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府,清江縣,三歲個伢子賣包麵。”這是江西南昌城裏一種歌謠。清江兩字,也有改為新淦的。因為清江、新淦兩縣的人,在省城裏挑擔子賣餛飩的很多,差不多是包辦了這種買賣。餛飩這東西,南昌人叫作清湯,清江,新淦人,叫做包麵。三歲個伢子,是說三歲的小孩子。總而言之,是形容清江、新淦對於餛飩業之發達。當然,這不無鄙笑的意思在內。其實這兩縣是餐魚稻飯之鄉,文化也並不低落。尤其是新淦縣屬的三湖鎮一帶,風景幽絕,是令人留戀的一個所在。三湖距樟樹鎮三十裏,距新淦縣也是三十裏,交通倒也便利。這個鎮市上,約莫有千戶人家,卻有二、三十家牙行,四家錢莊,就普通市鎮比例起來,卻是畸型的發展。所以造成畸型發展的原因,卻因為這裏有一種甜美的出產:乃是桔子,柚子,柑子,橙子。由秋天到春初,外方的客商,都到此地來販賣水果,所以產生了許多作桔柚掮客的牙行。又因為贛州出來的木料,編成淺筏,順流而下,到了這裏,贛江寬深了,淺筏不便行走,就在這鎮邊,重新編紮。木料是一種大生意買賣,國家在鎮市上設了厘卡,抽收木稅。於是乎官商兩方,不斷的有銀錢交涉,因之又有了四家錢莊,在裏麵做一個流通機關。據官場中人說,這個厘金局,是二等缺,督辦是要候補知府才可以做。因為督辦資格大,手下的幕賓,也就非有相當的資格不可。其中有兩個是候補縣,一個是縣丞。其餘的也就至少是佐雜之流。
單提這縣丞是位查收木稅的師爺,叫李秋圃.乃河南人。在江西聽鼓多年,找不到一個實缺做,沒有法子,隻好將就。而且他有一種奇特的嗜好,喜歡種花。這贛江上遊,出花很多,有那載運花木的船,由這裏經過,必定要送厘局若幹盆:厘局中人,除了督辦而外,都是不帶家眷的,寄居在局中坐船上,要花無用,李秋圃於是包攬了這件事,在河岸邊租了一所民房,用竹籬笆圈了兩弓地做起小花園來。他的長公子小秋才十五歲,隨著母親在省城讀書。因為酷有父風,聽說父親蓋了花園,極力慫恿著母親劉氏,帶了一弟一妹,乘著放年假之便,也追到三湖來。秋圃以為在外作幕,是個短局,家眷跟了來,未免累贅,很不以為然。後來聽說兒子是為慕花園之名而來,卻是個同調,倒也笑著不追究了。
小秋的祖父,就是一個大官,父親的官雖不大,然而家中也不愁吃穿,他自綺羅叢裏出來,也可以算是一個標準紈絝子弟。當然,在前清封建時代,這種子弟,另外有他的一種興趣和思想。他到了三湖的第二天,趕緊就麵著花園,布置了一間書房,窗子外放了四盆臘梅,兩盆天竹,在窗戶台上,放了一盆帶山石的麥冬草,表示這是芸窗之意。麵窗自然是一張書桌,左手一列三隻書架,兩架是書,一架卻放了蒲草盆子,宣爐,膽瓶,茶具之類:右邊放了一張琴桌,把父親此調不彈已久的一張古琴,放在那裏:靠壁放了一張紅木臥榻,壁上掛了一軸《秋江放棹圖》,旁邊有一副對聯,乃是“此夕隻可談風月,故鄉無此好湖山”。足足忙了一天,布置妥貼。到了次日,撿了自己幾部愛讀的書,如《飲水詞>、《李義山集》之類,放在案頭。還有《紅樓夢》、《花月痕》、《西廂記>、《牡丹亭》這些小說,卻塞在書桌最下一層抽屜裏,把暗鎖鎖上了。
日方正午,太陽斜照在窗戶上,臘梅開得正盛。用宜興瓷壺泡了一壺好茶,斟在墨綠海杯裏對窗坐下,看到籬笆外,銀光閃閃,乃是贛江。江那邊一帶桔樹林子,綠靠了天,十分有興趣。一個人自言自語:“無酒無詩,如此良辰何?”其實他是滴酒不沾,詩倒會胡謅幾句。他的興致既然發了,於是翻出了一張紅樹山莊的格子紙,磨墨蘸筆作起詩來。開頭一行題目,就是《新居即事抒懷》,這分明是個《七律》題目,少不得平平仄仄研究起來。他不住的蘸著筆,出了一會神,口裏又咿咿唔晤地哼著,第一、二句,倒不費什麽思索,寫出來也就認為可以了。但是順著這第一句的韻腳,先得了第四句,那第三句承上啟下,還要和第四句作對工整的,寫了好幾句,都不大相稱。於是放下了筆,走出大門來,沿著贛河的岸上,順流走了去。以為開開眼界,可以即景生情,對出那句。
這河岸很寬,全栽的是桔子樹。因為這裏已在全國偏南的地方,氣候很暖和。雖是嚴冬,那樹葉子依然是綠油油的。樹裏麵是一道長堤,有時在綠林的殘缺所在,帶著半黃的枯草,還透露出一段來。望河那邊,約莫有二裏之遙,也是看不盡頭的一片綠樹林子。兩邊綠樹中間,夾著一道河水,並沒有多大的波浪,兩三掛帆的船,在水上慢慢地走著。加之那邊綠林裏伸出兩根旗杆,有幾座廟宇的飛簷,飄了出來。這邊人行路盡頭,有一座燒字紙的小白塔,真是互相映帶著風景如畫。小秋原來是尋詩料的,一味地賞玩風景,倒把找詩的事忘記了。因為天氣很好,索性順著河岸走了去。過了那字紙塔,便是一個義渡口,有一隻渡船,由河心裏泊向岸邊,一群男女,陸續地走上岸來。小秋看著鄉下人,提筐攜盒,卻也有些意思,於是背了兩手,站在一邊看著。其中有個十四五歲的女郎,麵如滿月,兩隻漆黑的眼珠,身上穿一件藍底白菊花褂子,長平膝蓋。前麵梳著濃劉海發,長平眉上,後麵垂了一條長辮,紮一大截紅絨繩,根底下托了一子仔絨線穗子。雖不免鄉下打扮,千幹淨淨的,另有一種天然風韻。她手上拿了一枝長的臘梅,隨著一位老太婆後麵走去。她在遠遠的,就向小秋看著,到了麵前,卻隻管低頭。可是走遠了,又三番兩次的回轉頭來。小秋心想,這位鄉下姑娘倒看中了我,倒也有些意思,情不自禁地,也遙遙地跟著走了幾步。又看她斯斯文文的,決非農家女,也叫人未免有情。正想再跟兩步,那位老太婆回轉頭來,向他打量了一下,他又一轉念,不要自討沒趣,也就轉身回家來了。
