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章 一件皮衣引發的戰爭
賈誌剛說春秋之五·吳越興亡 作者:賈誌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武擔任將軍之後,向吳王闔閭提出一個建議:“專心練兵,不要騷擾楚國人。”
“為什麽?”吳王闔閭有些奇怪,因為現在分兵騷擾楚國的策略很成功。
“俗話說:沒有外患,必有內憂。楚國現在已經非常腐敗,國君軟弱,大臣貪婪,之所以還沒有分崩離析,就是因為他們有外患,因此還能團結。如果沒有外患,他們的內鬥就會加劇,腐敗就會升級,附庸國就會變心,整個國家就會喪失戰鬥力。那時候,就是我們討伐他們的時機。”孫武的說法,站在了更高的高度。
“這就是上兵伐謀了吧。”吳王闔閭眼前一亮,他越來越看出來了,孫武確實不是伍子胥和伯嚭可以相比的。
於是,吳國停止了對楚國的騷擾。
【囊瓦索賄】
從吳王闔閭五年(前510年)開始,吳國不再騷擾楚國。
一切都在孫武的預料之中。
楚國令尹囊瓦感到很輕鬆了,現在可以集中精力搞點個人福利。當然,大家都是這個想法。
第二年的時候,楚國的屬國都來朝見楚昭王。當然,囊瓦等楚國的國家領導人們也都能發筆小財。
蔡昭公專門製作了兩塊佩玉和兩件皮衣,到了楚國,就給楚昭王獻了一塊佩玉和一件皮衣。後來楚昭王宴請蔡昭公,蔡昭公自己就把另外一件皮衣穿上,另外一塊佩玉戴上了。
沒承想,蔡昭公的皮衣和佩玉被囊瓦看上了,於是派人來要。偏偏蔡昭公是個舍命不舍財的人,說什麽也不給。
“不給?扣了他。”囊瓦一生氣,找了個借口,把蔡昭公就給扣押在楚國了。
蔡昭公並不是唯一的倒黴蛋,他還有個同命相憐的。
唐成公也來了,來的時候呢,帶來兩匹名叫肅爽的好馬,這兩匹馬也被囊瓦看上了。於是,囊瓦也派人來要這兩匹馬,誰知道唐成公又是個舍命不舍財的主,也不給。
“咳,不把土地爺當神仙,扣了。”囊瓦又找了個借口,把唐成公也給扣了。
就這樣,囊瓦扣押了兩個國家的國君。
到吳王闔閭七年(前508年),囊瓦見吳國總不來騷擾自己,還挺想念吳國。於是,囊瓦竟然還出兵討伐吳國,挺進到了兩國交界的豫章。
楚軍來了,怎麽辦?那還用說,打回去。
結果,吳軍采用了孫武的計謀,在豫章用水軍誘敵,主力繞到楚軍背後,然後兩麵夾擊,打得楚軍丟盔棄甲,大敗虧輸。隨後吳軍占領了楚國的巢,活捉了守將公子繁。
打完敗仗,囊瓦也不擔心,因為吳國人並沒有乘勝追擊。
“狗日的蔡侯,這麽小氣,那件衣服還不給我。”逃回郢都的第二天,囊瓦就想起這將事情來了。
“狗日的唐侯,馬也不給我。”然後,又想起了這件事情。
還好,唐侯並沒有讓他惱火太長時間。
第二年,也就是吳王闔閭八年,唐國派人來,說是唐成公在楚國待著沒什麽關係,可是幾個侍衛家裏不是老婆死了就是孩子病了,反正,派人來接替他們回去。
楚國人同意了,於是,新來的侍衛們就去接替老侍衛們。在換防當天,兄弟們痛喝了一頓送行酒,老侍衛們都倒了,然後新來的兄弟們把那兩匹好馬偷偷牽出去,送給了囊瓦。
囊瓦一高興,第二天就把唐成公給放了。
直到回到唐國,唐成公才算過賬來:“唉,早給他,不早回來了嗎?”
