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開始了
賈誌剛說春秋之一·齊楚崛起 作者:賈誌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解放軍來的時候,就算是漢奸也要把自己打扮成地下黨。
諸侯大軍準備進入鎬京的時候,申侯的軍隊打開了城門,這也算是裏應外合。其實,沒什麽可以應的。申侯充愣裝傻,親自出迎,然後跟四國國君血淚控訴了犬戎的種種罪行,說若不是自己全力保護,城裏的公卿們非都給滅了門不可。順帶著,也輕描淡寫地批評自己好心辦壞事,瞎了眼相信了這些草原上的白眼狼。
奇怪的是,沒有人追究申侯,倒不是因為他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做得好,而是他的手上有一張牌,一張每個人都不得不正視的牌——廢太子宜臼。
幽王死了,伯服也死了,算來算去,能夠繼承王位的隻有宜臼了。
【周平王】
由包括申侯在內的“臨時治安委員會”一致同意,由太子宜臼接任周朝天子,即日上任。
周平王,現在,宜臼叫周平王。
平王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拜母親申後為太後,第二件事便是晉爵外公申侯為申公。說到這裏,要先說說周朝的諸侯爵位。
周朝諸侯爵位分為五等,依次為公、侯、伯、子、男,公為第一等。當初周武王滅商紂,下車伊始開始分封諸侯,一共封了七十二國諸侯,除了武王眾多弟弟和叔伯兄弟之外,還封了許多異姓諸侯。能夠封到公爵的隻有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後得章為虞公、周武王叔叔虢仲為虢公、商王後裔微子啟為宋公。由此可看,當初但凡能封到公爵的,不僅血統高貴、輩分尊崇,而且德高望重。
“不行不行不行,我罪孽深重,不敢當不敢當。”申侯堅決拒絕晉爵,還算有自知之明。
平王見申侯這樣,想想也是,不再勉強。之後,衛武侯晉爵衛武公,就留在周朝作大司徒;晉文侯沒有晉爵,但是把河內之地給了晉國,這個河內不是越南那個河內,而是河南省黃河北岸一帶;鄭世子掘突繼任父親的伯爵,再割給鄭國良田千畝,留在周朝為正卿;秦襄公原本是周朝附庸,沒有爵位,此時加封伯爵,列為諸侯。
加官晉爵贈地,這回四路諸侯算是來著了。想想看,要不是諸侯被幽王忽悠了幾回,犬戎怎麽會來?要是犬戎不來,大家哪有機會立功?說來說去,被領導忽悠不是壞事,忽悠多了,自有回報。
申侯見掘突小夥子精明能幹,儀表非凡,十分喜歡,恰好家中還有個小女兒,就托衛武公說合,招掘突為女婿。申侯的小女兒是太後的妹妹、天子的親姨,掘突怎會不願意?兩家一拍即合,從此做了親戚。
申侯害死了幽王,卻立幽王兒子為平王;害死了姬友,卻把女兒嫁給姬友的兒子。害死爹,然後把人情做給兒子,申侯可說是春秋第一個大神人了。
【遷都】
周平王感覺很不爽,並不是每個當了天子的人都會感覺爽。不爽的原因有兩個,一一說來。
首先是國庫空了,給犬戎搬空了,鬼子搬運能力超強。不僅國庫空了,宮殿城牆也給破壞得厲害,鬼子隨地大小便,稍不留神就踩上一攤屎,臭烘烘的還帶著羊騷味。
其次呢,是現實的問題,自從犬戎嚐到甜頭之後,就不肯罷休了,時常前來騷擾擄掠,幾個月工夫,竟然將周朝西麵的岐、豐一帶全都占領,鎬京失去屏障,危在旦夕。
平王沒有想到當了天子還要整天提心吊膽,怎麽辦?俗話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這時候平王想起來,除了分封諸侯的土地,老祖宗還在東麵留了一塊自留地,何不搬過去?
