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會進行的同時,方從哲也在代替萬曆履行職責。
按理說遼東經略,在嘉靖朝,即便是不上朝,皇帝也會見一麵。
但萬曆更狠,陛辭都省略,由首輔代勞。
也就是方從哲表現地夠順從、沒有主見,若他稍微有些執拗,即便達不到張居正一半,隻怕早就被換掉。
萬曆的原則是,朕可以不管事情,但絕對不能再出張居正。
“熊大人,原本也有些舉薦你的帖子,但老夫並不看好,不曾想最後竟然成了,著實出乎意料。”
“大人們謬讚,我一張臭嘴而已,莫要抱太大希望。”
方從哲被他一句話噎著,差點趕人,難怪滿朝文武沒幾個說他好,話委實不中聽。
“楚黨那些人的話,不至於讓我堅定。隻是我那孫子說,大明能守住遼東的有幾個,但是性價比最高的便是你熊大人。我知道遼東艱難,但是真的和我那孫子說的一樣?沒有把握?”
熊廷弼想想,“令孫見識卓絕,當年李成梁在遼東時,我就說過,任由女真做大,遲早無法駕馭。楊鎬在遼東的行為,根本不可能打勝,朝廷還要催他進兵,是往墳墓裏推!”
方從哲有些尷尬,催促楊鎬進兵是他的意思,早些解決戰鬥,好減輕打仗負擔。
“遼事如此艱難?”
“隻怕超出朝中所有人想象。”
“連你也不敢保證?”
“我不敢,隻能盡力而為,若是閣老允許我便宜行事,我保證建州女真出不去遼東。”
“那不行,朝廷要剿滅!限期剿滅!”方從哲語氣不容置疑。
熊廷弼調整下語氣,“閣老,建奴是我大明幾十年來最難對付之人,若是用剿匪或者對付倭奴的眼光,大錯特錯!”
“真的是這樣?”方從哲有些猶豫,按照廷議的結果,困擾遼東最大的難題是無餉,如今錢糧到位,還不是手到擒來。
但是遼東問題專家熊廷弼和方書安都說遼東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或許真不是危言聳聽。
熊廷弼或許有私心在內,但是他孫子沒有理由坑自己。
“閣老,性價比最高是何意?”
“約莫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情。”
“方公子為何如此篤定?”
“自去問他,年輕人想法老夫不懂,就像不懂為何國債能成,他保薦你一樣,要知道,你們之前從未有過照麵。”
方從哲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直盯著熊廷弼,希望看出些什麽來。
但是很遺憾,他什麽也沒有看到,熊大人眼睛裏純淨的像是水一樣,毫無遮掩。
作別方從哲,熊廷弼心裏篤定個念頭:把方書安忽悠到遼東去!
滿朝能找到與他想法類似的人太少,這廝不但想到一起,還確定可平定遼東,如不帶上他,實在浪費人才……
方書安不知自己已被熊廷弼惦記,他忙著和盧象升以及孫傳庭搞好關係。
大家都是聰明人,在刻意結交之下,盧孫二人最終暫住方家小別院。
此處平日無人叨擾,有些想法還能互相交流。
盧象升年紀小,一心想著進學,孫傳庭則不同,對他而言,考進士隻是走過場,他知道自己實力足夠。
更為關心的是水泥,因為隨著對瓷磚和水泥了解的深入,越發感覺到方書安深不可測……
……
……
如今的北京城,人們見麵不再是聊吃喝,而是問家裏貼磚與否?
自從見過樣板房裏幹淨整潔的茅房,人心似乎打開一扇窗,家裏有些餘銀的都開始比拚著貼磚,誰肯承認自己不如人?
更有甚者,連房頂都貼上,劈裏啪啦掉過瓷磚雨,砸傷人後,才算放棄。
大明的潮流流傳也快,京城當然站在流行最前沿,瓷磚風潮迅速蔓延,遍地開花。
磚廠越發繁忙,方書安反而不管了,瓷磚的成功將方從哲都嚇一跳。
財富也如滾雪球一般,迅速壯大。
方家其它幾房自是嫉妒壞了,大伯幾次三番找麻煩想介入都被方從哲斥退。
按照好孫子的說法,錢財將來不會往家裏那多少,除去買國債,還要繼續發展水泥等好東西。他方家不缺錢財,但是大明缺好東西,能不用自家錢為大明做貢獻,方從哲雖然替孫子叫屈,但是打心眼裏讚同。
誰讓,他是當朝首輔呢。
用孫子的話說,大明需要一些他這樣的傻子,要是都是精明人,隻想著自己包裏賺錢,遲早要完……
想想那些就知道黨爭的官員,再想想孫子。
誰才是傻子?誰才是真正的聰明?
