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殺人是一門藝術
賈誌剛說春秋之二·秦晉恩怨 作者:賈誌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誰也不是傻傻鳥。
從察覺到並非父親讓自己去祭祀母親的時候,申生就感到事情有些不妙了。他提高了警惕性,隨時準備應對不測。
酒倒到地上的時候,申生就隱約聞到一點什麽燒焦的味道,他發現地麵隆起了。等到驪姬命令小內侍喝酒,申生就猜到了隨後會發生什麽。
俗話說:蜂刺入懷,解衣去趕。蛇鑽進褲子裏的時候,誰還會在意脫個光屁股?這個時候,申生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命。
當眾人專心致誌欣賞小內侍和阿黃因公殉職的過程時,申生已經轉身出了後宮。所有人都認識他,所有人都不會阻攔他,因為他是太子。
出宮之後,馬就在宮門外,申生一向喜歡騎馬。他飛身上馬,甚至不敢回太子府,快馬加鞭,一個人逃往曲沃去了。
【殺人的藝術】
申生逃掉了,難道這一次驪姬疏忽了?百密一疏了?關鍵時刻掉鏈子了?
殺人是一門學問,在殺人之前,應該研究一下將要殺的是哪一種人。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必須快殺的,否則錯過機會就會打草驚蛇,就很難殺他;另一種是不能快殺的,因為人的本能讓他反抗,反而麻煩,但是,如果你給他時間讓他自己去想,他會越想越覺得自己該死,最後自己把自己給殺了。有的人,你不能給他時間思考;有的人,你必須給他時間思考。而申生就是第二種人。
驪姬一直在用眼睛的餘光看著申生,她不擔心他跑,她擔心他不跑。如果申生不跑,獻公就會捉住他,出於求生的本能,申生一定會為自己辯解,那時候獻公就知道申生是冤枉的。而大臣們也會很快知道,他們會來搭救申生,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自己的陰謀敗露,而申生不會被處死。
所以,驪姬希望申生跑掉,他一旦跑掉,就等於他畏罪潛逃。而申生在逃命之後會冷靜下來,然後他會選擇替父親遮醜,會選擇承認自己放了毒藥,那麽自然,他會選擇自殺。
當申生逃跑的時候,驪姬暗暗地笑。她知道,自己贏定了。
而這一切,都是優施事先教給驪姬的。
殺人,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
而優施恰恰是個藝術家,偉大的藝術家,他把角色的心理研究得很透。
所以,他殺人很藝術。或者說,他藝術地殺人。
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那時候還沒有和尚。所以我們改成:跑得了徒弟,跑不了師父。
申生跑了,可是師父杜原款被捉拿了。
有什麽樣的師父,就有什麽樣的徒弟;反過來,有什麽樣的徒弟,就有什麽樣的師父。
通常,春秋那時候國君殺人是比較仁慈的,能不動手就不動手。一般的做法是這樣的,派人到要殺的人家裏,對他說:“兄弟,國君要你死,你看,我能不能幫上什麽忙?”
被殺的人就說:“實在慚愧,還麻煩你跑一趟,怎麽好意思再讓你幫忙呢?”
於是,被殺的人自己去找繩子也好、找刀也好,自己解決了。一般來說,沒有找毒藥的,因為一般人家不備那個。
派去殺杜原款的人就這麽辦的,基本意思就是說太子謀殺親爹,畏罪潛逃,當師父的罪責難逃,怎麽個死法,你自己看著辦吧。杜原款一聽,就覺得這麽大的罪,真是該死。他是個文人,動刀子的事情不會幹,自己找了根繩子,套好了圈,把脖子比劃比劃,還挺合適。掛到房梁上,找來一個凳子,就準備投繯自盡。
“哎哎哎,老爺子,別急別急,不給你徒弟留個遺言什麽的?”來人連忙問,態度還挺好。來之前,驪姬交代過。
“噢,就是,我怎麽給忘了?多謝你了。”杜原款那就是一個書呆子,獻公讓他死,他就急著死,來人這麽一提醒,他才想起來該給徒弟一個臨終教誨什麽的。
杜原款把一個叫圉的小書童給叫來了:“孩子,我有臨終遺言轉告申生,你記住了,我死之後,一定轉達到人。”
杜原款的臨終遺言是這樣的,第一句是:“款也不才,寡智不敏。”
什麽意思?大款沒什麽才華,寡婦的智力比較低下?錯。
正確答案是這樣的:我沒什麽才幹,智謀少,又遲鈍,不是個好老師,到死也沒教給你什麽有用的東西。我沒能洞察國君的心思,沒有及時讓你流亡海外政治避難。主要是我膽子太小,敢想不敢幹。因此落到了今天這個被人陷害的田地,吃了小人的蒼蠅。我老杜老了,死了也無所謂了,遺憾的隻是跟小人分擔了罪惡的責任。我聽說君子不改變自己的感情,麵對讒言決不申辯。遭到陷害,死而無悔,還有好名聲留存於世。至死不改變對國君的忠愛之情,是堅強的表現。堅持忠愛的感情讓父君高興,是孝順的表現。拋棄生命卻達到自己的誌向,是仁德的表現。臨死還想到維護國君,是恭敬的表現。孩子,去死吧!