聽說唐成公回國了,蔡國人民就有點急了。
於是,蔡國派人來到楚國,見到蔡昭公,強烈要求他把那衣服和佩玉給囊瓦,早點回國。
沒辦法,蔡昭公忍痛割愛,把兩件寶物獻了出去。
於是,蔡昭公終於也可以回家了。
“哈哈哈哈,跟我鬥?”囊瓦穿著那件皮衣,戴著那塊佩玉,坐在那兩匹好馬拉的豪華車上,放聲大笑,得意忘形。
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得意得太早了。
【天下烏鴉一般黑】
被扣押了三年,蔡昭公很窩火。
被扣押了三年,皮衣和佩玉還是沒保住,蔡昭公就更窩火。
回到蔡國的第二天,蔡昭公就又上路了,去哪裏?晉國。
“楚國人太可惡了,我們不能跟蠻子混,我們請求貴國出兵討伐楚國,我們願意做前導。為了表達誠意,我把兒子帶來了,在晉國做人質。”蔡昭公要投入晉國的懷抱,要找楚國報仇。
看來,蔡昭公真是豁出去了。
這個時候的晉國六卿早已經換了陣容,韓起已經去世,兒子韓須接班;中行吳也已經去世,兒子中行寅接班;魏舒在韓起去世之後接任中軍帥,此時也已經去世,兒子魏侈接班;趙成也已經去世,兒子趙鞅接班。上一屆內閣就隻剩下了範鞅和智躒。
現在,是範鞅為中軍帥,智躒為中軍佐。而負責諸侯事務的,是中行寅。
蔡昭公首先見到的就是中行寅。
聽完了蔡昭公的匯報,中行寅翻了翻白眼,看了看蔡昭公,突然眼前一亮。
“楚國人真是太貪了,不過呢,說實話,你這身皮衣還真不錯,這塊佩玉也很精巧啊。”中行寅看上了蔡昭公現在這身行頭了。
蔡昭公一聽,隻知道楚國有個囊瓦,現在看來晉國也有個“囊瓦”啊。
俗話說得好:天下烏鴉一般黑。
“嘿,這身衣服,我也是借別人的。”蔡昭公還是那個舍命不舍財的勁頭,也是賭氣,心想:“你要啊,我偏不給。給了囊瓦就夠心疼的,我吃飽了撐的再來給你送上門?”
中行寅一看,不給?心想:“好啊,你不舍得,那我就讓你白跑一趟。”
中行寅去向範鞅匯報,按照以往的慣例,首先中行寅會告訴範鞅有什麽好處。這一次,中行寅什麽也沒提,範鞅就知道蔡昭公看來不太會做事。
“老蔡來,什麽意思啊?”範鞅問。
中行寅把意思大致說了一遍,然後說了:“元帥,現在咱們自己還顧不過來呢,國內又是水災又是旱災的,外麵還有鮮虞人老騷擾我們。再者說了,楚國人也不好對付啊。我看,打發他走算了。”
“也是啊,又沒什麽實惠。”範鞅也這意思,想了想說:“你打發他走吧,不過告訴他,三月的時候王室要搞個什麽盟會,號召中原諸侯討伐楚國的,到時候他可以去看看,說不定能實現他的願望。”
就這樣,蔡昭公算是白跑一趟。
【中行寅的壞主意】
三月份,王室還真的搞了一個盟會。說是王室,實際上是王室的上卿劉文公搞的,他聽說楚國現在不行了,想著號召中原諸侯討伐楚國,搶點地盤過來充實王室的土地。當然,主要是給自己弄點實惠。
對於這個盟會,大家都在暗地裏笑劉文公太天真,這世界上誰也不是傻瓜,誰願意給你當長工啊?雖然大家都覺得這件事情很無厘頭,可是大家也都願意來看看熱鬧。就這樣,三月的盟會真就開成了。
晉國派出了中行寅,這哥們路過鄭國的時候,從鄭國借用羽毛,然後就用這些羽毛裝飾旗子,去了盟會。大家一看,好嘛,連這也要貪。
衛國和蔡國也都參加了,還為了排名先後發生了爭執。
整個盟會,除了吃吃喝喝,談到楚國的時候大家就打哈哈。劉文公後悔死了,白白花了許多接待費。
蔡昭公也很鬱悶,看這樣子,在楚國的這口惡氣是出不了了。
中行寅也很鬱悶,原本指望著蔡昭公這段時間能想明白,這次帶點什麽實惠過來,沒想到還是這麽不懂事。
“整丫的。”中行寅想了一個壞主意,於是悄悄來找蔡昭公。
“老蔡啊,你不是想打楚國嗎?說實話,我們很支持你們。可是,你也知道,我們跟楚國簽有和平協議,我們是講信用的文明人,不能說撕毀就撕毀,怎麽辦呢?我來之前跟範鞅元帥商量好了,給你出個主意,讓你報仇。”中行寅態度很客氣,話說得也很真誠。
“太好了,什麽主意?”蔡昭公很高興,看到了希望。
“這次啊,沈國不是沒有來嗎?這是違反和平協議的事情。所以,你們就以沈國違反和平協議為由,討伐沈國。你們討伐沈國,楚國一定來打你們,到時候你們向我們求救,我們就有理由攻打楚國了,你看這主意怎麽樣?”