到家以後,不覺已是夕陽西下,不曾進書房去,就在竹籬下徘徊著。他這種舉動,恰是讓他父親秋圃看到了。心想這孩子呆頭呆腦,未免有些可疑,倒要看看他這書房布置了一些什麽。於是並不驚動誰,悄悄地走到書房裏來。進來之後,四周一看,卻也不免點了兩下頭。再到桌子邊看時,硯池未蓋,羊毫也未插,一張稿紙,上麵倒寫了幾行字。拿起來看時,原來是一首未作成的詩呢!一個人自言自語的道:“這孩子鬥方名士的脾氣,倒也十足。”看那詩時,隻有一、二、四句,第三句卻在一條墨杠之外,勾了七個三角來替代了。詩是:
新卜幽居贛水邊,鳧群帆影落窗前,
△△△△△△△。桔柚連村綠到天:
便連連搖著頭道:“太幼稚,太幼稚!”再打開抽屜來一看,卻是一本虎皮箋封麵的手抄本,上麵有三個字,。他心想,《南飛集》這三個字,耳朵裏卻是很生疏,是誰做的書呢?於是翻開書皮來一看,上麵有字注得清楚,乃是中州惜花少年小秋氏著。秋圃看到,不由得“噗嗤”一聲,搖著頭笑道:“這簡直叫著笑話。”於是將這本子拿在手上,帶進上房裏去。當時他對於這件事,卻也沒置可否。到了吃過晚飯以後,一家人坐在燈下閑話,秋圃帶了淡笑向小秋道:“你在省裏念書,一個人自由自便的,全鬧的是些什麽?”小秋站起來答道:“都是父親所指定的幾部書。”秋圃道:“現在你也會填詞了嗎?我看你書桌上,倒擺有好幾套詩集:”小秋偷看父親的麵孔,並不帶著怒色,這就答道:“對著譜填得來.放開了譜,記得起長短句子,也記不了平仄,所以也不大十分作這個東西了。”秋圃“哦”了一聲,然後在桌子抽屜裏取出那本《南飛集》,放在桌子上,指著問小秋道:“這裏麵也是你作的東西了?”小秋看父親的顏色,雖不曾生氣,也不曾帶了什麽歡喜的樣子,便用很柔和的聲音答道:“是我把練習的詩詞,都謄寫在上麵了。”秋圃道:“你一個手抄本子,也不過窗課而已,自己有這樣膽大,就寫上一個集字嗎?”小秋道:“這原是自己寫著好玩,並不給人看的。”秋圃道:“這也罷了,我問你這南飛兩個字,是哪裏的出典?”小秋聽到父親問起它的出典來,心中得意之極,便笑道:“這是《西廂》上的詞句,你老人家忘了嗎?‘碧雲天,黃花地,西風起,北雁南飛’。”秋圃看到他那番得意的樣子,就正了顏色喝道:“我忘了,我是忘了,你賣弄《西廂記》很熟,俯拾即是。我問你,把一部《西廂記》念得滾瓜爛熟,又有什麽用?現在是什麽時候,還用得著這一副佳人才子的腦筋嗎?我為了自己在外麵混衣食,沒有工夫管你的功課,你一個人就胡鬧起來!若是根據你這條路走去,好呢,能作幾句歪詩,能寫幾個怪字,做一個鬥方名士罷了。不好呢,就是一個識字的無賴流氓!我看你這種樣子,心裏早就不能忍耐了,你得意忘形,倒在我麵前誇嘴!”小秋倒不料這件事無功而反有過,隻得垂手站立著,不敢作聲。李太太坐在一邊,就在旁插嘴道:“也怪不得你父親生氣,本來《西廂記》這種書,糟蹋人家名門小姐,年紀輕輕的人,看這種輕薄書做什麽?以後不要看這種書就是了,你父親也犯不上為了這點小事和你生氣。我要寫一封信給你外祖母,你去取一張稿子來。”秋圃正色道:“太太,你又姑息兒子。我倒不一定和他生氣,隻是趁了這機會,我要和他談一談。”於是扭轉臉來向小秋道:“我現在給你想定了兩條出路,讓你自己挑選。其一呢,我托督辦寫信,把你考進陸軍小學去。(注:前清各省,皆有陸軍小學,其課程則高於現實中學。)其二呢,省裏有個農林學堂,辦得也很不錯,隻是要小學的文憑才許考,這一層還得想法子。由這兩個學堂出來,多少可以找一點實學,好去立身,你願意走哪一條路?”小秋見父親很誠懇地說著,便答道:“依我看,還是農林學堂好,一來是個中學,二來我的誌趣,不想人軍界。”秋圃點了兩點頭道:“你這話呢,我倒是讚成。隻是有一層,如今學堂裏,是不考究漢文的,若不把漢文根底弄好,跨進學堂門去,以後永遠得不到漢文通順:好在兩個學堂招生,都在七、八月裏,有這半年工夫,就在這裏再讀一些漢文吧:這鎮市進鄉去五裏路,有個姚家村,村上的姚廷棟先生,是個名秀才,雖然不曾中舉,隻是為著科舉停了,依我看來,他至少是個進士人材。而且他很懂時務,(注:彼時以有新學識為知時務。)你跟他去念書,一定受益。他現時在村子裏.設了一個半經半蒙的館.有二十來個學生,在這一方,很負盛名。”小秋聽到要坐經館,做八股功夫去,立刻覺得頭痛,但是父親這樣婉轉地說著,一定是下了決心讓自己前去的,倒不能違拗。可是在這個維新的年月.還要從八股先生去研究經史,也是自己所不願意的事,因之默默地站在一邊.沒有作聲。秋圃道:“聽到念書,你就像害了病一樣,翻過年來十六歲,已經成丁了,還是這個樣子,你自己不覺得難為情嗎?現在是年底了,過了元宵,我便送你去上學,從今日起,把你那西廂記東廂記,南飛集北飛集都收拾起來。正正經經把讀過的書理上一理.