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之後,就是張易束發,頭上兩個鬏攏到頭頂,紮成一束,然後家主親自把兩盤竹簡交給張易,這是張家的傳家寶《素書》和《六韜》,每卷上都有家族銘文,以後就是張易的傳家經文,原版可以拿著傳世的。
隨後,家主把張易領進書房,親自給張易開課,也就是把兩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這些都是儀式,表示張易得到家主親傳。這麽簡單,是因為家主知道張易已經熟讀這兩本書。
開課結束後,家主問張易:“是不是就留在這裏讀書?”
張易搖頭拒絕:“我準備去會稽餘姚。”
家主詫異問:“為什麽去餘姚?”
“家母改嫁餘姚虞家,我準備去餘姚近海島嶼上安家,既能安心讀書,又能就近侍奉母親。”
“你還有爺爺的。”
“爺爺在馬跡島,安如泰山,母親卻危如積卵。”
“哦,有我不知道的隱情嗎?”
“危險不是來自虞家,而是虞家附近的句章陽明宮,裏麵有一千多劍士,平日披著道袍,卻從不修道法,背地裏還冒充海賊,劫掠錢財,虜掠婦女。”
“你懷疑他們會造反?”家主是也兵法大家,政治敏感性很高,很快體會張易話意。
“不是懷疑,是判斷他們必然造反。”
“你能做什麽?”
“在附近海島積蓄力量,在官兵圍剿他們時,潛入腹心給他們致命一擊。”
“我能幫你做些什麽?”
“推薦幾個弓馬嫻熟,熟讀兵法的將才,去海島訓練私兵,陽明宮反跡已露,我一個人訓不了很多人,到時候力量有點薄弱。”
“海島機密嗎?”
“深陷大海,能去的都是虞家的船,人也是虞家準備的莊戶,以開荒為名。”
“我二子張鍇弓馬嫻熟,熟讀兵法,常歎生不逢時,與其屈死於莊園,不如跟你去海島。”
“晚輩一定侍奉好二哥。”
“不,餘姚之事以你為主,他出了留地,就不再是留地張氏的子弟,事後,要麽回家務農,要麽自立家業,就算建功立業,也是他個人的榮光。”
這就是大家族家風,有嫡長子在,餘子就被捆住手腳,除了自謀出路,就是在家養老終身。家主不允許他們仗著功業和爵位,搶奪家主之位,一旦壞了規矩,也就丟了傳承,家族離滅亡不遠。
家主連兒子都肯送來,張易立刻問道:“張昭能跟我去嗎?”
“隻要他願意,沒什麽不可以的。”
旁支弟子建功立業,主家是極力支持的,因為張易這些旁支,隻會自立家族,不會來搶主家之位,也沒人會承認張易是張氏家主。
曆史上,許-昌是今年秋天起事的,多了皇帝喜歡向道這個變數,許-昌造反是必然的,時間卻未必準了,應該不會提前,隻會延後。拖得越久,許-昌力量越強,張易的準備也越充分,到時候官兵不堪一擊,張易還能從奇兵變成主攻,戰爭規模越大,收益越高。
家主手筆還是很大的,張鍇出征,他總共送了五十個部曲,全都是這些年學堂訓練過的旁支子弟,隨便就能充任百人將,有這五十部曲,張鍇就能控製五千大軍。
這些人缺的是真刀真槍的實戰,隻要能滅了許-昌,張氏旁支中,就多了幾十個能征慣戰之將,這同樣是家族的底蘊。張氏自從失去爵位後,即使子弟立功得爵,主家這裏也不要封號,立刻就會分出去,越是這樣低調,留地張氏越讓人敬仰,不需經過官府,張氏家主就有向朝廷舉薦賢才的權利。
餘姚送張易來的是最大貨船,空載可以裝三百人和武器給養,就指望能借到兩三百的私兵,結果隻有五十人,但是留在船上的侍衛卻沒有小看張易,因為借來的這五十人都是騎兵,連馬都帶來了,而且這幫人全身都有鎧甲。
五十人馬以及糧秣草料,把大貨船擠得滿滿的,好在現在是冬季,往南是順風,途中也沒有停留,第三天就到達大船島。
聽說張易已經借兵回歸,一天後,魏妍出現在大船島,他對張易能借到五十騎兵,非常高興,江南這裏百姓擅長舟楫,也就官文傳遞才有馬匹,騎兵真是少見。
從餘姚城到句章陽明宮幾十裏,都是平緩地段,真有騎兵突襲助陣,那些道士劍客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等張易介紹騎兵身份後,魏妍直接呆住了,想不到借來的人,居然全是張氏旁支子弟,還是家主嫡次子領銜,張氏兵書傳家,張易請來的根本不是騎兵,而是將領,足足五十個將領,輕鬆就能拉起五千士卒的隊伍。
虞家雖然家大業大,就算把所有適齡男丁算上,也不足五千人,當然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跟張易去打仗。
“這,這麽多人,哪有那麽多私兵給他們訓練?”
