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們也別這麽說,誰家裏還沒幾個人物。我弄不好啊,要碰壁,到時候哥幾個記得頂上。”


    不管事情怎樣,至少秦老板嘴上說的大氣。實際情況也不由得他做更多的想法,其實他很清楚,那些木料商人,不見得會給他。


    畢竟按照過往經曆,他並沒有和西南木材商人打過交道,此前主要來源在海南,金絲楠他從來沒打過交道。


    這次來張田餘處,其實也是受到他們商業聯盟的啟發。


    現在張田餘和林家兩家為首,聯合起來眾多商戶形成的聯盟,能夠很好的進行分配和內部競爭。將原本雜亂無序的事情理順的條理分明。


    兩相比較,家居行業沒有大商會,沒有人居中協調,導致的結果就是以前經常內部打架,弄得十分難堪。


    有先例之後,人們自然而然的便想要抄作業。學著他們組建類似的聯盟不就是了,至少能減少內耗。


    選擇來張家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名聲在外,而且利害關係不多。


    張田餘雖然家具生意不多,但是他現在在京城商人當中的地位,那是相當超然。


    一眾商人過來,也是借著他的名氣,給整個行業立個規矩。要是他們一窩蜂的撲上去,不知道那抬價成什麽樣。


    金絲楠木是好東西,確實比黃花梨等木材還有前景,但是都撲上去,原材料大漲將是必然。


    現在好了,大家前後腳過去,至少不會打成狗。


    人走的差不多,張田餘準備起身離開,最後一個商人突然說到,“張老板,最近棉花庫失火,你們的羊毛布,需求量恐怕要大些。”


    “放心,我們放大供貨,天殺的,不知道誰,想起來去燒棉花。”


    有了羊毛布以後,百姓特別是富戶對於棉花的需求有所下降。


    但是作為重要的保暖來源,棉花也有他獨到的地位,比如說被窩鋪蓋等等,還是要棉花。


    有些嚴寒條件下的大衣,還是要填充棉花。


    所以此次失火的影響,還是不小,那裏集中了京城或者說是京城周圍大宗棉花,等到入冷之前,隻怕會有一次漲價。


    ……


    方書安看著各方麵匯集來的信息,皺著眉頭,這些都是李盡忠匯總而來。


    李盡忠自打新婚之後,很少出門,此番破天荒的也是因為一些小道消息。


    盡管是小道消息,聯係起來還是能讓人浮想聯翩,因此他還是拿了過來,小消息匯總在一起,或許就是真實情況。即便不是全部實情,也能認識的七七八八。


    “看來,西北真的有異動了?”


    方書安放下手裏的東西,抬頭說道。


    “看樣子,應當是真的。這下子,你從西北調人的希望可就破滅了。”李盡忠頗為無奈,他知道方書安的計劃,是要從西北和西南抽調一些軍隊,組成新的建築施工隊,為後期的建築積攢隊伍。


    命令都寫好了,就差去執行,沒有想到接二連三的收到棉花被燒和西北有戰事的消息。


    “其實,想來想去,也是正常。以前兀良哈部會和喀爾喀以及科爾沁有聯絡,想辦法從他們手中獲取必備的物資。


    如今,兩部與大明走的很近,但是兀良哈卻遲遲不想靠近我們。不和我們親近不要緊,但是喀爾喀和科爾沁不傻,他們不想和兀良哈的關係影響自己和大明的關係,於是就斷絕往來。


    換做是以往,兀良哈沒準就要來硬的。但是現在兩部都很強勢,兀良哈占不得便宜,隻好向西用兵。”


    李盡忠分析著西北的情況,介紹下目前的可能性。


    “兀良哈是因為物資短缺?”方書安問道。


    “據說是的,去年他們儲備的糧食不多,很多牛羊凍死,吃不完又沒有出路,到今年秋天如果還不想辦法,冬天就有人要餓死。”


    冬天一年比一年冷,方書安是知道的。草原上每年都會凍死很多牛羊,往年喀爾喀和科爾沁也不例外。


    自從他們和大明的貿易順暢以後,每年隻留下第二年繁殖的牛羊即可,那樣就能很好的集中做保暖工作。吃食有買來糧食以及牛肉幹、壓縮餅、罐頭,所以過冬不再和過去一樣難熬。


    兀良哈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隻能按照原來的方法,可惜他們沒有糧食儲備,沒有其他的食物,牛羊也沒有出處,隻能按照此前的模式。