你若是到姚先生那裏去了,比不上此地一些土生土長的學生,我看你害臊不害臊?”正說到這裏,一個聽差進來,向秋圃道:“吳師爺派人來說,現時三差一,請李師爺就去。”秋圃站起來笑道:“你去說.我就來。”李太太笑道:“你是高蠟燭台,照不見自己的腳下黑。這樣教訓兒子一頓,自己聽說打牌,就忘了一切。”秋圃笑道:“這是在外麵混差事的正當應酬,怎樣可以不去?”他說著話.穿上馬褂,也就走了。李太太也就正色向小秋道:“你父親所說著你的話。都是正理。你怎樣把《西廂記》上的話,都寫到作文本子上去,實在也不成話:”小秋笑道:“哪裏是呀?你老人家不知道:聽說王實甫怍(西廂記》,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起,北雁南飛’這幾句.吐了幾口血,實在是好。我們北方人到南方來,仿佛就是那雁一樣。所以我用了那南飛兩個字,把北地人三個字含在字裏行間。”李太太道:“你背了父親,就有這些誇嘴,剛才怎麽不對你父親說呢?也怪不得你父親沒有好顏色給你,你總是這樣淘氣,以後不許再做這些風花雪月的閑文章了。”小秋在慈母麵前還有什麽話說,自然是答應了。可是他回到房裏以後,想起在渡口遇到拈花女子的那一番韻事,十分地感到回味,於是仿作無題詩體,作了幾首《七絕》。把那時的情感,和心裏的感想,表示了一番。在無事的時候,也就常把這幾首詩拿出來吟哦著。
約莫過了一個月,已到了元宵時節,小秋心裏癡想著,今天街上玩燈,那個姑娘若是在鎮市前後的,必定要到街上來看燈,不免到街前街後,也去轉轉,或者在街上碰到了她也未可知。果然,順了他那一番癡心,在下午便到街上去轉著。這個鎮市上,橫直隻有五條街,他來回的總走過了十趟。人山人海,看花燈的確是不少,但是這些人裏麵,要是找那個穿花褂子的姑娘確是不易,至於她來不曾來,這更是不得而知了。小秋忙了一晚半天,大海撈針,算是白忙一陣,隻好回家安歇。因為次日十六,是個黃道吉日,父親已經挑選好了,在這天送自己上學了。鏡花水月,過眼皆空,這也不必再去想她。到了次日,換得衣冠齊整,帶了兩個聽差,挑著書箱行李,隨著父親一同上學來。
這姚家村去三湖鎮不過五裏,順著桔柚林子,慢慢地走來,經過了一帶圍牆,便有一幢高大的房屋,在廣場外聳立著,順著風,一陣讀書之聲,由那裏傳出來。走到那門口,橫著的金字匾額,大書“姚氏宗祠”四個字。小秋心裏想著,這四個字,應當改一改,改作“第一監獄”。不過心裏如此想,人還是朝前走。穿過了兩進房子,一位四十以上的先生,長袍馬褂的就迎了出來。秋圃搶上前一步,拱手道:“怎好讓老夫子出迎,真是不敢當了。”小秋知道這就是先生姚廷棟,也就躬身一揖。姚廷棟見他穿了豆綠湖縐棉袍,外罩一字琵琶襟滾邊花緞藍馬褂,頭戴緞子瓜皮帽,上有小小的圓珊瑚頂兒,腰上係著淡青灑花腰帶,在馬褂右襟下飄出一截來。眉清目秀,十五六歲的哥兒,這樣修飾著,在富貴之中,自帶一番俊秀之氣。隻是自己向來教著布衣的子弟,現時來了這樣一個花花公子,恐怕會帶壞自己的學風,因之不免把臉色格外板起來。這幾進屋子的房間裏,都住著姚先生的高足,頭兩天就聽到說了,有一位少爺要來,所以這時少爺來了,大家也就少不得在窗戶眼裏,門簾子底下,爭著窺探。小秋一向在省城裏富貴人家來往,多半是這樣的穿戴慣了。卻不料到了這裏來,是這樣地引著人家注意,情不自禁地把麵就羞紅了。秋圃帶著他到了正麵大廳裏,這裏右邊擺著一張八仙桌,夾住了兩個書架,正麵一把太師椅子,那自然是師座了。此外大大小小,沿四周的牆壁,都放了書桌,一直放到前進堂屋倒座裏去。各位上都坐有十三、四歲,以至十七、八歲的學生,見著客到,都站起來。正麵是個木頭月亮門,裏麵有方丈之地,上設了至聖先師的座位。小秋周圍一看,並無隙地可放書桌,除了進月亮門去陪孔夫子,就是和先生同席了。心裏捏了一把汗,隻說糟了。這時,姚先生讓著秋圃在師位旁邊坐下.吩咐齋夫在聖位前點上了香燭。小秋是不用別人吩咐,拜罷了孔夫子.請先生居上,也拜了四拜,然後和各位同學都拱了一個揖:姚廷棟略問了小秋,讀些什麽書,筆下能作什麽,就點點頭,於是向秋圃道:“兄弟這裏有十八個
學生,分作兩批教。文理清順些,自己已經會看書的,讓他在房間裏設位子。不能自己用功的,就在堂屋裏設位子。令郎既是自己可以讀書動筆了,這後進還有一間小廂旁空著,就讓他住到那裏去吧。”小秋聽了這話,真個如釋重負.隻怕父親不答應。所幸秋圃很客氣,說了完全聽憑先生的便,也沒有多談。告辭走了。