“好主意。”蔡昭公也不知道是腦子不好使,還是報仇心切,竟然絲毫沒有懷疑。
春天開完會,夏天,蔡昭公就率領蔡國軍隊討伐沈國。蔡國雖然是個小國,可是沈國更小。三下五除二,蔡國滅掉了沈國。
沈國是楚國的屬國,蔡國滅了沈國,楚國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夏天蔡國滅了沈國,秋天,楚國就出兵攻打蔡國。
放在過去,楚國大軍一到,蔡國就徹底淪陷。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楚國已經腐敗到家,軍隊也已經沒有戰鬥力,各自為戰,指揮不靈。因此,楚軍也隻能包圍蔡國,無法強行拿下。而這,也是蔡昭公敢於跟楚國鬥一鬥的原因。
楚軍一到,蔡昭公的特使就前往晉國求救了。
“我們晉國一向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從不粗暴幹涉別國內政。我們強烈呼籲貴國和楚國坐下來,擱置爭議,共同……”範鞅搞了一套套話來敷衍蔡國人,說到這裏,蔡國特使可就急了。
“範元帥,不是這麽說吧?上次盟會的時候中行元帥對我家主公說好了啊,我們討伐沈國,然後楚國來打我們,貴國就趁機出兵討伐楚國啊。”蔡國特使有些憤怒,但是還不敢發火。
“有這事嗎?”
“當然了,當時我就在旁邊啊。”
“那什麽,請中行元帥。”
沒多久,中行寅來了。
“中行元帥,你上次不說一旦楚國出兵,你們就攻打楚國嗎?”特使看見中行寅,急忙說。
“我,我說過嗎?”中行寅開始抵賴。
“說過啊,那時候我就在旁邊啊。”
“那,你弄錯了。我那次是說,如果蔡國遭到楚國侵犯,我願意幫你們去求情,實在不行,我出動我們家的兵力幫助你們。你想想啊,我怎麽敢說出動晉國的軍隊呢。晉國軍隊出動,那隻有範元帥才敢說啊。”中行寅說得自然,好像真是這麽回事。
“你,你——”蔡國特使氣得說不出話來了,他一轉身,走了。
“哈哈哈哈……”身後,範鞅和中行寅放聲大笑。
蔡昭公傻眼了。
“晉國人比楚國人更壞啊。”蔡昭公感慨,現在是被楚國人討伐,被晉國人忽悠,活路在哪裏?
緊急會議。
有人建議投降,實在不行就肉袒。
“別肉袒了,肯定直接扔鍋裏了。”蔡昭公說。現在他頭腦倒很清楚。
有人建議逃跑。
“跑,跑哪裏去啊?”蔡昭公真是無路可逃。
關鍵時刻,有人頭腦清醒了。
“我們為什麽不向吳國求救呢?楚國最怕他們。”有人提出。
“好。”蔡昭公又看到了希望。
當晚,蔡昭公派出太子公子乾前往吳國求救。
【孫武妙計】
公子乾走的第二天,吳國人來了,誰?伍子胥。
“哎呀媽呀,我兒子是飛過去的?怎麽才走一天就把吳國人請來了?”蔡昭公又驚又喜,弄不明白。
公子乾當然不會飛,因為吳國人根本不是他請來的,吳國人是自己找上門來的。
當楚國討伐蔡國的消息傳到吳國之後,吳國人就召開了五人會議。哪五個人?吳王闔閭、闔閭的弟弟夫概、伍子胥、伯嚭、孫武。
“看來,孫武的策略是對的,我們沒有騷擾楚國,楚國的內部就出了問題。如今,楚國的屬國都無法忍受而要公開背叛楚國,說明楚國已經國力衰弱了。現在,楚軍包圍了蔡國,我們是不是可以行動了?”吳王闔閭提出問題。
“可以。”有人回答,誰?全部。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大王,我建議我們立即聯絡蔡國和唐國,聯軍討伐楚國。這兩個國家雖然沒有戰鬥力,但是他們加入討伐楚國的行列,對於楚國人的心理是沉重打擊。”孫武提出建議,按照《孫子兵法》的原則。
於是,伍子胥就這樣來到了蔡國。
“楚國人是強盜,晉國人是騙子,吳國大哥真是好人呐。”蔡昭公高興得瞎貓碰上死耗子一般。
唐、蔡兩國紛紛響應,吳國準備出兵。
怎樣出兵?