    如此條件下,遭遇白災,便是致命打擊。


    “你說他們攻擊西邊也就算了,為何還要派人燒毀棉花?”李盡忠問道。


    “你怎麽知道那是兀良哈人做的,或許是其他人。他們現在對西邊用兵,又要燒毀棉花,那豈不是明著挑釁?”方書安回到。


    “怎麽說,按照你的意思有人在裏邊搗鬼?”李盡忠有些遲疑。


    “我看,很有可能,這是逼著我們跟兀良哈作對!”


    方書安很是懷疑,往西用兵,誰有這樣的訴求?


    說完,兩個都陷入思考當中,這樣做的話。背後那些人有什麽好處?


    兩人思考的時候,孫傳庭來了,彼此交流信息後,他開口說,“兀良哈並非是真的兀良哈。”


    原來,現在的兀良哈,雖然還是那個名字,但其實跟原來的有區別。


    其實,更像是一個鳩占鵲巢或者說是占別人名字的故事。


    原來的兀良哈,現在有個更加響亮的名字,叫做朵顏三衛!


    他們在草原幾經遷徙,在明初時候,已經和大明關係密切。


    當年幫著成祖不少忙,早就成為大明眾多藩屬的一部分。


    現在的兀良哈是厄魯特蒙古自稱而已,他們南下占據兀良哈的土地,別人傳來傳去,他們也就這麽稱呼自己。


    在很多人眼裏,兀良哈要有名的多。


    孫傳庭不說還好,說完兩個人更鬱悶了,那他們到底為的是什麽?


    “今日,已經正式收到吐魯番國王的國書,正式請求大明出兵!”孫傳庭主要帶來的是這個消息。


    吐魯番王國和大明的關係,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


    洪武年間,大明出兵到嘉峪關西,設立哈密衛,永樂年間,哈密衛仍舊是大明邊陲。


    但是到了成化年間,情況就有所變化。


    哈密衛幾乎成為來往爭奪的重點,再往後,幹脆退守嘉峪關,西邊沒了駐軍。


    在這個過程中,吐魯番王最開始臣服,後來爭奪哈密衛,最終控製,成為了嘉峪關西邊的老大。


    幾次和大明征戰以後,漸漸進入對峙狀態,不過基本也是以經濟製裁為主,很少動刀兵。


    也就是到了隆慶年間,情況有所緩和。


    雙方互市又熱鬧起來,到了現在,甚至想到求助。


    這不是,遇見蒙古的攻擊,開始請求大明出兵!


    換做以前,火中取栗自己沒有半分好處的事情,內閣肯定不幹。


    但是這些人在西北作戰還不算,犯邊之餘,還有人將京城的棉花燒掉,這樣的行為,可真是作死。


    如此大背景之下,或許能讓內閣有些想法,但是想要出兵,依然不夠。


    “南邊那裏,可有什麽反應?”


    南邊說的是吐魯番王國南邊的葉爾羌,兩國也是並不太平,但是麵對草原或者高原上的敵人時,他們自成一體。


    “葉爾羌沒有任何言語,還不清楚他們會如何。”


    葉爾羌和吐魯番也是打來打去,互有攻守,如今蒙古進軍吐魯番,卻沒有葉爾羌的事情,本來就讓人意外。


    “盡忠,此次出兵吐魯番,或許是機會!”


    李盡忠和孫傳庭都有些納罕,進軍吐魯番,有什麽機會?


    “那裏的土地,適合種植棉花,他們種的不多,一直沒有成氣候,如若大規模推廣,收入將十分巨大。”


    棉花的事情,方書安十分上心。


    因為那是下一個戰略目標,現在,他還沒有開始插手,就有人琢磨著吐魯番和兀良哈,這是誰在中間搞事情?


    “朝廷是怎麽個意思?”


