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幾個人都希望少花錢,方從哲作為拍板的那個,當然希望錢花的越少越好。
主事戶部又是次輔的李汝華,同樣不希望多花錢。國庫從能跑耗子到有些積蓄,太不容易了,他不能讓錢財隨便花掉。
徐光啟更不用說,新建築代表著科技的進步,他一定支持。
內閣當中,排名前三的大佬決定的事情,本來沒有可能更改。
可惜啊,事情就是如此魔幻,因為工部和下邊百姓的激烈反對,竟然遭受到極大的阻力!
這一點,方書安都沒有想到,阻力是預料之中,但是為何民間會那麽大?
工部反應激烈,誰都能明白背後的原因,他們是修建三大殿當中的直接受益人和監工。
監工可能存在不熟悉的情況,新技術的實施,意味著監工們要從頭學起,換成鋼混結構,工部上下不知道多少人的錢袋子要少一大截。
修建三大殿,原本油水極為豐厚,對於整個工部不管大小官員,都能喂飽。此時突逢重大改變,眼看著到手的鴨子飛掉,他們怎麽可能忍受,這般變化,基本上人們都在反對。
其實,也有些明事理之人,他們能認清形式,也知道當中的原委。
清楚歸清楚,實際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可惜啊,大部分人並不願意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在人群之中選擇沉默。
在他們的意識裏,即使自己不想占便宜,也不能耽誤同伴們。
自己不吃飯,去不能將鍋碗瓢盆打破,說不得要被人戳著後脊梁,罵個數典忘祖。
老好人們不動手,規矩之人不傳謠,卻抵擋不住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他們原本就要從中漁利。如今卻要另起爐灶,不甘心的那些,便選擇將水攪渾。
也不知誰將還在議論的事情傳出去,並且添油加醋,搞的外邊傳的風風雨雨。
此事對於禦史們來說,並不是他們擅長的事情。
但是麽,事情涉及到金絲楠木上下遊一些列產業,當中的木匠和相關的商戶以及為商戶服務的工人,都不在少數。
幾百年來的習慣,已經形成上下遊連接的產業鏈。
如果三大殿放棄金絲楠木,對於市場的打擊十分巨大,幾乎等於直接砸掉他們的飯碗。
對於老百姓來說,沒飯吃可不行,因此,在有心人的帶節奏下,很快相關產業的百姓都瘋了。
自古以來,華夏就不缺少看熱鬧之人,圍觀的,歎息的,那叫一個熱鬧。看熱鬧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不明就裏的被裹挾在其中。
涉及到百姓,禦史們聞著味道撲上前來。
大朝會上,禦史們又開始發難。泰昌的性子,做了決定輕易不會改變。他是有些想不明白,為朝廷省錢,天大的好事情,為何會有人要反對?
難道說,百姓們都想著要花大錢?
紫光閣,像往常一樣,嚴肅而又神秘。幾個太監在門口值守,不遠處是錦衣衛。
平日裏,大佬們說話的聲音,十分謹慎的控製在一定程度。
要不說大佬就是大佬,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操控發聲,能讓房間內人們聽清的同時,又能保證門口的太監們聽不到。
今日不一樣,門口的太監們聽的一清二楚不說,就算是遠處的錦衣衛們,也能聽清楚,因為泰昌正在大發脾氣。
“林如楚,你給朕說說,這幾百萬兩銀子,省給誰的?到底是誰在裹挾百姓?禦史們,一個比一個要命,說什麽,朕要是真用混凝土修建三大殿,會餓死數萬百姓。來,你給朕說說,數萬百姓是怎麽餓死的,朕是真的想知道啊!”