五人會議再次召開。
“我建議圍楚救蔡,我們直接攻打楚國,等楚軍回來,我們再以逸待勞。”這是伍子胥的建議,也就是吳軍出巢湖,過長江,自東向西攻擊楚國本土。
伍子胥的建議得到伯嚭的支持,吳王闔閭點點頭。不過,他還是要聽聽另外兩個人的想法。
“這樣太示弱了,我建議我們直撲蔡國,與楚軍主力決戰。”夫概是這個意見,他是一名猛將,喜歡直來直去。
吳王閩間皺了皺眉頭,問:“孫武孫先生,你看呢?”
“我支持公子的意見。”孫武說。話音剛落,在座的另外四人都覺得出乎意料。
“為什麽?”伍子胥問。他覺得夫概的方案缺乏技術含量。
“圍楚救蔡,隻能救蔡國。如果楚軍不來與我們決戰,而是固守遍池,我們就很被動。這是第一。目前已經是臨近冬季,地裏都沒有了糧食,很難就食於敵。如果我們向東行進,一路山水不斷,輜重運輸困難,不等楚軍來到,我們就會因補給不足而撤軍。再來看公子的方案,如果我們直撲蔡國,就是逼迫楚軍與我們決戰,這樣就能殲滅楚軍主力;此外,我們可以走北線,沿淮河進入蔡國,這樣,我們的糧食輜重就可以由船運解決,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走淮河,由蔡國攻擊楚國是更好的路線。”孫武一番話,說得清清楚楚。
“哇噻!”在座的人都恍然大悟。
【沈尹戌妙計】
秋天楚國攻打蔡國,冬天,吳國就出兵攻打楚國。
吳軍多少人?精兵三萬。
《左傳》記載:“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
吳軍北上,然後沿淮河向西,直到淮河口(今河南潢州西北)棄舟登陸,這時候已經是蔡國境內,而船隻順淮河而下,再運糧沿淮河而上。
吳軍登陸,會合蔡國軍隊,而唐國軍隊隨後趕到。
楚軍統帥是囊瓦,聽說吳軍到來,二話沒說,撤。
楚軍一口氣撤到了豫章(今湖北省安陸縣),然後渡過漢水,沿漢水西岸隔江布防。
吳軍不依不饒,翻越大別山,挺進到漢水東岸,與楚軍隔江相望。
囊瓦這時候很後悔,跟吳國人打仗,從來沒有打贏過,而且從來沒有全身而退過。原本以為吳國人已經變成了愛好和平的人民,誰知道這次竟然又來了。早知道他們會來,就不打蔡國了。
到這個時候,進攻是絕對不敢的,想都不敢想。撤退呢?現在已經是自家的地盤了,還往哪裏撤?再說了,如果把漢水讓給了吳軍,後麵更是無險可守。
怎麽辦?囊瓦這叫一個愁,自從當上令尹之後,還沒有這麽愁過。
還好,楚軍中還有一個有點想法的人,誰?司馬沈尹戌。
“令尹,準備怎麽辦?”沈尹戌來找囊瓦。
“怎、怎麽辦?還能怎麽辦?據險死守,等吳軍沒有糧食了,自己撤退。”囊瓦說。他也隻有這個辦法了。
“恐怕不行,吳國現在用淮河運糧,估計等他們撤軍,要到明年秋天了。”
“那,那怎麽辦?”囊瓦倒真沒有想到這一點,更加傻眼。
“我有一個辦法,吳軍主力都在漢水對麵,令尹在這裏拖著他們。我率領本部人馬從漢水上遊,繞道隨地過漢水,然後包抄到淮河口,燒掉他們的運糧船。隨後占據大別山的大隧、直轅、冥阨三個關口,斷絕吳軍回蔡國的道路。這樣,吳軍無糧,並且沒有歸路,一定軍心大亂。然後,令尹渡過漢水,我則率部從背麵殺來,兩麵夾擊,一定大敗吳國人。”沈尹戌的主意很正,並且很有可操性。
