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親大人教訓的是!”蘇文慶說道,看著蘇華榮的神色,有些不好意思。
蘇文慶覺得,自己似乎把父親大人給想的太壞了。
其實,父親大人也是從學子走過來的。當年,肯定是也和自己一樣,都是滿腔的熱血的。
如今,有了機會,父親大人應該也會和自己一樣吧?
將這個上交給朝廷,同時也在縣裏,大範圍的推廣,讓廣大的農夫,得到便利!
蘇文慶目光炯炯的看著蘇華榮,蘇文華倒是沒有那麽容易相信蘇華榮了。
他從小看人臉色,懂得察言觀色。
蘇文華看著蘇華榮,倒也不是一點慚愧都沒有。但很快,就被蘇華榮給壓下去了。
父親大人之所以會關注,可能也對這件事情,有著一些想法。
但絕對不是二弟弟想的那般,為了天下的農人著想。
當然,這種想法可能也有,但絕對不是主要的。
在蘇文慶和蘇文華盯著蘇華榮的時候,蘇華榮也同樣在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
對於兩個兒子,蘇華榮也有所了解。
意氣風發,學識過人。
這都是兩個兒子的寫照,但因為在家裏的地位,還有精力不同,兩個兒子的能力和反應也是不同的。
比如大兒子,就寡言少語的多。
這也和他從小沒有了親娘,又被幾個女人的行為,特別的李氏的一些行為,最後才形成的。
庶子,還是長子,在家裏的情況,自然不是蘇文慶可以明白的。
但這也讓蘇文華多了幾個心眼,會察言觀色。
蘇文慶就簡單多了,麵對自己的父親,就沒有了那麽多的顧慮,想說什麽就說什麽。
歎息一聲,蘇華榮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好是壞。
自己的孩子,麵對自己,還要藏個心眼,這不是什麽好事。
但若是像二兒子一樣,一片赤誠的待人,遲早也會吃苦頭的。
隻是這話不好說,怎麽說,都是不好的。
兩人的性格,都有各自的優點,又有各自的缺點。
隻希望,兩個兄弟,能夠互補,在官場上,互相扶持。
不對,還有我的誌哥兒!
蘇華榮壓根就沒有想到,在城北莊子上,還有一個八兒子。
或許,就是為了心底的那一點愧疚,蘇華榮也要特地的將這個兒子,還有那個女兒給忘記。
至少,要忽略掉。蘇華榮說道:“我去過你們在江州的這一片田地了,也讓荊州老家的老林頭過來查看過。確實能達到你們所說的,甚至你們之前提出來的,都有些保守了。”
老林頭還是誰,蘇文慶和蘇文華還真不知道。
對於荊州老家,他們是有認識的。
但也隻是認識蘇府的那些人,最多也就是蘇府內的一些比較得力的下人。
比如管家,還有得力的女使婆子。
其他人,蘇文慶和蘇文華,可就沒有印象了。
蘇文慶和蘇文華隻是子侄輩,又不會親自去管理荊州的田產鋪子,對於這些人自然是不清楚的。
蘇華榮見兩人疑惑,當即就解釋到:“老林頭是家裏的老人了,也是家生子,一直都負責家裏的田產這一塊。對於農活,那是最拿手不過了。他隻要看著地裏的莊稼,就能預估到,這莊稼的收獲。”
說著,蘇華榮親手給蘇文慶和蘇文華倒了一盞茶湯,示意他們喝茶。
大周人都喜歡喝茶湯,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
喝著茶湯,似乎就是愜意的多。
頓了頓,蘇華榮繼續說道:“根據老林頭的預估,文華你那一百畝田地,增產都普遍的多達兩成。這還是因為,那些經手的人,都不夠精細。”
轉動了一下,蘇華榮看著蘇文華說道:“到底不是咱蘇家人,就是不肯用心。你這事情做的也有些差了,你當初,就該用咱蘇家人,效果肯定更好。”
蘇文華很想翻個白眼,當初是誰不肯支援的?
再說了,他一個庶子,就算是想要調動蘇府的人,沒有蘇華榮的首肯,沒有李氏的答應,他就算是想調動,也調動不起來啊!
