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隻是讓武人進修,教會一些基層武官作戰技巧,那自然是浪費。


    很明顯,方書安的計劃絕對不是那麽簡單。


    “劉老,此事說來,還真有一些時日了,我給您舉個例子吧……”


    單說軍隊裏,隨著以後火器的裝備和大規模使用,需要基本的計算已經成為基層指揮官必備的技能。


    然而,在培訓擲彈兵時,便是狀況擺出,一些根本就不知道乘法是何物的大頭兵,怎麽能算出來投擲的大致角度和彈道?


    同樣的還有曲射的火銃兵和火炮兵,雖然現在一定距離上是命中靠信仰的年代,但是最起碼標定的射擊目標還是要在計算範圍內。


    就因為基本的彈道計算,方書安可沒少費勁,最後的妥協方式隻能是通過不斷投擲實彈重量一般的試驗彈來堆經驗,最後依靠經驗確定投擲力度。


    至於火銃和火炮……有計算功底之人太少,同樣隻能采用多訓練的方法掌握發射角度。


    想想以後的射擊諸元,方書安就腦仁疼,都是些中學級別的計算啊,卻要從最基礎的開始教授。


    當然,這些是他說給劉綎的。


    即便是學院的武科,也不僅僅是學習行軍布陣,他們同樣需要學習格致計算等學科。


    僅僅憑借方書安自己,以及身邊帶出來的一些人,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改變的是整個大明的走向,需要改進和建設的方麵實在太多。


    學院的教育,包括通識教育以及專業教育,等到他們掌握基本的計算和科學技能以後,能夠成為方書安方方麵麵的臂助,到時候,才有可能去辦大事。


    世人常說,大明是運氣不好,趕上小冰河時期災害頻繁,最後沒有等到科技爆發的到來。


    如果大明運氣好一些,堅持住崇禎幾年的災害,就有可能第一個進入現代科技發展的時代。


    然而,事實如此麽?


    方書安經過一段時間的理解,特別是中牟的事情以後,就沒有了如此想法。


    歸根到底,大明缺乏的是對科舉製外教育的探索。


    意大利出現文藝複興,真要向上追溯,要追溯到博洛尼亞和米蘭出現的大學,正是教育的擴散,才使得過去古老的煉金術師將目光轉移到科研上來。


    隨後便是不斷的推進社會發展並且良性反哺,才有了一次次重大科技革命。


    而現在的大明,是不具備這樣的土壤。


    數數明史當中,有幾個是靠著專業技術青史留名的?


    很難,很難統計出多少來,因為在讀書人甚至是絕大多數人眼裏,讀書便意味科舉,即便是考不上,最後也是成為私塾教師以及各層學校的教師,簡而言之,不是在科舉的路上,就是在為科舉努力。


    要說大明缺乏遠大誌向?那是不可能,不管是居廟堂之高的方從哲還是熊廷弼,亦或者是他在中牟遇到的平頭百姓,都有著渴望,渴望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更美好的生活是怎樣的?


    沒有人能說著清楚,皇帝拿著金鋤頭鋤地的看法,並不僅僅是一個笑話,而是個真是存在的情況。


    華夏民族占據的地勢,偏偏又是東亞最好的一塊,北邊西邊不是荒漠就是嚴寒帶來的荒無人煙,西邊更是飛鳥難度的高峰,至於東南,則是茫茫大海。


    雖然這些天險阻隔了來自各方的可能性勢力,同樣也將華夏民族圈禁在圈子裏。


    因為大部分人,尤其是頂層那些人,不知道世界上有著太多沒有被開發的地帶,有著太多能撿金子的場合,所以最後發展到一定程度,隻剩下窩裏鬥,也就是黨爭。


    黨爭到一定程度,僅剩下東林把持而且不務實業的時候,大明也就到了窮途末路。


    況且,眼界的製約,更是讓高官們以為,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像大明一樣,麵臨著類似的問題。


    認為隻要人口多於土地承載的時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上限。


    所以,方書安要矯正人們的想法,明末,尤其是自泰昌以後,對商人貿易行為的約束已經很少。


    但是貿易的好處並沒有直接體現在對人民生活的改善上,方書安的一個目的,就是將貿易帶來的好處,直觀的讓人們感受到。


    那就是商稅的改變,但是,在沒有足夠多助臂之前,他是半個字都不會提商稅改變的,那樣,他隻能成為所有人的靶子,最後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再者,就是用各種技藝的突破帶給人們更多的衝擊!


    要讓士大夫包括所有人都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原來製造一個東西,可以那樣做,那麽簡單!


    而生產的進步,會帶給更多的錢財給大明,那些錢財帶來新的改變,將是推動大明繼續改革的動力!


    等到規模化生產到達一定地步的會後,華夏土地上再也盛不下那麽多產品的時候,已經富強並且武裝起來的軍隊,必然要守護著向他們提供稅負的商人,去更遠的地方開拓市場!


    這就是方書安設定的一個思路,與其說像是鄭和下西洋那樣,通過遠航帶來隨後的貿易。


    不如由內在的原因推動大明的對外擴張,這也就是他隻控製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卻將更多商業性質的技術散播出來的原因。


    眼看著瓷磚已經在大明主要地區出現滯銷,但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商人們,自然不希望他就這樣倒下,那麽就隻有重新尋找出路,而這樣內在的驅動力,要比單純下西洋要有價值的多。


    等到逐利的資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品向外擴張的時候,也就是大明上層野心開始膨脹之時。


    以前不要西域和塞北,不過是因為得不償失而已,以後,大片的羊毛羊肉來源,還有廣袤的棉花田以及陸路貿易必經之路,人們是不可能不控製在自己手下……


    到時候,可就不需要方書安拿著鞭子在背後抽商人們了……


    除了武科,自然還有文科、理科、工科、醫科。


    當然這些科的名字,不過是方書安暫定,理念也就是後世大學裏邊各個係或者學院的分類。


    第一批學生,他來不及從開蒙培養,所以隻有招收落地的舉人、以及在各書院完成學業的年輕人。


    他們經過基本的教育,方書安要采用速成的辦法,先從這些人裏選拔出一些能用的人才,再說下一步。


    聽完方書安恢弘的講述,幾個人都有些傻眼。


    不過麽,徐光啟提到一個問題,“你怎麽能讓落地的舉人來此地讀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橫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臨波倚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臨波倚浪並收藏橫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