    老方一直沒有回家,方書安不知道內閣會如何決定。


    “你都不知道,我哪裏會知道,我是怕你不知道情況,特地跟你說聲。”


    李盡忠不清楚,方書安卻清楚,先不說是否會對外用兵,因為有這一層因素在內,就不可能撤走西北的衛所軍。


    不過這樣也好,至少能就地重新整編,讓西北的戰力也提起來,再不濟,還有一些軍隊依舊在京城周圍“待命”。不管他們是從何處而來,現在如果要出兵,至少有人能夠派出去。


    “書安,你說咱們會不會打?”


    “我看八成不會,但是啊,咱們要讓它變成可能。”


    “變成可能?”對方書安的說法,李盡忠弄不清楚,難道說要主動出擊的意思?


    先不說其他,在方書安的眼裏,華夏的版圖,至少要是一隻大公雞才能完整。如果能夠多出來,那當然就是贈送的一般。


    此前,明軍最多在嘉峪關,這讓他很是難受。


    他甚至想著,如果哪天時機成熟之後,他想辦法朝西北用兵,先將哈密衛拿回來,然後再征服吐魯番和葉爾羌王國。


    現在麽,有兀良哈出現嗎,他們連出兵的理由都不用想了。


    以前不願意占據哈密衛,主要是朝廷覺得,那裏就是虧本的買賣。自從掌握之後,一直反複拉鋸不說,也沒有能帶來多少收入。


    別的不說,糧食都需要從內陸長途跋涉運輸過去,其他的更不用說,那種情況下,占著都是巨大的靡費,也難怪內閣不會同意。


    但是麽,在棉花出現以後,特別是大規模種植以後,一切都不是問題。


    西北有土地能種出糧食,隻要適當的人口密度,自給自足不是問題。至於盈虧的問題,就是棉花和葡萄幹以及其他水果幹了。


    後世那樣直接將新鮮瓜果運輸到內地的事情,現在還難以做到,但是葡萄幹,水果幹,甚至是紅棗這樣方便運輸的東西,還是很容易做到。


    果不其然,他們還沒有商量出什麽來,方從哲便回府。


    方書安想了想,將兩個人一起帶去見老方。


    這還是第一次帶著朋友見爺爺,不過方從哲知道,兩個人都不簡單,並非是孫子要拉著他倆來走後門。


    幾人見禮以後,分清主次坐下。


    “爺爺,朝廷是什麽意思。”


    方書安上來就直奔主題。


    “你們消息倒是很靈通,都知道最近發生的事情。今日沒有做出決定,但是有一點,你想要在西北調兵的事情,別想了。”老方還以為他孫子是惦記這個事情,上來直接告訴他結果。


    “爺爺,您想多了,孫兒不是惦記著那些衛所軍。孫兒是問,我們是否要向哈密衛派兵,或者隻是在邊境做好準備。”


    說到此處,方從哲停下了手裏的動作,將帕巾扔向一邊,“說說吧,你們有什麽想法。”


    他對方書安已經足夠了解,每次提出類似的事情,必然是有什麽想法。不然也不會現在就著急過來,並且還帶著兩個同伴。


    方書安並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小心的問道,“朝廷是不是不同意進軍哈密。”


    老方看看他們,見三個人都是渴望的目光,便笑道,“你們啊你們,既然知道結果,為何還要問老夫?”


    其實聰明人不用想,最後的結果很難是出兵。


    因為此事和潮鮮問題完全不同,潮鮮作為大明的藩屬,各方麵做的沒有任何問題。


    每年的朝貢和各種事情,做的那是一點都不漏,所以在東瀛侵略的時候,大明能夠派出軍隊去作戰。


    吐魯番王國的性質就不一樣,他們幾百年來,一直和大明齟齬不斷,總是在歸順和背叛裏反複。


    這樣的地方,不可能會讓內閣下定決定去幫助他們。


    不過,一切都是在利益的基礎上,隻要有足夠的利益,還有開疆拓土的名聲,不信內閣不動心。


    “西南的人手能確定就行,至於西北,咱們的幾個軍隊完成新式火器換裝也有一段時間,現在剛好讓他們去嚐試下,向來鬆弛的西北邊軍,現在也能恢複吧。”


    方書安一直很重視西北的武備,畢竟,在原來的曆史上,與其說是滿洲人入關,不如說是西北的農民起義,將明王朝傾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橫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臨波倚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臨波倚浪並收藏橫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