出世。”
儒服老者心中有大喜道。
在此刻,他已經漸漸冷靜下來,發現或許不是傳說中的聖人出世。
雖然有滾滾雷音,有破霄氣運柱,但是沒有聖光衝天,沒有文字共鳴,沒有文氣如雲,沒有祥雲橫空,沒有文字起舞,沒有瑞獸相伴,沒有天地生花,更沒有萬書朝拜。
而聖人出世,必定會伴隨這些聖象,特別是天地生花、萬書朝拜。
但是現在沒有。
隻有雷音雷音滾滾,與氣破雲霄。
既然不是聖人出世,難道是半聖?但是,半聖出世並沒有如此驚人的聖象。
聖書院誕生過不少半聖,或許是聖光衝天,或許是文字共鳴,或許是文氣如雲……
而且聖象的聲勢,並沒有如此浩蕩。
不是聖人,又不是半聖,那會是什麽?這讓儒服老者想不明白,難道是介於聖人與半聖之間?
亞聖?
但亞聖,亦為聖人。
“怎麽會不是聖人?”此刻有弟子卻震驚道,“即使是我聖書院的半聖出世,亦沒有如此驚人威勢。”
在他眼裏,半聖即為聖人,他以為老師所說的聖人,是為半聖。
“不是聖人,那會是什麽?”
“這不可能是書院吧,書院的氣運,乃是一點點壯大,不可能像眼前這般,瞬間就衝破了雲霄。而且,即使是半聖出世,其氣運柱亦不過是數尺而已。”
“聖人集中有提過,氣運柱最大者,亦不過七尺而已。”
“的確是七尺。”
儒服老者的三十三名弟子,紛紛討論起來。
這三十三名弟子中,年齡最大者,已經五十五歲,便是一直守在身邊的中年人。他不僅年齡最大,亦為老者的大弟子,為大賢,且為聖書院頗為年輕的大賢。
在這個世界,能在六十歲前成為大賢,都可以說十分年輕。
年齡最小者,不過十五歲,但已為九品學士。
可謂前途無量。
其中女弟子有三人。
儒服老者一生所收弟子,共有四十八人。
其中一人為大賢,五人為大儒,十三人為準大儒,除了兩人還為士子外。
其他不是學士,便是大學士。
可謂一門多英才。
不過,現在跟來的隻有三十三人。
餘下的十五人,有人在中土為官,主政一郡之地,無法抽身離開;有人早已經嫁為人婦,相夫教子,自然不可能再出遊。
其他的不是病故,便是意外而亡,又或是戰死沙場。
這些皆為英才。
若是儒服老者的弟子,皆沒有死去。
或許不是隻有一名弟子為大賢,而是有可能有三名弟子為大賢,特別是戰死沙場的那兩位。他們才二十多歲,就已經為準大儒,可謂前途無量。
可惜英年早逝。
“大師兄,若不是聖人出世,那些氣運柱是怎麽回事?”一名二十多歲的青年疑惑道,“這威勢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了,若不是親眼所見,誰會相信呢?”
“不知。”
那大齡中年人道。
他雖然一身深藍色的儒服,但骨架有些粗大,眼神炯炯有神,猶如一名征戰沙場的武將般。
不過,靜靜站在那裏,卻透著幾分儒雅。
他雖然為大賢,但剛入大賢不過兩年,境界都沒有穩固下來。其實,在儒服老者的眾多弟子裏,他的天賦並不出色,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
隻不過十分勤勉。
可以說,是以勤補拙的典範。
他成為大儒,都讓人意外,而成為大賢,則震驚了整座聖書院。
在眾多人看來,他一生,最多為準大儒,可是誰知道,他不僅成為大儒,最後還在六十歲前,成為大賢。
一鳴驚人。
而天賦最好,並不是年齡最小的那一位……
當然,年齡最小的那一位,天賦十分卓越,可以說百年罕見。但是,在他們這些師兄弟看來,天賦最好的,乃是戰死沙場的那兩位。若是他們沒有戰死,現在必定為大賢……
其實,能成為儒服老者的弟子,天賦都不會太差。
大弟子應該是一個例外。
畢竟。
大弟子跟隨老者最久,已經有四十餘年了。在儒服老者,還沒有成為大儒時,他便已經跟隨著儒服老者……
所以說。
他相當於這些師兄弟的半個老師。
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他來教導與指點……
“現在無法說,古籍上並沒有記載。”大弟子中年人沉吟一下說,“雖然說,不一定是聖人出世,但於我儒家來說,必定是天大的好事,或許是我儒家寶物出世,亦說不定。”
“寶物出世?”
眾人愣了一下,立即眼前一亮。
而且,這個說法,似乎挺靠譜的,可以解釋為何沒有天地生花,沒有萬書朝拜了。
“那個方向,咦,不正好是檀香書院的方向嗎?”
有青年愣了一下就道。
雖然他沒有來過檀香書院,但是一路走來,自然會知道。
“那個方向,真有可能是檀香郡,難道與檀香書院有關?可是,檀香書院……”
“沒有聽說,檀香書院留下過什麽寶物啊。”
“難道與李聖有關?”
