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家尋了殷梓琬整整五年,沒想到有一日杳無音訊的殷家大小姐竟自個兒回來了,而且不是一個人回來,隨身陪同的還有五年前離開殷家的甄光遠。
最主要的是,兩人還帶了一個粉粉嫩嫩的娃娃回來。
原來,當年殷梓琬不顧一切跟隨著甄光遠離開,起先甄光遠心中念著殷氏夫婦的恩情,勸導殷梓琬回去別讓父母擔心。可殷梓琬硬是鐵了心似的要跟著甄光遠,甄光遠也是真心慕殷梓琬,於是彼此私定終身了,雖無媒妁之言、三聘六禮,但甄光遠許殷梓琬,等他發達了,定會補殷梓琬一個盛大婚禮。
雖然離開了殷家,身邊還帶了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小姐,但好在甄光遠不是安閑偷樂之人,借著殷家給他打下的人脈基礎,他竟將生意做的越來越大。同時殷梓琬也嶄露生意天賦,不僅幫著甄光遠在生意上打點,還為自己夫婿吃勞耐苦。
短短五年時間,甄光遠積存了不少的財富,活的意氣風發;殷梓琬變得成熟知性,卻也沒了當初的嬌嫩年輕。甄光遠此趟回來在遠洲購置下了一寬敞的院子後,才肯攜妻兒登甄家。
殷氏夫婦早在殷梓琬離家出走時,就已心生後悔,早知如此寧可得罪別家,也不強迫自己女兒了,他們還因此早生華發顯老態。況且那樁婚約已過五年,與他家定下婚事的那家公子早已另娶良配。所以得知自家女兒終於回來,還帶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外孫時,別提心中有多高興,哪裏還記得要責怪當年他們倆的任性妄為。
得到了殷氏夫婦的肯許,甄光遠心中埋藏五年的刺,總算是消失了。本想挑個好日子補上婚禮,奈何這時候生意上的糾紛接踵而來,導致甄光遠不得不外出處理;而殷梓琬歲心中有些遺憾,可她卻裝作不在意的模樣取消了已在行程上的安排,默默支持著甄光遠的一切。
可沒想到甄光遠在外停留了一年都不曾回來,殷家派人去探查,才知曉原是甄光遠此次生意得罪了貴人,背後那人放言,若是不見點血恐怕不會放過甄光遠。此次的殷家沒有像五年前那般不信任甄光遠,好說歹說的勸住了對方,砸進了一大半家產,最後虧過於盈,殷氏夫婦不得已用了東家的錢財來填補。
而京都的人已察覺到遠洲知府私自動用公款,稟了上頭,嘉靖帝知曉後大怒,直接下令斬了殷氏夫婦,而殷梓琬因殷氏夫婦的極力保護下,才得以幸免一命。苟活下來的殷梓琬整日以淚洗麵,內疚因她的雙親,又擔憂不知生死的甄光遠,還要強顏歡笑的撫慰幼子。又過了一年,甄光遠總算平安歸來。隻不過這一次,回來的不止他一個人。
甄光遠從外邊帶回了一個姑娘,模樣青澀可愛,看任何人都是怯生生的。殷梓琬也是跟甄光遠混過幾天道的人,看到這一幕心裏怎麽可能安穩,於是這兩年多來積累的憤怒一下子噴薄出來,質問甄光遠是否要忘恩負義,另納他人小妾。
甄光遠連忙解釋這姑娘,原來他是自己逃出生天的,但身邊的小廝還有身上的銀兩都被洗劫一空,能平安歸來,是多虧了這姑娘相助。但在路途中,這姑娘的雙親被追趕來的賊人殺死,而此事皆因他而起,他得為這姑娘負責,這才將她帶回了遠洲。
殷梓琬聽後一心都係在了甄光遠是否受傷受難,也顧不得這女子會不會影響他倆的感情,便默認甄光遠將此女帶回甄府。回去之後殷梓琬看著他時總是眼中含淚,他如何追問殷梓琬都不肯實說。一番打探下甄光遠才得知殷家為他所做所得,心中痛苦懊悔不已,顧不得風塵仆仆回來好好休息,換上一身素衣去殷家墳前磕頭謝罪,還保持了一月著白衣食素食,算是補上他未來得及的披麻戴孝。
殷梓琬為此深受感動,與甄光遠之間的感情恢複了以前,也是如膠似漆的感覺回來後,那位安排在甄府的姑娘安分受禮,殷梓琬也就放下了戒心,開始與那姑娘走近了關係。
