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外婆一到女兒家,發現家裏隻有吃了飯就回來看書的孟小佐在家。
看孟小佐住在他們家最寬敞明亮的房間,用著本來應該放在堂屋的大八仙桌,桌子上擺滿了書和本子,堂堂正正、四平八穩的坐在那裏看書。
往常外婆看得入眼,覺得孟小佐懂事努力的畫麵,在今天卻刺痛了外婆。
外婆心裏那一口氣直接泄了,隻覺得悲涼:為什麽,小佑就不可以堂堂正正的看會兒書,寫一會兒字!小佑是女兒,可是,她江玉娟也是女兒身啊!
孟小佐發現窗前有陰影,一抬頭,正好看到了外婆眼裏的眼淚,眼中的外婆似乎突然變得瘦小脆弱。
孟小佐心髒瞬間收縮,嚇了一大跳。跳起來,衝出房門,衝出堂屋,趕緊扶住了外婆。
將外婆扶進堂屋,坐在竹椅上,孟小佐看外婆沒什麽事,確定自己剛剛是錯覺,才出了一口氣。
“你去幫我把你媽叫回來,我有幾句話要跟她說。”外婆吩咐孟小佐。
孟小佐細心的給外婆倒好開水,才趕緊出去找自己媽。
他知道,一定是自己媽做了什麽讓外婆特別生氣的事,不然,外婆不會在正月初二就臉色不好的上門來找媽媽。
江玉娟當然知道自己媽為啥來找自己,她磨磨蹭蹭不想回去。
她那個媽,都快60了,都沒活明白,自己18歲生孟小佑,今年也36了,還要來家裏訓她,真是不懂事,哪有丈母娘管起女兒女婿家裏的家事的。
可是,江玉娟知道她媽能幹。弟妹那麽強,那麽賴,都沒把她媽手裏的錢給薅幹淨,她媽手裏還攥著不少錢呢。
就衝這,都隻有回去聽訓,唉,這都是為了兒子,小佐呀,你可要知道,你媽給你攢幾個錢不容易啊,女兒都嫁十幾年了,還要看你外婆臉色。
在心裏叨叨完,江玉娟看著眼前等著她的孟小佐,起身回去。
一個村子能有多大?
跑快一點,幾分鍾就能從孟小佑家到她舅舅江玉能家,可是,今天,等江玉娟慢慢磨回來,已經快一個點過去了。
孟小佐替他媽媽感到害臊,弟子規裏麵說“父母呼,應勿緩”,外婆是長輩,媽媽卻這樣慢待她,不好。
外婆和孟小佑媽媽不歡而散。
如果這世上,一個人固守多年的觀點會在別人的勸說下有所改變,除了進行勸說的那個人擁有過人的口才之外,這個人還要擁有天時地利。
天時是指被勸說的這個人固守的觀點恰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開始有了鬆動的跡象,地利是指勸說的那個人,恰好找到了那個鬆動的地方。
這三者中,天時是改變的關鍵,也就是說,被勸說的這個人不管自己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他原來固守的觀點已經有了要改變的願望,別人的勸說才能水到渠成。
如果被勸說的人固守觀念,根本不想改變,認為自己堅守的是真理,那是任誰也撼動不了這個人一分一毫!
江玉娟認為女兒是別人家的人,是她奶奶打小就給她灌輸的觀念。
36年過去,當年她奶奶砌下的基礎,現在已經被她自己修成了高樓,以鋼筋鐵骨為脈,以混凝土澆築,豈是那麽容易被外婆說服的。
想當年,江玉娟十一二歲小學畢業,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外婆就沒能說服她繼續念書。
東郊工廠往城外搬遷的時候,坐車路過一座大型國企原址,被路障攔下。
親眼見到了炸高煙囪的場麵:那麽高而堅固的煙囪,在一聲巨響裏,轟然坐地。是的,‘坐地’,粉塵硝煙散去,那些碎的建渣,基本都是以原來煙囪的位置為中心散落。
對於這些特別堅固而又不好拆除的建築,除了這種爆破的拆除方式,其實,還有一種拆除方式——歲月。
歲月裏麵挾裹的風雨,無論春風拂麵還是細雨潤牆,無論是狂風搖拽還是暴雨衝刷,一次兩次我們看不出痕跡,可是,長年累月,有誰不敗在歲月的手裏!