第二天,平王召集公卿前來議事,主題兩個字:遷都。
原來,當初周成王體恤天下諸侯到京城進貢路途遙遠,因此在天下的中央營造洛邑,每當朝會的時候,天子不辭勞苦,前往洛邑,接見諸侯。洛邑的宮室製度都按著鎬京一樣規模建造,簡單說就是帶全套裝修和家私,搬過去就能住。而且,兩百多年過去,那裏成都成市,比鎬京還要繁華。
誰不願意去?誰不願意睡安穩覺?公卿大會一致通過,搬家。
洛邑是哪裏?今天的洛陽。
鎬京在西,洛邑在東。從西安遷到洛陽,從此以後,西周就變成了東周。
天子搬家,秦襄公出人出力幫忙,還親率三百乘戰車護送,整個就是一搬家公司兼金融武裝押運公司。平王一高興,對秦襄公說:“剛剛遷都,沒什麽好打賞的。如今犬戎奪走了我們的岐、豐之地,你回去整軍備戰,如果能驅逐犬戎,那塊地方就都歸你了。”
秦襄公謝恩而回,牢記著平王的教導,興兵對抗犬戎。後來秦國滅了犬戎,犬戎男壯死傷大半,老婆孩子被秦軍收編,秦國不僅奪了岐、豐一帶,又占了犬戎的地盤,於是擴地千裏,成了大國,這是後話。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登基僅僅八個月,周朝首都東遷。此時距岐山地震恰好十年。還記得伯陽父當初的預測嗎?
為什麽周平王一直忍了八個月才搬家?有原因。
按周朝的禮儀,人活著的時候是不能預先準備凶事的。所有的壽衣、棺槨(音果)、陵墓的安排和施工都隻能在人死之後進行。而社會地位不同,下葬的時間也不同。天子死了,停喪七天,然後建陵墓,通知各國諸侯,等諸侯和卿大夫都到齊了才下葬。所以,按著周禮,天子死後,七個月才下葬;諸侯死後,停喪五天,五個月後下葬;大夫死了,停喪三天,三個月後下葬;士人和百姓死了,停喪兩天,兩個月後下葬。乞丐死了多久下葬呢?那要看野狗什麽時候來了。
不僅下葬的時間不同,棺槨也有嚴格規定。普及一下知識,棺和槨的區別是什麽?古人下葬,通常用兩層棺材,裏麵一層是棺,外麵一層是槨。按著《周禮》,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你要是哪天挖地基挖出棺材來了,一數竟然有五層,那你發財了。如果有七層,那你就準備逃亡吧,肯定有人追殺你,因為你身家立馬就能過億。
所以,周平王隻能等到七個月後把周幽王埋了,才能搬家上路。
為什麽秦朝以前的墓地都相對簡單?因為沒多少時間建造。後來到了秦朝以後,皇帝一上任就開始建墳墓,把墳墓建得比後宮還宏大,勞民傷財。
說起來,還是周朝的規矩比較好。
順便說說,周幽王之所以被追諡為幽王,是因為他死於非命。
春秋大幕從此拉開,中國曆史上最精彩的大戲開始上演了。
【精彩春秋】
三個人——情癡周幽王、聰明的蠢貨虢石父和缺心眼的莽夫申侯,合作導演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兩大蠢事——“烽火戲諸侯”和“引狼入室”,從而葬送了西周,從根本上動搖了周朝江山的根基。
當西周因為兩大蠢事而結束之後,充滿智慧、才華,氣壯山河的春秋戰國揭開了序幕。看上去,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曆史往往就在不可思議中前行。不可思議並不是沒有道理,在開始春秋的故事之前,我們來看看這其中的必然合理性。
周朝的衰落導致了周禮的敗壞,更重要的是導致了諸侯對中央政府的藐視。在中央強權時代,諸侯國的思維和行為是受到嚴格控製的,甚至他們是非常自覺地按照中央政府的條條框框來要求自己的,這就抹殺了個性,抹殺了因地製宜,抹殺了想象力和進取心,社會就會停滯。
在中央政府衰落之後,地方諸侯終於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野心家、陰謀家應運而生,各種禁錮被漸次打爛,改革了,開放了,搞活了。從經濟到政治,從物質到精神,春秋時期無疑是一個改革開放的黃金時代。
在中央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社會秩序之後,舊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需要建立,於是戰爭開始了。你來我往,分分合合,整個春秋就是一部戰爭史。
後人說:春秋無義戰。問題是,這原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古今中外,戰爭都是為了利益,殺人遊戲與“義”字原本就沒有任何關聯,什麽戰爭是義戰?從來沒有過,從前沒有,現在沒有,今後也不會有。
有戰爭,就需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須發展。
這是一個英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下麵,我們來看看春秋第一個英雄,他的名字叫做姬寤(音務)生,也就是鄭莊公。關於鄭莊公,曆史上的評價並不一致,但是看看他的事跡,我們會對他會有新的認識的。
【深謀遠慮者】
鄭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的國家,或者說,是深謀遠慮的國家。
宣王的小弟弟名叫姬友,英武聰明,吃苦耐勞。宣王時代,姬友擔任司徒,也就是國土資源部部長,掌管國家土地,地位僅次於三公六卿。
宣王將姬友封在鄭,伯爵。那時的鄭不在今天的河南鄭州一帶,而在陝西,緊挨著西戎,地盤不大。
到了幽王時代,西戎逐漸強大,幽王又不務正業,情況有些危險。盡管是高幹,姬友還是很擔心,因為他看到周朝必將走向衰落。這個時候,他知道要為自己找尋退路了。什麽是英雄?知進退,識榮辱。
他在私下找到了太史伯陽父,周朝最聰明的人。幾杯小酒落肚,話進正題。
“國家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國語》裏這樣記載。換成今天的話,就是:“國家亂套了,我怕連累自己,到哪裏再去弄塊地兒才能保住命啊?”