“隻能是李聖。”
“快走,要不然寶物讓人取走。”
有弟子頗為心動,與著急起來,畢竟距離檀香書院還有千餘裏,“這寶物,很有可能是聖級的寶物,應該為李聖所留。李聖與我聖書院有因緣,亦算是我聖書院的半個弟子,此寶物自然與我聖書院有關……”
“林師弟所言有理。”
“不管如何,如此寶物,隻能由我聖書院保管。若是任其流落在外,必定會引起地方動蕩……”
“呃,師兄,這話說得有些不要臉啊。”
“什麽不要臉,事實便是如此。”
“此等寶物,流落在外,不是寶物,而是災難。師弟,你年紀太小了,不懂,這水深……”
“即使真有什麽寶物,這千餘裏……待吾等趕到,寶物早已經沒有蹤影了。”
“那還在說什麽?走啊。”
不過,年紀大的弟子,並沒有參與進入,一直在靜靜眺望。其實,這些年輕弟子,隻是在說笑……
轟隆隆!
在他們說話間,巨響依舊響個不停,震得他們的胸中天地都在震蕩。不過幸好,此巨響,並不是專門衝他們胸中天地而來,要不然他們的胸中天地,早已經被震碎了。
巨星最終停在二十七這個數字。
即是說。
一共有二十七道氣運柱。
不過,遠遠看雲,二十七道氣運柱,就像是一道大如山嶽般的氣運柱。
“二十七?”
有中年大儒蹙著眉頭思索起來,道:“這個數字,可是有什麽含義?”
“這個難說。”
“去看看便知道了,我們不是再要去檀香書院?”
“老師,現在走?”
“走。”
儒服老者點頭,便走上牛車。
四周的弟子紛紛上車。
十餘輛牛車,立即飛奔而去,在馬路上掀起了滾滾泥塵。拉車的青牛,皆為牛妖,力大無窮,可日行千裏……
“氣運柱還在。”
路上,不少弟子掀開簾子,看到氣運柱依舊在,倒是讓他們有些意外。時間都過去一陣了,儒家寶物竟然還在?沒有人去取?還是說,此寶物並不易取?
“看來,此寶物並不易取。”
“聽說這個大宋王朝,連大儒都沒有幾位,如何去取?”
“若是要大賢才能取,說明此寶物,才是真正的寶物。哈哈,此寶物果然與我聖書院有有緣,要不然偏偏在此時出世?不早,不晚?”
“此言有理。”
“你們少說兩句,什麽此寶物與我聖書院有緣?此是大宋王朝的寶物……”
“呃,師兄,你這就不對了。”
牛車裏。
儒服老者一直沒有說話。
雖然他上車後,便閉目,但是卻一直感受到,氣運柱的存在。
而且,他感覺到氣運柱龐大無比,似乎裏麵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知識,猶如一個個知識海洋般。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大弟子中年人,亦隱隱有此種感覺。
在十餘輛牛車飛奔而去時,此刻書院內外,凡是開啟了胸中天地的文人士子,似乎都聽到了巨響。
猶如雷音般滾滾而來。
境界越高,雷音便越大,感應越清晰。
但並不是所人都聽到,即使聽到,也不是全部都聽到,有人聽到一兩次,有人聽到五六次。
而能聽到二十七次巨響的,則隻有數十人而已。
一百人都不到。
此刻,凡是聽到巨響的文人士子,都看向書院大殿的方向,因為滾滾雷音便是從那裏來。
“這是怎麽回事?”
“巨響從哪裏來?我怎麽感覺我的胸中天地,都在震蕩?”
書院的草坪上,無數學子愕然不已,滿臉的震驚的樣子,根本搞不清發生了什麽事。
此刻就連寧鬆亦是如此。
雖然他聽到了二十七次巨響,但是巨響似乎憑空而來……
“寧府主,這可是發生了什麽事?”
七公主頗為擔憂道。
“不知。”
寧鬆搖搖頭。
不過在此時,塗寧卻有些震驚起來。
她看到書院大殿後,竟然浮現一座座巍峨的山嶽,並不是連著大地,而是憑空地懸浮在半空中。而且,這些巍峨山嶽,讓人有些說不清,如墨般,但卻綻放著淡淡的白光。
顯得無比神聖。
“這、這,難道就是書山?”她有些失神道,“我儒家的書山?可是,書山不隻是傳說嗎?”
“寧姐,什麽書山?”
塗鹿有些疑惑道,她同樣聽到巨響,但隻聽到三次。
“你沒有看到?”
塗寧指著書山道。
在她眼裏,書山一座連著一座,似乎隱藏在神秘的世界裏,若隱若現的樣子。
書山所在,已經化為另一個世界般。
“看到什麽?什麽都沒有啊。”塗鹿愕然道,“寧姐,你到底看到了什麽?快說。”
“書山,一座座的書山,就在書院大殿後。”
塗寧道。
塗鹿使勁地看,還是沒有看到書山,就連忙詢問其他學子,但得到答案還是沒有。
其他學子聽塗寧所言,皆詫異起來。
可是隻有塗寧一人能看到,大家都沒有看到,讓他們不太相信。
山坡上。
寧鬆等準大儒還在。
這時,他們聽到山坡下所言什麽書山,都有些詫異起來。
“寧兄,可是看到書山?”
一名老者問道。
寧鬆搖了一下頭,便看向塗寧的方向,道:“塗寧看到了書山?可為何,隻有她一人看到?這書山,會不會是傳說中的書山?傳說我儒家有書山,有學海……”
“什麽傳說中的書山學海?”
“這不隻是比喻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