“好主意,就這樣。”囊瓦喜出望外,命令沈尹戌立即出發。
現在,楚國人要反客為主了。
可是,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為什麽?”吳王闔閭有些奇怪,因為現在分兵騷擾楚國的策略很成功。
“俗話說:沒有外患,必有內憂。楚國現在已經非常腐敗,國君軟弱,大臣貪婪,之所以還沒有分崩離析,就是因為他們有外患,因此還能團結。如果沒有外患,他們的內鬥就會加劇,腐敗就會升級,附庸國就會變心,整個國家就會喪失戰鬥力。那時候,就是我們討伐他們的時機。”孫武的說法,站在了更高的高度。
“這就是上兵伐謀了吧。”吳王闔閭眼前一亮,他越來越看出來了,孫武確實不是伍子胥和伯嚭可以相比的。
於是,吳國停止了對楚國的騷擾。
【囊瓦索賄】
從吳王闔閭五年(前510年)開始,吳國不再騷擾楚國。
一切都在孫武的預料之中。
楚國令尹囊瓦感到很輕鬆了,現在可以集中精力搞點個人福利。當然,大家都是這個想法。
第二年的時候,楚國的屬國都來朝見楚昭王。當然,囊瓦等楚國的國家領導人們也都能發筆小財。
蔡昭公專門製作了兩塊佩玉和兩件皮衣,到了楚國,就給楚昭王獻了一塊佩玉和一件皮衣。後來楚昭王宴請蔡昭公,蔡昭公自己就把另外一件皮衣穿上,另外一塊佩玉戴上了。
沒承想,蔡昭公的皮衣和佩玉被囊瓦看上了,於是派人來要。偏偏蔡昭公是個舍命不舍財的人,說什麽也不給。
“不給?扣了他。”囊瓦一生氣,找了個借口,把蔡昭公就給扣押在楚國了。
蔡昭公並不是唯一的倒黴蛋,他還有個同命相憐的。
唐成公也來了,來的時候呢,帶來兩匹名叫肅爽的好馬,這兩匹馬也被囊瓦看上了。於是,囊瓦也派人來要這兩匹馬,誰知道唐成公又是個舍命不舍財的主,也不給。
“咳,不把土地爺當神仙,扣了。”囊瓦又找了個借口,把唐成公也給扣了。
就這樣,囊瓦扣押了兩個國家的國君。
到吳王闔閭七年(前508年),囊瓦見吳國總不來騷擾自己,還挺想念吳國。於是,囊瓦竟然還出兵討伐吳國,挺進到了兩國交界的豫章。
楚軍來了,怎麽辦?那還用說,打回去。
結果,吳軍采用了孫武的計謀,在豫章用水軍誘敵,主力繞到楚軍背後,然後兩麵夾擊,打得楚軍丟盔棄甲,大敗虧輸。隨後吳軍占領了楚國的巢,活捉了守將公子繁。
打完敗仗,囊瓦也不擔心,因為吳國人並沒有乘勝追擊。
“狗日的蔡侯,這麽小氣,那件衣服還不給我。”逃回郢都的第二天,囊瓦就想起這將事情來了。
“狗日的唐侯,馬也不給我。”然後,又想起了這件事情。
還好,唐侯並沒有讓他惱火太長時間。
第二年,也就是吳王闔閭八年,唐國派人來,說是唐成公在楚國待著沒什麽關係,可是幾個侍衛家裏不是老婆死了就是孩子病了,反正,派人來接替他們回去。
楚國人同意了,於是,新來的侍衛們就去接替老侍衛們。在換防當天,兄弟們痛喝了一頓送行酒,老侍衛們都倒了,然後新來的兄弟們把那兩匹好馬偷偷牽出去,送給了囊瓦。
囊瓦一高興,第二天就把唐成公給放了。
直到回到唐國,唐成公才算過賬來:“唉,早給他,不早回來了嗎?”
