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櫻落與山中裏美說的戰略決戰的打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斬名將之策。


    自古將為君之劍,而名將,是名劍,是利劍!


    司馬遷的史記與其說是在寫曆史,倒不如說是在寫曆史故事,他不會也不能告訴人為什麽這樣,他隻能告訴別人一件事情的結果。記載的手法顯得幼稚又可笑,卻有可能是有意為之。事實上曆史上所有看起來愚蠢的策略,愚蠢的結果,都是有其最本質的原因的。這種最本質的東西,即使過了很多年,在一個穩定的集權製社會中都是諱莫如深的。


    特別是了解過長平之戰時間內秦趙曆史的人,讀史記時總會有種天然的優越感,趙國中了反間計換了廉頗,趙國又中了反間計殺了李牧,然後發出類似趙國管理者真蠢啊,要是我該怎麽怎麽樣之類的感慨!


    蠢嗎?真的蠢嗎?能管理一個國家的決策群體,怎麽可能蠢呢,這個概率有多低呢?


    計策的本質並不需要計策本身多麽高明,而隻需要往火裏澆油就可以了。如琉璃坑殺田山重忠,她的計策很高明嗎?不高明!


    為什麽能成功呢?


    因為種種原因,決策層想中計而已。因為想中計,焉有不中計之理呢?


    決策層想要的隻是一個理由,一個達到目的的理由,正如瞌睡來了送枕頭。


    其實名將廉頗是平原君的勢力,其實和趙王不在一個體係內,由於各種原因,換他是理所應當的。中反間計也是自願的。趙王和平原君的矛盾可以類比山中家嫡係與旁係的矛盾。


    而趙括是趙奢之子,而趙奢曾經和平原君有仇怨,而且在軍中威望也很高。趙括隨軍多年,一直給他父親做參謀,不是一個庸才,思來想去,換趙括上都是最好的。


    趙括母親的態度很有意思,她一直在貶低她的兒子,想讓趙王不要讓趙括上。因為這種贏了得罪平原君,輸了得罪趙王的戰爭,怎麽去打?


    然趙括這個年輕人,秉承著報效國家的思想,一腔熱血的上去了,從他上去的那一刻,他就主動的成為了趙王的劍。


    而趙括的對手是白起,這是秦王手中名劍的名劍。


    若正麵對決,兩劍相交,比的是兩個名將誰更硬,誰更利。


    趙王和秦王一開始就是正麵對決,隻是當時趙王手中的劍是廉頗,而秦王手中的劍是王齕。這一場為未分勝負。


    趙王因為有私心嫌棄廉頗這把劍不順手,所以換了趙括這把劍。從他換劍的那一刻起,他就打不了戰略決戰了,因為他與平原君有了矛盾,沒辦法團結,他的心就已經怯弱一分了。


    但是秦王的策略是戰略決戰,從換白起這把劍開始就是直指趙王的,一劍直刺趙王心髒,並且完全不防守的心理博弈。


    趙王完全可以拿劍直刺秦王心髒,大不了兩敗俱傷,若是出劍夠快,甚至能後發先至。


    但是趙王慫了,從中反間計開始,他就沒辦法視死如歸了,所以他退了一小步。


    他退一小步不要緊,他抓趙括這把劍的手也鬆了,於是趙括這把劍就被埋了。


    趙王是怎麽退的呢?他的心即使怯弱但還是敢戰的,隻是猶豫,這個時候組織的不團結就顯示出來了。趙國朝堂開始爭吵,以樓昌為代表的大臣,主張與秦國議和。而虞卿等大臣則認為,不應該與秦國講和。


    虞卿寬慰趙王說:“大王不必擔心,不如我們用禮物收買楚國和魏國。這樣,我們和楚國,魏國合縱,勝算就大了。秦國擔心我們要合縱,必然會驚恐,這樣我們就是退一步去議和,也有底氣。”他繞著彎子讓趙王不要慫。但是趙王卻是試探性的派使者派鄭朱出使秦國,試探一下秦王的反應。