“現在當然沒有,都是年輕人,都沒有經過戰陣,每人配十人,保護他們周全就行,能不能訓好這十個人,就看他們能耐了。”
“大戰一起,十個人能護得他們周全?”
“猛將起於行伍,沒有磨難,怎麽成長?”
“那好,算上行船護衛,虞家拿出五百護衛還是沒有問題的。”
“抽調二十悍卒給我就行,他們要訓練的,是莊戶家十八到二十三的年輕人。其他十五到十八的,全部召集好,交給我來訓練,作為後備。”
“送你去江北的三十護衛,就是虞家最能打的護衛。”
張易不僅有些失望,跟著去江北的,能力還比不上從馬跡島跟來的六人,更不要說和祖茂比。
不過想想也是,馬跡張家雖然勢力財富比不上虞家,卻是兵法熏陶出來的,家裏護衛都是根據悍卒訓練的,上了戰場自動變成戰鬥陣型,而虞家訓練的卻是護衛,練習的是單打獨鬥,也許武藝不錯,真要直接拉上戰場,很難指揮。
張易不需要這些侍衛,因為他們已經成型了,帶著反而會添亂。
曆史上陽明宮造反,距今還有十個月,一幫年輕小子訓練十個月,就算武器精良,直接對陣千把道士劍客,還是吃力的。
不過許昌是造反,肯定會裹協信徒,隨便就能弄到萬人,人一多也就變成一盤散沙。
張易機會也就來了,因為造反肯定作亂,受其兵峰荼毒的百姓至少十倍,害怕受其荼毒的百姓就更多,張易很容易就能蠱惑到民眾中的青壯,召集他們來保護家園,這樣雙方都是萬人以上的部隊。
人上一萬,個人武勇的作用變輕了,張楷帶來的五十將領,能發揮的作用將成倍增加。有五百訓練一年的兵做骨幹,很容易就能把萬名百姓捏合成整體,以正規軍對許昌的亂兵,最多兩年就能徹底剿滅。
張易去江北這段時間,虞家上下已經統一了思想,老家主直接授權給魏妍,她發布的命令,家族必須嚴格執行,事關生死存亡,留地張家子孫願意幫忙,對虞家來說是天降救星。
既然有母子關係,由張易來協調,當然是最方便,也是值得信任的。老家主發令,家族人員船隻調派,物資轉移並沒有產生什麽紛爭。
張易回來後,執行的就是最重要環節,招募年輕人去海島開荒。
張易隻招年輕人,對外宣傳是因為島上環境惡劣,經常下雨,年輕人身體好,不容易生病。江南這裏風濕病很常見,常年勞作在田裏的人,每到陰雨天氣,關節就會疼痛。
虞家的解釋合情合理,歲數大的莊戶隻能感歎時運不濟,他們都想去,是因為開墾後,虞家會提供農具和種子,十年內收成隻繳納三成,十年後土地歸虞家,莊戶去留隨意。
這是很優惠的條件,年輕人隻需勞作三年,就能賺到老婆本,有十年積蓄,完全有能力自行開荒,興旺家族。
餘姚這裏商船多,水手出門有的甚至半年才回家,每次帶回家的錢糧都能讓田裏勞作的莊戶眼饞,因此年輕人對於外出務工,並沒有多少抵觸。
招募條件一出,不僅虞家莊戶踴躍報名,不少家有田產的人也把兒子送過來,隨後,魏妍再用未婚的杠子篩選掉一半,剩下基本都是小於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就這還有一千多人。
小道消息已經放出,真正招人開荒的是張易,是虞家家母在前夫家生的孩子,因為父親早亡,寧願把家遷到海島上,一邊耕作一邊讀書,就近侍奉母親。
這個小道消息被散布得滿城皆知,引起的議論眾說不一。