聽說唐成公回國了,蔡國人民就有點急了。
於是,蔡國派人來到楚國,見到蔡昭公,強烈要求他把那衣服和佩玉給囊瓦,早點回國。
沒辦法,蔡昭公忍痛割愛,把兩件寶物獻了出去。
於是,蔡昭公終於也可以回家了。
“哈哈哈哈,跟我鬥?”囊瓦穿著那件皮衣,戴著那塊佩玉,坐在那兩匹好馬拉的豪華車上,放聲大笑,得意忘形。
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得意得太早了。
【天下烏鴉一般黑】
被扣押了三年,蔡昭公很窩火。
被扣押了三年,皮衣和佩玉還是沒保住,蔡昭公就更窩火。
回到蔡國的第二天,蔡昭公就又上路了,去哪裏?晉國。
“楚國人太可惡了,我們不能跟蠻子混,我們請求貴國出兵討伐楚國,我們願意做前導。為了表達誠意,我把兒子帶來了,在晉國做人質。”蔡昭公要投入晉國的懷抱,要找楚國報仇。
看來,蔡昭公真是豁出去了。
這個時候的晉國六卿早已經換了陣容,韓起已經去世,兒子韓須接班;中行吳也已經去世,兒子中行寅接班;魏舒在韓起去世之後接任中軍帥,此時也已經去世,兒子魏侈接班;趙成也已經去世,兒子趙鞅接班。上一屆內閣就隻剩下了範鞅和智躒。
現在,是範鞅為中軍帥,智躒為中軍佐。而負責諸侯事務的,是中行寅。
蔡昭公首先見到的就是中行寅。
聽完了蔡昭公的匯報,中行寅翻了翻白眼,看了看蔡昭公,突然眼前一亮。
“楚國人真是太貪了,不過呢,說實話,你這身皮衣還真不錯,這塊佩玉也很精巧啊。”中行寅看上了蔡昭公現在這身行頭了。
蔡昭公一聽,隻知道楚國有個囊瓦,現在看來晉國也有個“囊瓦”啊。
俗話說得好:天下烏鴉一般黑。
“嘿,這身衣服,我也是借別人的。”蔡昭公還是那個舍命不舍財的勁頭,也是賭氣,心想:“你要啊,我偏不給。給了囊瓦就夠心疼的,我吃飽了撐的再來給你送上門?”
中行寅一看,不給?心想:“好啊,你不舍得,那我就讓你白跑一趟。”
中行寅去向範鞅匯報,按照以往的慣例,首先中行寅會告訴範鞅有什麽好處。這一次,中行寅什麽也沒提,範鞅就知道蔡昭公看來不太會做事。
“老蔡來,什麽意思啊?”範鞅問。
中行寅把意思大致說了一遍,然後說了:“元帥,現在咱們自己還顧不過來呢,國內又是水災又是旱災的,外麵還有鮮虞人老騷擾我們。再者說了,楚國人也不好對付啊。我看,打發他走算了。”
“也是啊,又沒什麽實惠。”範鞅也這意思,想了想說:“你打發他走吧,不過告訴他,三月的時候王室要搞個什麽盟會,號召中原諸侯討伐楚國的,到時候他可以去看看,說不定能實現他的願望。”
就這樣,蔡昭公算是白跑一趟。
【中行寅的壞主意】
三月份,王室還真的搞了一個盟會。說是王室,實際上是王室的上卿劉文公搞的,他聽說楚國現在不行了,想著號召中原諸侯討伐楚國,搶點地盤過來充實王室的土地。當然,主要是給自己弄點實惠。
對於這個盟會,大家都在暗地裏笑劉文公太天真,這世界上誰也不是傻瓜,誰願意給你當長工啊?雖然大家都覺得這件事情很無厘頭,可是大家也都願意來看看熱鬧。就這樣,三月的盟會真就開成了。
晉國派出了中行寅,這哥們路過鄭國的時候,從鄭國借用羽毛,然後就用這些羽毛裝飾旗子,去了盟會。大家一看,好嘛,連這也要貪。
衛國和蔡國也都參加了,還為了排名先後發生了爭執。
整個盟會,除了吃吃喝喝,談到楚國的時候大家就打哈哈。劉文公後悔死了,白白花了許多接待費。
蔡昭公也很鬱悶,看這樣子,在楚國的這口惡氣是出不了了。
中行寅也很鬱悶,原本指望著蔡昭公這段時間能想明白,這次帶點什麽實惠過來,沒想到還是這麽不懂事。
“整丫的。”中行寅想了一個壞主意,於是悄悄來找蔡昭公。
“老蔡啊,你不是想打楚國嗎?說實話,我們很支持你們。可是,你也知道,我們跟楚國簽有和平協議,我們是講信用的文明人,不能說撕毀就撕毀,怎麽辦呢?我來之前跟範鞅元帥商量好了,給你出個主意,讓你報仇。”中行寅態度很客氣,話說得也很真誠。
“太好了,什麽主意?”蔡昭公很高興,看到了希望。
“這次啊,沈國不是沒有來嗎?這是違反和平協議的事情。所以,你們就以沈國違反和平協議為由,討伐沈國。你們討伐沈國,楚國一定來打你們,到時候你們向我們求救,我們就有理由攻打楚國了,你看這主意怎麽樣?”