泰昌拿著一本奏章,狠狠的扔到林如楚站的麵前。
工部尚書一般很少參加內閣會議,他不是內閣成員,即便是在六部當中,位置也就比禮部好一點點。
這次不同,因為有修建三大殿的事情,並且涉及到金絲楠木引起的反應,必須要將他喊來,還有別的高官,算是內閣擴大會議。
林如楚那個冤枉啊,此事雖然涉及到工部,雖然涉及到下邊的人,但是他是一點都不清楚。
“陛下,此事當中定有蹊蹺,請容臣去調查。”表麵如此說,其實他心裏很清楚,此事定然是他那些下屬從中搗亂。
金絲楠木涉及到幾百萬兩的大生意,那些人要是不從中牟利,天底下沒有一個人相信。
為了要讓朝廷改變想法,那些人隻有出此下策。看上去是比較完美的行為,有基層官員的抱怨,有百姓們的沸反盈天,還有禦史們的討伐。
隻要泰昌稍微動搖一點,就有可能成功。
可惜啊,禦史究竟是禦史,他隻能做普通的禦史,卻無法經曆帶節奏的過程。
不過,也有可能,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被利用,卻還心安理得。在他們的眼裏,為民請命已經不是最主要的事情,隻要有機會努力向上爬才是正道。
凡是正經點的禦史,誰看不出來,背後是有人在弄鬼。
隻有不正經的禦史,才想著辦法,要混水摸魚。
相差十倍的價錢,即便是禦史再傻,隻要他沒有私心,也知道該支持誰。
“凡就三大殿上書的禦史,隻要是說金絲楠好的,一律記錄在冊,五年之內,不得升遷!”
泰昌震怒,直接下達旨意。
按理說,不能這樣堵住禦史們的嘴,最起碼內閣肯定不會通過。
但是這次不同,吏部趙煥應諾之後,沒有一個人反對。
不管是方從哲、李汝華,還是徐光啟,都認為就應該這樣幹。
不過,身為左都禦史的李鋕還是站出來說到,“陛下,禦史幹的就是上書諫言的事情,因言獲罪,不應當啊。”
泰昌還沒說話,方從哲站出來回答,“李大人,此事可不能怪陛下之令。那些人是否心懷鬼胎,你一清二楚。改用水泥之後,能省下六七百萬兩白銀,那些錢幹什麽不好,為何要浪費在金絲楠木上?此番陛下沒有追究你失察之罪,已經是意外之恩。還不趕快謝過陛下,難道等著要再去追查嗎?”
李鋕同樣是浙黨的成員,此刻他其實很為難。
身為左都禦史,不為禦史們說話,那肯定不行,當官的不給屬下說話,以後誰還跟著當官的人混?
但是他明知道背後有什麽不可言明的交易,卻又不得不說,那是官場慣性帶來的原因。
至於另一件,則是身為浙黨二把手,方從哲提拔他上來的原因,就是要把握好督察院,現在看來,基本上效果有限。已經三番五次,讓方從哲成為禦史的攻擊目標。
以至於浙黨都有些迷,究竟李鋕和方從哲兩人,究竟是唱一出什麽戲?難道是不讓皇帝懷疑他們的關係麽?
兵部尚書崔景榮和禮部尚書何宗彥,兩人在一旁小聲嘟囔著。
此時和他倆關係差不多最小,是以他們沒有站著很靠前。
“何大人,現在說來說去,好像仍舊沒有解決金絲楠木的事情,那該如何是好?即便是最後真的不用,那些做金絲楠木的百姓和商人們,難道真的要餓死?”崔景榮發現,還沒有人真正提出要怎麽安置金絲楠木產業。
“誰說不是呢,原來它們都是隻供給皇家,一般人家也不能用,如果不說好的話,還真有可能發生餓死人之事。”
何宗彥同樣有些擔心,雖說能省出幾百萬兩,但是那些從事金絲楠木之人,絕對會是致命打擊。
如果真要是發生餓死人的事情,還會遭遇一波民意洶湧。
“還有這本奏章,說什麽,金絲楠木是祖宗的事情,不可輕易更改,更改之後會傷到大明的氣運。這人是誰,朕要當麵問問他,說祖宗的事情不能更改,那麽好,當年太祖爺的律令,貪墨超過六十兩白銀就要剝皮萱草的事情,要不要恢複?”
大明的皇帝們啊,都一個共同的法寶,那就是太祖爺留下的剝皮萱草。
隻要是他們想要改革或者是變法遇到困難,被老頑固們阻擋,就會拿出來剝皮萱草的法案。
不是說祖宗之法不能改變麽?那麽好,恢複一下那個法律試試?
所以很多時候,那條法令都能將大臣們懟的無話可說。
剝皮萱草的事情都能改變,那麽還有幾個事情是不能改變?