    這等於什麽呢,等於是秦王直刺趙王心髒的當口,趙王還在問秦王說大哥你不是來真的吧。秦王盛情款待了使者鄭朱,等於在告訴趙王說小老弟我逗你呢,不要怕,開個玩笑嘛。


    秦王在拖延時間,因為他款待了鄭朱,既迷惑了趙王,讓他猶豫不敢戰略決戰,也迷惑了他國,讓他國高層看不透趙王到底需不需要幫忙。這猶豫的一呼一吸間,送的是趙括的命。


    同樣的手法,王翦坑殺了項燕的命。


    這幾乎是所有名將的悲慘下場。他們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執劍之人手上。


    名將隻是劍,他無法決定戰爭的戰略走向,他隻是執劍之人的劍,執劍之人往哪砍,他就要往哪裏走。


    這其中的心酸苦楚,是一般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將隻是決策層實現目標的工具,僅此而已,不要對名將有太多的幻想。


    在底層人的眼中趙括是紙上談兵,而白起那是大名鼎鼎的殺神啊。


    他們隻能看到白起大殺四方,被稱為殺神的狂傲霸道。他們看不到坑殺四十萬的慘烈,隻看到了白起的霸道,殺神的威風凜凜。然後崇拜並加以幻想,幻想自己是白起怎麽怎麽樣。


    這些幻想的來源是因為底層人生活中多被強權欺壓,越是缺什麽,越是崇拜什麽,從而被幻想捕獲。


    而白起這把劍是怎麽斷的呢?


    長平之戰後,秦王雖然勝了,但是軍隊困乏,剛吃下的土地和人口也需要消化,所以他需要時間休養生息。這是秦王的思考。而白起這把劍剛染血,他還要戰,並宣言一鼓作氣拿下趙國。


    而史書上寫的是韓趙用計導致秦國將相失和,卻不講本質原因。本質原因是利益集團的分贓不均,導致了無法繼續打戰略決戰,秦國決策層不團結了。韓趙的離間計隻是重金賄賂秦相而已,並不高明。本質其實還是火上澆油。秦王不知道嗎?未必,知道了也不會管,因為這和戰略目標不衝突,反而也跟著假裝不知道,順便還打壓了一下白起。看似是秦相中計,但這和秦王自己中計其實是一樣的,甘願中計而已。


    白起為什麽主張一鼓作氣呢,是因為白起比秦王的視野更廣。秦王隻看到了他自己的狀況,他是受傷了不錯,但是趙王已經被嚇破了膽。這個時候一鼓作氣是可以一劍斬殺趙王的,等趙王反應過來,就不好殺了。


    為什麽反應過來不好殺了呢?因為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人,在趙王反應過來後,大做文章之下,趙國可以變得空前團結,這種空前團結的戰略決戰之下,秦王又遠征,反而攻守易型了。


    趙王先前膽怯求和,退一步,秦王進一步,死了趙括,埋了這把劍。


    這個時候秦相收禮,秦王自願中計,其實心裏博弈層麵就已經輸了,秦王的位置變成了趙王,於是有意思的來了。


    秦王之後攻打邯鄲時又要用白起這把劍,此時白起的處境變成了曾經趙括的處境,他比趙括聰明,他不去,但是他又不甘心,他去勸。勸了,秦王不聽。秦王吃了敗仗之後,生氣的還是要用白起這把劍,白起還是不去,不去就算了,還明目張膽的指出秦王先前不一鼓作氣的錯漏之處。


    這在秦王看來是什麽,這是挑釁強權。他是君,君怎麽能有錯呢,一把劍竟然還敢教訓主人了。於是秦王很生氣,說沒有你白起這把劍,我還殺不了趙王了嗎?


    海口誇下,秦王殺趙王失敗,很沒麵子,於是拿白起這把劍祭旗了。


    於是結果變成,秦王假意答應求和,退一步,趙王進一步,死了白起,埋了這把劍。


    有趣的點在於,紙上談兵的趙括,殺神白起,其實都是死在君主戰略決戰的心裏博弈之中。隻是趙括上了戰場,白起聰明沒去而已。


    趙括不聰明嗎?他不知道去了不管輸贏都很難嗎?但是為了國家他去了。白起不聰明嗎?他為什麽要多嘴,他其實也是為了國家,為了不讓國家無畏的消耗國力打一場勝率極低的戰爭,不想讓軍士的生命做無畏的犧牲。


    看到了嗎?這兩人的下場其實是一樣的,甚至死的原因都是一樣的。這兩把劍被埋都是執劍之手扔掉的。


    他們兩個死的時候都很絕望,趙括被萬箭穿心,白起被賜劍自刎,這,就是名將的下場!


