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輝瞧見茶桌上放著一盤雞仔餅,微微愣住。
梅萍笑道:“知道你喜歡吃,媽特意給你做的。”
梁立輝點了點頭,拿起一塊,並不著急著吃。
雞仔餅是地方四大名餅之一,蓮花塢的頭牌。僅是外形,就讓人一見鍾情。
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古典美女的鵝蛋臉,又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另類的美。
梁立輝的思緒萬千,仿佛回到了父母帶著自己從國外回來“拜幹親”的那一天。
“拜幹親”是一種習俗,在當地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通常有以下幾種目的:
一是怕孩子嬌貴,不好生養,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無子,借“拜幹親”消災免禍,保住孩子。
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幹親”來轉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
為了讓孩子好養,“拜幹親”一般都喜歡認兒女較多或貧寒的人家做義父、義母,因為兒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另外,貧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較多,又不嬌貴,反而容易養活、長大。
當然,梁立輝認幹親其實是為了增進梁家和馮家彼此之間的感情,除了兩家世代交好外,他的母親阮凝香和梅萍既是兒時的玩伴,也是同窗多年的老同學。
梁立輝當初回國的時候隻有5歲,但天資聰穎,已經懂得不少人情世故。並且他的脾氣不小,行為舉止頗有些怪異,常常畫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帶有鋸齒的蚊子切割著肉、在蟲蛹裏有個小孩在爬行、小矮人被高大的房子圍在中間……
父母對他捉摸不透,暗自捏了把汗。
出乎意料,他沒有表現出任何抗拒之意。因為他徹底淪陷在了雞仔餅、榴蓮酥等傳統美食的誘惑下,在國外他可從來都沒有吃過味道如此獨特的東西。
俗話說的話,小孩子跟寵物一樣逃不過“真香定律”。
於是他遵照大人的意思,恭敬地磕頭、獻茶和喊幹爹幹媽。
而梅萍笑得合不攏嘴,贈給了他一把長命富貴鎖……
“別愣著,趕緊嚐一下,看看媽的手藝有沒有退步。”
梁立輝瞬間回過神來,咬了一口,隻聽“咯咯”牙齒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湧而出,外脆內軟,很有嚼頭。
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複合香氣從餡裏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五花肉的甘香……還是那個熟悉的味。
“是不是糖放少了?還是五花肉不夠好吃?……”
“人老了,手就僵硬得很。”
“不是,很好吃。”梁立輝哽咽地說。
“那就好,”梅萍笑道,“你的房間我已經收拾幹淨了,我現在去拿被褥給你。”
“嗯。”
時過境遷,那些熟悉的麵孔如今都埋在了黃土裏,每當雨季到來的時候,就格外的清冷。
“風那時在吹的不是雲,而是籠罩在心底的陰霾。”
梁立輝曾在一篇作文裏寫道:“親情真是一個難以言表的概念,也許因為我詞窮,叫我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親情真的有點為難……”
“我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用自己富有色彩的生動語言,或真誠樸素的情感去描述親情,但縱使我能寫出很多的句子,很多的詞藻,卻也無法表達出我對這種情感的忐忑和熱愛,我想,隻有以我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描述對親情的感受,這才是我最要做的。”
可直到他長大成人後才明白,說不出口,不僅僅是難以啟齒的羞恥心,也是一種遺憾和悲哀。
他很後悔。
早熟聰慧讓他失去了同齡人該有的調皮和真誠,被上帝所賦予的玩性。