杜老師真是一個偉人,如果生在印度,他一定是個聖人。他所說的,難道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升級版——非暴力不抵抗嗎?
杜老師說完自己的遺言,讓圉背了一遍,基本上還能記住,把幾個不準確的詞糾正了一下。杜老師還不放心,又讓圉背了第二遍,還有兩個字背錯了。於是,又背了一遍,還有一個字發音不清楚。
原本,杜老師還要讓圉背第四遍,來人不耐煩了,見過磨嘰的,沒見過這麽磨嘰的,忍不住說:“老杜,別磨蹭了,再磨蹭,去那邊趕不上中午飯了。”
杜老師就這樣走了,書呆子的祖師爺非他莫屬了。
【徒弟等死】
誰也不是傻傻鳥。
獻公沒有出兵討伐申生,這一點優施和驪姬都預料到了。為什麽?首先,國君出兵討伐太子,這將是一個國際笑話;其次,晉國兩軍,上軍在絳,下軍在曲沃,真的對抗起來,誰勝誰負無法預料。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最重要的一點,獻公也不是傻傻鳥。冷靜下來之後,他也想到了這一切很可能都是驪姬設下的圈套。雖然他寵愛驪姬,喜歡奚齊,但是他不時會想起齊薑來。對於申生,從心裏他恨不起來,自始至終,他希望申生流亡國外,把太子的位置讓給奚齊,他並不是真的想殺死申生。
獻公找各種借口來推諉拖延,甚至連派人去殺申生的嚐試都懶得做。
驪姬很著急,但是在哭鬧幾次都沒有效果之後,她知道,要殺申生,靠獻公是不行的。靠誰?有困難,找導演。
優施早已經準備好了,他已經把這出戲的最後一幕設計好了。
這個時候,申生在幹什麽?
圉已經把杜老師的臨終遺言轉達到了申生這裏,盡管在路上弄丟了幾個字,基本大意還是完整的。
“老師,我答應你。”申生說。
“公子,不是你犯的罪過,為什麽不離開晉國呢?”圉問申生,他雖然熟記了杜老師的那段話,卻並不認同那段話。
“不行。我走了雖能解脫罪責,但這件事的責任一定會落在我爹身上,傳出去,就是我在怨恨我爹了。假如罪名不能解脫,出走必然會使它更重。出走而加重罪名,這是不明智。逃避死亡並且怨恨國君,這是不仁德。有罪名而不敢去死,這是不勇敢。死亡既然不可逃避,我將留在這裏等待命運的發落。”申生也來了這麽一段,不愧是杜老師的徒弟。
圉沒有再說話,有些事情他永遠不會懂。
這段時間,申生就在等待命運的判決。
【第七幕 自殺】
地點:曲沃
時間:白天
背景:申生辦公室,申生坐在地上冥思苦想。
主題歌:去死吧。
申生的近鏡頭,雙目無光,不知所以。
這個時候,驪姬走了進來。
“你,夫人,你怎麽來了?”申生吃了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驪姬會來。
“哼,你爹派我來的。”驪姬厲聲說道。她掃視四周,再看看申生那一臉的驚訝,放下心來,她原本還有些擔心申生會殺了自己。
“我爹可好?”申生問。他知道驪姬在說謊,但是他不會揭穿她。
“好,好你個頭啊,你爹快被你氣死了。”
“啊,申生有罪。”
“有罪,你當然有罪,你對父親都忍心謀害,還會愛國人嗎?啊?”
