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做這種賺錢的事兒,都不願在村裏張揚,李明財每天早上都是天不亮就出發,生怕碰見村裏人。家裏也是被下了封口令,不準在外亂說,村裏聰明人可不少。
這一個星期來,都過得緊張兮兮的,生怕被別人發現家裏的秘密。李秋寒覺得這樣太累,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的,人久了也受不住。
勸了李明財兩次,但李明財每天都是樂在其中,這可比種幾年的糧食都來錢快。大家都窮怕了,不願意過上以前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糟心日子。
手中有錢,心裏才不慌。
其實李秋寒覺得可以帶動村民們一起,自家做一個二道販子,但李明財一直沒有鬆口,隻能作罷。
在村裏就算收一塊錢一斤,大家也會很樂意,這種不計成本的暴利買賣,誰都是樂於見成的。
李秋寒去縣城的時候,特意調研了一下城裏的餐館,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的餐館,這一塊的市場前景很大,一個人做其實也就隻是賺點小錢。
到最後,要想賺大錢,還是得靠集體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才會高。
李秋寒看著日子一天天地往後走,冬天也就越來越近,到時候錯過這次機會可就不知道還有沒有了。
越想心越煩。
所以隻能自作主張,親自到村裏去宣傳一番。說起村裏的大哥大嫂,大叔大嬸,大爺大媽們,對李秋寒這個小後生還是比較尊重的,畢竟誰家沒有個孩子在小學裏念書呢。
現在大家地裏的活基本上算是完了,閑的人比較多,最多也就進山裏砍砍柴。
不必挨家挨戶的說,挑幾家空閑勞動力多的,在農村,半大孩子都能算個勞動力。
“秋蓮嬸子,我爸在家裏收石蜯呢,一塊錢一斤,你叫廣德叔晚上去溝裏轉轉,捉的石蜯直接送家裏去,給現錢嘞!”
“玉蘭嫂子,我爸在家裏收石蜯呢,一塊錢一斤,你叫得生大哥晚上去溝裏轉轉,捉的石蜯直接送家裏,給現錢嘞!”
“國強大哥,我爸在家裏收石蜯呢,一塊錢一斤,你晚上去溝裏轉轉,捉的石蜯直接送家裏去,給現錢。”
李秋寒走了十來家,話重複了幾十遍,說得口幹舌燥,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去,但事情做了和沒做還是有很大區別。
晚上的時候,李秋寒留心觀察了一下,好家夥,溝裏稀稀拉拉的燈光還真不少,看來是財帛動人心。“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攘攘熙熙,皆為利來。”這句古話還是有一番道理。
家裏的錢是高玉梅在保管,李秋寒不用通過李明財的手把這事坐實,阻力小了不少,高玉梅是很相信兒子的。
夜很深了,李秋寒特意打開了家裏屋簷下的燈,以此為信號,告訴大家人還沒休息,趕緊把捉到的石蜯送來。
第一個來的人是李國強。
“國強大哥,捉了多少?”
“還行吧,大概有五六十斤。”
過了秤,六十五斤六兩,李秋寒爽快的給了錢。
李國強得了錢,異常興奮,走之前問明天還收不收,李秋寒承諾以後都繼續收。
下一個。
也有精明人,拿幾隻過來先試試,等真的拿到錢,才說還有,趕緊去拿來上稱。
李寶珠和李芸瞌睡多,早早地就上床睡覺了,高玉梅負責過秤,李靜和李錚負責安置收上來的石蜯,而李秋寒則負責結賬記賬。
等到李明財回來的時候,看見家裏站了五六個人,有說有笑的,搞不清楚情況,直到看見家裏收了那麽多石蜯,才明白是怎麽回事。滿臉鐵青,又不得發作,麵對大家恭維的同時,也隻能強顏歡笑,內心卻在滴血。
典型的臉上笑嘻嘻,心裏mmp。不過罵得卻是李秋寒這個敗家玩意和高玉梅這個敗家娘們。
隨著數量越來越多,家裏能裝的東西都用上了,但顯然是杯水車薪,最後隻能讓大家連袋子一起留下,說明天再來家裏拿回去。
隨著最後一個人的離開,都忙活在第二天淩晨一點多了,最後核算一下總量,結果超乎想象,一千三百六十多斤。要是多持續幾天,估計縣裏都消化不了,還得去市裏看看。
溝裏的“田雞”難道成精了?金蟾大仙,原諒小子的貪得無厭,讓你的同類遭受到了滅頂之災。
李秋寒知道“田雞”不是韭菜,可以一波一波的收割,這次“慫恿”全村出動,說不好明年就差不多該滅絕了,能存活下來的多半是屬於“漏網之魚”,蛙生運氣爆表的那種。
忙活了那麽久,李靜和李錚都困得不行,一直哈欠連連,李秋寒看後麵的人漸漸少了,便打發兩人先去睡覺,畢竟明天還要上課。
李明財見家裏沒了外人,忍不住開口說道:“小寒,你這是咋想的?這不是斷自家財路的麽?”