這裏學堂的齋夫,將小秋引到後進廂房來布置一切,這廂房在聖座的後麵,門朝後開,恰是避了先生的耳目。一個兩開窗戶,對著有石欄幹的大天井。天井裏有一棵大樟樹,高入雲霄,大樹幹子,彎彎曲曲,像幾十條黑龍盤舞,樹葉密密的罩著全屋皆陰。樹頂上有許多水老鴉,呱呱亂叫。天井石板塊上青苔長有十個銅錢厚。廂房牆上,另有一個圓窗戶,對了祠堂後的一片菜園子。靠窗戶不遠,有一叢芭蕉,一個小土台,上麵一口井,井邊兩棵橫斜的梨樹,枝上長滿了花蕊,有些早開的花,三星兩點的,已經在樹枝上綴著白雪。小秋兩手一拍,大叫一聲“妙”。齋夫正搬了書箱進來,答道:“少爺,這是姚家祠堂,不是廟。”小秋道:“這外麵是姚家的菜園?”齋夫道:“是相公家裏的菜園。”原來此地人稱秀才作相公,稱舉人作老爺,這是先生家裏的菜園了。小秋道:“先生在家裏睡嗎?”齋夫將嘴向窗戶外一努道:“囉!他住在那一邊。”小秋看時,天井那邊,也有間廂房。自己空歡喜一陣子,以為在後進住著,離開了先生權威之地,不料挑來挑去,卻是和先生對門而居,也就不再叫妙了。齋夫將這屋子收拾清楚了,姚廷棟便叫小秋到師位前去,隨便的在書架上抽了一本《古文辭類纂》來。掀開第一頁,乃是賈誼的《過秦論》。姚廷棟道:“我不知道你漢文的根底究竟如何。你可以把這篇文章,先念後講一遍,我知道你的深淺了,再訂定你的日課。”小秋回頭一看,許多同學,都向自己望著。心下這就想著,我應當把一些本領給人家看看,不要讓大家小視了我。於是將那篇《過秦論》抑揚頓挫念了一遍。姚廷棟聽完了,點點頭道:“不用講了,我已經明白你的根底。今天你初來,不必上什麽新功課,可以自己隨意理一理舊書,把心事安定了。明天我出一個題目你作,試試你的筆路。”小秋答應著是,退回自己屋子裏來了。心裏這就想著,這位先生果然不是《牡丹亭》裏的陳最良,更不是《石頭記》裏的賈代儒,我原想著這裏是第一監獄,或者不至於了。
正這樣地想著呢,一陣很清脆流利的書聲,送進耳朵來。“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非報也,永以為好也。”咦!這可奇怪了,這是女子的聲音,難道這個學堂裏麵還有女學生嗎?記得三年前,在外麵附館,有秀芳、秋風兩個女同學,那時隻管和她們在一處玩,有時還鬧著脾氣,幾天不說話。後來才知道青梅竹馬之交,就是這麽一回事,可惜那個時候,一點也不懂得,糊裏糊塗地把機會失掉了,於今回想起來,還是羨慕得了不得:這可好了,現在又有了女硯友,不要像從前那樣傻了。心裏這樣地想著,早是隔了窗子,向那邊廂房看去。這裏一伸頭,早見那邊窗戶裏一張白臉一閃。小秋一想,她準是也向這邊張望,不要魯莽,既是同學,遲早總可以看到的,於是又縮回來。但是坐下來隻翻了兩頁書,那件事無論如何打發不開,索性把書桌移著貼近了窗戶,也高聲朗誦地讀起書來,也不過讀了七八頁書,那窗戶裏的白臉,又是一閃。小秋是抬頭慢了一點,競不曾把那臉看得清楚。小秋想著,把桌子貼近了窗戶,那還是不妥,複又把桌子移到裏麵去:本來無事,自己倒著實庸人自擾了一陣。混到這天下午,由前進堂屋裏吃飯回後,進來捧了一杯涼水,在院子裏漱口,那邊廂旁門開著.這位女同學,悄悄地出來了。他一見之後,不由得心裏突突亂跳一陣,這正是在義渡口上遇到,手捧臘梅花的那位姑娘:自己以為從此以後,彼此永無見麵的機會了,不料更進一步,彼此傲了同窗硯友:在這一刹那間,自己未便去正麵相看人家,那位姑娘.也就低頭走了。小秋出了一會子神,走回房去,將書頁子裏夾住的一張詩箋,拿出自念了一遍。心想,這一下子好了,有了作詩的題目了:但是這裏同學有二十人之多,就沒有人和她想親近在先的嗎?恐怕我來已是晚了。他到學堂的第一天,正處在他父親所期望的反麵.開始心緒煩亂起來。
一天又一天地過去,小秋在有意無意之間,把那位姑娘的底蘊打聽出來了。她是先生的愛女.名叫春華.今年才十四歲。先生在學堂呢,她就在廂房後麵的套房裏念書習字。先生不在學堂裏呢,她就回家去。她家就在祠堂後麵,所以她進出都由後門,雖是男同學有許多,卻很少接觸的機會。小秋聽了這些消息,心下暗喜。想道:“春華秋實,是個現成的典故。我的名字,已經有個秋字了,她卻實實在在的叫做春華.這樣看起來。我們竟是有點緣分的。要不然,為何那天在義渡口上就遇到了她呢?這個兆頭太好,將來大有意思。於是顛頭顛腦地又不住地在屋子裏微步吟詩。可是這位春華姑娘,年紀雖輕,舉止卻非常地端重,有時彼此相遇,她不閃躲,卻也不輕看人一眼,隻是正了麵孔,行所無事地走了過去。這和初次在義渡口相遇的情形絕對是兩樣。小秋心裏想著:是了,自從我到學堂裏以來,在第二日,先生就對我說了,讀書的人,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佳。嚇得自己立刻找了一件藍布大褂,將綢棉袍子罩上。莫非這位師妹,也是嫌我浮華的。以後我要尊重些,不可向她探頭探腦了。在十日之後,小秋的態度也就變作老實了,隻是心裏頭,總不能完全老實。隻要有機會,便向對麵窗子偷看了去。這時,也探得春華的書底不錯,念過《女兒經》、《女四書》之後,又念完了一部《列女傳》,一部《禮記》,現在正念著《詩經》呢。這並不是什麽人告訴小秋的,是在春華的讀書聲裏,就把她的書底一一地聽了出來了。