“好主意。”蔡昭公也不知道是腦子不好使,還是報仇心切,竟然絲毫沒有懷疑。
春天開完會,夏天,蔡昭公就率領蔡國軍隊討伐沈國。蔡國雖然是個小國,可是沈國更小。三下五除二,蔡國滅掉了沈國。
沈國是楚國的屬國,蔡國滅了沈國,楚國當然不會善罷甘休。
夏天蔡國滅了沈國,秋天,楚國就出兵攻打蔡國。
放在過去,楚國大軍一到,蔡國就徹底淪陷。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楚國已經腐敗到家,軍隊也已經沒有戰鬥力,各自為戰,指揮不靈。因此,楚軍也隻能包圍蔡國,無法強行拿下。而這,也是蔡昭公敢於跟楚國鬥一鬥的原因。
楚軍一到,蔡昭公的特使就前往晉國求救了。
“我們晉國一向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從不粗暴幹涉別國內政。我們強烈呼籲貴國和楚國坐下來,擱置爭議,共同……”範鞅搞了一套套話來敷衍蔡國人,說到這裏,蔡國特使可就急了。
“範元帥,不是這麽說吧?上次盟會的時候中行元帥對我家主公說好了啊,我們討伐沈國,然後楚國來打我們,貴國就趁機出兵討伐楚國啊。”蔡國特使有些憤怒,但是還不敢發火。
“有這事嗎?”
“當然了,當時我就在旁邊啊。”
“那什麽,請中行元帥。”
沒多久,中行寅來了。
“中行元帥,你上次不說一旦楚國出兵,你們就攻打楚國嗎?”特使看見中行寅,急忙說。
“我,我說過嗎?”中行寅開始抵賴。
“說過啊,那時候我就在旁邊啊。”
“那,你弄錯了。我那次是說,如果蔡國遭到楚國侵犯,我願意幫你們去求情,實在不行,我出動我們家的兵力幫助你們。你想想啊,我怎麽敢說出動晉國的軍隊呢。晉國軍隊出動,那隻有範元帥才敢說啊。”中行寅說得自然,好像真是這麽回事。
“你,你——”蔡國特使氣得說不出話來了,他一轉身,走了。
“哈哈哈哈……”身後,範鞅和中行寅放聲大笑。
蔡昭公傻眼了。
“晉國人比楚國人更壞啊。”蔡昭公感慨,現在是被楚國人討伐,被晉國人忽悠,活路在哪裏?
緊急會議。
有人建議投降,實在不行就肉袒。
“別肉袒了,肯定直接扔鍋裏了。”蔡昭公說。現在他頭腦倒很清楚。
有人建議逃跑。
“跑,跑哪裏去啊?”蔡昭公真是無路可逃。
關鍵時刻,有人頭腦清醒了。
“我們為什麽不向吳國求救呢?楚國最怕他們。”有人提出。
“好。”蔡昭公又看到了希望。
當晚,蔡昭公派出太子公子乾前往吳國求救。
【孫武妙計】
公子乾走的第二天,吳國人來了,誰?伍子胥。
“哎呀媽呀,我兒子是飛過去的?怎麽才走一天就把吳國人請來了?”蔡昭公又驚又喜,弄不明白。
公子乾當然不會飛,因為吳國人根本不是他請來的,吳國人是自己找上門來的。
當楚國討伐蔡國的消息傳到吳國之後,吳國人就召開了五人會議。哪五個人?吳王闔閭、闔閭的弟弟夫概、伍子胥、伯嚭、孫武。
“看來,孫武的策略是對的,我們沒有騷擾楚國,楚國的內部就出了問題。如今,楚國的屬國都無法忍受而要公開背叛楚國,說明楚國已經國力衰弱了。現在,楚軍包圍了蔡國,我們是不是可以行動了?”吳王闔閭提出問題。
“可以。”有人回答,誰?全部。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大王,我建議我們立即聯絡蔡國和唐國,聯軍討伐楚國。這兩個國家雖然沒有戰鬥力,但是他們加入討伐楚國的行列,對於楚國人的心理是沉重打擊。”孫武提出建議,按照《孫子兵法》的原則。
於是,伍子胥就這樣來到了蔡國。
“楚國人是強盜,晉國人是騙子,吳國大哥真是好人呐。”蔡昭公高興得瞎貓碰上死耗子一般。
唐、蔡兩國紛紛響應,吳國準備出兵。
怎樣出兵?
