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步營的叛軍,朝廷處理的極為迅速,直接不經過審判,就在城牆下接到命令。
直接發配到遼東!
那裏,熊廷弼要人都要瘋了,他根本就想不到,遼東可耕地的數量,竟然要超過北直隸、山東等地之和!
比較此前的計算,需要的勞動力和勞動工具動輒幾倍以上!
不管是對於大明還是對於熊廷弼來說,都是幸福的煩惱。
需要的人馬越多,就說明生產的潛能更大。
而潛能越大,也就意味更有可能產出更多糧食。
能生產出更多糧食的話,至少能讓大明百姓不餓肚子。
……
按理說,造反之人基本都殺頭了,哪怕是數量巨大的士兵,也會選擇流放!
當然,在別人眼裏,去遼東也是流放,而且是超過三千裏那種。
但是相關人員都知道,他們真正到了那裏,會比在京城周圍不差!
京營雖然相對寬裕,但是也算是軍戶,沒有多少銀錢,還沒有自己的土地。
沒有銀錢、沒有土地,如果他們能去往遼東,局麵會是截然相反。
但是在遼東可就不一樣了,那裏可是給東西讓人去種啊!
現場負責核驗姓名的兩個刑部書記官,還在嘀咕著。
“你說,遼東那麽好的地方,怎麽就便宜了這些造反的王八蛋呢?”
聽見有人說自己,剛被押過來的罪犯想要爭辯幾句。
但是想想自己現在的處境,隻好很無奈的停止自己想要做的動作。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啊……
書記官們的對話還在繼續,“好地方怎麽了,都說是好地方,得有人願意去才行啊。你看看前期願意去的都是些什麽人啊。”
他對那些首批去遼東的人,都很有意見。雖然說,大明剛開始進行移民工作,處於困難,找不到自告奮勇並且又是身家清白之人。
當時就搜羅不少人,隻要是能夠離開的,都被發給熊廷弼。
“說的輕巧,正常人是那麽容易的麽,能看的上內容都是些什麽人?”
“我和你說,有家裏一堆兒子的、有老光棍、有無賴、有小混蛋,總之就沒有一個正經人。你說那些人去了遼東,正經人誰還願意去?”
事實上,還真是這樣子,那些正經人在本地都能很好的養活自己,所以他們沒有必要去遙遠的遼東,感受天寒地凍,感受沒有人願意去體驗的生活。
雖然,那些體驗是真的沒有什麽意思。
書記官們的談話,讓聽到的叛軍士兵感覺到了希望。
難道說,極北之地真的是童謠裏說的那樣。
“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
如果真是那樣,他們這次造反,還真不算白幹。
當軍戶的日子他是受夠了,自家還算情況好的,有的軍戶家裏,因為人太多,到手的東西不夠,家裏女人都做起了半掩門子生意。
若不是如此,他們步營也不會因為去鬧餉拿錢,就被朱振三忽悠來城下。
神機營和神樞營,士兵的待遇很高,所以他們對於貧窮的感覺都不明顯。
相比之下,步營的待遇實在是太差勁了,他們迫切需要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方書安和李盡忠正在往劉綎的宅子走去,兩人都不曾說話,在思考各自的事情。
北門殺聲震天,按理說現在京城應該人心惶惶才是。
但是人們似乎是沒聽到一般,依然在進行著自己的生意。
這讓方書安很是納悶,難道說,民眾對於大明必勝的信念,已經強悍到如此程度了?
那麽按照這種心態的話,後來建州部不可能打進京城啊!
帶著疑問,方書安飛快的問過一個活計,才鬧個清楚。按照那夥計的說話,像這樣鬧餉的情況,經常會有。
鬧餉不是什麽大事情,所以不必引起恐慌。
至於說喊殺聲,人們就再理解不過了,雖然京城許久沒有聽見喊殺聲,但也正是如此,就證明,城外的喊殺聲也不足為懼。
得到答案的方書安,為此生生感慨。
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心態,給了他們信心呢?