這一天,中午的時候,姚先生因族中的人請他吃午飯,他不在學堂裏了。前麵許多同學,趁著先生不在家,一窩蜂地跑了出去各找樂趣去了。雖有兩個同學不曾出去,也睡了午覺了。小秋一個人在屋子裏坐著,隻見那菜園裏的梨花,堆雪也似的開了一樹。天上正飛著極細極細的雨絲,不用心看,幾乎是看不出來,被風一吹,卷著一團一團的煙球,在半空裏飛奔。菜園外有幾棵柳樹,枝條長長的向下垂著,帶了金黃色。小秋走到窗戶邊看時,那雨煙子被風吹著,直撲到臉上來。於是低低地吟道:“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他這樣吟著,實在是無意的。不料對過廂房,聲音跟著也吟起詩來,詩也隻有兩句,卻顛三倒四地隻管吟著。起先,小秋聽不出所以然,後來聽明白了,乃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兩句詩和現在的環境映證起來,和“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兩句詞聯續起來,這就大有意思,耳朵聽著,心裏哪禁得住情思的衝動,於是卜突卜突地跟著跳了起來。
單提這縣丞是位查收木稅的師爺,叫李秋圃.乃河南人。在江西聽鼓多年,找不到一個實缺做,沒有法子,隻好將就。而且他有一種奇特的嗜好,喜歡種花。這贛江上遊,出花很多,有那載運花木的船,由這裏經過,必定要送厘局若幹盆:厘局中人,除了督辦而外,都是不帶家眷的,寄居在局中坐船上,要花無用,李秋圃於是包攬了這件事,在河岸邊租了一所民房,用竹籬笆圈了兩弓地做起小花園來。他的長公子小秋才十五歲,隨著母親在省城讀書。因為酷有父風,聽說父親蓋了花園,極力慫恿著母親劉氏,帶了一弟一妹,乘著放年假之便,也追到三湖來。秋圃以為在外作幕,是個短局,家眷跟了來,未免累贅,很不以為然。後來聽說兒子是為慕花園之名而來,卻是個同調,倒也笑著不追究了。
小秋的祖父,就是一個大官,父親的官雖不大,然而家中也不愁吃穿,他自綺羅叢裏出來,也可以算是一個標準紈絝子弟。當然,在前清封建時代,這種子弟,另外有他的一種興趣和思想。他到了三湖的第二天,趕緊就麵著花園,布置了一間書房,窗子外放了四盆臘梅,兩盆天竹,在窗戶台上,放了一盆帶山石的麥冬草,表示這是芸窗之意。麵窗自然是一張書桌,左手一列三隻書架,兩架是書,一架卻放了蒲草盆子,宣爐,膽瓶,茶具之類:右邊放了一張琴桌,把父親此調不彈已久的一張古琴,放在那裏:靠壁放了一張紅木臥榻,壁上掛了一軸《秋江放棹圖》,旁邊有一副對聯,乃是“此夕隻可談風月,故鄉無此好湖山”。足足忙了一天,布置妥貼。到了次日,撿了自己幾部愛讀的書,如《飲水詞>、《李義山集》之類,放在案頭。還有《紅樓夢》、《花月痕》、《西廂記>、《牡丹亭》這些小說,卻塞在書桌最下一層抽屜裏,把暗鎖鎖上了。
日方正午,太陽斜照在窗戶上,臘梅開得正盛。用宜興瓷壺泡了一壺好茶,斟在墨綠海杯裏對窗坐下,看到籬笆外,銀光閃閃,乃是贛江。江那邊一帶桔樹林子,綠靠了天,十分有興趣。一個人自言自語:“無酒無詩,如此良辰何?”其實他是滴酒不沾,詩倒會胡謅幾句。他的興致既然發了,於是翻出了一張紅樹山莊的格子紙,磨墨蘸筆作起詩來。開頭一行題目,就是《新居即事抒懷》,這分明是個《七律》題目,少不得平平仄仄研究起來。他不住的蘸著筆,出了一會神,口裏又咿咿唔晤地哼著,第一、二句,倒不費什麽思索,寫出來也就認為可以了。但是順著這第一句的韻腳,先得了第四句,那第三句承上啟下,還要和第四句作對工整的,寫了好幾句,都不大相稱。於是放下了筆,走出大門來,沿著贛河的岸上,順流走了去。以為開開眼界,可以即景生情,對出那句。
這河岸很寬,全栽的是桔子樹。因為這裏已在全國偏南的地方,氣候很暖和。雖是嚴冬,那樹葉子依然是綠油油的。樹裏麵是一道長堤,有時在綠林的殘缺所在,帶著半黃的枯草,還透露出一段來。望河那邊,約莫有二裏之遙,也是看不盡頭的一片綠樹林子。兩邊綠樹中間,夾著一道河水,並沒有多大的波浪,兩三掛帆的船,在水上慢慢地走著。加之那邊綠林裏伸出兩根旗杆,有幾座廟宇的飛簷,飄了出來。這邊人行路盡頭,有一座燒字紙的小白塔,真是互相映帶著風景如畫。小秋原來是尋詩料的,一味地賞玩風景,倒把找詩的事忘記了。因為天氣很好,索性順著河岸走了去。過了那字紙塔,便是一個義渡口,有一隻渡船,由河心裏泊向岸邊,一群男女,陸續地走上岸來。小秋看著鄉下人,提筐攜盒,卻也有些意思,於是背了兩手,站在一邊看著。其中有個十四五歲的女郎,麵如滿月,兩隻漆黑的眼珠,身上穿一件藍底白菊花褂子,長平膝蓋。前麵梳著濃劉海發,長平眉上,後麵垂了一條長辮,紮一大截紅絨繩,根底下托了一子仔絨線穗子。雖不免鄉下打扮,千幹淨淨的,另有一種天然風韻。她手上拿了一枝長的臘梅,隨著一位老太婆後麵走去。她在遠遠的,就向小秋看著,到了麵前,卻隻管低頭。可是走遠了,又三番兩次的回轉頭來。小秋心想,這位鄉下姑娘倒看中了我,倒也有些意思,情不自禁地,也遙遙地跟著走了幾步。又看她斯斯文文的,決非農家女,也叫人未免有情。正想再跟兩步,那位老太婆回轉頭來,向他打量了一下,他又一轉念,不要自討沒趣,也就轉身回家來了。
到家以後,不覺已是夕陽西下,不曾進書房去,就在竹籬下徘徊著。他這種舉動,恰是讓他父親秋圃看到了。心想這孩子呆頭呆腦,未免有些可疑,倒要看看他這書房布置了一些什麽。於是並不驚動誰,悄悄地走到書房裏來。進來之後,四周一看,卻也不免點了兩下頭。再到桌子邊看時,硯池未蓋,羊毫也未插,一張稿紙,上麵倒寫了幾行字。拿起來看時,原來是一首未作成的詩呢!一個人自言自語的道:“這孩子鬥方名士的脾氣,倒也十足。”看那詩時,隻有一、二、四句,第三句卻在一條墨杠之外,勾了七個三角來替代了。詩是:
