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同姓張,張紘卻不是留地張氏族人,和張易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張易知道張紘有大才,連陳琳都說自己在張紘麵前是小巫見大巫,而且張紘性格不錯,曆史上和張昭合稱江東二張,是孫權最為敬重的兩個文官,能搶先下手把張竑弄來,送他郡守之位才顯得有誠意。
唯一障礙是張紘目前隻有四百石,級別不夠,張易當然知道這一點,因此說完後,就不再多說,意思是你們看著辦。
這種事情在朝中其實很常見,宦官五候任用家族子弟時,都是連續升遷,很快就到了級別,現在中常侍安插自己人,同樣這麽幹,如果世家不能幫張紘送到會稽郡守位置,那就是不誠心幫忙。
張易休息兩天後,再去上班時,袁術等著宮城門口,笑著對張易說:“聽說子綱被大司農看中,遷為大司農部丞,改天叫上他,一起聚聚。”
張易知道事情已經解決,張紘是四百石散官,直接跳到大司農部丞,是六百石實權職務,力度已經到極限,後麵再升遷一次,就能跳到千石,因為會稽是邊陲小郡,隻要太守讓位,張紘就能再進一步,直接空降為太守。
他們已經查到張紘和張易沒有關係,也沒有來往,讓張易帶張紘去和他們一起聚聚,就是讓張紘知道,是張易請袁術他們幫忙的,至於大司農看中,不過是虛話。
“是得找他慶賀慶賀,等我找到大司農大門,再定日期。”
說話間,張易已經進了宮城,袁術隻能止步,虎賁不進宮城,裏麵是羽林的轄區,因為質帝不喜帶刀侍衛接近,他們都隻能在幾處路口巡邏值守,宮門口站崗的都是太監。
張易這個新羽林郎沒有搭檔,到了內宮門口,帶著刀杵在兩個守門宦官邊上,顯得很特別。不一會就有個大宦官從內宮裏出來,揮揮手,守門宦官立刻後退,繞進宮門後就不見了。
這大宦官代替兩人位置,和張易並行站著,嘴裏輕輕說:“他們舉遷張竑大司農部丞,六百石,被曹公直接改為衛尉丞,千石,今天朝會就會下旨。曹公說會稽的事情,謝了。”
世家和宦官之間爭權奪利,卻不是生死仇家,互相之間更多的是交換和妥協,不會鬧得不可開交,否則皇帝又會換人了。
知道張竑是張易舉薦的,曹節立刻出手,讓張竑一步到位,成了衛尉丞。至於提到會稽的事情,是說曹節用這個官位,謝張易幫他幹掉許昌,從此兩不相欠,以後再要幫忙,得要付錢才行。
曹節和張易不是一路人,因為許昌造反,通力合作過,平東軍滅了許昌後,已經是東麵最大武裝力量,張易因為沒有敘功,明麵上沒有好處,現在職位低,而且剛來,不便提拔,曹節不知道張易要送張竑為會稽太守,急於還清人情債,見到張易要推薦張竑,立刻送上衛尉丞的位置,履曆上有大司農丞過渡一下,級別也就夠了,相當於踩了一腳。
曆史上的東漢,虎賁和羽林由光祿勳掌管的,衛尉掌管皇宮近衛,因為質帝不希望貼身的是護衛,就把虎賁放在宮城外,羽林在宮城內,取消守宮衛士,卻讓衛尉掌管虎賁羽林,因為他不理朝政,光祿勳的智囊團就是擺設,變成候補散官集中營。
宮城是雙方勢力交界區,張竑成了衛尉副手,位高權重,不僅讓張竑離開世家勢力範圍,還讓張竑到了張易身邊,為張易提供便利。
“替我謝過曹公,也謝謝公公傳話。”張易點點頭,輕聲對他說。
“咱家不用客氣,咱家張讓,祖籍潁川,咱家是自己人,咱家同輩。”
“哦,族兄,甲胄在身,不便施禮。”
“咱家不用客氣,咱家丟了祖宗的臉,不對人說咱家是潁川的。”
潁川張氏累世相韓,是老貴族世家,張讓淨身入宮,做到十常侍後,也就在張易這個本家麵前,會覺得丟祖宗的臉,其他人誰敢看不起他。
“族兄有心了,張易記在心裏。”張讓特意來通消息,主要還是來結交張易的,而且提出兩人暗暗接交就可。