別人在前邊吵,他倆在後邊小聲嘀咕,按理說不容易被發現。
但是泰昌也正頭疼著,看見他們兩個,便說道。
“何大人,崔大人,你們兩個在說什麽,讓大家夥聽聽。”
正要繼續說話的崔景榮,剛好被點到,隻有笑嗬嗬的回答,“回稟陛下,我與何大人,剛才才討論一個細節。不過不影響大局,似乎不說也可。”
方從哲說道,“若是關於三大殿的細節,那邊說出來讓諸位聽聽,現在正是各抒己見的時候,怎麽能夠藏著掖著。”
“是,閣老發話,那麽臣便說說。我們剛才討論的是金絲楠木產業的問題,此前一直在說,金絲楠木的成本能夠大幅壓縮。但是好像從來沒有提到,如果真的不使用,那麽整個產業上邊的工人們該當如何安置?”
這……
別人一聽,還真是,此前一直在說,應該降低花銷,可是那些工人們該怎麽辦?
金絲楠木因為本身極為貴重,所以一直被限製使用,除了皇家,一般人堅決不允許使用。
所以,如果三大殿放棄,那麽金絲楠木也就沒有了市場。
幾萬人沒有飯吃,還不會別的手藝,真是個難題。
不過,煩惱的是方從哲和李汝華外之人,他們兩個並沒有陷入思考當中。
或許是,閣老已經考慮過?
崔景榮和何宗彥互相看看,似乎都是有些驚奇。
“兩位大人不知,金絲楠木本身就是上好的木料,與黃花梨和小葉紫檀一樣,如果不用來作為柱子,製作家具也是一等一的木料。朝廷如果不選用整根金絲楠木作為柱子,隻要允許民間使用,會有更大的楠木使用量發展起來。”
對於金絲楠木的使用,方書安已經和老方以及李汝華做過探討。
那麽好的木材,以前隻用來做柱子,那是極大的浪費。
整張黃花梨的桌子,現在的價格已經十分可觀。如果是使用更加珍貴的金絲楠木,價格可想而知。
所以,老方和李汝華才不擔心整個行業的飯碗。
李汝華適時補充道,“兩位大人可能不了解,在福建和兩廣,紅木家具是一等一的存在,紅木當中,隻要有紅酸枝、大葉紫檀、小葉紫檀、黃花梨,幾種材料的價格依次增加,他們是富裕人家的首選。
如果金絲楠木能夠放開使用,那麽這些木料都將閃開,將木料之王的位置拱手讓出。皇宮修修補補,每年用的都是大料,當中產生的人工十分有限。如果讓它在流通環節,會有更多的從而有人員加入其中。”
老方簡單說了說金絲楠的可能性,李汝華則更加具體的進行了分析。
兩人說完,輪到別人歎氣。
內閣這幾個老狐狸,早就將事情研究的透徹,這也就更能說明,那些擋路之人是多麽的自不量力!
隻不過,他們討論的熱鬧,卻和外邊聯係不到一起。
正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王安聽見太監耳語,便皺著眉到泰昌耳邊嘀咕。
幾個官員看見,知道是出了什麽了不得的事情,要不然給王安幾個膽子,他也不敢打擾官員們討論事情。
泰昌憤怒的拍著桌子,“豈有此理,咱們在此給他們討論出路,那些人倒好,在下邊搗亂!”
原來,有些金絲楠木從業人員,因為心裏慌張,便聯係通州碼頭工人,一起鬧事。
一群人封鎖、碼頭,打出旗號,嚴懲破壞祖宗風水的貪官!
罷工和示威,影響不小。
有幾個大的棉花倉庫還被燒了,附近的一些倉庫也受到牽連。
“你們看看,背後若是沒有人搗亂,朕這皇位給他坐!”
泰昌很少如此憤怒,竟然說出皇位的事情!
嚇得官員們連忙行禮,“陛下息怒,臣等馬上徹查!”
皇帝都喊出來讓出自己座位的口號了,眾人可不敢再耽擱。
“不用那麽嚴重,閣老,隻要將兩種材料的差價公示出來,印在邸報上,我相信,那些人絕對不敢再蹦躂。”
“你啊你,還是你這計策厲害,殺人誅心啊!”