多麽直截了當,多麽聰明。實在救不了國家,就先救自己。
可是,周朝的地盤都已經分得差不多了,怎麽辦?這就是為什麽姬友要請教伯陽父了。
“兄弟,既然你問起來,我就告訴你吧。”伯陽父也早就看出來這個國家要完蛋,也看出來姬友不是個尋常人物,因此毫不保留地向姬友傳授經驗。
伯陽父全麵地分析國際形勢,簡潔地說,西麵有西戎鬼子,來去如風的,很難纏;南麵是南蠻楚國,幹不過;北麵是晉國,那不僅幹不過,而且爵位高輩分高惹不起;東麵呢,齊國魯國都是大國,也惹不起。隻有中部有兩個國家,一個叫東虢,一個叫鄶,兩個國家爵位低,一個是子爵,一個是男爵,兩個國家的君主又都很黃很暴力,百姓都不喜歡他們。我看,想辦法在那一帶弄塊地,然後找機會辦了他們,不就成了大國?
姬友恍然大悟,立即照辦。首先用重金賄賂東虢、鄶兩國國君,然後以國土資源部的名義要求他們貢獻一點土地出來。果然,兩個國家一來收了好處,二來也想巴結中央高級領導,於是各自獻出十座城來。這一邊姬友告訴幽王自己弄了一塊地,想把國家搬走。幽王落得做個順水人情,當即批準。於是,鄭國國民整個搬到了今天的河南滎陽。
鄭國就是這麽來的,姬友就是鄭桓公,也是鄭姓、段姓、遊姓、濮陽姓以及一部分司姓、俞姓的始祖。
姬友安排好了鄭國的事情,他個人卻沒有躲過預言中的災難。後來姬友戰死,兒子掘突繼位為鄭武公,果然滅了東虢、鄶兩國,鄭國成了大國,一切都在伯陽父當初意料之中。
【第一位男主角】
春秋的第一個男主角就要出場了。
通常,中國曆史上的英雄們都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到人間,譬如老媽夢見神人前來一夜情,或者被雷打了一下,然後生出個兒子來。
但是,這個英雄截然相反。
幽王被殺那一年,鄭武公與申侯的小女兒訂婚,不過那時申侯的小女兒還小,直到鄭武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761年,鄭武公才正式迎娶申侯的小女兒做老婆,史書中稱她為武薑,因為他是武公的夫人,姓薑。四年之後,武薑生了第一個孩子。
武薑是一個很強壯的女人,據說曾經赤手空拳打死過一頭野豬。懷胎十月,看不到要生的征兆,武薑也不在意。那一天,武薑沉沉睡去,正在做夢打狼,就聽見有小孩的哭聲,開始還以為是夢裏,後來哭聲越來越大,這才睜開眼,發現孩子已經生出來了,還是個男孩。
因為是做夢醒來時生的,所以叫做寤生,寤就是睡醒的意思。後世也有說法:寤生就是逆生,也就是腳先出來。
按著申國的說法,寤生的孩子不吉利。所以武薑一點也沒有生完孩子之後應該有的興奮,她很不高興,索性就給孩子取個名字叫寤生。那時候武公在東周當正卿,算是在中央工作,地方上的事情就顧不過來了,兒子叫什麽也無所謂。
三年之後,武薑生了第二胎。大概是在宮裏待的時間長了,身體不如從前,總之,這一回孩子是接生婆接出來的,也深呼吸了也使勁了,有感覺了。小兒子的名字叫段。
武薑不喜歡大兒子,喜歡小兒子。基本上,小兒子是親兒子,大兒子好像是隔壁老張的孩子。這麽說吧,武薑對大兒子也就比後媽稍微好一點,動不動就罵,怎麽看怎麽不順眼。
後來武公死了,臨死之前,武薑說:“老公啊,我看寤生不行,咱們讓段接班吧?”