雖然有了較為完整的三觀,對道德倫理的認知和遵從,但高度克製的理性卻成了“勝利的主宰者”,虛偽贏得了社會的生存空間,讓你無法再輕易表達出真實的情感,感性隱藏在背麵……
太多的考究左右你,束縛你;太多的觀念,暗示你,逼迫你;人仿佛被厚厚的封口膠纏住了嘴,無可奈何地妥協,必須緘默兒時諸多的話題。
即使你的心底在呐喊,甚至咆哮,那種如同寒氣鑽入骨髓時折磨的痛苦。
太多的父母都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和理性思考,甚至在社會上掙紮出頭,卻選擇忽略自己兒時的痛苦。
“揠苗助長”他們都懂得這個道理,然而更強地“道理”卻壓垮了他們心中的那根稻草。
曾經的憎惡,變成了現在的感恩;現在的感恩,又變成孩子的憎惡。
潛移默化,一個矛盾的死循環。
嘴裏、心裏都在暗示這樣地所做所為是為了孩子好,畢竟殘酷的現狀擺在麵前。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用牢籠裏圈養的一條狼來比喻現在的孩子最合適不過。
父母千方百計地拔掉讓他們頭疼不已的“尖牙”,馴化他們的玩性或者說野性,變成一條任打任罵的雪橇犬。
然而,當你真正激怒它的時候,它會毫不猶豫地撲咬上來……
有時候毒蛇與人類互相警惕的做法,反而是最佳的生存方式。
父母的掌控欲太強,無時無刻都想要塑造心中完美的“自我”。比如神童考上了名牌大學,低齡化選秀……
現狀卻讓人唏噓不已,神童被學校勸退,成為反麵教材。無法獨立,生活一塌糊塗……
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首先是家庭,分量最重。
梁立輝研究過不少案例,印象深刻的是12歲少年弑母案。
少年因為不滿母親的管教,隧將其殺害。之後他還坦然地拿著對方的手機跟學校的老師請假,陪著2歲的弟弟居住在家中。母親有任何的電話和微信,他也都一一接聽和回應,絲毫沒有露出任何破綻。
直到有鄰居發現報了警之後,他才在警方的質問下說出了這件事……出獄後將重返課堂,其他同學的父母擔憂不已,一致反對,他叫囂道:“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殺的是我媽!學校憑什麽不讓我上學!”
無論是這個男童嗜血的冷漠,還是他在殺害母親後的冷靜,都讓梁立輝不寒而栗。
梅萍笑道:“知道你喜歡吃,媽特意給你做的。”
梁立輝點了點頭,拿起一塊,並不著急著吃。
雞仔餅是地方四大名餅之一,蓮花塢的頭牌。僅是外形,就讓人一見鍾情。
嬌小的身段,橢圓形略似古典美女的鵝蛋臉,又酷似國畫大師齊白石老人筆下正在俯首覓食的小雞,在幾乎清一色正圓形的餅餌群體中顯出另類的美。
梁立輝的思緒萬千,仿佛回到了父母帶著自己從國外回來“拜幹親”的那一天。
“拜幹親”是一種習俗,在當地稱為“認寄父、寄母”,俗稱“拜過房爺、過房娘”。通常有以下幾種目的:
一是怕孩子嬌貴,不好生養,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無子,借“拜幹親”消災免禍,保住孩子。
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幹親”來轉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
為了讓孩子好養,“拜幹親”一般都喜歡認兒女較多或貧寒的人家做義父、義母,因為兒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動物一樣,容易長大。另外,貧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較多,又不嬌貴,反而容易養活、長大。
當然,梁立輝認幹親其實是為了增進梁家和馮家彼此之間的感情,除了兩家世代交好外,他的母親阮凝香和梅萍既是兒時的玩伴,也是同窗多年的老同學。
梁立輝當初回國的時候隻有5歲,但天資聰穎,已經懂得不少人情世故。並且他的脾氣不小,行為舉止頗有些怪異,常常畫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帶有鋸齒的蚊子切割著肉、在蟲蛹裏有個小孩在爬行、小矮人被高大的房子圍在中間……
父母對他捉摸不透,暗自捏了把汗。
出乎意料,他沒有表現出任何抗拒之意。因為他徹底淪陷在了雞仔餅、榴蓮酥等傳統美食的誘惑下,在國外他可從來都沒有吃過味道如此獨特的東西。