主事戶部又是次輔的李汝華,同樣不希望多花錢。國庫從能跑耗子到有些積蓄,太不容易了,他不能讓錢財隨便花掉。
徐光啟更不用說,新建築代表著科技的進步,他一定支持。
內閣當中,排名前三的大佬決定的事情,本來沒有可能更改。
可惜啊,事情就是如此魔幻,因為工部和下邊百姓的激烈反對,竟然遭受到極大的阻力!
這一點,方書安都沒有想到,阻力是預料之中,但是為何民間會那麽大?
工部反應激烈,誰都能明白背後的原因,他們是修建三大殿當中的直接受益人和監工。
監工可能存在不熟悉的情況,新技術的實施,意味著監工們要從頭學起,換成鋼混結構,工部上下不知道多少人的錢袋子要少一大截。
修建三大殿,原本油水極為豐厚,對於整個工部不管大小官員,都能喂飽。此時突逢重大改變,眼看著到手的鴨子飛掉,他們怎麽可能忍受,這般變化,基本上人們都在反對。
其實,也有些明事理之人,他們能認清形式,也知道當中的原委。
清楚歸清楚,實際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可惜啊,大部分人並不願意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在人群之中選擇沉默。
在他們的意識裏,即使自己不想占便宜,也不能耽誤同伴們。
自己不吃飯,去不能將鍋碗瓢盆打破,說不得要被人戳著後脊梁,罵個數典忘祖。
老好人們不動手,規矩之人不傳謠,卻抵擋不住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他們原本就要從中漁利。如今卻要另起爐灶,不甘心的那些,便選擇將水攪渾。
也不知誰將還在議論的事情傳出去,並且添油加醋,搞的外邊傳的風風雨雨。
此事對於禦史們來說,並不是他們擅長的事情。
但是麽,事情涉及到金絲楠木上下遊一些列產業,當中的木匠和相關的商戶以及為商戶服務的工人,都不在少數。
幾百年來的習慣,已經形成上下遊連接的產業鏈。
如果三大殿放棄金絲楠木,對於市場的打擊十分巨大,幾乎等於直接砸掉他們的飯碗。
對於老百姓來說,沒飯吃可不行,因此,在有心人的帶節奏下,很快相關產業的百姓都瘋了。
自古以來,華夏就不缺少看熱鬧之人,圍觀的,歎息的,那叫一個熱鬧。看熱鬧的人大有人在,很多人不明就裏的被裹挾在其中。
涉及到百姓,禦史們聞著味道撲上前來。
大朝會上,禦史們又開始發難。泰昌的性子,做了決定輕易不會改變。他是有些想不明白,為朝廷省錢,天大的好事情,為何會有人要反對?
難道說,百姓們都想著要花大錢?
紫光閣,像往常一樣,嚴肅而又神秘。幾個太監在門口值守,不遠處是錦衣衛。
平日裏,大佬們說話的聲音,十分謹慎的控製在一定程度。
要不說大佬就是大佬,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操控發聲,能讓房間內人們聽清的同時,又能保證門口的太監們聽不到。
今日不一樣,門口的太監們聽的一清二楚不說,就算是遠處的錦衣衛們,也能聽清楚,因為泰昌正在大發脾氣。
“林如楚,你給朕說說,這幾百萬兩銀子,省給誰的?到底是誰在裹挾百姓?禦史們,一個比一個要命,說什麽,朕要是真用混凝土修建三大殿,會餓死數萬百姓。來,你給朕說說,數萬百姓是怎麽餓死的,朕是真的想知道啊!”