“母親改嫁依然是母親,這孩子就近侍奉是大孝。”
“確實是大孝,他隻是把家搬到母親不遠處,卻不是投奔母親新家,也不違本家孝道。”
“孝肯定是孝,聽說是讀書人,我覺得他不懂田裏產出,才這麽大方的。除去種子農具人力,他其實所得不足二成,對半利潤都不到,這點利潤,花費這麽大,幹什麽賺不到?”
“也是,真要是虞家這種生意精,怎麽會隻收三成,還十年不變。”
“還是孝心原因,他如果對莊戶太狠,就算他對母親再孝,誰說他好?人家需要引起轟動,再有貴人舉薦為孝廉,然後就去當官了,哪裏在乎這點利潤,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別忘了人家是讀書人,腦子要比你們多轉幾圈的。”
“原來如此,真要因為這個當上官,貼錢也幹啊。”
“有個消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聽說他還會教家裏莊戶讀書。”
“讀書?怎麽可能?”
“我也覺得不可能,才不太信的,但聽你們這麽一分析,又讓我有點相信。”
“我還是不太信,真要能跟著讀書,我貼錢都幫他幹。”
“你太老了,你兒子又太小,沒機會了。”
“我兒子跟著我在田裏幹了幾年了,什麽都會幹,憑什麽沒機會?”
……
隨後,家主把張易領進書房,親自給張易開課,也就是把兩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這些都是儀式,表示張易得到家主親傳。這麽簡單,是因為家主知道張易已經熟讀這兩本書。
開課結束後,家主問張易:“是不是就留在這裏讀書?”
張易搖頭拒絕:“我準備去會稽餘姚。”
家主詫異問:“為什麽去餘姚?”
“家母改嫁餘姚虞家,我準備去餘姚近海島嶼上安家,既能安心讀書,又能就近侍奉母親。”
“你還有爺爺的。”
“爺爺在馬跡島,安如泰山,母親卻危如積卵。”
“哦,有我不知道的隱情嗎?”
“危險不是來自虞家,而是虞家附近的句章陽明宮,裏麵有一千多劍士,平日披著道袍,卻從不修道法,背地裏還冒充海賊,劫掠錢財,虜掠婦女。”
“你懷疑他們會造反?”家主是也兵法大家,政治敏感性很高,很快體會張易話意。
“不是懷疑,是判斷他們必然造反。”
“你能做什麽?”
“在附近海島積蓄力量,在官兵圍剿他們時,潛入腹心給他們致命一擊。”
“我能幫你做些什麽?”
“推薦幾個弓馬嫻熟,熟讀兵法的將才,去海島訓練私兵,陽明宮反跡已露,我一個人訓不了很多人,到時候力量有點薄弱。”
“海島機密嗎?”
“深陷大海,能去的都是虞家的船,人也是虞家準備的莊戶,以開荒為名。”
“我二子張鍇弓馬嫻熟,熟讀兵法,常歎生不逢時,與其屈死於莊園,不如跟你去海島。”
“晚輩一定侍奉好二哥。”
“不,餘姚之事以你為主,他出了留地,就不再是留地張氏的子弟,事後,要麽回家務農,要麽自立家業,就算建功立業,也是他個人的榮光。”
這就是大家族家風,有嫡長子在,餘子就被捆住手腳,除了自謀出路,就是在家養老終身。家主不允許他們仗著功業和爵位,搶奪家主之位,一旦壞了規矩,也就丟了傳承,家族離滅亡不遠。
家主連兒子都肯送來,張易立刻問道:“張昭能跟我去嗎?”