“不,不會。”
“你忍心謀害父親卻還希望國人擁戴,誰能對你有好感呢?啊?”
“沒,沒人。”
“你說你想殺害父親來為國人謀利,國人誰會相信這一套呢?”
“誰,誰也不會相信。”
“你壞事做絕,百姓恨你入骨,你這樣的人怎能活著呢?”
“我,我該死。”
“你去死吧。”
“我,我去死。”
“那還磨蹭什麽?快點去吧。”
“我這就去。”
(背景音樂“去死吧”開始播放,一個男低音反複唱:孩子,去死吧;孩子;孩子去死吧。)
驪姬氣哼哼地走了。申生猶豫了一下,從袖子裏掏出一根繩子來,在自己的脖子上比劃了一下,嗯,好像挺滿意。
這一切,好像是心理暗示,又像是驪姬給申生灌了迷魂湯,還像是《x檔案》裏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但是,曆史就是這樣。
晉國的祖廟在曲沃,申生覺得自己如果在祖廟上吊,可能會更有意義。於是,申生來到祖廟,找了一個看上去還算不錯的橫梁,搭上繩子,係結實了,又挽了個圈,準備上吊。
正在這個時候,猛足來了。
“公子,你要幹什麽?”猛足吃了一驚,連忙上前阻止申生。
“我要死。”
“為什麽?”
“我爹讓我死。”
“誰告訴你的?”
“驪姬夫人。”
“她一定在騙你。”
“我知道。”
“那你為什麽還要死?”
“因為我知道我爹一定希望我死,隻要我活著,我爹就不會快活。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我不死,我活著很煩悶,我爹也不快樂。我死了,我爹快樂了,我也不煩悶了。”
原來,申生早就下定了要死的決心。
猛足知道申生是個死心眼,勸他也沒用,心說:“你倒好,一死百了,你爹快樂了,我們這幫跟你混的兄弟們不是就白瞎了?”雖然這麽想,不能這麽說。
“公子,你有什麽臨終遺言?”猛足問。
“對了,既然你來了,給狐突老爺子捎幾句話吧。”
就這樣,申生上吊之前給狐突留了遺言:我有罪,不聽你的勸告,以致落到死的地步。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雖然這樣,我爹年紀大了,國家又多難,你不出來輔佐他,我爹怎麽辦?你假使肯出來幫助我爹,我申生就算是受到你的恩賜才死的,就是死而無悔。
申生上吊了。
申生自殺這一年,正好是齊桓公討伐楚國這一年。
猛足為申生收了屍,然後去找狐突,把申生的臨終遺言轉達了過去,老狐突淚流滿麵,痛哭失聲。他很感動,也很激動,但是,他不衝動。所以,他沒有說“公子,我答應你”。
狐突對猛足說:“孩子,幹革命要跟對人啊。”
原話不是如此,但是是這麽個意思。
現在我們來簡略總結申生這個人。
申生,三好學生,優秀三好學生。就是因為太優秀了,被杜老師給害了。
從任何角度來說,申生都應該逃命。獻公多次暗示他,意思就是讓他跑,可是他不肯跑。表麵上,他是忠實於父親,實際上,他是讓父親陷入困境和痛苦。申生不想讓父親背負惡名,但是這樣的結果恰恰讓獻公背負了殺死自己親兒子的惡名。什麽是迂腐?這就是迂腐。申生如果逃走,大家都高興,大家都活得不錯,大家的名聲也都比現在這樣好得多。
申生的死,直接導致了後來晉國的動亂。
幹革命,一定不能跟申生這樣的人。
曆史劇《殺生》落幕了,偉大的導演優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親痛仇快。
申生的死隻能用親痛仇快來形容,盡管這個成語在將近一千年之後才被發明出來。
驪姬、優施和二五都很高興,以至於驪姬和優施又上演了一場床戲。
“現在,我們高枕無憂了。”哼哧完之後,驪姬很得意地說。
“夫人,不能高興太早啊。太子雖然死了,可是二五說重耳和夷吾更難對付。我看,趁這機會,把這兩個也給對付了,那才萬無一失啊。”優施的優勢在於他可以溝通內外,因此信息比較對稱,看事物就比較全麵。
驪姬一聽,對啊。跟優施一商量,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到獻公麵前把重耳和夷吾也說成申生同黨,一並鏟除。
恰好,重耳和夷吾這兩天來朝拜獻公,目前就在絳。
驪姬把自己拾掇幹淨了,立即去找獻公。三言兩語之間,就要獻公把重耳和夷吾一並給辦了。