語言中藏不住的痛心。
“爸,我們是賺大了,花一塊錢收上來,賣出去是3塊5,這就是兩塊五的差價,可比你一個人做幾天都強。”李秋寒很高興,完全沒有睡意。
“就是,他爸,還是咱兒子聰明。”高玉梅也站出來幫腔道。
李明財想想也是這個道理,高高興興地去看家裏收上來的石蜯去了,全是寶貝啊!
一千多斤拿進城去也是個麻煩事,而且村裏還沒通路,得拿到山腳下的公路上去,這次李秋寒索性也就不藏著掖著了,早上喊了村裏三個人幫著把石蜯拿去山腳下,給錢,兩塊錢一趟。
“明財大哥,你家收這麽多石蜯幹啥玩意?城裏有人要?”
這是村裏的廣生叔,心思比較活泛,他家裏這兩年過得還不錯,但對於挑一趟去山腳就給兩塊錢的力氣活來說,也很樂意的。
李明財正準備開口,李秋寒搶先大聲道:“廣生叔,這些我們是拿去市裏賣,要不你下次也捉一些和我們一起去?大家還有個伴,就是花些租車錢。”
這話可不止是說給吳廣生聽的,也是說給另外兩人聽的。
吳廣生可不傻,自己從沒去過市裏,最遠也就在縣裏搗騰些小買賣,大多時候還是在鎮上,去市裏那麽遠,萬一要是賺不到錢豈不是虧大了?
於是拉著李秋寒走到一邊,小聲地問道:“大侄子,我去別的村收一些賣給你,要得不?”
“要得,我給你一塊三一斤,但前提是你得保密,不能讓其他人知道,不然我家裏就不好繼續收了。”
吳廣生得了準話,滿心歡喜。
李秋寒就走了一趟,然後留在山腳看著,李明財四人走了兩趟,等拿得差不多了,李秋寒才去鎮上租了輛三輪車。
以前李明財雖然每天進城去送貨,但也隻是百來十斤,一家也就吃得下,現在一千多斤,肯定得多找幾家。李秋寒怕李明財整不清楚這中間的道道,便隻得滿懷愧疚地跟馬老師再次請假。
餐館並不是隻有李秋寒一人給提供“田雞”,但好像沒有像李秋寒這麽大膽做的,也就隻是時不時送一點。
最近縣城的“香辣田雞”賣得火爆,以前是供不應求,館子裏經常斷貨。現在都開始賣出花樣了,什麽“蔥爆田雞”、“酸辣田雞”、“幹鍋田雞”等等。
這多半是得益於李明財的功勞。
這一個星期來,都過得緊張兮兮的,生怕被別人發現家裏的秘密。李秋寒覺得這樣太累,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的,人久了也受不住。
勸了李明財兩次,但李明財每天都是樂在其中,這可比種幾年的糧食都來錢快。大家都窮怕了,不願意過上以前那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糟心日子。
手中有錢,心裏才不慌。
其實李秋寒覺得可以帶動村民們一起,自家做一個二道販子,但李明財一直沒有鬆口,隻能作罷。
在村裏就算收一塊錢一斤,大家也會很樂意,這種不計成本的暴利買賣,誰都是樂於見成的。
李秋寒去縣城的時候,特意調研了一下城裏的餐館,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的餐館,這一塊的市場前景很大,一個人做其實也就隻是賺點小錢。
到最後,要想賺大錢,還是得靠集體的力量,眾人拾柴火焰才會高。
李秋寒看著日子一天天地往後走,冬天也就越來越近,到時候錯過這次機會可就不知道還有沒有了。
越想心越煩。
所以隻能自作主張,親自到村裏去宣傳一番。說起村裏的大哥大嫂,大叔大嬸,大爺大媽們,對李秋寒這個小後生還是比較尊重的,畢竟誰家沒有個孩子在小學裏念書呢。
現在大家地裏的活基本上算是完了,閑的人比較多,最多也就進山裏砍砍柴。
不必挨家挨戶的說,挑幾家空閑勞動力多的,在農村,半大孩子都能算個勞動力。
“秋蓮嬸子,我爸在家裏收石蜯呢,一塊錢一斤,你叫廣德叔晚上去溝裏轉轉,捉的石蜯直接送家裏去,給現錢嘞!”
“玉蘭嫂子,我爸在家裏收石蜯呢,一塊錢一斤,你叫得生大哥晚上去溝裏轉轉,捉的石蜯直接送家裏,給現錢嘞!”
“國強大哥,我爸在家裏收石蜯呢,一塊錢一斤,你晚上去溝裏轉轉,捉的石蜯直接送家裏去,給現錢。”
李秋寒走了十來家,話重複了幾十遍,說得口幹舌燥,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去,但事情做了和沒做還是有很大區別。
晚上的時候,李秋寒留心觀察了一下,好家夥,溝裏稀稀拉拉的燈光還真不少,看來是財帛動人心。“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攘攘熙熙,皆為利來。”這句古話還是有一番道理。
家裏的錢是高玉梅在保管,李秋寒不用通過李明財的手把這事坐實,阻力小了不少,高玉梅是很相信兒子的。
夜很深了,李秋寒特意打開了家裏屋簷下的燈,以此為信號,告訴大家人還沒休息,趕緊把捉到的石蜯送來。
第一個來的人是李國強。
“國強大哥,捉了多少?”