這是兩種外力拆除方式。
但是,外婆作為江玉娟的母親,不管江玉娟有多冥頑不靈,終究是她的女兒,是她在內心深處有虧欠的女兒。外婆還是希望能說通江玉娟,讓她自己有所改變。
外婆其實很睿智,她的想法其實就是李嘉誠的那段關於雞蛋的理論。
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著別人從外打破你,那麽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從內打破,那麽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於一種重生。”
外婆總在想,如果,當年不那麽著急,隻讓她爸爸一個人出去掙錢,自己留在家裏,雖然家裏的債會還的慢一點,更或許,家裏的瓦房也修不起。
可是,自己在家帶孩子,兒子女兒也不至於是現在這個樣子:女兒固執任性,兒子一灘爛泥。
當年兒媳把她分家出去,她順從的被分了出去,不是她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女兒孝敬自己,而是她擔心,自己不出來攢點錢留起來,這倆糊塗蛋將來的日子怕是不好過。
現在,她手裏攥著錢,至少可以壓製住兒子那個摳搜的媳婦。
唉,兒女都是債!外婆無力的想。
外婆推開門,看見認真看書的孟小佑。
孟小佑察覺視線,抬頭看向門口的外婆。
孟小佑扶外婆在竹椅上坐定,然後自己搬了個小凳子靠著外婆坐下。
外婆把孟小佑的手握在自己手中,孟小佑低頭看自己和外婆交握的手,外婆老了,雖然還不到60,可是,外婆的手卻已經枯皺如同老樹皮,不過,外婆的手依然好暖和。
外婆開口了:“小佑,外婆跟你媽媽談了,你媽媽答應在你20歲的時候給你定親,這之前,她答應不將你許配人家……”
頓了一下,外婆繼續說:“不過,我沒有告訴她你要參加自考,我怕她不會同意。”
看孟小佐住在他們家最寬敞明亮的房間,用著本來應該放在堂屋的大八仙桌,桌子上擺滿了書和本子,堂堂正正、四平八穩的坐在那裏看書。
往常外婆看得入眼,覺得孟小佐懂事努力的畫麵,在今天卻刺痛了外婆。
外婆心裏那一口氣直接泄了,隻覺得悲涼:為什麽,小佑就不可以堂堂正正的看會兒書,寫一會兒字!小佑是女兒,可是,她江玉娟也是女兒身啊!
孟小佐發現窗前有陰影,一抬頭,正好看到了外婆眼裏的眼淚,眼中的外婆似乎突然變得瘦小脆弱。
孟小佐心髒瞬間收縮,嚇了一大跳。跳起來,衝出房門,衝出堂屋,趕緊扶住了外婆。
將外婆扶進堂屋,坐在竹椅上,孟小佐看外婆沒什麽事,確定自己剛剛是錯覺,才出了一口氣。
“你去幫我把你媽叫回來,我有幾句話要跟她說。”外婆吩咐孟小佐。
孟小佐細心的給外婆倒好開水,才趕緊出去找自己媽。
他知道,一定是自己媽做了什麽讓外婆特別生氣的事,不然,外婆不會在正月初二就臉色不好的上門來找媽媽。
江玉娟當然知道自己媽為啥來找自己,她磨磨蹭蹭不想回去。
她那個媽,都快60了,都沒活明白,自己18歲生孟小佑,今年也36了,還要來家裏訓她,真是不懂事,哪有丈母娘管起女兒女婿家裏的家事的。
可是,江玉娟知道她媽能幹。弟妹那麽強,那麽賴,都沒把她媽手裏的錢給薅幹淨,她媽手裏還攥著不少錢呢。
就衝這,都隻有回去聽訓,唉,這都是為了兒子,小佐呀,你可要知道,你媽給你攢幾個錢不容易啊,女兒都嫁十幾年了,還要看你外婆臉色。
在心裏叨叨完,江玉娟看著眼前等著她的孟小佐,起身回去。
一個村子能有多大?