而在城外,張惟賢很快也完成對叛軍的隔離審查以及押解的安排。
“記住,此番你們要好生安排,千萬不敢讓一小堆人裏,出現兩個以上背景統一,來源接近。那樣的話,沒準會有人卷土重來。”
事情安排之後,他也迅速向皇宮趕過去。
如果最後一步沒有做好的話,那麽今日的一切都將是無用功。
“你們按照命令處理此事,什麽都不敢耽擱。”
張惟賢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能不能趁著這點時間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如果能解釋過去,那麽他的話也就是這樣了,再也沒有人知道裏邊發生過的故事。
皇宮之內,朱常洛終於名正言順成為泰昌帝。
他看著手裏的線報,若有所思。
“看樣子,發配去遼東的壯丁不成問題。閣老,你說說,還需要將他們家一起搬過去呢?”
泰昌就叛軍家屬的情況還有些疑問,需要商議一番。
“依臣來看,就帶上吧,讓他們舉家去遼東,怎麽說也能有不少收成。靠著收成,他們也能很好的過冬。”
方從哲就發配遼東給出了自己的選擇,按理說家屬並沒有犯錯誤,所以還真沒有必要去一起流放。
但是一來是謀反大罪,二來是更給那些家屬們製造一個正常生活的機會。
在京城待下去的餓貨,換到遼東,可就是生路,將來他們能剩下孩子,那麽對於遼東平定的意義重大。
“那城牆上的士兵,沒有多少傷亡吧。”
“除了幾個有傷亡,別的都沒有太大情況。”
“陛下您為了熊大人遼東的書信,真是煞費苦心。”
其實,誰傳令並不要緊,要緊的是下命令的人是誰。
是泰昌親自下令城牆守軍不用迅雷彈,裏邊自然有著皇帝的考慮在其中。
可能是為了不傷及無辜,也可能是為了需要更多的壯勞力。
將那些造反的士兵送到遼東去開荒,可以說是一個各方麵都能接受的方法。
所以,這樣做是最好的選擇。
直接發配到遼東!
那裏,熊廷弼要人都要瘋了,他根本就想不到,遼東可耕地的數量,竟然要超過北直隸、山東等地之和!
比較此前的計算,需要的勞動力和勞動工具動輒幾倍以上!
不管是對於大明還是對於熊廷弼來說,都是幸福的煩惱。
需要的人馬越多,就說明生產的潛能更大。
而潛能越大,也就意味更有可能產出更多糧食。
能生產出更多糧食的話,至少能讓大明百姓不餓肚子。
……
按理說,造反之人基本都殺頭了,哪怕是數量巨大的士兵,也會選擇流放!
當然,在別人眼裏,去遼東也是流放,而且是超過三千裏那種。
但是相關人員都知道,他們真正到了那裏,會比在京城周圍不差!
京營雖然相對寬裕,但是也算是軍戶,沒有多少銀錢,還沒有自己的土地。
沒有銀錢、沒有土地,如果他們能去往遼東,局麵會是截然相反。
但是在遼東可就不一樣了,那裏可是給東西讓人去種啊!
現場負責核驗姓名的兩個刑部書記官,還在嘀咕著。
“你說,遼東那麽好的地方,怎麽就便宜了這些造反的王八蛋呢?”
聽見有人說自己,剛被押過來的罪犯想要爭辯幾句。
但是想想自己現在的處境,隻好很無奈的停止自己想要做的動作。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啊……
書記官們的對話還在繼續,“好地方怎麽了,都說是好地方,得有人願意去才行啊。你看看前期願意去的都是些什麽人啊。”
他對那些首批去遼東的人,都很有意見。雖然說,大明剛開始進行移民工作,處於困難,找不到自告奮勇並且又是身家清白之人。
當時就搜羅不少人,隻要是能夠離開的,都被發給熊廷弼。
“說的輕巧,正常人是那麽容易的麽,能看的上內容都是些什麽人?”