“不行,嫡長子接班是老祖宗立的規矩,壞了什麽也不能壞了規矩。”武公一口否決,之後沒多久,武公“鞠躬盡瘁”了。
那一年是武公二十七年(前774年),寤生十三歲,段十歲。
借著武公的死,普及一下知識。
在周朝,周王死叫做“崩”,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叫做“卒”,士死叫做“不祿”,平頭百姓死才叫做“死”。
所以,應該說武公薨了。
換了在今天,國家領導人是崩,省部級官員是薨,縣市級官員是卒,一般公務員是不祿,不祿是什麽意思?就是領不到工資了。平頭百姓沒得選擇,隻能是死了。
【忍】
鄭莊公,十三歲。如果按照中國的傳統虛歲說法,十四歲。共叔段,十歲,因為武公把共城給他做食邑,因此叫共叔段。
“寤生,你看看,你們兄弟兩個都是娘的孩子,你繼承了你爹的爵位,地盤好幾百裏,可是你弟弟段就隻有共城那麽屁大個地方,放個屁全城人都能聞到。你忍心嗎?啊?”鄭莊公繼位沒幾天,薑太後就來找他興師問罪,武薑現在是太後了。
從小到大,武薑都以“喪門星”和“笨蛋”來稱呼寤生,如今寤生做了國君,不好再那麽稱呼了,因此直呼其名。
“娘,您說的是。你說吧,把哪裏給弟弟?”莊公恭恭敬敬,娘說什麽就是什麽。
“那就把製邑給你弟弟吧。”薑太後見莊公不敢違抗自己,於是獅子大開口起來。
原來,鄭國國都在滎陽,除了滎陽,就是製邑最為險要。製邑是哪裏?說起來鼎鼎大名,就是後來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地方。
“娘,不是兒舍不得製邑,爹死前曾經說過,製邑是國家的要衝,不能分封給任何人。除了製邑,別的地方都行。”莊公說的也是實話,武公死前說的話薑太後也聽到了。
“那,那就京城吧。”薑太後這一次開的口也不比獅子小。在鄭國,京城是一座可以與滎陽媲美的大城,城大牆厚,而且十分繁華。除了險要不及製邑,其餘都比製邑要強。這麽比方吧,如果滎陽是北京,京城就是上海。
莊公沒有說話,其實跟製邑相比,他更舍不得京城。
“怎麽?不願意?那就把你弟弟趕到姥姥家去算了,哼。”薑太後咄咄逼人。
“娘要給的,兒子怎麽舍不得?況且是給自己的弟弟。”莊公說。雖然不願意,他還是不想讓母親生氣。
第二天,莊公召集群臣,宣布將京城封給弟弟叔段。
“主公不可,京城之大,絲毫不比滎陽小,怎麽可以分封出去?”上卿祭(音債)足當即出來阻止。武公死前,特地將他任命為上卿,輔佐莊公。
上卿是什麽?諸侯國的總理。
“太後讓封的。”莊公說。
“可是,這樣縱容下去,遲早要出事。”祭足說得明白,就差把“謀反”二字說出來。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左傳》中這樣記載。名人名言啊,出自十三歲的孩子,難道這不是神童?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幹壞事幹太多了必然自取滅亡,老兄您就等著看結果吧”。
從那之後,共叔段就不叫共叔段了,人稱京城大叔段了。
莊公不知道母親不喜歡自己?當然知道;莊公不知道京城不該給叔段?當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自己不能衝動,要忍。
十三歲的孩子,知道了忍。