“隻要他願意,沒什麽不可以的。”
旁支弟子建功立業,主家是極力支持的,因為張易這些旁支,隻會自立家族,不會來搶主家之位,也沒人會承認張易是張氏家主。
曆史上,許-昌是今年秋天起事的,多了皇帝喜歡向道這個變數,許-昌造反是必然的,時間卻未必準了,應該不會提前,隻會延後。拖得越久,許-昌力量越強,張易的準備也越充分,到時候官兵不堪一擊,張易還能從奇兵變成主攻,戰爭規模越大,收益越高。
家主手筆還是很大的,張鍇出征,他總共送了五十個部曲,全都是這些年學堂訓練過的旁支子弟,隨便就能充任百人將,有這五十部曲,張鍇就能控製五千大軍。
這些人缺的是真刀真槍的實戰,隻要能滅了許-昌,張氏旁支中,就多了幾十個能征慣戰之將,這同樣是家族的底蘊。張氏自從失去爵位後,即使子弟立功得爵,主家這裏也不要封號,立刻就會分出去,越是這樣低調,留地張氏越讓人敬仰,不需經過官府,張氏家主就有向朝廷舉薦賢才的權利。
餘姚送張易來的是最大貨船,空載可以裝三百人和武器給養,就指望能借到兩三百的私兵,結果隻有五十人,但是留在船上的侍衛卻沒有小看張易,因為借來的這五十人都是騎兵,連馬都帶來了,而且這幫人全身都有鎧甲。
五十人馬以及糧秣草料,把大貨船擠得滿滿的,好在現在是冬季,往南是順風,途中也沒有停留,第三天就到達大船島。
聽說張易已經借兵回歸,一天後,魏妍出現在大船島,他對張易能借到五十騎兵,非常高興,江南這裏百姓擅長舟楫,也就官文傳遞才有馬匹,騎兵真是少見。
從餘姚城到句章陽明宮幾十裏,都是平緩地段,真有騎兵突襲助陣,那些道士劍客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等張易介紹騎兵身份後,魏妍直接呆住了,想不到借來的人,居然全是張氏旁支子弟,還是家主嫡次子領銜,張氏兵書傳家,張易請來的根本不是騎兵,而是將領,足足五十個將領,輕鬆就能拉起五千士卒的隊伍。
虞家雖然家大業大,就算把所有適齡男丁算上,也不足五千人,當然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跟張易去打仗。
“這,這麽多人,哪有那麽多私兵給他們訓練?”
“現在當然沒有,都是年輕人,都沒有經過戰陣,每人配十人,保護他們周全就行,能不能訓好這十個人,就看他們能耐了。”
“大戰一起,十個人能護得他們周全?”
“猛將起於行伍,沒有磨難,怎麽成長?”