相處了才知道這位姑娘看似書香,其實是出身漁夫家,但是她的爹娘卻從小嗬護疼愛她,若不是她執意要救甄光遠,恐怕她如今還能承歡父母膝下,報答恩情。殷梓琬聞之,心疼不已,也為自己當初見麵時的無禮感到愧疚。
不過甄光遠回遠洲後就一直臥病在chuang,而殷梓琬又要打理甄光遠帶回來的生意,還要照顧甄光遠,有些分身不暇。於是殷梓琬便讓那位姑娘去照顧甄光遠,那位姑娘在府中一直循規蹈矩的,她放心。
終於,殷梓琬將生意處理妥當,甄光遠病情又有好轉。不等殷梓琬欣喜,甄光遠能下chuang後的第一句話,便是——
他要納小妾。
殷梓琬隻覺得頭頂霹靂,一番質問下才知原來是那位姑娘衣不解帶地照顧甄光遠,他深受感動,也在期間對她有了感情。殷梓琬沉默,她明知男女有別,還是讓她去照顧自己夫君,相信她不會背叛自己,卻沒想到最終背叛自己的,卻是自己心心念念著想的夫婿。
可殷梓琬也無可奈何,畢竟都是自己提議的,是自己把她送到他麵前,等同是給了讓她們兩個相處生情的機會。最終,殷梓琬同意了。
不過她同意的不是讓他納妾,而是同意與他和離,讓他八抬大轎地迎娶那位姑娘。作為交換條件,她不要分毫財產,隻要甄敖。
他心中對殷梓琬有愧,又對那位姑娘有情,於是就同意了。
而那位姑娘,就是他現在的妻子,陸青筠。
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殷梓琬早年隨他奔波在外,後來深受失去雙親之痛,又為他勞心成疾,身體早已拖垮了,他與陸青筠的背叛,是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以說是,殷梓琬根本無力再撫養甄敖,可他不忍再讓殷梓琬心生遺憾和怨憤,才會讓殷梓琬名義上撫養,但其實暗地裏他一直在接濟她們母子倆。
最主要的是,兩人還帶了一個粉粉嫩嫩的娃娃回來。
原來,當年殷梓琬不顧一切跟隨著甄光遠離開,起先甄光遠心中念著殷氏夫婦的恩情,勸導殷梓琬回去別讓父母擔心。可殷梓琬硬是鐵了心似的要跟著甄光遠,甄光遠也是真心慕殷梓琬,於是彼此私定終身了,雖無媒妁之言、三聘六禮,但甄光遠許殷梓琬,等他發達了,定會補殷梓琬一個盛大婚禮。
雖然離開了殷家,身邊還帶了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千金小姐,但好在甄光遠不是安閑偷樂之人,借著殷家給他打下的人脈基礎,他竟將生意做的越來越大。同時殷梓琬也嶄露生意天賦,不僅幫著甄光遠在生意上打點,還為自己夫婿吃勞耐苦。
短短五年時間,甄光遠積存了不少的財富,活的意氣風發;殷梓琬變得成熟知性,卻也沒了當初的嬌嫩年輕。甄光遠此趟回來在遠洲購置下了一寬敞的院子後,才肯攜妻兒登甄家。
殷氏夫婦早在殷梓琬離家出走時,就已心生後悔,早知如此寧可得罪別家,也不強迫自己女兒了,他們還因此早生華發顯老態。況且那樁婚約已過五年,與他家定下婚事的那家公子早已另娶良配。所以得知自家女兒終於回來,還帶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外孫時,別提心中有多高興,哪裏還記得要責怪當年他們倆的任性妄為。
得到了殷氏夫婦的肯許,甄光遠心中埋藏五年的刺,總算是消失了。本想挑個好日子補上婚禮,奈何這時候生意上的糾紛接踵而來,導致甄光遠不得不外出處理;而殷梓琬歲心中有些遺憾,可她卻裝作不在意的模樣取消了已在行程上的安排,默默支持著甄光遠的一切。