諸侯大軍準備進入鎬京的時候,申侯的軍隊打開了城門,這也算是裏應外合。其實,沒什麽可以應的。申侯充愣裝傻,親自出迎,然後跟四國國君血淚控訴了犬戎的種種罪行,說若不是自己全力保護,城裏的公卿們非都給滅了門不可。順帶著,也輕描淡寫地批評自己好心辦壞事,瞎了眼相信了這些草原上的白眼狼。
奇怪的是,沒有人追究申侯,倒不是因為他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做得好,而是他的手上有一張牌,一張每個人都不得不正視的牌——廢太子宜臼。
幽王死了,伯服也死了,算來算去,能夠繼承王位的隻有宜臼了。
【周平王】
由包括申侯在內的“臨時治安委員會”一致同意,由太子宜臼接任周朝天子,即日上任。
周平王,現在,宜臼叫周平王。
平王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拜母親申後為太後,第二件事便是晉爵外公申侯為申公。說到這裏,要先說說周朝的諸侯爵位。
周朝諸侯爵位分為五等,依次為公、侯、伯、子、男,公為第一等。當初周武王滅商紂,下車伊始開始分封諸侯,一共封了七十二國諸侯,除了武王眾多弟弟和叔伯兄弟之外,還封了許多異姓諸侯。能夠封到公爵的隻有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後得章為虞公、周武王叔叔虢仲為虢公、商王後裔微子啟為宋公。由此可看,當初但凡能封到公爵的,不僅血統高貴、輩分尊崇,而且德高望重。
“不行不行不行,我罪孽深重,不敢當不敢當。”申侯堅決拒絕晉爵,還算有自知之明。
平王見申侯這樣,想想也是,不再勉強。之後,衛武侯晉爵衛武公,就留在周朝作大司徒;晉文侯沒有晉爵,但是把河內之地給了晉國,這個河內不是越南那個河內,而是河南省黃河北岸一帶;鄭世子掘突繼任父親的伯爵,再割給鄭國良田千畝,留在周朝為正卿;秦襄公原本是周朝附庸,沒有爵位,此時加封伯爵,列為諸侯。
加官晉爵贈地,這回四路諸侯算是來著了。想想看,要不是諸侯被幽王忽悠了幾回,犬戎怎麽會來?要是犬戎不來,大家哪有機會立功?說來說去,被領導忽悠不是壞事,忽悠多了,自有回報。
申侯見掘突小夥子精明能幹,儀表非凡,十分喜歡,恰好家中還有個小女兒,就托衛武公說合,招掘突為女婿。申侯的小女兒是太後的妹妹、天子的親姨,掘突怎會不願意?兩家一拍即合,從此做了親戚。
申侯害死了幽王,卻立幽王兒子為平王;害死了姬友,卻把女兒嫁給姬友的兒子。害死爹,然後把人情做給兒子,申侯可說是春秋第一個大神人了。
【遷都】
周平王感覺很不爽,並不是每個當了天子的人都會感覺爽。不爽的原因有兩個,一一說來。
首先是國庫空了,給犬戎搬空了,鬼子搬運能力超強。不僅國庫空了,宮殿城牆也給破壞得厲害,鬼子隨地大小便,稍不留神就踩上一攤屎,臭烘烘的還帶著羊騷味。
其次呢,是現實的問題,自從犬戎嚐到甜頭之後,就不肯罷休了,時常前來騷擾擄掠,幾個月工夫,竟然將周朝西麵的岐、豐一帶全都占領,鎬京失去屏障,危在旦夕。
平王沒有想到當了天子還要整天提心吊膽,怎麽辦?俗話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嗎?這時候平王想起來,除了分封諸侯的土地,老祖宗還在東麵留了一塊自留地,何不搬過去?