新卜幽居贛水邊,鳧群帆影落窗前,
△△△△△△△。桔柚連村綠到天:
便連連搖著頭道:“太幼稚,太幼稚!”再打開抽屜來一看,卻是一本虎皮箋封麵的手抄本,上麵有三個字,。他心想,《南飛集》這三個字,耳朵裏卻是很生疏,是誰做的書呢?於是翻開書皮來一看,上麵有字注得清楚,乃是中州惜花少年小秋氏著。秋圃看到,不由得“噗嗤”一聲,搖著頭笑道:“這簡直叫著笑話。”於是將這本子拿在手上,帶進上房裏去。當時他對於這件事,卻也沒置可否。到了吃過晚飯以後,一家人坐在燈下閑話,秋圃帶了淡笑向小秋道:“你在省裏念書,一個人自由自便的,全鬧的是些什麽?”小秋站起來答道:“都是父親所指定的幾部書。”秋圃道:“現在你也會填詞了嗎?我看你書桌上,倒擺有好幾套詩集:”小秋偷看父親的麵孔,並不帶著怒色,這就答道:“對著譜填得來.放開了譜,記得起長短句子,也記不了平仄,所以也不大十分作這個東西了。”秋圃“哦”了一聲,然後在桌子抽屜裏取出那本《南飛集》,放在桌子上,指著問小秋道:“這裏麵也是你作的東西了?”小秋看父親的顏色,雖不曾生氣,也不曾帶了什麽歡喜的樣子,便用很柔和的聲音答道:“是我把練習的詩詞,都謄寫在上麵了。”秋圃道:“你一個手抄本子,也不過窗課而已,自己有這樣膽大,就寫上一個集字嗎?”小秋道:“這原是自己寫著好玩,並不給人看的。”秋圃道:“這也罷了,我問你這南飛兩個字,是哪裏的出典?”小秋聽到父親問起它的出典來,心中得意之極,便笑道:“這是《西廂》上的詞句,你老人家忘了嗎?‘碧雲天,黃花地,西風起,北雁南飛’。”秋圃看到他那番得意的樣子,就正了顏色喝道:“我忘了,我是忘了,你賣弄《西廂記》很熟,俯拾即是。我問你,把一部《西廂記》念得滾瓜爛熟,又有什麽用?現在是什麽時候,還用得著這一副佳人才子的腦筋嗎?我為了自己在外麵混衣食,沒有工夫管你的功課,你一個人就胡鬧起來!若是根據你這條路走去,好呢,能作幾句歪詩,能寫幾個怪字,做一個鬥方名士罷了。不好呢,就是一個識字的無賴流氓!我看你這種樣子,心裏早就不能忍耐了,你得意忘形,倒在我麵前誇嘴!”小秋倒不料這件事無功而反有過,隻得垂手站立著,不敢作聲。李太太坐在一邊,就在旁插嘴道:“也怪不得你父親生氣,本來《西廂記》這種書,糟蹋人家名門小姐,年紀輕輕的人,看這種輕薄書做什麽?以後不要看這種書就是了,你父親也犯不上為了這點小事和你生氣。我要寫一封信給你外祖母,你去取一張稿子來。”秋圃正色道:“太太,你又姑息兒子。我倒不一定和他生氣,隻是趁了這機會,我要和他談一談。”於是扭轉臉來向小秋道:“我現在給你想定了兩條出路,讓你自己挑選。其一呢,我托督辦寫信,把你考進陸軍小學去。(注:前清各省,皆有陸軍小學,其課程則高於現實中學。)其二呢,省裏有個農林學堂,辦得也很不錯,隻是要小學的文憑才許考,這一層還得想法子。由這兩個學堂出來,多少可以找一點實學,好去立身,你願意走哪一條路?”小秋見父親很誠懇地說著,便答道:“依我看,還是農林學堂好,一來是個中學,二來我的誌趣,不想人軍界。”秋圃點了兩點頭道:“你這話呢,我倒是讚成。隻是有一層,如今學堂裏,是不考究漢文的,若不把漢文根底弄好,跨進學堂門去,以後永遠得不到漢文通順:好在兩個學堂招生,都在七、八月裏,有這半年工夫,就在這裏再讀一些漢文吧:這鎮市進鄉去五裏路,有個姚家村,村上的姚廷棟先生,是個名秀才,雖然不曾中舉,隻是為著科舉停了,依我看來,他至少是個進士人材。而且他很懂時務,(注:彼時以有新學識為知時務。)你跟他去念書,一定受益。他現時在村子裏.設了一個半經半蒙的館.有二十來個學生,在這一方,很負盛名。”小秋聽到要坐經館,做八股功夫去,立刻覺得頭痛,但是父親這樣婉轉地說著,一定是下了決心讓自己前去的,倒不能違拗。可是在這個維新的年月.還要從八股先生去研究經史,也是自己所不願意的事,因之默默地站在一邊.沒有作聲。秋圃道:“聽到念書,你就像害了病一樣,翻過年來十六歲,已經成丁了,還是這個樣子,你自己不覺得難為情嗎?現在是年底了,過了元宵,我便送你去上學,從今日起,把你那西廂記東廂記,南飛集北飛集都收拾起來。正正經經把讀過的書理上一理.你若是到姚先生那裏去了,比不上此地一些土生土長的學生,我看你害臊不害臊?”正說到這裏,一個聽差進來,向秋圃道:“吳師爺派人來說,現時三差一,請李師爺就去。”秋圃站起來笑道:“你去說.我就來。”李太太笑道:“你是高蠟燭台,照不見自己的腳下黑。這樣教訓兒子一頓,自己聽說打牌,就忘了一切。”秋圃笑道:“這是在外麵混差事的正當應酬,怎樣可以不去?”他說著話.穿上馬褂,也就走了。李太太也就正色向小秋道:“你父親所說著你的話。都是正理。你怎樣把《西廂記》上的話,都寫到作文本子上去,實在也不成話:”小秋笑道:“哪裏是呀?你老人家不知道:聽說王實甫怍(西廂記》,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起,北雁南飛’這幾句.吐了幾口血,實在是好。我們北方人到南方來,仿佛就是那雁一樣。所以我用了那南飛兩個字,把北地人三個字含在字裏行間。”李太太道:“你背了父親,就有這些誇嘴,剛才怎麽不對你父親說呢?也怪不得你父親沒有好顏色給你,你總是這樣淘氣,以後不許再做這些風花雪月的閑文章了。”小秋在慈母麵前還有什麽話說,自然是答應了。可是他回到房裏以後,想起在渡口遇到拈花女子的那一番韻事,十分地感到回味,於是仿作無題詩體,作了幾首《七絕》。把那時的情感,和心裏的感想,表示了一番。在無事的時候,也就常把這幾首詩拿出來吟哦著。