俗話說的話,小孩子跟寵物一樣逃不過“真香定律”。
於是他遵照大人的意思,恭敬地磕頭、獻茶和喊幹爹幹媽。
而梅萍笑得合不攏嘴,贈給了他一把長命富貴鎖……
“別愣著,趕緊嚐一下,看看媽的手藝有沒有退步。”
梁立輝瞬間回過神來,咬了一口,隻聽“咯咯”牙齒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湧而出,外脆內軟,很有嚼頭。
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複合香氣從餡裏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五花肉的甘香……還是那個熟悉的味。
“是不是糖放少了?還是五花肉不夠好吃?……”
“人老了,手就僵硬得很。”
“不是,很好吃。”梁立輝哽咽地說。
“那就好,”梅萍笑道,“你的房間我已經收拾幹淨了,我現在去拿被褥給你。”
“嗯。”
時過境遷,那些熟悉的麵孔如今都埋在了黃土裏,每當雨季到來的時候,就格外的清冷。
“風那時在吹的不是雲,而是籠罩在心底的陰霾。”
梁立輝曾在一篇作文裏寫道:“親情真是一個難以言表的概念,也許因為我詞窮,叫我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親情真的有點為難……”
“我不能像其他同學那樣用自己富有色彩的生動語言,或真誠樸素的情感去描述親情,但縱使我能寫出很多的句子,很多的詞藻,卻也無法表達出我對這種情感的忐忑和熱愛,我想,隻有以我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描述對親情的感受,這才是我最要做的。”
可直到他長大成人後才明白,說不出口,不僅僅是難以啟齒的羞恥心,也是一種遺憾和悲哀。
他很後悔。
早熟聰慧讓他失去了同齡人該有的調皮和真誠,被上帝所賦予的玩性。
雖然有了較為完整的三觀,對道德倫理的認知和遵從,但高度克製的理性卻成了“勝利的主宰者”,虛偽贏得了社會的生存空間,讓你無法再輕易表達出真實的情感,感性隱藏在背麵……
太多的考究左右你,束縛你;太多的觀念,暗示你,逼迫你;人仿佛被厚厚的封口膠纏住了嘴,無可奈何地妥協,必須緘默兒時諸多的話題。
即使你的心底在呐喊,甚至咆哮,那種如同寒氣鑽入骨髓時折磨的痛苦。
太多的父母都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乖巧和理性思考,甚至在社會上掙紮出頭,卻選擇忽略自己兒時的痛苦。
“揠苗助長”他們都懂得這個道理,然而更強地“道理”卻壓垮了他們心中的那根稻草。
曾經的憎惡,變成了現在的感恩;現在的感恩,又變成孩子的憎惡。
潛移默化,一個矛盾的死循環。
嘴裏、心裏都在暗示這樣地所做所為是為了孩子好,畢竟殘酷的現狀擺在麵前。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用牢籠裏圈養的一條狼來比喻現在的孩子最合適不過。
父母千方百計地拔掉讓他們頭疼不已的“尖牙”,馴化他們的玩性或者說野性,變成一條任打任罵的雪橇犬。
然而,當你真正激怒它的時候,它會毫不猶豫地撲咬上來……
有時候毒蛇與人類互相警惕的做法,反而是最佳的生存方式。
父母的掌控欲太強,無時無刻都想要塑造心中完美的“自我”。比如神童考上了名牌大學,低齡化選秀……
現狀卻讓人唏噓不已,神童被學校勸退,成為反麵教材。無法獨立,生活一塌糊塗……
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首先是家庭,分量最重。
梁立輝研究過不少案例,印象深刻的是12歲少年弑母案。
少年因為不滿母親的管教,隧將其殺害。之後他還坦然地拿著對方的手機跟學校的老師請假,陪著2歲的弟弟居住在家中。母親有任何的電話和微信,他也都一一接聽和回應,絲毫沒有露出任何破綻。
直到有鄰居發現報了警之後,他才在警方的質問下說出了這件事……出獄後將重返課堂,其他同學的父母擔憂不已,一致反對,他叫囂道:“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殺的是我媽!學校憑什麽不讓我上學!”
無論是這個男童嗜血的冷漠,還是他在殺害母親後的冷靜,都讓梁立輝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