獻公不傻,還從來沒有聽說過三兄弟要合謀害親爹,本來申生就是冤枉的,重耳和夷吾那就更冤了。盡管知道是怎麽回事,獻公耐不住驪姬沒完沒了地嚼舌頭,隻好點點頭,“既然這樣,都給我抓起來殺了”。
驪姬高興啊,立即派人招二五進宮,率領甲士去捉拿重耳和夷吾。
奇怪的是,這一次竟然走漏了風聲。重耳和夷吾在二五趕到之前雙雙逃走,回到了自己的領地蒲城和屈城。除了重耳和夷吾,獻公把其他幾個兒子全部驅逐出境,隻留下奚齊,奚齊正式成了世子。
前麵說過,晉獻公堪稱中國曆史甚至世界曆史的第一牛人,現在來說說理由。
獻公偷了父親的老婆,至少從國外搶了三個老婆,又搶了兒子的老婆。三代通吃之外,老婆中還有兩對姐妹。除此之外,他把自己的叔爺、叔伯、兄弟、子侄們,殺的殺、驅逐的驅逐,除了小兒子,等於是滅了自己家族。
還有誰比他牛?牛吧?可是,牛人怕老婆。
現在,內部問題告一段落。
《國語》記載:“盡逐群公子,乃立奚齊焉。始為令,國無公族焉。”
從那以後,晉國就沒有公族了。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大逆不道。整個春秋,唯一沒有公族的國家就是晉國。有什麽好處?有什麽壞處?曆史都會有說明。
【晉獻公的心事】
對付完了親人,該對付敵人了。
誰是敵人?前麵說過,虢國。
晉獻公早就想討伐虢國,第一次被士蒍勸住了。不過在兩年前,晉獻公已經討伐過虢國一次了。那麽,兩年前那一次是怎樣的呢?
“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那一天,獻公把大夫們召集來,先來了一段《最近比較煩》,然後開始猜謎遊戲。“各位,我晚上睡覺總是睡不好,也不知道是有什麽心事,你們幫我說說,給我想想辦法。”
大家一聽,差點沒笑出來。你說你的心事,你不知道,來問我們;你睡不著覺,該你老婆想轍,我們有什麽辦法?
不過,誰也不是傻傻鳥,既然老大問這個問題,那一定是有目的的。越是莫名其妙的問題,學問就越大。所以,輕易不要開口,開口一定要說無關痛癢的屁話,以免被抓住把柄。
“難道,是侍衛們晚上走路的聲音太大?”一個大夫先發言。這個回答很穩妥,別的大夫們都用讚賞的眼光看他。
“不是。”獻公否認。
“莫非,最近天氣轉涼,又有些潮濕,讓主公輾轉反側?”又一個大夫說。這樣回答也挺好。
“不是,是心事。”獻公有些惱火,這兩個傻帽的方向都錯了。
“噢,一定是久不下雨,主公擔心百姓的收成。”又一個大夫說。這個回答還兼有拍馬屁的功效,大家都覺得好。
“不是。”
“那一定是操勞過度,夜不能寐。”又一個拍馬屁的。
馬屁一個接著一個,獻公有些不耐煩了。其實大家大概能猜出來,獻公的心事無非就是廢申生立奚齊。但是右派是絕對不會提出來的,中間派更不會說,大家都在看著左派,最後一定是左派來解題的。
左派人數不多,前麵幾個發言的也都沒有提到這個方麵。
現在,該荀息發言了。大家知道,他是個左派。
“我想,主公是不是總在想南麵的那兩個國家?”荀息發言。大家一聽,切,這個回答估計也沒沾邊。
“荀大夫留下,其他人回家。”獻公宣布會議結束,也就等於宣布荀息獲得了最佳答案,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看來,左派中標了。
從察覺到並非父親讓自己去祭祀母親的時候,申生就感到事情有些不妙了。他提高了警惕性,隨時準備應對不測。
酒倒到地上的時候,申生就隱約聞到一點什麽燒焦的味道,他發現地麵隆起了。等到驪姬命令小內侍喝酒,申生就猜到了隨後會發生什麽。
俗話說:蜂刺入懷,解衣去趕。蛇鑽進褲子裏的時候,誰還會在意脫個光屁股?這個時候,申生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命。
當眾人專心致誌欣賞小內侍和阿黃因公殉職的過程時,申生已經轉身出了後宮。所有人都認識他,所有人都不會阻攔他,因為他是太子。
出宮之後,馬就在宮門外,申生一向喜歡騎馬。他飛身上馬,甚至不敢回太子府,快馬加鞭,一個人逃往曲沃去了。
【殺人的藝術】
申生逃掉了,難道這一次驪姬疏忽了?百密一疏了?關鍵時刻掉鏈子了?