第二天,平王召集公卿前來議事,主題兩個字:遷都。
原來,當初周成王體恤天下諸侯到京城進貢路途遙遠,因此在天下的中央營造洛邑,每當朝會的時候,天子不辭勞苦,前往洛邑,接見諸侯。洛邑的宮室製度都按著鎬京一樣規模建造,簡單說就是帶全套裝修和家私,搬過去就能住。而且,兩百多年過去,那裏成都成市,比鎬京還要繁華。
誰不願意去?誰不願意睡安穩覺?公卿大會一致通過,搬家。
洛邑是哪裏?今天的洛陽。
鎬京在西,洛邑在東。從西安遷到洛陽,從此以後,西周就變成了東周。
天子搬家,秦襄公出人出力幫忙,還親率三百乘戰車護送,整個就是一搬家公司兼金融武裝押運公司。平王一高興,對秦襄公說:“剛剛遷都,沒什麽好打賞的。如今犬戎奪走了我們的岐、豐之地,你回去整軍備戰,如果能驅逐犬戎,那塊地方就都歸你了。”
秦襄公謝恩而回,牢記著平王的教導,興兵對抗犬戎。後來秦國滅了犬戎,犬戎男壯死傷大半,老婆孩子被秦軍收編,秦國不僅奪了岐、豐一帶,又占了犬戎的地盤,於是擴地千裏,成了大國,這是後話。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登基僅僅八個月,周朝首都東遷。此時距岐山地震恰好十年。還記得伯陽父當初的預測嗎?
為什麽周平王一直忍了八個月才搬家?有原因。
按周朝的禮儀,人活著的時候是不能預先準備凶事的。所有的壽衣、棺槨(音果)、陵墓的安排和施工都隻能在人死之後進行。而社會地位不同,下葬的時間也不同。天子死了,停喪七天,然後建陵墓,通知各國諸侯,等諸侯和卿大夫都到齊了才下葬。所以,按著周禮,天子死後,七個月才下葬;諸侯死後,停喪五天,五個月後下葬;大夫死了,停喪三天,三個月後下葬;士人和百姓死了,停喪兩天,兩個月後下葬。乞丐死了多久下葬呢?那要看野狗什麽時候來了。
不僅下葬的時間不同,棺槨也有嚴格規定。普及一下知識,棺和槨的區別是什麽?古人下葬,通常用兩層棺材,裏麵一層是棺,外麵一層是槨。按著《周禮》,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兩重。你要是哪天挖地基挖出棺材來了,一數竟然有五層,那你發財了。如果有七層,那你就準備逃亡吧,肯定有人追殺你,因為你身家立馬就能過億。
所以,周平王隻能等到七個月後把周幽王埋了,才能搬家上路。
為什麽秦朝以前的墓地都相對簡單?因為沒多少時間建造。後來到了秦朝以後,皇帝一上任就開始建墳墓,把墳墓建得比後宮還宏大,勞民傷財。
說起來,還是周朝的規矩比較好。
順便說說,周幽王之所以被追諡為幽王,是因為他死於非命。
春秋大幕從此拉開,中國曆史上最精彩的大戲開始上演了。
【精彩春秋】
三個人——情癡周幽王、聰明的蠢貨虢石父和缺心眼的莽夫申侯,合作導演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兩大蠢事——“烽火戲諸侯”和“引狼入室”,從而葬送了西周,從根本上動搖了周朝江山的根基。
當西周因為兩大蠢事而結束之後,充滿智慧、才華,氣壯山河的春秋戰國揭開了序幕。看上去,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曆史往往就在不可思議中前行。不可思議並不是沒有道理,在開始春秋的故事之前,我們來看看這其中的必然合理性。
周朝的衰落導致了周禮的敗壞,更重要的是導致了諸侯對中央政府的藐視。在中央強權時代,諸侯國的思維和行為是受到嚴格控製的,甚至他們是非常自覺地按照中央政府的條條框框來要求自己的,這就抹殺了個性,抹殺了因地製宜,抹殺了想象力和進取心,社會就會停滯。
在中央政府衰落之後,地方諸侯終於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了,野心家、陰謀家應運而生,各種禁錮被漸次打爛,改革了,開放了,搞活了。從經濟到政治,從物質到精神,春秋時期無疑是一個改革開放的黃金時代。
在中央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社會秩序之後,舊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需要建立,於是戰爭開始了。你來我往,分分合合,整個春秋就是一部戰爭史。
後人說:春秋無義戰。問題是,這原本就是一個偽命題。古今中外,戰爭都是為了利益,殺人遊戲與“義”字原本就沒有任何關聯,什麽戰爭是義戰?從來沒有過,從前沒有,現在沒有,今後也不會有。
有戰爭,就需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須發展。
這是一個英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下麵,我們來看看春秋第一個英雄,他的名字叫做姬寤(音務)生,也就是鄭莊公。關於鄭莊公,曆史上的評價並不一致,但是看看他的事跡,我們會對他會有新的認識的。
【深謀遠慮者】
鄭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陰謀的國家,或者說,是深謀遠慮的國家。
宣王的小弟弟名叫姬友,英武聰明,吃苦耐勞。宣王時代,姬友擔任司徒,也就是國土資源部部長,掌管國家土地,地位僅次於三公六卿。
宣王將姬友封在鄭,伯爵。那時的鄭不在今天的河南鄭州一帶,而在陝西,緊挨著西戎,地盤不大。
到了幽王時代,西戎逐漸強大,幽王又不務正業,情況有些危險。盡管是高幹,姬友還是很擔心,因為他看到周朝必將走向衰落。這個時候,他知道要為自己找尋退路了。什麽是英雄?知進退,識榮辱。
他在私下找到了太史伯陽父,周朝最聰明的人。幾杯小酒落肚,話進正題。
“國家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國語》裏這樣記載。換成今天的話,就是:“國家亂套了,我怕連累自己,到哪裏再去弄塊地兒才能保住命啊?”