再說了,那一百畝田地,還是蘇文華自己出錢購買的。
要不是七妹妹出了一些錢,這一百畝地,蘇文華都不知道去哪裏買呢。
每個月的月錢就這麽多,雖然沒有被克扣,畢竟是男丁。
每個月還有一些補助!
這是用來購置文房四寶的!
雖然家裏也給準備一些,但讀書起來,還有練習字體,那一點銀錢算什麽?
蘇文慶有李氏幫襯,也存不下幾個錢來。
蘇文華就更不要說存錢了,這要不是蘇雪煙的一品鮮,蘇文華到如今,還是捉襟見肘的。
這錢啊,還真是不好賺。
也隻有蘇文慶這樣的,身為嫡子,又有母親護著,自然是不差錢的。
蘇華榮被蘇文華這眼神看著,有些尷尬。
他是沒有首肯,所以,蘇文華注定了無法從家裏得到幫助的。
李氏那人,蘇華榮知道,肯定是不會答應的。
連接口蘇華榮都知道,你父親沒有說話,我一個婦道人家,也做不了這個主啊!
當然了,蘇華榮也隻是感歎一下,現在說什麽,其實都已經晚了。
反正這個消息已經很多人知道了,想要封鎖也沒有辦法了。
而且,這效果也就在這了,隻有這樣,才是客觀的結果。
若是自家人,精心的伺候著。
到時候,效果太好,反而不好匯報。
蘇華榮看了看兩個兒子,沉聲說道:“如今,既然有了結果,自然是要上報給吏部、戶部還有官家的。隻是……”
要上報吏部是因為,吏部掌握了官員的升遷,還有就是評級的權利。
蘇華榮想要左遷,到時候,還是要經過吏部的同意。
否則的話,想要拖你一段時間,難道還有問題?
想要找借口,總是有大把的借口的。
而戶部,這糧食的增產,自然是戶部的事情。
六部,掌管了大周朝的方方麵麵。
至於官家那邊,九品的縣令,還沒有那個資格直接上書。
這都是要經過內閣的,也正是因為這個,蘇華榮才有了顧忌。
他沉聲說道:“隻是,我們無法直接上書。如果上報吏部和戶部,再上書給官家,隻怕是內閣那邊……”
蘇文慶覺得,自己似乎把父親大人給想的太壞了。
其實,父親大人也是從學子走過來的。當年,肯定是也和自己一樣,都是滿腔的熱血的。
如今,有了機會,父親大人應該也會和自己一樣吧?
將這個上交給朝廷,同時也在縣裏,大範圍的推廣,讓廣大的農夫,得到便利!
蘇文慶目光炯炯的看著蘇華榮,蘇文華倒是沒有那麽容易相信蘇華榮了。
他從小看人臉色,懂得察言觀色。
蘇文華看著蘇華榮,倒也不是一點慚愧都沒有。但很快,就被蘇華榮給壓下去了。
父親大人之所以會關注,可能也對這件事情,有著一些想法。
但絕對不是二弟弟想的那般,為了天下的農人著想。
當然,這種想法可能也有,但絕對不是主要的。
在蘇文慶和蘇文華盯著蘇華榮的時候,蘇華榮也同樣在看著自己的兩個兒子。
對於兩個兒子,蘇華榮也有所了解。
意氣風發,學識過人。
這都是兩個兒子的寫照,但因為在家裏的地位,還有精力不同,兩個兒子的能力和反應也是不同的。
比如大兒子,就寡言少語的多。
這也和他從小沒有了親娘,又被幾個女人的行為,特別的李氏的一些行為,最後才形成的。
庶子,還是長子,在家裏的情況,自然不是蘇文慶可以明白的。
但這也讓蘇文華多了幾個心眼,會察言觀色。
蘇文慶就簡單多了,麵對自己的父親,就沒有了那麽多的顧慮,想說什麽就說什麽。
歎息一聲,蘇華榮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好是壞。
自己的孩子,麵對自己,還要藏個心眼,這不是什麽好事。
但若是像二兒子一樣,一片赤誠的待人,遲早也會吃苦頭的。
隻是這話不好說,怎麽說,都是不好的。
兩人的性格,都有各自的優點,又有各自的缺點。
隻希望,兩個兄弟,能夠互補,在官場上,互相扶持。
不對,還有我的誌哥兒!