“那好,算上行船護衛,虞家拿出五百護衛還是沒有問題的。”
“抽調二十悍卒給我就行,他們要訓練的,是莊戶家十八到二十三的年輕人。其他十五到十八的,全部召集好,交給我來訓練,作為後備。”
“送你去江北的三十護衛,就是虞家最能打的護衛。”
張易不僅有些失望,跟著去江北的,能力還比不上從馬跡島跟來的六人,更不要說和祖茂比。
不過想想也是,馬跡張家雖然勢力財富比不上虞家,卻是兵法熏陶出來的,家裏護衛都是根據悍卒訓練的,上了戰場自動變成戰鬥陣型,而虞家訓練的卻是護衛,練習的是單打獨鬥,也許武藝不錯,真要直接拉上戰場,很難指揮。
張易不需要這些侍衛,因為他們已經成型了,帶著反而會添亂。
曆史上陽明宮造反,距今還有十個月,一幫年輕小子訓練十個月,就算武器精良,直接對陣千把道士劍客,還是吃力的。
不過許昌是造反,肯定會裹協信徒,隨便就能弄到萬人,人一多也就變成一盤散沙。
張易機會也就來了,因為造反肯定作亂,受其兵峰荼毒的百姓至少十倍,害怕受其荼毒的百姓就更多,張易很容易就能蠱惑到民眾中的青壯,召集他們來保護家園,這樣雙方都是萬人以上的部隊。
人上一萬,個人武勇的作用變輕了,張楷帶來的五十將領,能發揮的作用將成倍增加。有五百訓練一年的兵做骨幹,很容易就能把萬名百姓捏合成整體,以正規軍對許昌的亂兵,最多兩年就能徹底剿滅。
張易去江北這段時間,虞家上下已經統一了思想,老家主直接授權給魏妍,她發布的命令,家族必須嚴格執行,事關生死存亡,留地張家子孫願意幫忙,對虞家來說是天降救星。
既然有母子關係,由張易來協調,當然是最方便,也是值得信任的。老家主發令,家族人員船隻調派,物資轉移並沒有產生什麽紛爭。
張易回來後,執行的就是最重要環節,招募年輕人去海島開荒。
張易隻招年輕人,對外宣傳是因為島上環境惡劣,經常下雨,年輕人身體好,不容易生病。江南這裏風濕病很常見,常年勞作在田裏的人,每到陰雨天氣,關節就會疼痛。
虞家的解釋合情合理,歲數大的莊戶隻能感歎時運不濟,他們都想去,是因為開墾後,虞家會提供農具和種子,十年內收成隻繳納三成,十年後土地歸虞家,莊戶去留隨意。
這是很優惠的條件,年輕人隻需勞作三年,就能賺到老婆本,有十年積蓄,完全有能力自行開荒,興旺家族。
餘姚這裏商船多,水手出門有的甚至半年才回家,每次帶回家的錢糧都能讓田裏勞作的莊戶眼饞,因此年輕人對於外出務工,並沒有多少抵觸。
招募條件一出,不僅虞家莊戶踴躍報名,不少家有田產的人也把兒子送過來,隨後,魏妍再用未婚的杠子篩選掉一半,剩下基本都是小於二十二歲的年輕人,就這還有一千多人。
小道消息已經放出,真正招人開荒的是張易,是虞家家母在前夫家生的孩子,因為父親早亡,寧願把家遷到海島上,一邊耕作一邊讀書,就近侍奉母親。
這個小道消息被散布得滿城皆知,引起的議論眾說不一。
“母親改嫁依然是母親,這孩子就近侍奉是大孝。”
“確實是大孝,他隻是把家搬到母親不遠處,卻不是投奔母親新家,也不違本家孝道。”
“孝肯定是孝,聽說是讀書人,我覺得他不懂田裏產出,才這麽大方的。除去種子農具人力,他其實所得不足二成,對半利潤都不到,這點利潤,花費這麽大,幹什麽賺不到?”
“也是,真要是虞家這種生意精,怎麽會隻收三成,還十年不變。”
“還是孝心原因,他如果對莊戶太狠,就算他對母親再孝,誰說他好?人家需要引起轟動,再有貴人舉薦為孝廉,然後就去當官了,哪裏在乎這點利潤,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人,別忘了人家是讀書人,腦子要比你們多轉幾圈的。”
“原來如此,真要因為這個當上官,貼錢也幹啊。”
“有個消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聽說他還會教家裏莊戶讀書。”
“讀書?怎麽可能?”
“我也覺得不可能,才不太信的,但聽你們這麽一分析,又讓我有點相信。”
“我還是不太信,真要能跟著讀書,我貼錢都幫他幹。”
“你太老了,你兒子又太小,沒機會了。”
“我兒子跟著我在田裏幹了幾年了,什麽都會幹,憑什麽沒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