約莫過了一個月,已到了元宵時節,小秋心裏癡想著,今天街上玩燈,那個姑娘若是在鎮市前後的,必定要到街上來看燈,不免到街前街後,也去轉轉,或者在街上碰到了她也未可知。果然,順了他那一番癡心,在下午便到街上去轉著。這個鎮市上,橫直隻有五條街,他來回的總走過了十趟。人山人海,看花燈的確是不少,但是這些人裏麵,要是找那個穿花褂子的姑娘確是不易,至於她來不曾來,這更是不得而知了。小秋忙了一晚半天,大海撈針,算是白忙一陣,隻好回家安歇。因為次日十六,是個黃道吉日,父親已經挑選好了,在這天送自己上學了。鏡花水月,過眼皆空,這也不必再去想她。到了次日,換得衣冠齊整,帶了兩個聽差,挑著書箱行李,隨著父親一同上學來。
這姚家村去三湖鎮不過五裏,順著桔柚林子,慢慢地走來,經過了一帶圍牆,便有一幢高大的房屋,在廣場外聳立著,順著風,一陣讀書之聲,由那裏傳出來。走到那門口,橫著的金字匾額,大書“姚氏宗祠”四個字。小秋心裏想著,這四個字,應當改一改,改作“第一監獄”。不過心裏如此想,人還是朝前走。穿過了兩進房子,一位四十以上的先生,長袍馬褂的就迎了出來。秋圃搶上前一步,拱手道:“怎好讓老夫子出迎,真是不敢當了。”小秋知道這就是先生姚廷棟,也就躬身一揖。姚廷棟見他穿了豆綠湖縐棉袍,外罩一字琵琶襟滾邊花緞藍馬褂,頭戴緞子瓜皮帽,上有小小的圓珊瑚頂兒,腰上係著淡青灑花腰帶,在馬褂右襟下飄出一截來。眉清目秀,十五六歲的哥兒,這樣修飾著,在富貴之中,自帶一番俊秀之氣。隻是自己向來教著布衣的子弟,現時來了這樣一個花花公子,恐怕會帶壞自己的學風,因之不免把臉色格外板起來。這幾進屋子的房間裏,都住著姚先生的高足,頭兩天就聽到說了,有一位少爺要來,所以這時少爺來了,大家也就少不得在窗戶眼裏,門簾子底下,爭著窺探。小秋一向在省城裏富貴人家來往,多半是這樣的穿戴慣了。卻不料到了這裏來,是這樣地引著人家注意,情不自禁地把麵就羞紅了。秋圃帶著他到了正麵大廳裏,這裏右邊擺著一張八仙桌,夾住了兩個書架,正麵一把太師椅子,那自然是師座了。此外大大小小,沿四周的牆壁,都放了書桌,一直放到前進堂屋倒座裏去。各位上都坐有十三、四歲,以至十七、八歲的學生,見著客到,都站起來。正麵是個木頭月亮門,裏麵有方丈之地,上設了至聖先師的座位。小秋周圍一看,並無隙地可放書桌,除了進月亮門去陪孔夫子,就是和先生同席了。心裏捏了一把汗,隻說糟了。這時,姚先生讓著秋圃在師位旁邊坐下.吩咐齋夫在聖位前點上了香燭。小秋是不用別人吩咐,拜罷了孔夫子.請先生居上,也拜了四拜,然後和各位同學都拱了一個揖:姚廷棟略問了小秋,讀些什麽書,筆下能作什麽,就點點頭,於是向秋圃道:“兄弟這裏有十八個
學生,分作兩批教。文理清順些,自己已經會看書的,讓他在房間裏設位子。不能自己用功的,就在堂屋裏設位子。令郎既是自己可以讀書動筆了,這後進還有一間小廂旁空著,就讓他住到那裏去吧。”小秋聽了這話,真個如釋重負.隻怕父親不答應。所幸秋圃很客氣,說了完全聽憑先生的便,也沒有多談。告辭走了。
這裏學堂的齋夫,將小秋引到後進廂房來布置一切,這廂房在聖座的後麵,門朝後開,恰是避了先生的耳目。一個兩開窗戶,對著有石欄幹的大天井。天井裏有一棵大樟樹,高入雲霄,大樹幹子,彎彎曲曲,像幾十條黑龍盤舞,樹葉密密的罩著全屋皆陰。樹頂上有許多水老鴉,呱呱亂叫。天井石板塊上青苔長有十個銅錢厚。廂房牆上,另有一個圓窗戶,對了祠堂後的一片菜園子。靠窗戶不遠,有一叢芭蕉,一個小土台,上麵一口井,井邊兩棵橫斜的梨樹,枝上長滿了花蕊,有些早開的花,三星兩點的,已經在樹枝上綴著白雪。小秋兩手一拍,大叫一聲“妙”。齋夫正搬了書箱進來,答道:“少爺,這是姚家祠堂,不是廟。”小秋道:“這外麵是姚家的菜園?”齋夫道:“是相公家裏的菜園。”原來此地人稱秀才作相公,稱舉人作老爺,這是先生家裏的菜園了。小秋道:“先生在家裏睡嗎?”齋夫將嘴向窗戶外一努道:“囉!他住在那一邊。”小秋看時,天井那邊,也有間廂房。自己空歡喜一陣子,以為在後進住著,離開了先生權威之地,不料挑來挑去,卻是和先生對門而居,也就不再叫妙了。齋夫將這屋子收拾清楚了,姚廷棟便叫小秋到師位前去,隨便的在書架上抽了一本《古文辭類纂》來。掀開第一頁,乃是賈誼的《過秦論》。姚廷棟道:“我不知道你漢文的根底究竟如何。你可以把這篇文章,先念後講一遍,我知道你的深淺了,再訂定你的日課。”小秋回頭一看,許多同學,都向自己望著。心下這就想著,我應當把一些本領給人家看看,不要讓大家小視了我。於是將那篇《過秦論》抑揚頓挫念了一遍。姚廷棟聽完了,點點頭道:“不用講了,我已經明白你的根底。今天你初來,不必上什麽新功課,可以自己隨意理一理舊書,把心事安定了。明天我出一個題目你作,試試你的筆路。”小秋答應著是,退回自己屋子裏來了。心裏這就想著,這位先生果然不是《牡丹亭》裏的陳最良,更不是《石頭記》裏的賈代儒,我原想著這裏是第一監獄,或者不至於了。