殺人是一門學問,在殺人之前,應該研究一下將要殺的是哪一種人。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必須快殺的,否則錯過機會就會打草驚蛇,就很難殺他;另一種是不能快殺的,因為人的本能讓他反抗,反而麻煩,但是,如果你給他時間讓他自己去想,他會越想越覺得自己該死,最後自己把自己給殺了。有的人,你不能給他時間思考;有的人,你必須給他時間思考。而申生就是第二種人。
驪姬一直在用眼睛的餘光看著申生,她不擔心他跑,她擔心他不跑。如果申生不跑,獻公就會捉住他,出於求生的本能,申生一定會為自己辯解,那時候獻公就知道申生是冤枉的。而大臣們也會很快知道,他們會來搭救申生,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自己的陰謀敗露,而申生不會被處死。
所以,驪姬希望申生跑掉,他一旦跑掉,就等於他畏罪潛逃。而申生在逃命之後會冷靜下來,然後他會選擇替父親遮醜,會選擇承認自己放了毒藥,那麽自然,他會選擇自殺。
當申生逃跑的時候,驪姬暗暗地笑。她知道,自己贏定了。
而這一切,都是優施事先教給驪姬的。
殺人,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
而優施恰恰是個藝術家,偉大的藝術家,他把角色的心理研究得很透。
所以,他殺人很藝術。或者說,他藝術地殺人。
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那時候還沒有和尚。所以我們改成:跑得了徒弟,跑不了師父。
申生跑了,可是師父杜原款被捉拿了。
有什麽樣的師父,就有什麽樣的徒弟;反過來,有什麽樣的徒弟,就有什麽樣的師父。
通常,春秋那時候國君殺人是比較仁慈的,能不動手就不動手。一般的做法是這樣的,派人到要殺的人家裏,對他說:“兄弟,國君要你死,你看,我能不能幫上什麽忙?”
被殺的人就說:“實在慚愧,還麻煩你跑一趟,怎麽好意思再讓你幫忙呢?”
於是,被殺的人自己去找繩子也好、找刀也好,自己解決了。一般來說,沒有找毒藥的,因為一般人家不備那個。
派去殺杜原款的人就這麽辦的,基本意思就是說太子謀殺親爹,畏罪潛逃,當師父的罪責難逃,怎麽個死法,你自己看著辦吧。杜原款一聽,就覺得這麽大的罪,真是該死。他是個文人,動刀子的事情不會幹,自己找了根繩子,套好了圈,把脖子比劃比劃,還挺合適。掛到房梁上,找來一個凳子,就準備投繯自盡。
“哎哎哎,老爺子,別急別急,不給你徒弟留個遺言什麽的?”來人連忙問,態度還挺好。來之前,驪姬交代過。
“噢,就是,我怎麽給忘了?多謝你了。”杜原款那就是一個書呆子,獻公讓他死,他就急著死,來人這麽一提醒,他才想起來該給徒弟一個臨終教誨什麽的。
杜原款把一個叫圉的小書童給叫來了:“孩子,我有臨終遺言轉告申生,你記住了,我死之後,一定轉達到人。”
杜原款的臨終遺言是這樣的,第一句是:“款也不才,寡智不敏。”
什麽意思?大款沒什麽才華,寡婦的智力比較低下?錯。
正確答案是這樣的:我沒什麽才幹,智謀少,又遲鈍,不是個好老師,到死也沒教給你什麽有用的東西。我沒能洞察國君的心思,沒有及時讓你流亡海外政治避難。主要是我膽子太小,敢想不敢幹。因此落到了今天這個被人陷害的田地,吃了小人的蒼蠅。我老杜老了,死了也無所謂了,遺憾的隻是跟小人分擔了罪惡的責任。我聽說君子不改變自己的感情,麵對讒言決不申辯。遭到陷害,死而無悔,還有好名聲留存於世。至死不改變對國君的忠愛之情,是堅強的表現。堅持忠愛的感情讓父君高興,是孝順的表現。拋棄生命卻達到自己的誌向,是仁德的表現。臨死還想到維護國君,是恭敬的表現。孩子,去死吧!