“我和你說,有家裏一堆兒子的、有老光棍、有無賴、有小混蛋,總之就沒有一個正經人。你說那些人去了遼東,正經人誰還願意去?”
事實上,還真是這樣子,那些正經人在本地都能很好的養活自己,所以他們沒有必要去遙遠的遼東,感受天寒地凍,感受沒有人願意去體驗的生活。
雖然,那些體驗是真的沒有什麽意思。
書記官們的談話,讓聽到的叛軍士兵感覺到了希望。
難道說,極北之地真的是童謠裏說的那樣。
“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
如果真是那樣,他們這次造反,還真不算白幹。
當軍戶的日子他是受夠了,自家還算情況好的,有的軍戶家裏,因為人太多,到手的東西不夠,家裏女人都做起了半掩門子生意。
若不是如此,他們步營也不會因為去鬧餉拿錢,就被朱振三忽悠來城下。
神機營和神樞營,士兵的待遇很高,所以他們對於貧窮的感覺都不明顯。
相比之下,步營的待遇實在是太差勁了,他們迫切需要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方書安和李盡忠正在往劉綎的宅子走去,兩人都不曾說話,在思考各自的事情。
北門殺聲震天,按理說現在京城應該人心惶惶才是。
但是人們似乎是沒聽到一般,依然在進行著自己的生意。
這讓方書安很是納悶,難道說,民眾對於大明必勝的信念,已經強悍到如此程度了?
那麽按照這種心態的話,後來建州部不可能打進京城啊!
帶著疑問,方書安飛快的問過一個活計,才鬧個清楚。按照那夥計的說話,像這樣鬧餉的情況,經常會有。
鬧餉不是什麽大事情,所以不必引起恐慌。
至於說喊殺聲,人們就再理解不過了,雖然京城許久沒有聽見喊殺聲,但也正是如此,就證明,城外的喊殺聲也不足為懼。
得到答案的方書安,為此生生感慨。
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心態,給了他們信心呢?
而在城外,張惟賢很快也完成對叛軍的隔離審查以及押解的安排。
“記住,此番你們要好生安排,千萬不敢讓一小堆人裏,出現兩個以上背景統一,來源接近。那樣的話,沒準會有人卷土重來。”
事情安排之後,他也迅速向皇宮趕過去。
如果最後一步沒有做好的話,那麽今日的一切都將是無用功。
“你們按照命令處理此事,什麽都不敢耽擱。”
張惟賢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能不能趁著這點時間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如果能解釋過去,那麽他的話也就是這樣了,再也沒有人知道裏邊發生過的故事。
皇宮之內,朱常洛終於名正言順成為泰昌帝。
他看著手裏的線報,若有所思。
“看樣子,發配去遼東的壯丁不成問題。閣老,你說說,還需要將他們家一起搬過去呢?”
泰昌就叛軍家屬的情況還有些疑問,需要商議一番。
“依臣來看,就帶上吧,讓他們舉家去遼東,怎麽說也能有不少收成。靠著收成,他們也能很好的過冬。”
方從哲就發配遼東給出了自己的選擇,按理說家屬並沒有犯錯誤,所以還真沒有必要去一起流放。
但是一來是謀反大罪,二來是更給那些家屬們製造一個正常生活的機會。
在京城待下去的餓貨,換到遼東,可就是生路,將來他們能剩下孩子,那麽對於遼東平定的意義重大。
“那城牆上的士兵,沒有多少傷亡吧。”
“除了幾個有傷亡,別的都沒有太大情況。”
“陛下您為了熊大人遼東的書信,真是煞費苦心。”
其實,誰傳令並不要緊,要緊的是下命令的人是誰。
是泰昌親自下令城牆守軍不用迅雷彈,裏邊自然有著皇帝的考慮在其中。
可能是為了不傷及無辜,也可能是為了需要更多的壯勞力。
將那些造反的士兵送到遼東去開荒,可以說是一個各方麵都能接受的方法。
所以,這樣做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