蘇華榮壓根就沒有想到,在城北莊子上,還有一個八兒子。
或許,就是為了心底的那一點愧疚,蘇華榮也要特地的將這個兒子,還有那個女兒給忘記。
至少,要忽略掉。蘇華榮說道:“我去過你們在江州的這一片田地了,也讓荊州老家的老林頭過來查看過。確實能達到你們所說的,甚至你們之前提出來的,都有些保守了。”
老林頭還是誰,蘇文慶和蘇文華還真不知道。
對於荊州老家,他們是有認識的。
但也隻是認識蘇府的那些人,最多也就是蘇府內的一些比較得力的下人。
比如管家,還有得力的女使婆子。
其他人,蘇文慶和蘇文華,可就沒有印象了。
蘇文慶和蘇文華隻是子侄輩,又不會親自去管理荊州的田產鋪子,對於這些人自然是不清楚的。
蘇華榮見兩人疑惑,當即就解釋到:“老林頭是家裏的老人了,也是家生子,一直都負責家裏的田產這一塊。對於農活,那是最拿手不過了。他隻要看著地裏的莊稼,就能預估到,這莊稼的收獲。”
說著,蘇華榮親手給蘇文慶和蘇文華倒了一盞茶湯,示意他們喝茶。
大周人都喜歡喝茶湯,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
喝著茶湯,似乎就是愜意的多。
頓了頓,蘇華榮繼續說道:“根據老林頭的預估,文華你那一百畝田地,增產都普遍的多達兩成。這還是因為,那些經手的人,都不夠精細。”
轉動了一下,蘇華榮看著蘇文華說道:“到底不是咱蘇家人,就是不肯用心。你這事情做的也有些差了,你當初,就該用咱蘇家人,效果肯定更好。”
蘇文華很想翻個白眼,當初是誰不肯支援的?
再說了,他一個庶子,就算是想要調動蘇府的人,沒有蘇華榮的首肯,沒有李氏的答應,他就算是想調動,也調動不起來啊!
再說了,那一百畝田地,還是蘇文華自己出錢購買的。
要不是七妹妹出了一些錢,這一百畝地,蘇文華都不知道去哪裏買呢。
每個月的月錢就這麽多,雖然沒有被克扣,畢竟是男丁。
每個月還有一些補助!
這是用來購置文房四寶的!
雖然家裏也給準備一些,但讀書起來,還有練習字體,那一點銀錢算什麽?
蘇文慶有李氏幫襯,也存不下幾個錢來。
蘇文華就更不要說存錢了,這要不是蘇雪煙的一品鮮,蘇文華到如今,還是捉襟見肘的。
這錢啊,還真是不好賺。
也隻有蘇文慶這樣的,身為嫡子,又有母親護著,自然是不差錢的。
蘇華榮被蘇文華這眼神看著,有些尷尬。
他是沒有首肯,所以,蘇文華注定了無法從家裏得到幫助的。
李氏那人,蘇華榮知道,肯定是不會答應的。
連接口蘇華榮都知道,你父親沒有說話,我一個婦道人家,也做不了這個主啊!
當然了,蘇華榮也隻是感歎一下,現在說什麽,其實都已經晚了。
反正這個消息已經很多人知道了,想要封鎖也沒有辦法了。
而且,這效果也就在這了,隻有這樣,才是客觀的結果。
若是自家人,精心的伺候著。
到時候,效果太好,反而不好匯報。
蘇華榮看了看兩個兒子,沉聲說道:“如今,既然有了結果,自然是要上報給吏部、戶部還有官家的。隻是……”
要上報吏部是因為,吏部掌握了官員的升遷,還有就是評級的權利。
蘇華榮想要左遷,到時候,還是要經過吏部的同意。
否則的話,想要拖你一段時間,難道還有問題?
想要找借口,總是有大把的借口的。
而戶部,這糧食的增產,自然是戶部的事情。
六部,掌管了大周朝的方方麵麵。
至於官家那邊,九品的縣令,還沒有那個資格直接上書。
這都是要經過內閣的,也正是因為這個,蘇華榮才有了顧忌。
他沉聲說道:“隻是,我們無法直接上書。如果上報吏部和戶部,再上書給官家,隻怕是內閣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