杜老師真是一個偉人,如果生在印度,他一定是個聖人。他所說的,難道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升級版——非暴力不抵抗嗎?
杜老師說完自己的遺言,讓圉背了一遍,基本上還能記住,把幾個不準確的詞糾正了一下。杜老師還不放心,又讓圉背了第二遍,還有兩個字背錯了。於是,又背了一遍,還有一個字發音不清楚。
原本,杜老師還要讓圉背第四遍,來人不耐煩了,見過磨嘰的,沒見過這麽磨嘰的,忍不住說:“老杜,別磨蹭了,再磨蹭,去那邊趕不上中午飯了。”
杜老師就這樣走了,書呆子的祖師爺非他莫屬了。
【徒弟等死】
誰也不是傻傻鳥。
獻公沒有出兵討伐申生,這一點優施和驪姬都預料到了。為什麽?首先,國君出兵討伐太子,這將是一個國際笑話;其次,晉國兩軍,上軍在絳,下軍在曲沃,真的對抗起來,誰勝誰負無法預料。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最重要的一點,獻公也不是傻傻鳥。冷靜下來之後,他也想到了這一切很可能都是驪姬設下的圈套。雖然他寵愛驪姬,喜歡奚齊,但是他不時會想起齊薑來。對於申生,從心裏他恨不起來,自始至終,他希望申生流亡國外,把太子的位置讓給奚齊,他並不是真的想殺死申生。
獻公找各種借口來推諉拖延,甚至連派人去殺申生的嚐試都懶得做。
驪姬很著急,但是在哭鬧幾次都沒有效果之後,她知道,要殺申生,靠獻公是不行的。靠誰?有困難,找導演。
優施早已經準備好了,他已經把這出戲的最後一幕設計好了。
這個時候,申生在幹什麽?
圉已經把杜老師的臨終遺言轉達到了申生這裏,盡管在路上弄丟了幾個字,基本大意還是完整的。
“老師,我答應你。”申生說。
“公子,不是你犯的罪過,為什麽不離開晉國呢?”圉問申生,他雖然熟記了杜老師的那段話,卻並不認同那段話。
“不行。我走了雖能解脫罪責,但這件事的責任一定會落在我爹身上,傳出去,就是我在怨恨我爹了。假如罪名不能解脫,出走必然會使它更重。出走而加重罪名,這是不明智。逃避死亡並且怨恨國君,這是不仁德。有罪名而不敢去死,這是不勇敢。死亡既然不可逃避,我將留在這裏等待命運的發落。”申生也來了這麽一段,不愧是杜老師的徒弟。
圉沒有再說話,有些事情他永遠不會懂。
這段時間,申生就在等待命運的判決。
【第七幕 自殺】
地點:曲沃
時間:白天
背景:申生辦公室,申生坐在地上冥思苦想。
主題歌:去死吧。
申生的近鏡頭,雙目無光,不知所以。
這個時候,驪姬走了進來。
“你,夫人,你怎麽來了?”申生吃了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驪姬會來。
“哼,你爹派我來的。”驪姬厲聲說道。她掃視四周,再看看申生那一臉的驚訝,放下心來,她原本還有些擔心申生會殺了自己。
“我爹可好?”申生問。他知道驪姬在說謊,但是他不會揭穿她。
“好,好你個頭啊,你爹快被你氣死了。”
“啊,申生有罪。”
“有罪,你當然有罪,你對父親都忍心謀害,還會愛國人嗎?啊?”