泰昌拿著一本奏章,狠狠的扔到林如楚站的麵前。
工部尚書一般很少參加內閣會議,他不是內閣成員,即便是在六部當中,位置也就比禮部好一點點。
這次不同,因為有修建三大殿的事情,並且涉及到金絲楠木引起的反應,必須要將他喊來,還有別的高官,算是內閣擴大會議。
林如楚那個冤枉啊,此事雖然涉及到工部,雖然涉及到下邊的人,但是他是一點都不清楚。
“陛下,此事當中定有蹊蹺,請容臣去調查。”表麵如此說,其實他心裏很清楚,此事定然是他那些下屬從中搗亂。
金絲楠木涉及到幾百萬兩的大生意,那些人要是不從中牟利,天底下沒有一個人相信。
為了要讓朝廷改變想法,那些人隻有出此下策。看上去是比較完美的行為,有基層官員的抱怨,有百姓們的沸反盈天,還有禦史們的討伐。
隻要泰昌稍微動搖一點,就有可能成功。
可惜啊,禦史究竟是禦史,他隻能做普通的禦史,卻無法經曆帶節奏的過程。
不過,也有可能,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被利用,卻還心安理得。在他們的眼裏,為民請命已經不是最主要的事情,隻要有機會努力向上爬才是正道。
凡是正經點的禦史,誰看不出來,背後是有人在弄鬼。
隻有不正經的禦史,才想著辦法,要混水摸魚。
相差十倍的價錢,即便是禦史再傻,隻要他沒有私心,也知道該支持誰。
“凡就三大殿上書的禦史,隻要是說金絲楠好的,一律記錄在冊,五年之內,不得升遷!”
泰昌震怒,直接下達旨意。
按理說,不能這樣堵住禦史們的嘴,最起碼內閣肯定不會通過。
但是這次不同,吏部趙煥應諾之後,沒有一個人反對。
不管是方從哲、李汝華,還是徐光啟,都認為就應該這樣幹。
不過,身為左都禦史的李鋕還是站出來說到,“陛下,禦史幹的就是上書諫言的事情,因言獲罪,不應當啊。”
泰昌還沒說話,方從哲站出來回答,“李大人,此事可不能怪陛下之令。那些人是否心懷鬼胎,你一清二楚。改用水泥之後,能省下六七百萬兩白銀,那些錢幹什麽不好,為何要浪費在金絲楠木上?此番陛下沒有追究你失察之罪,已經是意外之恩。還不趕快謝過陛下,難道等著要再去追查嗎?”
李鋕同樣是浙黨的成員,此刻他其實很為難。
身為左都禦史,不為禦史們說話,那肯定不行,當官的不給屬下說話,以後誰還跟著當官的人混?
但是他明知道背後有什麽不可言明的交易,卻又不得不說,那是官場慣性帶來的原因。
至於另一件,則是身為浙黨二把手,方從哲提拔他上來的原因,就是要把握好督察院,現在看來,基本上效果有限。已經三番五次,讓方從哲成為禦史的攻擊目標。
以至於浙黨都有些迷,究竟李鋕和方從哲兩人,究竟是唱一出什麽戲?難道是不讓皇帝懷疑他們的關係麽?
兵部尚書崔景榮和禮部尚書何宗彥,兩人在一旁小聲嘟囔著。
此時和他倆關係差不多最小,是以他們沒有站著很靠前。
“何大人,現在說來說去,好像仍舊沒有解決金絲楠木的事情,那該如何是好?即便是最後真的不用,那些做金絲楠木的百姓和商人們,難道真的要餓死?”崔景榮發現,還沒有人真正提出要怎麽安置金絲楠木產業。
“誰說不是呢,原來它們都是隻供給皇家,一般人家也不能用,如果不說好的話,還真有可能發生餓死人之事。”
何宗彥同樣有些擔心,雖說能省出幾百萬兩,但是那些從事金絲楠木之人,絕對會是致命打擊。
如果真要是發生餓死人的事情,還會遭遇一波民意洶湧。
“還有這本奏章,說什麽,金絲楠木是祖宗的事情,不可輕易更改,更改之後會傷到大明的氣運。這人是誰,朕要當麵問問他,說祖宗的事情不能更改,那麽好,當年太祖爺的律令,貪墨超過六十兩白銀就要剝皮萱草的事情,要不要恢複?”
大明的皇帝們啊,都一個共同的法寶,那就是太祖爺留下的剝皮萱草。
隻要是他們想要改革或者是變法遇到困難,被老頑固們阻擋,就會拿出來剝皮萱草的法案。
不是說祖宗之法不能改變麽?那麽好,恢複一下那個法律試試?
所以很多時候,那條法令都能將大臣們懟的無話可說。
剝皮萱草的事情都能改變,那麽還有幾個事情是不能改變?