多麽直截了當,多麽聰明。實在救不了國家,就先救自己。
可是,周朝的地盤都已經分得差不多了,怎麽辦?這就是為什麽姬友要請教伯陽父了。
“兄弟,既然你問起來,我就告訴你吧。”伯陽父也早就看出來這個國家要完蛋,也看出來姬友不是個尋常人物,因此毫不保留地向姬友傳授經驗。
伯陽父全麵地分析國際形勢,簡潔地說,西麵有西戎鬼子,來去如風的,很難纏;南麵是南蠻楚國,幹不過;北麵是晉國,那不僅幹不過,而且爵位高輩分高惹不起;東麵呢,齊國魯國都是大國,也惹不起。隻有中部有兩個國家,一個叫東虢,一個叫鄶,兩個國家爵位低,一個是子爵,一個是男爵,兩個國家的君主又都很黃很暴力,百姓都不喜歡他們。我看,想辦法在那一帶弄塊地,然後找機會辦了他們,不就成了大國?
姬友恍然大悟,立即照辦。首先用重金賄賂東虢、鄶兩國國君,然後以國土資源部的名義要求他們貢獻一點土地出來。果然,兩個國家一來收了好處,二來也想巴結中央高級領導,於是各自獻出十座城來。這一邊姬友告訴幽王自己弄了一塊地,想把國家搬走。幽王落得做個順水人情,當即批準。於是,鄭國國民整個搬到了今天的河南滎陽。
鄭國就是這麽來的,姬友就是鄭桓公,也是鄭姓、段姓、遊姓、濮陽姓以及一部分司姓、俞姓的始祖。
姬友安排好了鄭國的事情,他個人卻沒有躲過預言中的災難。後來姬友戰死,兒子掘突繼位為鄭武公,果然滅了東虢、鄶兩國,鄭國成了大國,一切都在伯陽父當初意料之中。
【第一位男主角】
春秋的第一個男主角就要出場了。
通常,中國曆史上的英雄們都會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到人間,譬如老媽夢見神人前來一夜情,或者被雷打了一下,然後生出個兒子來。
但是,這個英雄截然相反。
幽王被殺那一年,鄭武公與申侯的小女兒訂婚,不過那時申侯的小女兒還小,直到鄭武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761年,鄭武公才正式迎娶申侯的小女兒做老婆,史書中稱她為武薑,因為他是武公的夫人,姓薑。四年之後,武薑生了第一個孩子。
武薑是一個很強壯的女人,據說曾經赤手空拳打死過一頭野豬。懷胎十月,看不到要生的征兆,武薑也不在意。那一天,武薑沉沉睡去,正在做夢打狼,就聽見有小孩的哭聲,開始還以為是夢裏,後來哭聲越來越大,這才睜開眼,發現孩子已經生出來了,還是個男孩。
因為是做夢醒來時生的,所以叫做寤生,寤就是睡醒的意思。後世也有說法:寤生就是逆生,也就是腳先出來。
按著申國的說法,寤生的孩子不吉利。所以武薑一點也沒有生完孩子之後應該有的興奮,她很不高興,索性就給孩子取個名字叫寤生。那時候武公在東周當正卿,算是在中央工作,地方上的事情就顧不過來了,兒子叫什麽也無所謂。
三年之後,武薑生了第二胎。大概是在宮裏待的時間長了,身體不如從前,總之,這一回孩子是接生婆接出來的,也深呼吸了也使勁了,有感覺了。小兒子的名字叫段。
武薑不喜歡大兒子,喜歡小兒子。基本上,小兒子是親兒子,大兒子好像是隔壁老張的孩子。這麽說吧,武薑對大兒子也就比後媽稍微好一點,動不動就罵,怎麽看怎麽不順眼。
後來武公死了,臨死之前,武薑說:“老公啊,我看寤生不行,咱們讓段接班吧?”