“不,不會。”
“你忍心謀害父親卻還希望國人擁戴,誰能對你有好感呢?啊?”
“沒,沒人。”
“你說你想殺害父親來為國人謀利,國人誰會相信這一套呢?”
“誰,誰也不會相信。”
“你壞事做絕,百姓恨你入骨,你這樣的人怎能活著呢?”
“我,我該死。”
“你去死吧。”
“我,我去死。”
“那還磨蹭什麽?快點去吧。”
“我這就去。”
(背景音樂“去死吧”開始播放,一個男低音反複唱:孩子,去死吧;孩子;孩子去死吧。)
驪姬氣哼哼地走了。申生猶豫了一下,從袖子裏掏出一根繩子來,在自己的脖子上比劃了一下,嗯,好像挺滿意。
這一切,好像是心理暗示,又像是驪姬給申生灌了迷魂湯,還像是《x檔案》裏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但是,曆史就是這樣。
晉國的祖廟在曲沃,申生覺得自己如果在祖廟上吊,可能會更有意義。於是,申生來到祖廟,找了一個看上去還算不錯的橫梁,搭上繩子,係結實了,又挽了個圈,準備上吊。
正在這個時候,猛足來了。
“公子,你要幹什麽?”猛足吃了一驚,連忙上前阻止申生。
“我要死。”
“為什麽?”
“我爹讓我死。”
“誰告訴你的?”
“驪姬夫人。”
“她一定在騙你。”
“我知道。”
“那你為什麽還要死?”
“因為我知道我爹一定希望我死,隻要我活著,我爹就不會快活。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我不死,我活著很煩悶,我爹也不快樂。我死了,我爹快樂了,我也不煩悶了。”
原來,申生早就下定了要死的決心。
猛足知道申生是個死心眼,勸他也沒用,心說:“你倒好,一死百了,你爹快樂了,我們這幫跟你混的兄弟們不是就白瞎了?”雖然這麽想,不能這麽說。
“公子,你有什麽臨終遺言?”猛足問。
“對了,既然你來了,給狐突老爺子捎幾句話吧。”
就這樣,申生上吊之前給狐突留了遺言:我有罪,不聽你的勸告,以致落到死的地步。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雖然這樣,我爹年紀大了,國家又多難,你不出來輔佐他,我爹怎麽辦?你假使肯出來幫助我爹,我申生就算是受到你的恩賜才死的,就是死而無悔。
申生上吊了。
申生自殺這一年,正好是齊桓公討伐楚國這一年。
猛足為申生收了屍,然後去找狐突,把申生的臨終遺言轉達了過去,老狐突淚流滿麵,痛哭失聲。他很感動,也很激動,但是,他不衝動。所以,他沒有說“公子,我答應你”。
狐突對猛足說:“孩子,幹革命要跟對人啊。”
原話不是如此,但是是這麽個意思。
現在我們來簡略總結申生這個人。
申生,三好學生,優秀三好學生。就是因為太優秀了,被杜老師給害了。
從任何角度來說,申生都應該逃命。獻公多次暗示他,意思就是讓他跑,可是他不肯跑。表麵上,他是忠實於父親,實際上,他是讓父親陷入困境和痛苦。申生不想讓父親背負惡名,但是這樣的結果恰恰讓獻公背負了殺死自己親兒子的惡名。什麽是迂腐?這就是迂腐。申生如果逃走,大家都高興,大家都活得不錯,大家的名聲也都比現在這樣好得多。
申生的死,直接導致了後來晉國的動亂。
幹革命,一定不能跟申生這樣的人。
曆史劇《殺生》落幕了,偉大的導演優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親痛仇快。
申生的死隻能用親痛仇快來形容,盡管這個成語在將近一千年之後才被發明出來。
驪姬、優施和二五都很高興,以至於驪姬和優施又上演了一場床戲。
“現在,我們高枕無憂了。”哼哧完之後,驪姬很得意地說。
“夫人,不能高興太早啊。太子雖然死了,可是二五說重耳和夷吾更難對付。我看,趁這機會,把這兩個也給對付了,那才萬無一失啊。”優施的優勢在於他可以溝通內外,因此信息比較對稱,看事物就比較全麵。
