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相笑什麽?”
“沒有,我隻是聽到冼縝將軍將貴國朝堂之上的儒生比作飽讀詩書的廢物,覺得這個形容很妙而已。”
聽到韋文忠的這聲調笑,冼縝哈哈一笑道:
“大爭之勢,不主征伐卻求安樂,形容他們是廢物都是客氣的!
這群家夥,若是在和平年代或許還有些用處,在戰爭年代根本就是禍國殃民之徒,儒生不滅,國必早亡!”
聽到冼縝的這段話,一直少有發言的呂國清有些坐不住了。畢竟,呂國清既是梁國老世族的代表,同時又是梁國儒家的領袖,隻聽他冷哼一聲,道:
“冼縝將軍這話有些過了吧。”
冼縝聞言,絲毫沒有顧忌呂國清那冰冷的語氣,傲然說道:
“冼某這麽說已經是客氣的了。這群儒生天天隻知道鼓吹仁義,一個逃兵從戰場上臨陣脫逃,本應處斬,就因為逃兵說自己是獨子,尚有雙親需要贍養,那群儒生便說此子是孝子,不可殺。哼!這簡直可笑至極!這種禍亂軍法的言論要是真聽他們的,這還打個屁仗!
哼,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假仁假義,他們孔聖人的祖國魯國才會兵道衰敗,由強轉弱,如今隻能依附於東齊而存,仰人鼻息,這種苟延殘喘的玩意又豈是強國之道!”
聽到冼縝這一番貶低儒家的話,呂國清的麵色已變得通紅,看樣子是動了真怒。
而韋文忠聽了這番話則是有些神色異樣地看向了冼縝。
在韋文忠看向冼縝的同時,誰也沒有發現,原本在寶座之上,一直保持呆滯表情的梁國新君蕭澈的眼底也閃過了一道隱晦的光芒,他的目光也輕微掃了一下大殿之上的冼縝。
作為晉國新晉戰神的冼縝,久經沙場,不知怎的,他隻覺背後一涼,汗毛乍起。
冼縝本能地向寶座看去,卻見寶座之上的蕭澈還是那一副呆滯的表情,並無特別之處。
就在冼縝疑惑之間,韋文忠的聲音再次在他耳邊響了起來:
“冼將軍的一番豪言讓韋某受教了。韋某雖不似將軍一般貶低儒家,但對兵家之道卻也很是敬畏。”
聽到韋文忠的這句話,冼縝微微一愣,有些好奇道:
“哦,韋相還懂兵家?”
韋文忠聞言,不由笑道:
“與冼縝將軍比起來,韋某對兵家隻是略知一二而已。不過聽到冼縝將軍的豪言壯語,韋某不由心生感慨,想請冼將軍賜教一二。”
“韋相請說。”
“韋某記得兵書中曾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戰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戰者也。這段話,韋某應該沒記錯吧。”
“韋相說的沒錯。”
話音剛落,冼縝麵色不由微微一變,好像反應過來什麽一般,冷冷笑道:
“韋相說這段話的意思,莫非是以為冼某剛剛隻是打打嘴炮,出言恐嚇,並不會落實行動,既不會出兵梁國,也不會坐視梁國覆滅,是這個意思嗎?”
韋文忠聞言,卻沒有正麵作答,而是繼續說道:
“冼縝將軍,韋某讀的兵書雖然不多,卻也知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道理。
冼將軍經曆大小數百戰,應當深知,兩國一旦開戰,沒有人敢說一定能贏。畢竟,戰場上瞬息萬變,更不乏以少勝多的例子。
再者說,即便沒有上演以少勝多的奇跡,一國選擇強行攻城,損失大量兵馬後得到的卻是一片焦土,又有何意義呢。這一點,韋某剛剛也曾說過。”
“正因如此,韋某以為,不論是何種兵法,隻有保全一個完整的、沒有被嚴重破壞的城池而又使守城之人屈服才是上策;同理,對於敵國的軍隊,能夠全部收降才是上策,如果不能做到,才考慮戰爭手段攻滅之。但也一定要充分考量這種下策的代價與收益。
要知道,國家強弱之勢可因兵道而強,亦可因兵道而亡。窮兵黷武,開疆拓土固然可逞一時之強,但隨著戰爭消耗錢糧,折損人口,若是沒有後續錢糧和人口的補充,則一國隻會因戰而弱,而非因戰而強。
這種戰法,即便得來的領土再多,你也隻是外強中空而已,早晚會興於兵道,毀於兵道,此乃大勢也。
冼將軍以為可否?”