張易學曆史的,當然知道張讓是潁川的,卻沒有想到自己會穿越過來,還能混進留候世家。兩個張氏四百年前是一家,隻要能序上家譜,就是本家。偏偏都是老貴族,家譜齊全,竟被張讓算出兩人是同輩。
張讓爵位是候,和張易認族兄弟是折節下交,看中的是張易潛力,皇上最看重的侍衛,以後逃不掉衛尉的職務,張讓等人的安全,就得靠張易守護了。
見到張易有心,張讓不再多說,轉身就進了宮門。
皇帝也快上朝了,也就守門的兩個小太監知道張讓來找過張易,他們當然不敢亂嚼舌頭。
張易覺得自己真是主角光環,皇帝親近,世家接納,最大宦官曹節幫了自己大忙後,剛說兩不相欠,宦官張讓就來暗中序上兄弟,進京剛三天,就開了個好頭。
朝會時,皇帝果然下旨,調張竑任衛尉丞。
曹節把聖旨讀完,朝堂上就變得很嘈雜,都是大臣在小聲議論,隨後張易就聽到,朝會上開始討論兗-州蝗災的事情,沒有人對張竑連跳五級提出異議。
朝堂上都是老狐狸,事情反常必有妖,不搞清楚狀況,當然不能亂說話。
傍晚,張易從乾坤宮,送皇帝至內宮門口,自己出宮城時,被一名帶隊巡查的將官碰上,然後他走到張易邊上,輕聲說:“張竑謝過天和。”
他是舉茂才的太學生,混了三年太學後,被塞進光祿勳,每天替主官寫寫官樣文章,他原本覺得無聊,還想辭官回家的,結果忽然被提拔為衛尉丞。
這可是九卿的副手,因為掌管宮城守衛,位高權重,除了幾個極品大官,其他上朝的官員在他麵前都要規規矩矩的,否則就是殿前失儀。
不需要他打聽,就有人告訴張竑,是誰幫忙的。
其他人可以不管,必須要謝張易。
張竑知道張易肯出籌碼幫他,必有所求,才主動來等張易。
他是上官,張易一點沒有小兵見大將的態度,一邊往外走,一邊輕聲說:“我想請你去當會稽郡守,就請人幫了個忙,年後去不去會稽,你自己決定。”
“去。”沒有任何猶豫,也沒有任何廢話,張竑就應承下來。
他雖然是上官,對張易的態度,卻不敢有任何不悅,因為張易能把他弄上去,就能把他扯下來。
而且聽了張易的話,張竑才知道,衛尉丞隻是過渡,一千石還不是自己終點,會稽郡是邊陲,郡守兩千石,可以軍政一把抓,完全是土皇帝。當然,平東軍還在會稽,土皇帝是不可能的,能維持好平東軍後方,就是大功一件。
光祿勳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的地方,裏麵各種背景的官員都有,消息非常靈通,會稽郡什麽情況,張竑知道得很清楚,因為稅收都供應給平東軍,太守是沒有軍權的,有屯田軍司馬在,太守甚至都沒有權,但是,張易特意把他弄過去,不可能白送他一場大富貴,肯定是讓他用心做事的,張竑不反感做事,也有信心做好,太守任滿回京後,至少九卿。
衛尉丞看起來威風,和太守卻沒法比,想要從衛尉丞升上九卿,也許一輩子都上不去,尤其是他這種火箭式提拔過的,不等資曆耗滿,不會再上一步,一著不慎,跌下來卻很容易。
聽張竑答應得爽快,張易才轉身,對著他行了軍禮,然後就轉身離去。
張竑通過考察了,那麽就是自己人,上官的顏麵得給他撐住。
出了這麽大變故,袁術當然要守著張易,也不提去密談了,見麵就對張易說:“你殺了許昌,曹節也出手了,你得叮囑張竑,屁股不要坐歪了。”
“不會,我要的是會稽太守,送了張竑一程,曹節和我已經兩清了。”
張易這麽一說,袁術就放心了,立刻邀請張易:“走吧,去我家坐坐,就我們倆,好好喝一杯。”
剛找人辦了事情,不能翻臉不認賬,張易讓張睿回家,隻帶著張文去了袁府。
進門前恰好碰到袁基回府,袁術立刻帶著張易在路邊避讓,結果袁基見到張易後,下了牛車,直接走過來,笑著打招呼:“早聞天和大才,一直想拜訪,隻是會稽遙遠,徒歎奈何,前兩天舍弟說起,新來羽林郎張易,就是著《弟子規》的天和,我還不相信,白白把馬車輸給他,你的字取得真早啊。”