孫子不管瓷磚,方從哲考慮再三,將生意交給跟了方家幾十年的方家商號老掌櫃。
方書安在方家的財權已經僅次於方從哲,月例供奉也不再限製,當然根本不需要限製,他掙得比花的多,不過,這是長房嫡子都不敢想的特權。
自詩會後,方書安的才名也是悄然傳開,那兩首詩便傳天下……
方家內宅,方從哲一反常態,早早的下朝歸來便讓方五喚來方書安。
此刻,一老一少兩人都在花廳站著,一個如磐石一般釘在地上。
另一個則是不聽的在轉著圈,圍著已經不止走多少圈。
莫要誤會,此刻一反常態,轉圈的是方從哲。
他內心的震驚和狂喜不亞於自己當初高中皇榜。
孫子的表現太神奇,可不是一般的神奇。
論成就,目前他或許高於孫子,但是青史留名的話,可能已經無法和其相提並論。
足以名垂千古的詩作!
還是一次兩首!
才情這東西,在孫子那裏跟不要錢似的?
難道他孫子將方家數百年積攢的文脈一次占了?
除此之外,實在是想不到合適的理由。
“爺爺,您頭暈麽?”
“老夫不暈!”
“孫兒看出來了,但是您再轉,孫兒可就暈了。”
方從哲甩甩衣袖,不理他的胡說八道,“我看你才不會暈,瞧瞧,近些日子都幹些多大的事!若非朝堂上有人問起,老夫都不知道,你竟有這份才情!”
他看著方書安的眼睛,正色道,“那兩首詩真的是你所做?”
方從哲不是不信,是不敢相信,即便是他自己都不能做出如此有水平的作品,孫子到底是如何做到?
方書安想了數種可能,沒有太合理的解釋。
“或許,這就是……天分吧……”
按理說遼東經略,在嘉靖朝,即便是不上朝,皇帝也會見一麵。
但萬曆更狠,陛辭都省略,由首輔代勞。
也就是方從哲表現地夠順從、沒有主見,若他稍微有些執拗,即便達不到張居正一半,隻怕早就被換掉。
萬曆的原則是,朕可以不管事情,但絕對不能再出張居正。
“熊大人,原本也有些舉薦你的帖子,但老夫並不看好,不曾想最後竟然成了,著實出乎意料。”
“大人們謬讚,我一張臭嘴而已,莫要抱太大希望。”
方從哲被他一句話噎著,差點趕人,難怪滿朝文武沒幾個說他好,話委實不中聽。
“楚黨那些人的話,不至於讓我堅定。隻是我那孫子說,大明能守住遼東的有幾個,但是性價比最高的便是你熊大人。我知道遼東艱難,但是真的和我那孫子說的一樣?沒有把握?”
熊廷弼想想,“令孫見識卓絕,當年李成梁在遼東時,我就說過,任由女真做大,遲早無法駕馭。楊鎬在遼東的行為,根本不可能打勝,朝廷還要催他進兵,是往墳墓裏推!”
方從哲有些尷尬,催促楊鎬進兵是他的意思,早些解決戰鬥,好減輕打仗負擔。
“遼事如此艱難?”
“隻怕超出朝中所有人想象。”
“連你也不敢保證?”
“我不敢,隻能盡力而為,若是閣老允許我便宜行事,我保證建州女真出不去遼東。”
“那不行,朝廷要剿滅!限期剿滅!”方從哲語氣不容置疑。
熊廷弼調整下語氣,“閣老,建奴是我大明幾十年來最難對付之人,若是用剿匪或者對付倭奴的眼光,大錯特錯!”
“真的是這樣?”方從哲有些猶豫,按照廷議的結果,困擾遼東最大的難題是無餉,如今錢糧到位,還不是手到擒來。
但是遼東問題專家熊廷弼和方書安都說遼東不是那麽容易解決的,或許真不是危言聳聽。
熊廷弼或許有私心在內,但是他孫子沒有理由坑自己。
“閣老,性價比最高是何意?”