聽完韋文忠這一段長篇大論,冼縝臉上那種刻意營造的輕浮笑意已漸漸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從未有過的嚴肅之情,
“這段話冼某很是熟悉。
冼某現在回想起來,我主晉王開始崇文尚儒的時間點,好像就是韋相你出使我晉國不久之後的事啊。”
韋文忠聞言,再次一笑,道:
“當日韋某與晉王於江河湖畔把酒言談,縱論國家大事。聊到興致所在,晉王曾言及繼位初時,為固王位,四處用兵,樹立權威,奪城數十座,卻使得國庫空虛,無以為繼。故韋某與晉王談了談兵道為主,儒道為輔的王道策略。
冼將軍既然說韋某的話語似曾相識,看來是晉王也與冼將軍深談過呀。
哎,晉王心懷天下,廣納良言,相信用不了二十年便可使晉國煥然一新,成就一代明主啊。”
聽到韋文忠不緊不慢說了這麽一段話,冼縝的麵色已變得有點陰沉。
冼縝自青年時起便跟隨在晉王身邊,一直為其南征北戰,由百夫長直至中將軍,一路走來的他深感這些年來晉國朝堂的政策變化。
原來這些年來,晉王的用兵策略多有轉變,其始作俑者竟是眼前之人!!!
想明白這些,冼縝的語氣已變得有些不善起來:
“韋相,咱們現在談的乃是兩江封地,若是韋相對儒道、兵道之爭興趣濃厚,可日後到兩江城裏找韋某來詳談。今日,韋某隻是想問,兩江城,貴國是給還是不給。”
韋文忠聽得此言,卻是笑著搖搖頭,道:
“冼縝將軍,韋某所談的一直都是兩江封地的問題呀。”
冼縝聞言,眉頭不由再皺,道:
“韋相此言何意?”
看著冼縝皺起的麵容,韋文忠道:
“韋某剛剛所談,隻是想指出一點。那便是不論是儒道、還是兵道,對今天的晉國而言,已是共存之道,也是治國大道。
晉王此人,意念似鐵,才智非凡,世所罕見。既然晉王選定了兵儒同道的王道治國,那韋某相信,他便不會半途而廢。
若韋某所料沒錯,晉王一定會繼續韜光養晦、積蓄國力。貴國隻要府庫未變充盈,糧倉未蓄殷實,人口未滿城邑,尚未具備一戰定乾坤的能力,晉王便不會與楚國輕開戰端。
在這個過程中,晉王也許會坐視楚國與鄰國相互征伐,但其一定會保持戰略平衡。像我梁國這般,直接威脅到晉國南境的戰略要地,晉王則是無論如何不會坐視楚國攻占的。哪怕是我梁國不付這兩江城。”
冼縝聞言,不由雙眼微眯,沉吟了好一會兒後,才又緩緩開口道:
“韋相大才,冼某佩服不已。
但韋相,冼縝為官這些年來,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不僅僅是戰場之上的局勢難以預料,就連朝堂之上的事也沒有人能拿捏地準的。
冼某剛剛已經說了,我王現在重視儒生的意見,那群儒生又隻談保國安民,如何避戰興業。若無重利,朝堂之上的那群腐儒是不會管貴國死活的。韋相的道理說得再好,他們會聽你的嗎?你能指望他們嗎?”
韋文忠聽到冼縝的這段話,不由緊緊盯住冼縝的雙眼,堅定地說道:
“冼將軍,你難道沒有聽清老夫所說的話嗎,我指望的從來不是貴國的朝堂,我相信的人一直都是心懷天下的晉王!”