驪姬一聽,對啊。跟優施一商量,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到獻公麵前把重耳和夷吾也說成申生同黨,一並鏟除。
恰好,重耳和夷吾這兩天來朝拜獻公,目前就在絳。
驪姬把自己拾掇幹淨了,立即去找獻公。三言兩語之間,就要獻公把重耳和夷吾一並給辦了。
獻公不傻,還從來沒有聽說過三兄弟要合謀害親爹,本來申生就是冤枉的,重耳和夷吾那就更冤了。盡管知道是怎麽回事,獻公耐不住驪姬沒完沒了地嚼舌頭,隻好點點頭,“既然這樣,都給我抓起來殺了”。
驪姬高興啊,立即派人招二五進宮,率領甲士去捉拿重耳和夷吾。
奇怪的是,這一次竟然走漏了風聲。重耳和夷吾在二五趕到之前雙雙逃走,回到了自己的領地蒲城和屈城。除了重耳和夷吾,獻公把其他幾個兒子全部驅逐出境,隻留下奚齊,奚齊正式成了世子。
前麵說過,晉獻公堪稱中國曆史甚至世界曆史的第一牛人,現在來說說理由。
獻公偷了父親的老婆,至少從國外搶了三個老婆,又搶了兒子的老婆。三代通吃之外,老婆中還有兩對姐妹。除此之外,他把自己的叔爺、叔伯、兄弟、子侄們,殺的殺、驅逐的驅逐,除了小兒子,等於是滅了自己家族。
還有誰比他牛?牛吧?可是,牛人怕老婆。
現在,內部問題告一段落。
《國語》記載:“盡逐群公子,乃立奚齊焉。始為令,國無公族焉。”
從那以後,晉國就沒有公族了。在這一點上,可以說是大逆不道。整個春秋,唯一沒有公族的國家就是晉國。有什麽好處?有什麽壞處?曆史都會有說明。
【晉獻公的心事】
對付完了親人,該對付敵人了。
誰是敵人?前麵說過,虢國。
晉獻公早就想討伐虢國,第一次被士蒍勸住了。不過在兩年前,晉獻公已經討伐過虢國一次了。那麽,兩年前那一次是怎樣的呢?
“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那一天,獻公把大夫們召集來,先來了一段《最近比較煩》,然後開始猜謎遊戲。“各位,我晚上睡覺總是睡不好,也不知道是有什麽心事,你們幫我說說,給我想想辦法。”
大家一聽,差點沒笑出來。你說你的心事,你不知道,來問我們;你睡不著覺,該你老婆想轍,我們有什麽辦法?
不過,誰也不是傻傻鳥,既然老大問這個問題,那一定是有目的的。越是莫名其妙的問題,學問就越大。所以,輕易不要開口,開口一定要說無關痛癢的屁話,以免被抓住把柄。
“難道,是侍衛們晚上走路的聲音太大?”一個大夫先發言。這個回答很穩妥,別的大夫們都用讚賞的眼光看他。
“不是。”獻公否認。
“莫非,最近天氣轉涼,又有些潮濕,讓主公輾轉反側?”又一個大夫說。這樣回答也挺好。
“不是,是心事。”獻公有些惱火,這兩個傻帽的方向都錯了。
“噢,一定是久不下雨,主公擔心百姓的收成。”又一個大夫說。這個回答還兼有拍馬屁的功效,大家都覺得好。
“不是。”
“那一定是操勞過度,夜不能寐。”又一個拍馬屁的。
馬屁一個接著一個,獻公有些不耐煩了。其實大家大概能猜出來,獻公的心事無非就是廢申生立奚齊。但是右派是絕對不會提出來的,中間派更不會說,大家都在看著左派,最後一定是左派來解題的。
左派人數不多,前麵幾個發言的也都沒有提到這個方麵。
現在,該荀息發言了。大家知道,他是個左派。
“我想,主公是不是總在想南麵的那兩個國家?”荀息發言。大家一聽,切,這個回答估計也沒沾邊。
“荀大夫留下,其他人回家。”獻公宣布會議結束,也就等於宣布荀息獲得了最佳答案,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看來,左派中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