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萬事開頭難,其實張郃與沮授等人心中也都有了投效呂布的打算,但隻是礙於情麵,不好做這第一個開口的人。


    如今潘鳳表明態度,張郃與沮授等人也就沒什麽顧忌了,索性都將心思挑明。


    就這樣,渤海城中的韓馥舊部俱是同意了改換門庭到呂布麾下效力,張郃、潘鳳、高覽、趙浮、程奐、沮授、審配無一例外。


    隨後,張郃等將打開了渤海城的大門,並將兩萬騎兵、兩萬步卒全帶到了渤海城外。


    張郃等將並沒有端什麽架子,畢竟他們是降將,打開城門等幽州軍進來,這不是一個降將該做的事情。


    秦瓊見此暗自點了點頭:“不枉主公如此看重他們,倒都是聰明人!”


    接著秦瓊便率部進入了渤海城當中,開始整編降兵及糧草器械等。


    ……


    冀州,中山國。


    張遼匯合了關羽之後,二將便率部朝著中山國急行軍。


    公孫瓚麾下的斥候探得情報後,立即將幽州軍來犯的消息稟報給公孫瓚。


    得知消息後公孫瓚大驚,此時他麾下的騎兵已經集結完畢,正準備去鄴城轉一圈看看能撿到什麽便宜不,但突如其來的幽州鐵騎,將公孫瓚的計劃完全打亂。


    “呂布派了多少人前來?”公孫瓚急忙問到。


    “稟報主公,來敵浩浩蕩蕩,一眼望不到邊,從馬蹄聲來判斷,至少有五萬騎兵!”斥候回答道。


    起初公孫瓚在幽州起家,手底下也有不少精兵悍將,能做到從馬蹄聲大概判斷敵人數量的人不在少數,顯然這個斥候便是其中的一員。


    “五萬騎兵?好大的手筆啊!”公孫瓚滿臉苦澀。


    滿打滿算,除去送給劉備的那兩千騎兵,中山國算上郡兵在內,也不過兩萬出頭的兵力。


    若是再除去郡兵,公孫瓚手下的可戰之士隻有三千白馬義從和一萬五千騎兵。


    公孫瓚頭疼不已,他痛苦的揉著太陽穴,如今該當如何?


    公孫瓚身旁的嚴綱開口勸道:“主公不必太多擔憂,依末將看,大將軍未必會對將軍動兵。”


    公孫瓚聽後問到:“這是為何?不對吾動兵,難道五萬騎兵是來探望吾的不成?”


    未等嚴綱開口,公孫瓚便接著說到:“也不知袁紹和韓馥二人分出勝負沒有。”


    此時公孫瓚並不知道韓馥和袁紹已經雙雙歸天的消息,這便是沒有組建情報係統的弊端。


    所謂先發製人,必須有良好的情報和後勤作為保障,要不然怎麽稱得上是“先”?


    嚴綱搖頭道:“主公,大將軍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的將兵馬開進中山國,想必鄴城的戰事已經結束。”


    公孫瓚聽後說到:“你的意思是說,韓馥和袁紹都敗了?不至於吧?這二人的兵馬加起來,並不比呂布的兵馬少。”


    嚴綱回答道:“世事難料,這種事誰又說的清呢?”


    公孫瓚聽後沉默片刻,而後說到:“算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便是了!傳令下去,整軍備戰!”


    嚴綱拱手道:“諾!末將這便下去準備。”


    此番圍困中山國,關羽麾下有兩萬並州狼騎,張遼麾下則是有三萬烏桓騎兵,二將合計率部五萬。


    將中山國圍困後,關羽倒提青龍偃月刀緩緩來到了城下,撫須對城樓上喝道:“公孫國相何在?”


    “公孫瓚在此!敢問大將軍有何吩咐?”公孫瓚朗聲道。


    “大將軍有書信一封交給公孫國相,請公孫國相放一隻吊籃下來。”關羽回答道。


    “放吊籃!”公孫瓚大手一揮,叫部下士兵放了隻吊籃下去。


    雖然不知道呂布葫蘆裏買的什麽藥,但公孫瓚沒有理由拒絕關羽的請求,反正看過信之後便知道是怎麽回事了!


    “伯圭兄親啟。”信封上如是寫道。


    拆開信封看後,公孫瓚臉上的表情盡是震驚。


    信中將袁紹與韓馥二人歸天的消息表明,也講述了呂布奉天子詔收複冀州之事。


    接著呂布遙想當年,跟公孫瓚敘了敘舊,最後呂布表明了態度,那便是他不願與公孫瓚刀兵相見,但這中山國他是要定了,是走是留,全由公孫瓚自行決定。


    若是願意歸順朝廷,天子會授予公孫瓚九卿之位;若是不願歸順,呂布也不想為難他公孫瓚,叫公孫瓚直接帶兵離開冀州便是。


    公孫瓚看過信之後,久久未語。


    呂布能做到這個份上,公孫瓚沒什麽可挑的,也的確挑不出什麽毛病來。


    呂布這招欲擒故縱,玩的雖然不高明,但卻很實用。


    呂布沒有用什麽陰謀,使的盡是陽謀。


    我的計劃就光明正大的放在明麵上,怎麽選擇看你。


    在強大實力為後盾的基礎上,有時陽謀比陰謀更加好用,而且還能落得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九卿之位雖是高位,但這並不是公孫瓚想要的。


    公孫瓚雖然不聰明,但也不傻,他哪裏會不知道一旦歸順朝廷,那他這輩子就都別想帶兵打仗了!


    而且公孫瓚也不願屈居人下,寧當雞頭不當鳳尾,這是許多人都會進行的選擇。


    但呂布救過公孫瓚的命,如今他再一走了之,欠呂布的可就還不清了!


    這世上最難還的便是人情,像公孫瓚這樣的豪爽北方漢子,更是不願欠人情。


    救命之恩尚未報答,哪能再繼續欠人家人情?


    呂布救過公孫瓚的命,但公孫瓚報答呂布的,不過是將一個無名小卒趙雲送給了呂布,這在公孫瓚看來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怎麽能還清人情?


    趙雲此時正在跟著嶽飛學習兵法,也沒打過什麽硬仗,故此聲名不顯,公孫瓚幾乎已將這件事忘在了腦後,所以在公孫瓚看來,呂布的救命之恩他還沒有報答。


    要不然便降了吧?公孫瓚暗自思忖道。


    不行!


    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


    抬頭望了一眼城下的幽州鐵騎,公孫瓚開口道:“容吾思慮一番再給爾等答複。”


    關羽撫須道:“不急,公孫國相慢慢思慮便是。”


    想了想,公孫瓚覺得自己應該采取一個折中的方法來處置這件事情,將呂布的人情給還上,要不然他心難安啊!


    無法坦蕩處事,又何談逐鹿天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九原虓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蒼山淺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蒼山淺陌並收藏三國之九原虓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