“沒有,我隻是聽到冼縝將軍將貴國朝堂之上的儒生比作飽讀詩書的廢物,覺得這個形容很妙而已。”
聽到韋文忠的這聲調笑,冼縝哈哈一笑道:
“大爭之勢,不主征伐卻求安樂,形容他們是廢物都是客氣的!
這群家夥,若是在和平年代或許還有些用處,在戰爭年代根本就是禍國殃民之徒,儒生不滅,國必早亡!”
聽到冼縝的這段話,一直少有發言的呂國清有些坐不住了。畢竟,呂國清既是梁國老世族的代表,同時又是梁國儒家的領袖,隻聽他冷哼一聲,道:
“冼縝將軍這話有些過了吧。”
冼縝聞言,絲毫沒有顧忌呂國清那冰冷的語氣,傲然說道:
“冼某這麽說已經是客氣的了。這群儒生天天隻知道鼓吹仁義,一個逃兵從戰場上臨陣脫逃,本應處斬,就因為逃兵說自己是獨子,尚有雙親需要贍養,那群儒生便說此子是孝子,不可殺。哼!這簡直可笑至極!這種禍亂軍法的言論要是真聽他們的,這還打個屁仗!
哼,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假仁假義,他們孔聖人的祖國魯國才會兵道衰敗,由強轉弱,如今隻能依附於東齊而存,仰人鼻息,這種苟延殘喘的玩意又豈是強國之道!”
聽到冼縝這一番貶低儒家的話,呂國清的麵色已變得通紅,看樣子是動了真怒。
而韋文忠聽了這番話則是有些神色異樣地看向了冼縝。
在韋文忠看向冼縝的同時,誰也沒有發現,原本在寶座之上,一直保持呆滯表情的梁國新君蕭澈的眼底也閃過了一道隱晦的光芒,他的目光也輕微掃了一下大殿之上的冼縝。
作為晉國新晉戰神的冼縝,久經沙場,不知怎的,他隻覺背後一涼,汗毛乍起。
冼縝本能地向寶座看去,卻見寶座之上的蕭澈還是那一副呆滯的表情,並無特別之處。
就在冼縝疑惑之間,韋文忠的聲音再次在他耳邊響了起來:
“冼將軍的一番豪言讓韋某受教了。韋某雖不似將軍一般貶低儒家,但對兵家之道卻也很是敬畏。”
聽到韋文忠的這句話,冼縝微微一愣,有些好奇道:
“哦,韋相還懂兵家?”
韋文忠聞言,不由笑道:
“與冼縝將軍比起來,韋某對兵家隻是略知一二而已。不過聽到冼縝將軍的豪言壯語,韋某不由心生感慨,想請冼將軍賜教一二。”
“韋相請說。”
“韋某記得兵書中曾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戰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戰者也。這段話,韋某應該沒記錯吧。”
“韋相說的沒錯。”
話音剛落,冼縝麵色不由微微一變,好像反應過來什麽一般,冷冷笑道:
“韋相說這段話的意思,莫非是以為冼某剛剛隻是打打嘴炮,出言恐嚇,並不會落實行動,既不會出兵梁國,也不會坐視梁國覆滅,是這個意思嗎?”
韋文忠聞言,卻沒有正麵作答,而是繼續說道:
“冼縝將軍,韋某讀的兵書雖然不多,卻也知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道理。
冼將軍經曆大小數百戰,應當深知,兩國一旦開戰,沒有人敢說一定能贏。畢竟,戰場上瞬息萬變,更不乏以少勝多的例子。
再者說,即便沒有上演以少勝多的奇跡,一國選擇強行攻城,損失大量兵馬後得到的卻是一片焦土,又有何意義呢。這一點,韋某剛剛也曾說過。”
“正因如此,韋某以為,不論是何種兵法,隻有保全一個完整的、沒有被嚴重破壞的城池而又使守城之人屈服才是上策;同理,對於敵國的軍隊,能夠全部收降才是上策,如果不能做到,才考慮戰爭手段攻滅之。但也一定要充分考量這種下策的代價與收益。
要知道,國家強弱之勢可因兵道而強,亦可因兵道而亡。窮兵黷武,開疆拓土固然可逞一時之強,但隨著戰爭消耗錢糧,折損人口,若是沒有後續錢糧和人口的補充,則一國隻會因戰而弱,而非因戰而強。
這種戰法,即便得來的領土再多,你也隻是外強中空而已,早晚會興於兵道,毀於兵道,此乃大勢也。
冼將軍以為可否?”