“約莫是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情。”
“方公子為何如此篤定?”
“自去問他,年輕人想法老夫不懂,就像不懂為何國債能成,他保薦你一樣,要知道,你們之前從未有過照麵。”
方從哲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直盯著熊廷弼,希望看出些什麽來。
但是很遺憾,他什麽也沒有看到,熊大人眼睛裏純淨的像是水一樣,毫無遮掩。
作別方從哲,熊廷弼心裏篤定個念頭:把方書安忽悠到遼東去!
滿朝能找到與他想法類似的人太少,這廝不但想到一起,還確定可平定遼東,如不帶上他,實在浪費人才……
方書安不知自己已被熊廷弼惦記,他忙著和盧象升以及孫傳庭搞好關係。
大家都是聰明人,在刻意結交之下,盧孫二人最終暫住方家小別院。
此處平日無人叨擾,有些想法還能互相交流。
盧象升年紀小,一心想著進學,孫傳庭則不同,對他而言,考進士隻是走過場,他知道自己實力足夠。
更為關心的是水泥,因為隨著對瓷磚和水泥了解的深入,越發感覺到方書安深不可測……
……
……
如今的北京城,人們見麵不再是聊吃喝,而是問家裏貼磚與否?
自從見過樣板房裏幹淨整潔的茅房,人心似乎打開一扇窗,家裏有些餘銀的都開始比拚著貼磚,誰肯承認自己不如人?
更有甚者,連房頂都貼上,劈裏啪啦掉過瓷磚雨,砸傷人後,才算放棄。
大明的潮流流傳也快,京城當然站在流行最前沿,瓷磚風潮迅速蔓延,遍地開花。
磚廠越發繁忙,方書安反而不管了,瓷磚的成功將方從哲都嚇一跳。
財富也如滾雪球一般,迅速壯大。
方家其它幾房自是嫉妒壞了,大伯幾次三番找麻煩想介入都被方從哲斥退。
按照好孫子的說法,錢財將來不會往家裏那多少,除去買國債,還要繼續發展水泥等好東西。他方家不缺錢財,但是大明缺好東西,能不用自家錢為大明做貢獻,方從哲雖然替孫子叫屈,但是打心眼裏讚同。
誰讓,他是當朝首輔呢。
用孫子的話說,大明需要一些他這樣的傻子,要是都是精明人,隻想著自己包裏賺錢,遲早要完……
想想那些就知道黨爭的官員,再想想孫子。
誰才是傻子?誰才是真正的聰明?
孫子不管瓷磚,方從哲考慮再三,將生意交給跟了方家幾十年的方家商號老掌櫃。
方書安在方家的財權已經僅次於方從哲,月例供奉也不再限製,當然根本不需要限製,他掙得比花的多,不過,這是長房嫡子都不敢想的特權。
自詩會後,方書安的才名也是悄然傳開,那兩首詩便傳天下……
方家內宅,方從哲一反常態,早早的下朝歸來便讓方五喚來方書安。
此刻,一老一少兩人都在花廳站著,一個如磐石一般釘在地上。
另一個則是不聽的在轉著圈,圍著已經不止走多少圈。
莫要誤會,此刻一反常態,轉圈的是方從哲。
他內心的震驚和狂喜不亞於自己當初高中皇榜。
孫子的表現太神奇,可不是一般的神奇。
論成就,目前他或許高於孫子,但是青史留名的話,可能已經無法和其相提並論。
足以名垂千古的詩作!
還是一次兩首!
才情這東西,在孫子那裏跟不要錢似的?
難道他孫子將方家數百年積攢的文脈一次占了?
除此之外,實在是想不到合適的理由。
“爺爺,您頭暈麽?”
“老夫不暈!”
“孫兒看出來了,但是您再轉,孫兒可就暈了。”
方從哲甩甩衣袖,不理他的胡說八道,“我看你才不會暈,瞧瞧,近些日子都幹些多大的事!若非朝堂上有人問起,老夫都不知道,你竟有這份才情!”
他看著方書安的眼睛,正色道,“那兩首詩真的是你所做?”
方從哲不是不信,是不敢相信,即便是他自己都不能做出如此有水平的作品,孫子到底是如何做到?
方書安想了數種可能,沒有太合理的解釋。
“或許,這就是……天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