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書安知道有兩人能替代自己後,心裏寬鬆多了,反正現在做的也不過是基礎教育,頂多是相當於將小學乃至初中的化學和物理知識傳達出來。
至於更精深一步,則需要等到分專業以後,或者組織特長班。
現在,他也能騰出手來,利用僅有的時間來開展顯微鏡的研究。
算起來,大明其實已經有製作眼鏡的手藝人,當然,此時的眼鏡是水晶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老花鏡為主,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
事實上,再往上追溯,宋代就有人用水晶鏡掩目來提高視力。
明確的記載上,元代,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
發展到宣德年間,開始有“單照“鏡,鑒於當時加工技術,隻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禦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
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百姓生活之中。此後,為便於使用,有人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人裝在鐵圈裏。
再往後,才出現架在鼻梁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係上線掛在耳朵上。眼鏡架的生產也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粗糙到精巧。
當然,帶有鏡腿的眼鏡尚未出現,如果解決研磨的問題,方書安自然又能找到一個增長點。
鏡片……
方書安在紙上畫著圈,現有的材質也不是不行,先找點天然水晶,解決有無的問題。
鏡片的磨製技術,大明發展到萬曆年間,已經有不少技藝高超的匠人,等到崇禎年間,甚至出現一個集大成的孫雲球。
此人更是創製原始的驗光體係,並且設計出六十餘種光學儀器,寫出《鏡史》這樣的書籍。
可惜,現在孫雲球還未出生,方書安也無法將他找來。
若說孫雲球,方書安最早知道這個名字,還是前世在魔都出差,當時去過一家孫雲球眼鏡店,店裏有相關介紹,他便度娘一番。
不度不要緊,一度嚇一跳,原來在明末,華夏也有列文虎克一般的人物,可惜,沒能夠在光學儀器上進一步展開研究,利用其搞出學術成果。
相反,一直在如何發明新儀器上使勁,也算是別具一格。
孫雲球,字文玉,原籍吳江。
從小勤奮好學,他看到“單照”鏡使用不方便。於是決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
經過反複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
這種牽陀車,就是用腳踏轉動,采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需要,經過反複試驗,磨壞不知道多少東西以後,最後終於掌握“磨片”技術。
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對光”(驗光)技術,按照人年齡視力不同,發明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各種光度鏡片,並編製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
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
不過,沒有孫雲球,總有其他高手,給蘇州的消息已經傳出去,相信不久就能有回信。
一台演示顯微鏡,用水晶足夠,但是他需要製造更多的教學設備,那麽光是找水晶就是個問題,而且,現在雖然水晶不是什麽多高級的材質,但是也算是寶石,價格並不算便宜。
“看來,還是繞不過製造玻璃啊。”
方書安喃喃的說著。
相比煉鋼以及燒製水泥,製造玻璃的難度並不大。
但是,想要造好平板玻璃並且保證裏邊沒有氣泡,能做合格的光學器材,還是需要大量工作。
常規的玻璃製造,將塊狀石英砂、純堿、石灰石、長石等粉碎幹燥,然後進行燒製。
石英砂和長石,其實也就是常見的沙子,在不過分追求質量的前提下,將洗淨的沙子用作原料即可。
畢竟當初列文虎克使用的玻璃,可不是後來出現的光學玻璃。
在工坊找來幾個師傅,便能開展工作。
他們都是鐵窯、石灰窯、瓷磚窯上的老師傅,高溫作業一套流程,現在比方書安熟悉。
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幹,方書安就在邊上監督著他們幹活。
“大人,這次咱們燒沙子,能燒出什麽好東西?”
秦小北小聲嘀咕著,他是後來培養的年輕匠人,幹活賣力,並且有悟性,是宋應星著力栽培的苗子。
“出來你就知道了,這次是高純度琉璃。”
“高純度琉璃?”秦小北表示了疑問,以前燒石頭能得到石灰,燒礦石能煉鐵,難道燒沙子和堿麵,還能得到琉璃?
不過,疑問歸疑問,活還是要幹的。
“大人,裝爐完畢!”
“燒吧,等我回來估計差不多了。”方書安看著他們裝窯結束,便去看後勤給他準備的腳踏磨機和磨料怎麽樣。
由於常年進行試驗,坩堝已經成為工坊不可缺少的東西,這一次的玻璃便是用坩堝進行燒製,最起碼能減少爐渣的幹擾。
升溫到需要堪比煉鋼的溫度,才能讓玻璃具有更好的流動性,盡管他們的路子已經配備熱鼓風和夾層火道,但是想要上升到設定溫度,怎麽也要半天時間。
等到方書安在工坊吃完飯,小憩歸來的時候,秦小北還在聚精會神的觀察著顏色。
“怎麽樣,發白沒有?”
“還差一點。”秦小北答道。
“那就再等一炷香時間,將預熱火道火加大,可能是預熱風不夠,還需要再高一些。”
秦小北聞言,趕忙招呼著工人們繼續升溫,此刻盡管已經天很涼了,但是此處的溫度極高,人們都光著脊梁之下,還是渾身大汗,皮膚由於常年受火焰炙烤,都是古銅色模樣。
經過不斷努力,坩堝裏的顏色終於由黃變得淡黃,基本上達到方書安的要求。
第一次,他們並非是生產平板玻璃,隻需要幾個餅子就行,所以模範製作的也相對簡單。
“出貨!”秦小北喊著,眾人也都一起呼喊,一個壯漢用巨大的鋼夾子夾住坩堝,吐氣開聲,將其端出來,穩穩倒進範裏。
滋滋!
玻璃花四濺之下,漸漸恢複平靜。
降溫也需要時間,留著一人看守後,方書安帶著眾人去飲些飲子,降降溫。
“成了,成了!”