聽完韋文忠這一段長篇大論,冼縝臉上那種刻意營造的輕浮笑意已漸漸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從未有過的嚴肅之情,
“這段話冼某很是熟悉。
冼某現在回想起來,我主晉王開始崇文尚儒的時間點,好像就是韋相你出使我晉國不久之後的事啊。”
韋文忠聞言,再次一笑,道:
“當日韋某與晉王於江河湖畔把酒言談,縱論國家大事。聊到興致所在,晉王曾言及繼位初時,為固王位,四處用兵,樹立權威,奪城數十座,卻使得國庫空虛,無以為繼。故韋某與晉王談了談兵道為主,儒道為輔的王道策略。
冼將軍既然說韋某的話語似曾相識,看來是晉王也與冼將軍深談過呀。
哎,晉王心懷天下,廣納良言,相信用不了二十年便可使晉國煥然一新,成就一代明主啊。”
聽到韋文忠不緊不慢說了這麽一段話,冼縝的麵色已變得有點陰沉。
冼縝自青年時起便跟隨在晉王身邊,一直為其南征北戰,由百夫長直至中將軍,一路走來的他深感這些年來晉國朝堂的政策變化。
原來這些年來,晉王的用兵策略多有轉變,其始作俑者竟是眼前之人!!!
想明白這些,冼縝的語氣已變得有些不善起來:
“韋相,咱們現在談的乃是兩江封地,若是韋相對儒道、兵道之爭興趣濃厚,可日後到兩江城裏找韋某來詳談。今日,韋某隻是想問,兩江城,貴國是給還是不給。”
韋文忠聽得此言,卻是笑著搖搖頭,道:
“冼縝將軍,韋某所談的一直都是兩江封地的問題呀。”
冼縝聞言,眉頭不由再皺,道:
“韋相此言何意?”
看著冼縝皺起的麵容,韋文忠道:
“韋某剛剛所談,隻是想指出一點。那便是不論是儒道、還是兵道,對今天的晉國而言,已是共存之道,也是治國大道。
晉王此人,意念似鐵,才智非凡,世所罕見。既然晉王選定了兵儒同道的王道治國,那韋某相信,他便不會半途而廢。
若韋某所料沒錯,晉王一定會繼續韜光養晦、積蓄國力。貴國隻要府庫未變充盈,糧倉未蓄殷實,人口未滿城邑,尚未具備一戰定乾坤的能力,晉王便不會與楚國輕開戰端。
在這個過程中,晉王也許會坐視楚國與鄰國相互征伐,但其一定會保持戰略平衡。像我梁國這般,直接威脅到晉國南境的戰略要地,晉王則是無論如何不會坐視楚國攻占的。哪怕是我梁國不付這兩江城。”
冼縝聞言,不由雙眼微眯,沉吟了好一會兒後,才又緩緩開口道:
“韋相大才,冼某佩服不已。
但韋相,冼縝為官這些年來,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不僅僅是戰場之上的局勢難以預料,就連朝堂之上的事也沒有人能拿捏地準的。
冼某剛剛已經說了,我王現在重視儒生的意見,那群儒生又隻談保國安民,如何避戰興業。若無重利,朝堂之上的那群腐儒是不會管貴國死活的。韋相的道理說得再好,他們會聽你的嗎?你能指望他們嗎?”
韋文忠聽到冼縝的這段話,不由緊緊盯住冼縝的雙眼,堅定地說道:
“冼將軍,你難道沒有聽清老夫所說的話嗎,我指望的從來不是貴國的朝堂,我相信的人一直都是心懷天下的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