“年少無知時,恣狂放任,取表字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哈哈,童年趣事,貽笑大方了。”
“非也,不取表字,誰會承認天和大才?他們眼睛都是長在這裏的。”說完,點點自己腦後。
袁基身長俊朗,溫文爾雅,人很風趣,說話很有道理。
張易文章傳世,如果沒有表字天和,別人會對作者產生疑慮。因為沒有表字的人,要麽是下等人,要麽是孩童,都不是他們應該敬仰的,也就不會重視。
張氏送《千字文》出去時,隻說自己子弟所做,並沒有透露張易年齡,現在袁基沒有笑話張易取巧,卻說讀者沒有慧眼,因為《千字文》確實是奇文。
唯一障礙是張紘目前隻有四百石,級別不夠,張易當然知道這一點,因此說完後,就不再多說,意思是你們看著辦。
這種事情在朝中其實很常見,宦官五候任用家族子弟時,都是連續升遷,很快就到了級別,現在中常侍安插自己人,同樣這麽幹,如果世家不能幫張紘送到會稽郡守位置,那就是不誠心幫忙。
張易休息兩天後,再去上班時,袁術等著宮城門口,笑著對張易說:“聽說子綱被大司農看中,遷為大司農部丞,改天叫上他,一起聚聚。”
張易知道事情已經解決,張紘是四百石散官,直接跳到大司農部丞,是六百石實權職務,力度已經到極限,後麵再升遷一次,就能跳到千石,因為會稽是邊陲小郡,隻要太守讓位,張紘就能再進一步,直接空降為太守。
他們已經查到張紘和張易沒有關係,也沒有來往,讓張易帶張紘去和他們一起聚聚,就是讓張紘知道,是張易請袁術他們幫忙的,至於大司農看中,不過是虛話。
“是得找他慶賀慶賀,等我找到大司農大門,再定日期。”
說話間,張易已經進了宮城,袁術隻能止步,虎賁不進宮城,裏麵是羽林的轄區,因為質帝不喜帶刀侍衛接近,他們都隻能在幾處路口巡邏值守,宮門口站崗的都是太監。
張易這個新羽林郎沒有搭檔,到了內宮門口,帶著刀杵在兩個守門宦官邊上,顯得很特別。不一會就有個大宦官從內宮裏出來,揮揮手,守門宦官立刻後退,繞進宮門後就不見了。
這大宦官代替兩人位置,和張易並行站著,嘴裏輕輕說:“他們舉遷張竑大司農部丞,六百石,被曹公直接改為衛尉丞,千石,今天朝會就會下旨。曹公說會稽的事情,謝了。”
世家和宦官之間爭權奪利,卻不是生死仇家,互相之間更多的是交換和妥協,不會鬧得不可開交,否則皇帝又會換人了。
知道張竑是張易舉薦的,曹節立刻出手,讓張竑一步到位,成了衛尉丞。至於提到會稽的事情,是說曹節用這個官位,謝張易幫他幹掉許昌,從此兩不相欠,以後再要幫忙,得要付錢才行。
曹節和張易不是一路人,因為許昌造反,通力合作過,平東軍滅了許昌後,已經是東麵最大武裝力量,張易因為沒有敘功,明麵上沒有好處,現在職位低,而且剛來,不便提拔,曹節不知道張易要送張竑為會稽太守,急於還清人情債,見到張易要推薦張竑,立刻送上衛尉丞的位置,履曆上有大司農丞過渡一下,級別也就夠了,相當於踩了一腳。
曆史上的東漢,虎賁和羽林由光祿勳掌管的,衛尉掌管皇宮近衛,因為質帝不希望貼身的是護衛,就把虎賁放在宮城外,羽林在宮城內,取消守宮衛士,卻讓衛尉掌管虎賁羽林,因為他不理朝政,光祿勳的智囊團就是擺設,變成候補散官集中營。
宮城是雙方勢力交界區,張竑成了衛尉副手,位高權重,不僅讓張竑離開世家勢力範圍,還讓張竑到了張易身邊,為張易提供便利。
“替我謝過曹公,也謝謝公公傳話。”張易點點頭,輕聲對他說。
“咱家不用客氣,咱家張讓,祖籍潁川,咱家是自己人,咱家同輩。”
“哦,族兄,甲胄在身,不便施禮。”
“咱家不用客氣,咱家丟了祖宗的臉,不對人說咱家是潁川的。”
潁川張氏累世相韓,是老貴族世家,張讓淨身入宮,做到十常侍後,也就在張易這個本家麵前,會覺得丟祖宗的臉,其他人誰敢看不起他。