    這兩人不孤獨,緊隨其後是項燕和李牧。


    戰國時的名將都是如此,其後狗鏈收緊就更慘了。


    其後的霍去病和嶽飛可以合並來說。


    底層人一提到霍去病就顱內高潮,恨不得封狼居胥的是自己,說句不好聽的,這輩子輪不到,下輩子還輪不到。


    霍去病這把劍是武帝親自養大的,他第一次出征是跟著自己的舅舅去的,而他的舅舅衛青是大將軍。他第一次出征就可以帶著八百精銳到處玩。這種操作底層出身的人可以嗎?那八百人會服你嗎?那八百人可不是普通士兵,說句百戰老兵都不為過,他們是看在武帝和霍去病的麵子上,才甘願陪著霍去病去瘋的。一般人,就算能有幸帶著這八百人,隻要敢遠離大部隊,就會有人打小報告,怎麽,你想造反不成?還敢不尊命令,脫離軍隊,輕則逐出軍隊,重則軍法處置。


    為什麽其他將軍一直在愛兵如子,與士兵們一起同吃同睡,而霍去病可以隨意打罵士兵,甚至自己帶著禦廚開小灶。因為出身是天生富貴,他自身就帶著武帝的權力信念,是武帝的化身,是武帝自己養大的劍。所以他可以毫無顧忌的施展自己的抱負,他本身就是武帝最喜歡的劍。這劍利到無人敢質疑,無人可擋,因為質疑他就是質疑武帝。而武帝呢,從來未曾想丟棄這柄劍,並愛劍如命!


    再來看看嶽飛,嶽飛當兵,先當的可是敢死隊,九死一生的活計。


    而這敢死隊的活計,嶽飛幹了不下幾十次,就是為了報國。


    但是即使活下來了,他依然沒有機會,隻靠軍功得了一個小官修武郎。


    此時的嶽飛依然一片赤膽忠心,妄圖成為皇帝手中的利劍,從而收服山河。所以他大膽的朝皇帝獻言,妄圖讓皇帝拿起他這把利劍。


    成功了嗎?沒有,被一擼到底,他的耿耿丹心隻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並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他不聰明嗎?他不知道後果嗎?不是,他隻是想成為霍去病那樣的人而已。


    後來他托了關係,見了招撫使張所。張所見他滿腔熱血,又武藝高強,同情他,才給了他一個“帳前使喚”的活。


    伺候張所日久,可稱之為心腹之後,張所終於決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補修武郎”,繼而又升為統領,後又升為統製,分隸於名將王彥部下。


    後來張所被貶,死在流放路上。而嶽飛待的這支軍隊成為了孤軍,他在這才有機會鬆一鬆狗鏈和敵軍碰一碰。所以理所應當帶著一些人離開了王彥。這是擅離職守,不尊長官,在霍去病那算小事,在這可是大事,就算投靠宗澤之後沒追究,但這也是汙點。


    所以理所應當的嶽飛又被一擼到底,隻是宗澤可憐他,留他在“帳前使喚”。後來又被啟用,立功,再次升為統領,統製。


    後來宗澤死亡,他靠著戰功,才一路升遷,但其中還是多有波折……


    可以說霍去病的起點,是嶽飛一生都難以企及的終點。


    不要想著成為霍去病,底層出身的人最應該崇拜的名將是嶽飛,他從頭至尾都是拿命在拚,拚一個霍去病一開始就有的機會。


    嶽飛忍受了無數的煎熬和屈辱,躲過了無數近在咫尺的死亡,好不容易才將自己變成一把利劍,然而皇帝卻告訴他,老子不需要。


    一把為君者不需要的利劍,那麽就隻有折斷,哪怕這劍再鋒利,拿著切菜都嫌不順手。


    任何戰爭都不要過度誇大名將的力量,認為名將有什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霍去病可以君命有所不受,嶽飛不可以,名將隻是一把劍,一把執行君主戰略目標的劍。


    甚至這劍還分出身呢,有多離譜呢?如果是名劍又出身高貴,那麽與生俱來就珠光寶氣,甚至還有人幻想他能發出劍氣,連看著都那麽順眼。


    如果名劍出身平凡,那麽這劍與生俱來就顯得古樸粗糙,就算好用,也不喜。甚至覺得這劍有一天會噬主,真不好用。


    所以,你真的想成為霍去病嗎?你真的能成為霍去病嗎?


    這就是名將!


    當名將就要有被埋的覺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櫻花樹下的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君不換梨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君不換梨花並收藏櫻花樹下的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