五人會議再次召開。
“我建議圍楚救蔡,我們直接攻打楚國,等楚軍回來,我們再以逸待勞。”這是伍子胥的建議,也就是吳軍出巢湖,過長江,自東向西攻擊楚國本土。
伍子胥的建議得到伯嚭的支持,吳王闔閭點點頭。不過,他還是要聽聽另外兩個人的想法。
“這樣太示弱了,我建議我們直撲蔡國,與楚軍主力決戰。”夫概是這個意見,他是一名猛將,喜歡直來直去。
吳王閩間皺了皺眉頭,問:“孫武孫先生,你看呢?”
“我支持公子的意見。”孫武說。話音剛落,在座的另外四人都覺得出乎意料。
“為什麽?”伍子胥問。他覺得夫概的方案缺乏技術含量。
“圍楚救蔡,隻能救蔡國。如果楚軍不來與我們決戰,而是固守遍池,我們就很被動。這是第一。目前已經是臨近冬季,地裏都沒有了糧食,很難就食於敵。如果我們向東行進,一路山水不斷,輜重運輸困難,不等楚軍來到,我們就會因補給不足而撤軍。再來看公子的方案,如果我們直撲蔡國,就是逼迫楚軍與我們決戰,這樣就能殲滅楚軍主力;此外,我們可以走北線,沿淮河進入蔡國,這樣,我們的糧食輜重就可以由船運解決,就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走淮河,由蔡國攻擊楚國是更好的路線。”孫武一番話,說得清清楚楚。
“哇噻!”在座的人都恍然大悟。
【沈尹戌妙計】
秋天楚國攻打蔡國,冬天,吳國就出兵攻打楚國。
吳軍多少人?精兵三萬。
《左傳》記載:“冬,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
吳軍北上,然後沿淮河向西,直到淮河口(今河南潢州西北)棄舟登陸,這時候已經是蔡國境內,而船隻順淮河而下,再運糧沿淮河而上。
吳軍登陸,會合蔡國軍隊,而唐國軍隊隨後趕到。
楚軍統帥是囊瓦,聽說吳軍到來,二話沒說,撤。
楚軍一口氣撤到了豫章(今湖北省安陸縣),然後渡過漢水,沿漢水西岸隔江布防。
吳軍不依不饒,翻越大別山,挺進到漢水東岸,與楚軍隔江相望。
囊瓦這時候很後悔,跟吳國人打仗,從來沒有打贏過,而且從來沒有全身而退過。原本以為吳國人已經變成了愛好和平的人民,誰知道這次竟然又來了。早知道他們會來,就不打蔡國了。
到這個時候,進攻是絕對不敢的,想都不敢想。撤退呢?現在已經是自家的地盤了,還往哪裏撤?再說了,如果把漢水讓給了吳軍,後麵更是無險可守。
怎麽辦?囊瓦這叫一個愁,自從當上令尹之後,還沒有這麽愁過。
還好,楚軍中還有一個有點想法的人,誰?司馬沈尹戌。
“令尹,準備怎麽辦?”沈尹戌來找囊瓦。
“怎、怎麽辦?還能怎麽辦?據險死守,等吳軍沒有糧食了,自己撤退。”囊瓦說。他也隻有這個辦法了。
“恐怕不行,吳國現在用淮河運糧,估計等他們撤軍,要到明年秋天了。”
“那,那怎麽辦?”囊瓦倒真沒有想到這一點,更加傻眼。
“我有一個辦法,吳軍主力都在漢水對麵,令尹在這裏拖著他們。我率領本部人馬從漢水上遊,繞道隨地過漢水,然後包抄到淮河口,燒掉他們的運糧船。隨後占據大別山的大隧、直轅、冥阨三個關口,斷絕吳軍回蔡國的道路。這樣,吳軍無糧,並且沒有歸路,一定軍心大亂。然後,令尹渡過漢水,我則率部從背麵殺來,兩麵夾擊,一定大敗吳國人。”沈尹戌的主意很正,並且很有可操性。
“好主意,就這樣。”囊瓦喜出望外,命令沈尹戌立即出發。
現在,楚國人要反客為主了。
可是,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