別人在前邊吵,他倆在後邊小聲嘀咕,按理說不容易被發現。
但是泰昌也正頭疼著,看見他們兩個,便說道。
“何大人,崔大人,你們兩個在說什麽,讓大家夥聽聽。”
正要繼續說話的崔景榮,剛好被點到,隻有笑嗬嗬的回答,“回稟陛下,我與何大人,剛才才討論一個細節。不過不影響大局,似乎不說也可。”
方從哲說道,“若是關於三大殿的細節,那邊說出來讓諸位聽聽,現在正是各抒己見的時候,怎麽能夠藏著掖著。”
“是,閣老發話,那麽臣便說說。我們剛才討論的是金絲楠木產業的問題,此前一直在說,金絲楠木的成本能夠大幅壓縮。但是好像從來沒有提到,如果真的不使用,那麽整個產業上邊的工人們該當如何安置?”
這……
別人一聽,還真是,此前一直在說,應該降低花銷,可是那些工人們該怎麽辦?
金絲楠木因為本身極為貴重,所以一直被限製使用,除了皇家,一般人堅決不允許使用。
所以,如果三大殿放棄,那麽金絲楠木也就沒有了市場。
幾萬人沒有飯吃,還不會別的手藝,真是個難題。
不過,煩惱的是方從哲和李汝華外之人,他們兩個並沒有陷入思考當中。
或許是,閣老已經考慮過?
崔景榮和何宗彥互相看看,似乎都是有些驚奇。
“兩位大人不知,金絲楠木本身就是上好的木料,與黃花梨和小葉紫檀一樣,如果不用來作為柱子,製作家具也是一等一的木料。朝廷如果不選用整根金絲楠木作為柱子,隻要允許民間使用,會有更大的楠木使用量發展起來。”
對於金絲楠木的使用,方書安已經和老方以及李汝華做過探討。
那麽好的木材,以前隻用來做柱子,那是極大的浪費。
整張黃花梨的桌子,現在的價格已經十分可觀。如果是使用更加珍貴的金絲楠木,價格可想而知。
所以,老方和李汝華才不擔心整個行業的飯碗。
李汝華適時補充道,“兩位大人可能不了解,在福建和兩廣,紅木家具是一等一的存在,紅木當中,隻要有紅酸枝、大葉紫檀、小葉紫檀、黃花梨,幾種材料的價格依次增加,他們是富裕人家的首選。
如果金絲楠木能夠放開使用,那麽這些木料都將閃開,將木料之王的位置拱手讓出。皇宮修修補補,每年用的都是大料,當中產生的人工十分有限。如果讓它在流通環節,會有更多的從而有人員加入其中。”
老方簡單說了說金絲楠的可能性,李汝華則更加具體的進行了分析。
兩人說完,輪到別人歎氣。
內閣這幾個老狐狸,早就將事情研究的透徹,這也就更能說明,那些擋路之人是多麽的自不量力!
隻不過,他們討論的熱鬧,卻和外邊聯係不到一起。
正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王安聽見太監耳語,便皺著眉到泰昌耳邊嘀咕。
幾個官員看見,知道是出了什麽了不得的事情,要不然給王安幾個膽子,他也不敢打擾官員們討論事情。
泰昌憤怒的拍著桌子,“豈有此理,咱們在此給他們討論出路,那些人倒好,在下邊搗亂!”
原來,有些金絲楠木從業人員,因為心裏慌張,便聯係通州碼頭工人,一起鬧事。
一群人封鎖、碼頭,打出旗號,嚴懲破壞祖宗風水的貪官!
罷工和示威,影響不小。
有幾個大的棉花倉庫還被燒了,附近的一些倉庫也受到牽連。
“你們看看,背後若是沒有人搗亂,朕這皇位給他坐!”
泰昌很少如此憤怒,竟然說出皇位的事情!
嚇得官員們連忙行禮,“陛下息怒,臣等馬上徹查!”
皇帝都喊出來讓出自己座位的口號了,眾人可不敢再耽擱。
“不用那麽嚴重,閣老,隻要將兩種材料的差價公示出來,印在邸報上,我相信,那些人絕對不敢再蹦躂。”
“你啊你,還是你這計策厲害,殺人誅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