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世的前任便是食品行業畢業,還曾經幫過忙做畢業設計,與她一起製作可衝調成粥的壓縮餅幹。


    方書安知道任務目標以後,便和孫傳庭,再有數位糕點師傅,一起開發起他在大明的標準化食品行業。


    如果說之前的發明創造都麵臨工藝難題和創新,那麽現在要做的事情則不然,以大明現有的工藝水準,完全可行。


    隻不過一直沒有人向這方麵摸索,所以沒有特別好的行軍應急軍糧。


    麵粉、糖、食用鹽、白糖、油、榛子、鬆子、核桃、葡萄幹、杏仁,以及各種香料。


    看著麵前的各種原料,孫傳庭有些納悶,“書安,你是打算弄點心麽?那些東西或許方便攜帶,但是不耐吃。”


    酥餅、千層餅等食物,大明自然不少。


    但是他們有個特點,麵製品不能做的過於堅硬,否則難以下嘴。


    但若是鬆軟的話,又會體積變大,需要攜帶的太多。


    “老孫,莫要著急,我這東西做出來,不但方便吃食,還方便帶著,若是想喝點湯水,直接扔進壺裏晃上時候,便能成為粥。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咱大明的白糖,都是這麽白?”


    方書安有些不敢相信,都說糖提純是一項很晚才有的技術,若是那般,大規模用白糖可就費勁了。


    孫傳庭先是一愣,進而哈哈大笑,“我還以為你什麽都知道,原來白糖的事情你並不知。”


    華夏是製糖業的鼻祖,唐宋之時,盡管製糖業突飛猛進,但是生產雪白顏色的白糖,無論技術還是成本,還都是樁難事。


    直到明中期,新穎的“黃泥水淋糖法”橫空出世,才漂亮攻克這難題。


    黃泥水淋糖法,即將甘蔗榨汁後火熬,先按常規方法製成黑砂糖,然後把製好的黑砂糖放入瓦製漏鬥裏結塊,再把黃泥水澆入漏鬥產生反應,就能得到雪白的白糖。


    這個操作最早出現在福建,隨後火遍大明各地,更成了世界製糖史的裏程碑:低成本的簡單技術,輔以明朝“蔗車”等新型製糖裝備,曾經昂貴稀少的白糖,就這樣快速生產出來。


    如此火熱生產,也叫大明的“白糖出口”異軍突起,成了直追絲綢瓷器的火爆產業:“隆慶開關”後,每年輸往倭國數萬擔白糖,號稱“海上馬車夫”的荷蘭船隊,也靠向歐洲倒賣明朝白糖賺差價。


    異軍突起的英國船隊,已經開始動輒數萬擔的進貨量。


    在大明已是“白菜價”的白糖,已經風靡世界。白花花的糖,賺足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銀錢。


    當然,現在開海並非全開,白糖出口並不在大明自己手裏,若是他們知道白糖的利潤有多驚人,早就自己打造無敵艦隊,滿世界賣貨去了。


    不需要搶劫別人,緊緊依靠販賣茶葉、絲綢、瓷器、白糖,就能富甲天下!


    再說正題。


    如果隻是幹食,那緊緊能夠作為應急軍糧使用,若是可做粥,那就是戰略糧食了。


    孫傳庭神色嚴謹,眼神裏滿是懷疑。


    數千年曆史以來,還沒有誰能如此完美的解決軍糧的攜帶。


    理論探討結束,便是實際工作的展開。


    回到實驗室之後,方書安依舊是那個無人能敵的角色。


    隻見他安排人手和器具井井有條,絲毫不亂。


    畢竟當初也是指揮過實驗生產線中試,這些都不是問題。


    和麵是個小事情,不過涉及到後期的鬆軟度,因此和麵時麵粉並不是常溫粉。


    不止是孫傳庭,所有糕點師傅也不明白,他們還是頭一次見把麵粉燒熱再加水和麵的。


    這當然是工藝秘訣之一,要不然壓縮餅幹怎麽在十九世紀才被人製出。


    高溫麵粉更容易和水以及油混合均勻,不會有在低溫下產生的結塊以及分布不均,最後導致成品的複溶性下降。


    一百斤麵粉裏邊,根據不同配方加入烘焙研磨的幹果,一是改善口感,再就是提高能量密度。


    隻靠麵粉,便隻有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需要有大量的脂肪以及適量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幹果是很好的選擇,各種營養豐富,磨碎之後能與麵粉形成良好的混合體係,同時又能保證不會輕易變質。


    不同幹果以不同比例調和,可能會影響到最後的成塊性以及能量含量。


    方書安也隻能憑借大概印象,現在沒有分析設備,隻有大體上的概念。


    一步到位肯定是不可能了,隻有用笨辦法,拿不準的地方多做幾組實驗。


    實驗階段,和麵的工作要人力攪動完成,後期需要大量生產,利用水力或者風力的和麵機器即可。


    和麵以後便是壓製麵餅,依靠人工過於麻煩,好在輥子並非是什麽高技術的東西。


    隻不過實心木樁支撐的輥子,方書安可是第一次見,沒有合格的食品用304或者316l不鏽鋼,原木是最方便的型材用料。


    嘎吱嘎吱的木齒輪傳動,讓方書安的心跟貓爪撓似的,所以他更加渴望造出滾珠軸承。


    沒有那種軸承的前提下,潤滑的手段實在是太不方便,而且磨損率也極大。


    即便如此,孫傳庭還是很稀罕的左看右看,“書安,這些東西,你是怎麽想出來的?”


    他看見壓麵餅的機器,充滿好奇。


    人工手搖把手,帶動幾個輪子旋轉,最後帶動輥子,將麵團來來往往轉上幾圈,壓製以後便成為長長的薄片。


    “這有何難,我隻不過是把擀麵杖和麵板變成兩跟相對的擀麵杖,道理多簡單。”


    孫傳庭一時無語,白了他兩個大眼珠子。


    你以為人們都和你方書安一樣聰明?


    這是你的天分好不好!


    若是世人隨隨便便想到,攤上賣餅的小販,何需費勁的用手擀餅。


    相比和麵以及壓麵機,難度在烘烤上,沒有精確控溫的條件下,如何把握火候是個問題。


    由於傳統烤箱隻有幾百度的溫度,直接火烤便會超溫導致失敗,間接烤的話,距離和爐子的搭建都是需要克服之處。


    最後無奈之下,隻好采用折中的辦法,利用木炭烘烤,不見明火。


    爐子下邊是加炭去灰的空間,中間插上鐵棍,形成上下隔離的區間。


    為盡快找到合適的爐溫以及炭火和烤盤的距離,方書安同時砌了幾個爐子。


    別人或許不明白,但孫傳庭知道,這是和上次射擊一樣的方法,比較幾種情況的優劣。


    叫什麽,單因素變量實驗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橫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臨波倚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臨波倚浪並收藏橫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