正這樣地想著呢,一陣很清脆流利的書聲,送進耳朵來。“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非報也,永以為好也。”咦!這可奇怪了,這是女子的聲音,難道這個學堂裏麵還有女學生嗎?記得三年前,在外麵附館,有秀芳、秋風兩個女同學,那時隻管和她們在一處玩,有時還鬧著脾氣,幾天不說話。後來才知道青梅竹馬之交,就是這麽一回事,可惜那個時候,一點也不懂得,糊裏糊塗地把機會失掉了,於今回想起來,還是羨慕得了不得:這可好了,現在又有了女硯友,不要像從前那樣傻了。心裏這樣地想著,早是隔了窗子,向那邊廂房看去。這裏一伸頭,早見那邊窗戶裏一張白臉一閃。小秋一想,她準是也向這邊張望,不要魯莽,既是同學,遲早總可以看到的,於是又縮回來。但是坐下來隻翻了兩頁書,那件事無論如何打發不開,索性把書桌移著貼近了窗戶,也高聲朗誦地讀起書來,也不過讀了七八頁書,那窗戶裏的白臉,又是一閃。小秋是抬頭慢了一點,競不曾把那臉看得清楚。小秋想著,把桌子貼近了窗戶,那還是不妥,複又把桌子移到裏麵去:本來無事,自己倒著實庸人自擾了一陣。混到這天下午,由前進堂屋裏吃飯回後,進來捧了一杯涼水,在院子裏漱口,那邊廂旁門開著.這位女同學,悄悄地出來了。他一見之後,不由得心裏突突亂跳一陣,這正是在義渡口上遇到,手捧臘梅花的那位姑娘:自己以為從此以後,彼此永無見麵的機會了,不料更進一步,彼此傲了同窗硯友:在這一刹那間,自己未便去正麵相看人家,那位姑娘.也就低頭走了。小秋出了一會子神,走回房去,將書頁子裏夾住的一張詩箋,拿出自念了一遍。心想,這一下子好了,有了作詩的題目了:但是這裏同學有二十人之多,就沒有人和她想親近在先的嗎?恐怕我來已是晚了。他到學堂的第一天,正處在他父親所期望的反麵.開始心緒煩亂起來。
一天又一天地過去,小秋在有意無意之間,把那位姑娘的底蘊打聽出來了。她是先生的愛女.名叫春華.今年才十四歲。先生在學堂呢,她就在廂房後麵的套房裏念書習字。先生不在學堂裏呢,她就回家去。她家就在祠堂後麵,所以她進出都由後門,雖是男同學有許多,卻很少接觸的機會。小秋聽了這些消息,心下暗喜。想道:“春華秋實,是個現成的典故。我的名字,已經有個秋字了,她卻實實在在的叫做春華.這樣看起來。我們竟是有點緣分的。要不然,為何那天在義渡口上就遇到了她呢?這個兆頭太好,將來大有意思。於是顛頭顛腦地又不住地在屋子裏微步吟詩。可是這位春華姑娘,年紀雖輕,舉止卻非常地端重,有時彼此相遇,她不閃躲,卻也不輕看人一眼,隻是正了麵孔,行所無事地走了過去。這和初次在義渡口相遇的情形絕對是兩樣。小秋心裏想著:是了,自從我到學堂裏以來,在第二日,先生就對我說了,讀書的人,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為佳。嚇得自己立刻找了一件藍布大褂,將綢棉袍子罩上。莫非這位師妹,也是嫌我浮華的。以後我要尊重些,不可向她探頭探腦了。在十日之後,小秋的態度也就變作老實了,隻是心裏頭,總不能完全老實。隻要有機會,便向對麵窗子偷看了去。這時,也探得春華的書底不錯,念過《女兒經》、《女四書》之後,又念完了一部《列女傳》,一部《禮記》,現在正念著《詩經》呢。這並不是什麽人告訴小秋的,是在春華的讀書聲裏,就把她的書底一一地聽了出來了。
這一天,中午的時候,姚先生因族中的人請他吃午飯,他不在學堂裏了。前麵許多同學,趁著先生不在家,一窩蜂地跑了出去各找樂趣去了。雖有兩個同學不曾出去,也睡了午覺了。小秋一個人在屋子裏坐著,隻見那菜園裏的梨花,堆雪也似的開了一樹。天上正飛著極細極細的雨絲,不用心看,幾乎是看不出來,被風一吹,卷著一團一團的煙球,在半空裏飛奔。菜園外有幾棵柳樹,枝條長長的向下垂著,帶了金黃色。小秋走到窗戶邊看時,那雨煙子被風吹著,直撲到臉上來。於是低低地吟道:“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他這樣吟著,實在是無意的。不料對過廂房,聲音跟著也吟起詩來,詩也隻有兩句,卻顛三倒四地隻管吟著。起先,小秋聽不出所以然,後來聽明白了,乃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兩句詩和現在的環境映證起來,和“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兩句詞聯續起來,這就大有意思,耳朵聽著,心裏哪禁得住情思的衝動,於是卜突卜突地跟著跳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