跑快一點,幾分鍾就能從孟小佑家到她舅舅江玉能家,可是,今天,等江玉娟慢慢磨回來,已經快一個點過去了。
孟小佐替他媽媽感到害臊,弟子規裏麵說“父母呼,應勿緩”,外婆是長輩,媽媽卻這樣慢待她,不好。
外婆和孟小佑媽媽不歡而散。
如果這世上,一個人固守多年的觀點會在別人的勸說下有所改變,除了進行勸說的那個人擁有過人的口才之外,這個人還要擁有天時地利。
天時是指被勸說的這個人固守的觀點恰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開始有了鬆動的跡象,地利是指勸說的那個人,恰好找到了那個鬆動的地方。
這三者中,天時是改變的關鍵,也就是說,被勸說的這個人不管自己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他原來固守的觀點已經有了要改變的願望,別人的勸說才能水到渠成。
如果被勸說的人固守觀念,根本不想改變,認為自己堅守的是真理,那是任誰也撼動不了這個人一分一毫!
江玉娟認為女兒是別人家的人,是她奶奶打小就給她灌輸的觀念。
36年過去,當年她奶奶砌下的基礎,現在已經被她自己修成了高樓,以鋼筋鐵骨為脈,以混凝土澆築,豈是那麽容易被外婆說服的。
想當年,江玉娟十一二歲小學畢業,是個小姑娘的時候,外婆就沒能說服她繼續念書。
東郊工廠往城外搬遷的時候,坐車路過一座大型國企原址,被路障攔下。
親眼見到了炸高煙囪的場麵:那麽高而堅固的煙囪,在一聲巨響裏,轟然坐地。是的,‘坐地’,粉塵硝煙散去,那些碎的建渣,基本都是以原來煙囪的位置為中心散落。
對於這些特別堅固而又不好拆除的建築,除了這種爆破的拆除方式,其實,還有一種拆除方式——歲月。
歲月裏麵挾裹的風雨,無論春風拂麵還是細雨潤牆,無論是狂風搖拽還是暴雨衝刷,一次兩次我們看不出痕跡,可是,長年累月,有誰不敗在歲月的手裏!
這是兩種外力拆除方式。
但是,外婆作為江玉娟的母親,不管江玉娟有多冥頑不靈,終究是她的女兒,是她在內心深處有虧欠的女兒。外婆還是希望能說通江玉娟,讓她自己有所改變。
外婆其實很睿智,她的想法其實就是李嘉誠的那段關於雞蛋的理論。
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如果你等待著別人從外打破你,那麽你注定成為別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從內打破,那麽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於一種重生。”
外婆總在想,如果,當年不那麽著急,隻讓她爸爸一個人出去掙錢,自己留在家裏,雖然家裏的債會還的慢一點,更或許,家裏的瓦房也修不起。
可是,自己在家帶孩子,兒子女兒也不至於是現在這個樣子:女兒固執任性,兒子一灘爛泥。
當年兒媳把她分家出去,她順從的被分了出去,不是她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女兒孝敬自己,而是她擔心,自己不出來攢點錢留起來,這倆糊塗蛋將來的日子怕是不好過。
現在,她手裏攥著錢,至少可以壓製住兒子那個摳搜的媳婦。
唉,兒女都是債!外婆無力的想。
外婆推開門,看見認真看書的孟小佑。
孟小佑察覺視線,抬頭看向門口的外婆。
孟小佑扶外婆在竹椅上坐定,然後自己搬了個小凳子靠著外婆坐下。
外婆把孟小佑的手握在自己手中,孟小佑低頭看自己和外婆交握的手,外婆老了,雖然還不到60,可是,外婆的手卻已經枯皺如同老樹皮,不過,外婆的手依然好暖和。
外婆開口了:“小佑,外婆跟你媽媽談了,你媽媽答應在你20歲的時候給你定親,這之前,她答應不將你許配人家……”
頓了一下,外婆繼續說:“不過,我沒有告訴她你要參加自考,我怕她不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