可沒想到甄光遠在外停留了一年都不曾回來,殷家派人去探查,才知曉原是甄光遠此次生意得罪了貴人,背後那人放言,若是不見點血恐怕不會放過甄光遠。此次的殷家沒有像五年前那般不信任甄光遠,好說歹說的勸住了對方,砸進了一大半家產,最後虧過於盈,殷氏夫婦不得已用了東家的錢財來填補。
而京都的人已察覺到遠洲知府私自動用公款,稟了上頭,嘉靖帝知曉後大怒,直接下令斬了殷氏夫婦,而殷梓琬因殷氏夫婦的極力保護下,才得以幸免一命。苟活下來的殷梓琬整日以淚洗麵,內疚因她的雙親,又擔憂不知生死的甄光遠,還要強顏歡笑的撫慰幼子。又過了一年,甄光遠總算平安歸來。隻不過這一次,回來的不止他一個人。
甄光遠從外邊帶回了一個姑娘,模樣青澀可愛,看任何人都是怯生生的。殷梓琬也是跟甄光遠混過幾天道的人,看到這一幕心裏怎麽可能安穩,於是這兩年多來積累的憤怒一下子噴薄出來,質問甄光遠是否要忘恩負義,另納他人小妾。
甄光遠連忙解釋這姑娘,原來他是自己逃出生天的,但身邊的小廝還有身上的銀兩都被洗劫一空,能平安歸來,是多虧了這姑娘相助。但在路途中,這姑娘的雙親被追趕來的賊人殺死,而此事皆因他而起,他得為這姑娘負責,這才將她帶回了遠洲。
殷梓琬聽後一心都係在了甄光遠是否受傷受難,也顧不得這女子會不會影響他倆的感情,便默認甄光遠將此女帶回甄府。回去之後殷梓琬看著他時總是眼中含淚,他如何追問殷梓琬都不肯實說。一番打探下甄光遠才得知殷家為他所做所得,心中痛苦懊悔不已,顧不得風塵仆仆回來好好休息,換上一身素衣去殷家墳前磕頭謝罪,還保持了一月著白衣食素食,算是補上他未來得及的披麻戴孝。
殷梓琬為此深受感動,與甄光遠之間的感情恢複了以前,也是如膠似漆的感覺回來後,那位安排在甄府的姑娘安分受禮,殷梓琬也就放下了戒心,開始與那姑娘走近了關係。
相處了才知道這位姑娘看似書香,其實是出身漁夫家,但是她的爹娘卻從小嗬護疼愛她,若不是她執意要救甄光遠,恐怕她如今還能承歡父母膝下,報答恩情。殷梓琬聞之,心疼不已,也為自己當初見麵時的無禮感到愧疚。
不過甄光遠回遠洲後就一直臥病在chuang,而殷梓琬又要打理甄光遠帶回來的生意,還要照顧甄光遠,有些分身不暇。於是殷梓琬便讓那位姑娘去照顧甄光遠,那位姑娘在府中一直循規蹈矩的,她放心。
終於,殷梓琬將生意處理妥當,甄光遠病情又有好轉。不等殷梓琬欣喜,甄光遠能下chuang後的第一句話,便是——
他要納小妾。
殷梓琬隻覺得頭頂霹靂,一番質問下才知原來是那位姑娘衣不解帶地照顧甄光遠,他深受感動,也在期間對她有了感情。殷梓琬沉默,她明知男女有別,還是讓她去照顧自己夫君,相信她不會背叛自己,卻沒想到最終背叛自己的,卻是自己心心念念著想的夫婿。
可殷梓琬也無可奈何,畢竟都是自己提議的,是自己把她送到他麵前,等同是給了讓她們兩個相處生情的機會。最終,殷梓琬同意了。
不過她同意的不是讓他納妾,而是同意與他和離,讓他八抬大轎地迎娶那位姑娘。作為交換條件,她不要分毫財產,隻要甄敖。
他心中對殷梓琬有愧,又對那位姑娘有情,於是就同意了。
而那位姑娘,就是他現在的妻子,陸青筠。
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殷梓琬早年隨他奔波在外,後來深受失去雙親之痛,又為他勞心成疾,身體早已拖垮了,他與陸青筠的背叛,是壓死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可以說是,殷梓琬根本無力再撫養甄敖,可他不忍再讓殷梓琬心生遺憾和怨憤,才會讓殷梓琬名義上撫養,但其實暗地裏他一直在接濟她們母子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