“不行,嫡長子接班是老祖宗立的規矩,壞了什麽也不能壞了規矩。”武公一口否決,之後沒多久,武公“鞠躬盡瘁”了。
那一年是武公二十七年(前774年),寤生十三歲,段十歲。
借著武公的死,普及一下知識。
在周朝,周王死叫做“崩”,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叫做“卒”,士死叫做“不祿”,平頭百姓死才叫做“死”。
所以,應該說武公薨了。
換了在今天,國家領導人是崩,省部級官員是薨,縣市級官員是卒,一般公務員是不祿,不祿是什麽意思?就是領不到工資了。平頭百姓沒得選擇,隻能是死了。
【忍】
鄭莊公,十三歲。如果按照中國的傳統虛歲說法,十四歲。共叔段,十歲,因為武公把共城給他做食邑,因此叫共叔段。
“寤生,你看看,你們兄弟兩個都是娘的孩子,你繼承了你爹的爵位,地盤好幾百裏,可是你弟弟段就隻有共城那麽屁大個地方,放個屁全城人都能聞到。你忍心嗎?啊?”鄭莊公繼位沒幾天,薑太後就來找他興師問罪,武薑現在是太後了。
從小到大,武薑都以“喪門星”和“笨蛋”來稱呼寤生,如今寤生做了國君,不好再那麽稱呼了,因此直呼其名。
“娘,您說的是。你說吧,把哪裏給弟弟?”莊公恭恭敬敬,娘說什麽就是什麽。
“那就把製邑給你弟弟吧。”薑太後見莊公不敢違抗自己,於是獅子大開口起來。
原來,鄭國國都在滎陽,除了滎陽,就是製邑最為險要。製邑是哪裏?說起來鼎鼎大名,就是後來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地方。
“娘,不是兒舍不得製邑,爹死前曾經說過,製邑是國家的要衝,不能分封給任何人。除了製邑,別的地方都行。”莊公說的也是實話,武公死前說的話薑太後也聽到了。
“那,那就京城吧。”薑太後這一次開的口也不比獅子小。在鄭國,京城是一座可以與滎陽媲美的大城,城大牆厚,而且十分繁華。除了險要不及製邑,其餘都比製邑要強。這麽比方吧,如果滎陽是北京,京城就是上海。
莊公沒有說話,其實跟製邑相比,他更舍不得京城。
“怎麽?不願意?那就把你弟弟趕到姥姥家去算了,哼。”薑太後咄咄逼人。
“娘要給的,兒子怎麽舍不得?況且是給自己的弟弟。”莊公說。雖然不願意,他還是不想讓母親生氣。
第二天,莊公召集群臣,宣布將京城封給弟弟叔段。
“主公不可,京城之大,絲毫不比滎陽小,怎麽可以分封出去?”上卿祭(音債)足當即出來阻止。武公死前,特地將他任命為上卿,輔佐莊公。
上卿是什麽?諸侯國的總理。
“太後讓封的。”莊公說。
“可是,這樣縱容下去,遲早要出事。”祭足說得明白,就差把“謀反”二字說出來。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左傳》中這樣記載。名人名言啊,出自十三歲的孩子,難道這不是神童?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幹壞事幹太多了必然自取滅亡,老兄您就等著看結果吧”。
從那之後,共叔段就不叫共叔段了,人稱京城大叔段了。
莊公不知道母親不喜歡自己?當然知道;莊公不知道京城不該給叔段?當然知道。但是,他更知道自己不能衝動,要忍。
十三歲的孩子,知道了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