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上,每個選手和評委之間肯定是要有一點交流的。


    也可以叫互動環節,通過問答來讓觀眾對選手加深一些了解,也是吸引觀眾的一種常見模式。


    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國內一搞這種環節,不知不覺的就走上了賣慘的道路一去不回頭。這也是個挺讓人納悶的事情。


    什麽全身粉塵性骨折仍然堅持夢想,吃不飽穿不暖家裏人全都反對仍然堅持一天二十六個小時的苦練。有些說出來的根本都不是人話了。


    其實很多這種情況都是劇組策劃搞出來的,幫選手編一段不凡的慘痛經曆。


    什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遺誌,什麽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小時候一個玻璃球就能玩忘了北,夢想個屁呀?


    怎麽一上台全都是堅強倔強家世離奇悲慘莫名的勵誌型人才了呢?你就說巧不巧。


    被癌症的父母一年一批,簡直是人間慘劇。


    個個都是麵帶淒色淚目盈盈,好像全世界的艱難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了一樣。


    成年人的世界誰容易?你都這個份上了怎麽不去工作呢?回農村種點地把肚子吃飽不好嗎?


    搞藝術的有幾個困苦人家?都困苦了有那份精力和閑錢來搞這個?


    扯蛋。


    張彥明看著手裏的策劃就牙疼,自己家這個策劃也是這個路子。


    難道全國的策劃不分年紀不分年代都是一個老師教出來的?怎麽就這麽統一呢?


    好像國人向來喜歡看慘賣慘。電視劇,一慘就火,越慘越火。電影,節目,好好個訪談都得催人尿下才罷休。這到底是為什麽?


    張彥明感覺,大體上,是因為老百姓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太多愁悶苦惱,於是就共鳴了,或者是看到別人更慘然後就開心?也有可能。


    拿起電話給張永光那邊打過去。


    工作室搬走以後,好像有點不太方便了。


    “選手培訓怎麽樣了?”


    “應該可以了,都有進步,有幾個進步相當快。明天您要過來吧?”明天開錄第一期。


    “要來,我和張導一起過來。你那個,這個策劃從哪找的?多大年紀?”


    “怎麽了?二十來歲,畢業生。去年就招進來了。您應該見過吧?”


    “沒印像。你給他們說一聲,互動環節不行,重新設計,這弄的什麽玩藝兒啊?你看了沒有?”


    “看了。我感覺還行啊,能打動人的。”


    “有病。互動可以做自我介紹,可以談一點經曆和學習過程,也可以說說個人的努力,但是不需要賣慘,家庭背景這些一律不要提。”


    “為什麽不能提呀?那,那還有什麽好說的?”


    “真實,明白嗎?我們不需要賣慘編造來吸引眼球,你不感覺那是對自己的侮辱嗎?做一款節目得靠那個?真是搞不懂你們。


    就正經做節目,把節目做好,把歌唱好,其他的都放下。個人這塊,說說經曆可以,說說努力也可以,家庭背景什麽的那些全不要。就這樣。”


    放下電話,張彥明又看了看手上的策劃,搖了搖頭丟到一邊。這都是什麽玩藝兒啊。


    聯係了一下張導,確定了明天去創業園的時間。


    張導正式就任國家台文藝中心大主任,這檔我是大歌星也是他接手的第一檔大型綜藝節目,相當重視。


    重視是好事兒,由其是大主任的重視,資源各方麵相應的就多些,隻要節目效果好那就穩了,別的不用考慮。


    所以說,不管幹什麽怎麽幹,資源人脈是首要的東西,其他的都要往後排。這就是社會的公平。


    年過完了,一切慢慢恢複到本來麵目。


    好像帶著一切美好幻想的大年像一片鏡子,被現實敲的粉碎,於是窮的繼續窮,到處去找飯,艱難的還得繼續艱難,大街上人多了起來,到處都是找工作的漂族。


    歌舞廳已經複播了,從十一月十五號開播到現在,已經播出了九十八集,近三十個編劇每天絞盡腦汁的寫劇情,劇務每天都徘徊在聯係演員的路上。


    知名的不知名的,演電影的演話劇的,電影學院的,戲劇學院音樂學院的,學生,普通人,唱小曲的說相聲的。


    這麽說吧,一百多集拍下來,孫六妹做為主演已經至少認識了六七十個各種演員了,電話本記了好幾頁。


    軍影廠,京城電影製片廠,幾大文藝團體,華影中誼等等一波傳媒公司,都弄了個底熟。


    電視劇火了啊,收視率節節高升,各路演員或者經紀公司也願意來,這東西本質就是這樣,火了,都想蹭一蹭,從開始的拿腔作調到現在的熱情似火。


    就是這麽簡單。


    製作中心那邊的意思是,這部劇現在火,有人喜歡看,那就拍,劃了條30線,等掉落了這個收視率在撤。


    其實這麽長的係列劇,收視率又高,這麽難得的穩定節奏電視台這邊是最喜歡的,雖然中間的插播廣告被老院子拿過來了,但帶來的收益仍然不小。


    誰敢拍著胸脯說換個劇就比這個強?都不說強,比肩,誰敢放這個話?


    張彥明當然不反對,那就接著拍唄,酒吧是自己的,導演正好需要磨練,編劇也需要提煉,何樂而不為?


    正好可以把我愛我家慢點節奏,精雕細琢一下。攢劇本也需要時間啊。


    現在老院子工作室上上下下員工一百好幾十,編劇就占了一半去。也是一朵奇葩。


    張彥明現在寫劇幕題綱都是一句話一集,剩下的都交給編劇們去發揮:女入因為花錢的觀念和丈夫,女兒,公公產生矛盾,引起了家庭爭論。


    就這樣,其餘的就撒手了,讓編劇們去琢磨。


    其中要豐滿故事情節,要加入輕鬆幽默元素,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要一本正經的搞笑,這就是電視劇的主題思維。


    不過總的來看效果還是相當不錯,話說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老話還是講道理的。


    輪回一世,如果什麽都是原樣照搬,那未免太無趣了,也沒有意義,這就是張彥明的基本想法:用夢境當靈感,去改造,去改變,去做到更好。


    歌曲太短了,想改沒那麽容易,但劇集小說什麽的,這空間就太大了。他完全忽略了自己就想原樣照搬也做不到的事實:沒有人具備那樣的記憶力。


    但任何人都有創造力,哪怕隻是改編。


    工作室的編劇本采用的是積分製,積分等於級別,級別代表薪資水平,還和福利掛勾。


    誰的劇集被采納的多,誰的積分就高,就有錢賺。


    現在這些編劇們如果沒有人盯著澡都不想洗,頭發是一把一把往下薅啊,每天腦袋裏除了對話就是劇情,比對女(男)朋友都上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境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寧溪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寧溪南並收藏夢境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