還不待他們喝完,看守之人便喊。
方書安興衝衝的過去,一打眼,心道,壞了!
至於更精深一步,則需要等到分專業以後,或者組織特長班。
現在,他也能騰出手來,利用僅有的時間來開展顯微鏡的研究。
算起來,大明其實已經有製作眼鏡的手藝人,當然,此時的眼鏡是水晶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老花鏡為主,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
事實上,再往上追溯,宋代就有人用水晶鏡掩目來提高視力。
明確的記載上,元代,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
發展到宣德年間,開始有“單照“鏡,鑒於當時加工技術,隻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禦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
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百姓生活之中。此後,為便於使用,有人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人裝在鐵圈裏。
再往後,才出現架在鼻梁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係上線掛在耳朵上。眼鏡架的生產也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粗糙到精巧。
當然,帶有鏡腿的眼鏡尚未出現,如果解決研磨的問題,方書安自然又能找到一個增長點。
鏡片……
方書安在紙上畫著圈,現有的材質也不是不行,先找點天然水晶,解決有無的問題。
鏡片的磨製技術,大明發展到萬曆年間,已經有不少技藝高超的匠人,等到崇禎年間,甚至出現一個集大成的孫雲球。
此人更是創製原始的驗光體係,並且設計出六十餘種光學儀器,寫出《鏡史》這樣的書籍。
可惜,現在孫雲球還未出生,方書安也無法將他找來。
若說孫雲球,方書安最早知道這個名字,還是前世在魔都出差,當時去過一家孫雲球眼鏡店,店裏有相關介紹,他便度娘一番。
不度不要緊,一度嚇一跳,原來在明末,華夏也有列文虎克一般的人物,可惜,沒能夠在光學儀器上進一步展開研究,利用其搞出學術成果。
相反,一直在如何發明新儀器上使勁,也算是別具一格。
孫雲球,字文玉,原籍吳江。
從小勤奮好學,他看到“單照”鏡使用不方便。於是決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
經過反複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
這種牽陀車,就是用腳踏轉動,采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需要,經過反複試驗,磨壞不知道多少東西以後,最後終於掌握“磨片”技術。
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對光”(驗光)技術,按照人年齡視力不同,發明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各種光度鏡片,並編製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
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
不過,沒有孫雲球,總有其他高手,給蘇州的消息已經傳出去,相信不久就能有回信。
一台演示顯微鏡,用水晶足夠,但是他需要製造更多的教學設備,那麽光是找水晶就是個問題,而且,現在雖然水晶不是什麽多高級的材質,但是也算是寶石,價格並不算便宜。
“看來,還是繞不過製造玻璃啊。”
方書安喃喃的說著。
相比煉鋼以及燒製水泥,製造玻璃的難度並不大。
但是,想要造好平板玻璃並且保證裏邊沒有氣泡,能做合格的光學器材,還是需要大量工作。
常規的玻璃製造,將塊狀石英砂、純堿、石灰石、長石等粉碎幹燥,然後進行燒製。
石英砂和長石,其實也就是常見的沙子,在不過分追求質量的前提下,將洗淨的沙子用作原料即可。
畢竟當初列文虎克使用的玻璃,可不是後來出現的光學玻璃。
在工坊找來幾個師傅,便能開展工作。
他們都是鐵窯、石灰窯、瓷磚窯上的老師傅,高溫作業一套流程,現在比方書安熟悉。
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幹,方書安就在邊上監督著他們幹活。
“大人,這次咱們燒沙子,能燒出什麽好東西?”
秦小北小聲嘀咕著,他是後來培養的年輕匠人,幹活賣力,並且有悟性,是宋應星著力栽培的苗子。
“出來你就知道了,這次是高純度琉璃。”
“高純度琉璃?”秦小北表示了疑問,以前燒石頭能得到石灰,燒礦石能煉鐵,難道燒沙子和堿麵,還能得到琉璃?
不過,疑問歸疑問,活還是要幹的。
“大人,裝爐完畢!”
“燒吧,等我回來估計差不多了。”方書安看著他們裝窯結束,便去看後勤給他準備的腳踏磨機和磨料怎麽樣。
由於常年進行試驗,坩堝已經成為工坊不可缺少的東西,這一次的玻璃便是用坩堝進行燒製,最起碼能減少爐渣的幹擾。
升溫到需要堪比煉鋼的溫度,才能讓玻璃具有更好的流動性,盡管他們的路子已經配備熱鼓風和夾層火道,但是想要上升到設定溫度,怎麽也要半天時間。
等到方書安在工坊吃完飯,小憩歸來的時候,秦小北還在聚精會神的觀察著顏色。
“怎麽樣,發白沒有?”
“還差一點。”秦小北答道。
“那就再等一炷香時間,將預熱火道火加大,可能是預熱風不夠,還需要再高一些。”
秦小北聞言,趕忙招呼著工人們繼續升溫,此刻盡管已經天很涼了,但是此處的溫度極高,人們都光著脊梁之下,還是渾身大汗,皮膚由於常年受火焰炙烤,都是古銅色模樣。
經過不斷努力,坩堝裏的顏色終於由黃變得淡黃,基本上達到方書安的要求。
第一次,他們並非是生產平板玻璃,隻需要幾個餅子就行,所以模範製作的也相對簡單。
“出貨!”秦小北喊著,眾人也都一起呼喊,一個壯漢用巨大的鋼夾子夾住坩堝,吐氣開聲,將其端出來,穩穩倒進範裏。
滋滋!
玻璃花四濺之下,漸漸恢複平靜。
降溫也需要時間,留著一人看守後,方書安帶著眾人去飲些飲子,降降溫。
“成了,成了!”
還不待他們喝完,看守之人便喊。
方書安興衝衝的過去,一打眼,心道,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