“還行吧,大概有五六十斤。”
過了秤,六十五斤六兩,李秋寒爽快的給了錢。
李國強得了錢,異常興奮,走之前問明天還收不收,李秋寒承諾以後都繼續收。
下一個。
也有精明人,拿幾隻過來先試試,等真的拿到錢,才說還有,趕緊去拿來上稱。
李寶珠和李芸瞌睡多,早早地就上床睡覺了,高玉梅負責過秤,李靜和李錚負責安置收上來的石蜯,而李秋寒則負責結賬記賬。
等到李明財回來的時候,看見家裏站了五六個人,有說有笑的,搞不清楚情況,直到看見家裏收了那麽多石蜯,才明白是怎麽回事。滿臉鐵青,又不得發作,麵對大家恭維的同時,也隻能強顏歡笑,內心卻在滴血。
典型的臉上笑嘻嘻,心裏mmp。不過罵得卻是李秋寒這個敗家玩意和高玉梅這個敗家娘們。
隨著數量越來越多,家裏能裝的東西都用上了,但顯然是杯水車薪,最後隻能讓大家連袋子一起留下,說明天再來家裏拿回去。
隨著最後一個人的離開,都忙活在第二天淩晨一點多了,最後核算一下總量,結果超乎想象,一千三百六十多斤。要是多持續幾天,估計縣裏都消化不了,還得去市裏看看。
溝裏的“田雞”難道成精了?金蟾大仙,原諒小子的貪得無厭,讓你的同類遭受到了滅頂之災。
李秋寒知道“田雞”不是韭菜,可以一波一波的收割,這次“慫恿”全村出動,說不好明年就差不多該滅絕了,能存活下來的多半是屬於“漏網之魚”,蛙生運氣爆表的那種。
忙活了那麽久,李靜和李錚都困得不行,一直哈欠連連,李秋寒看後麵的人漸漸少了,便打發兩人先去睡覺,畢竟明天還要上課。
李明財見家裏沒了外人,忍不住開口說道:“小寒,你這是咋想的?這不是斷自家財路的麽?”
語言中藏不住的痛心。
“爸,我們是賺大了,花一塊錢收上來,賣出去是3塊5,這就是兩塊五的差價,可比你一個人做幾天都強。”李秋寒很高興,完全沒有睡意。
“就是,他爸,還是咱兒子聰明。”高玉梅也站出來幫腔道。
李明財想想也是這個道理,高高興興地去看家裏收上來的石蜯去了,全是寶貝啊!
一千多斤拿進城去也是個麻煩事,而且村裏還沒通路,得拿到山腳下的公路上去,這次李秋寒索性也就不藏著掖著了,早上喊了村裏三個人幫著把石蜯拿去山腳下,給錢,兩塊錢一趟。
“明財大哥,你家收這麽多石蜯幹啥玩意?城裏有人要?”
這是村裏的廣生叔,心思比較活泛,他家裏這兩年過得還不錯,但對於挑一趟去山腳就給兩塊錢的力氣活來說,也很樂意的。
李明財正準備開口,李秋寒搶先大聲道:“廣生叔,這些我們是拿去市裏賣,要不你下次也捉一些和我們一起去?大家還有個伴,就是花些租車錢。”
這話可不止是說給吳廣生聽的,也是說給另外兩人聽的。
吳廣生可不傻,自己從沒去過市裏,最遠也就在縣裏搗騰些小買賣,大多時候還是在鎮上,去市裏那麽遠,萬一要是賺不到錢豈不是虧大了?
於是拉著李秋寒走到一邊,小聲地問道:“大侄子,我去別的村收一些賣給你,要得不?”
“要得,我給你一塊三一斤,但前提是你得保密,不能讓其他人知道,不然我家裏就不好繼續收了。”
吳廣生得了準話,滿心歡喜。
李秋寒就走了一趟,然後留在山腳看著,李明財四人走了兩趟,等拿得差不多了,李秋寒才去鎮上租了輛三輪車。
以前李明財雖然每天進城去送貨,但也隻是百來十斤,一家也就吃得下,現在一千多斤,肯定得多找幾家。李秋寒怕李明財整不清楚這中間的道道,便隻得滿懷愧疚地跟馬老師再次請假。
餐館並不是隻有李秋寒一人給提供“田雞”,但好像沒有像李秋寒這麽大膽做的,也就隻是時不時送一點。
最近縣城的“香辣田雞”賣得火爆,以前是供不應求,館子裏經常斷貨。現在都開始賣出花樣了,什麽“蔥爆田雞”、“酸辣田雞”、“幹鍋田雞”等等。
這多半是得益於李明財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