“族兄有心了,張易記在心裏。”張讓特意來通消息,主要還是來結交張易的,而且提出兩人暗暗接交就可。
張易學曆史的,當然知道張讓是潁川的,卻沒有想到自己會穿越過來,還能混進留候世家。兩個張氏四百年前是一家,隻要能序上家譜,就是本家。偏偏都是老貴族,家譜齊全,竟被張讓算出兩人是同輩。
張讓爵位是候,和張易認族兄弟是折節下交,看中的是張易潛力,皇上最看重的侍衛,以後逃不掉衛尉的職務,張讓等人的安全,就得靠張易守護了。
見到張易有心,張讓不再多說,轉身就進了宮門。
皇帝也快上朝了,也就守門的兩個小太監知道張讓來找過張易,他們當然不敢亂嚼舌頭。
張易覺得自己真是主角光環,皇帝親近,世家接納,最大宦官曹節幫了自己大忙後,剛說兩不相欠,宦官張讓就來暗中序上兄弟,進京剛三天,就開了個好頭。
朝會時,皇帝果然下旨,調張竑任衛尉丞。
曹節把聖旨讀完,朝堂上就變得很嘈雜,都是大臣在小聲議論,隨後張易就聽到,朝會上開始討論兗-州蝗災的事情,沒有人對張竑連跳五級提出異議。
朝堂上都是老狐狸,事情反常必有妖,不搞清楚狀況,當然不能亂說話。
傍晚,張易從乾坤宮,送皇帝至內宮門口,自己出宮城時,被一名帶隊巡查的將官碰上,然後他走到張易邊上,輕聲說:“張竑謝過天和。”
他是舉茂才的太學生,混了三年太學後,被塞進光祿勳,每天替主官寫寫官樣文章,他原本覺得無聊,還想辭官回家的,結果忽然被提拔為衛尉丞。
這可是九卿的副手,因為掌管宮城守衛,位高權重,除了幾個極品大官,其他上朝的官員在他麵前都要規規矩矩的,否則就是殿前失儀。
不需要他打聽,就有人告訴張竑,是誰幫忙的。
其他人可以不管,必須要謝張易。
張竑知道張易肯出籌碼幫他,必有所求,才主動來等張易。
他是上官,張易一點沒有小兵見大將的態度,一邊往外走,一邊輕聲說:“我想請你去當會稽郡守,就請人幫了個忙,年後去不去會稽,你自己決定。”
“去。”沒有任何猶豫,也沒有任何廢話,張竑就應承下來。
他雖然是上官,對張易的態度,卻不敢有任何不悅,因為張易能把他弄上去,就能把他扯下來。
而且聽了張易的話,張竑才知道,衛尉丞隻是過渡,一千石還不是自己終點,會稽郡是邊陲,郡守兩千石,可以軍政一把抓,完全是土皇帝。當然,平東軍還在會稽,土皇帝是不可能的,能維持好平東軍後方,就是大功一件。
光祿勳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的地方,裏麵各種背景的官員都有,消息非常靈通,會稽郡什麽情況,張竑知道得很清楚,因為稅收都供應給平東軍,太守是沒有軍權的,有屯田軍司馬在,太守甚至都沒有權,但是,張易特意把他弄過去,不可能白送他一場大富貴,肯定是讓他用心做事的,張竑不反感做事,也有信心做好,太守任滿回京後,至少九卿。
衛尉丞看起來威風,和太守卻沒法比,想要從衛尉丞升上九卿,也許一輩子都上不去,尤其是他這種火箭式提拔過的,不等資曆耗滿,不會再上一步,一著不慎,跌下來卻很容易。
聽張竑答應得爽快,張易才轉身,對著他行了軍禮,然後就轉身離去。
張竑通過考察了,那麽就是自己人,上官的顏麵得給他撐住。
出了這麽大變故,袁術當然要守著張易,也不提去密談了,見麵就對張易說:“你殺了許昌,曹節也出手了,你得叮囑張竑,屁股不要坐歪了。”
“不會,我要的是會稽太守,送了張竑一程,曹節和我已經兩清了。”
張易這麽一說,袁術就放心了,立刻邀請張易:“走吧,去我家坐坐,就我們倆,好好喝一杯。”
剛找人辦了事情,不能翻臉不認賬,張易讓張睿回家,隻帶著張文去了袁府。
進門前恰好碰到袁基回府,袁術立刻帶著張易在路邊避讓,結果袁基見到張易後,下了牛車,直接走過來,笑著打招呼:“早聞天和大才,一直想拜訪,隻是會稽遙遠,徒歎奈何,前兩天舍弟說起,新來羽林郎張易,就是著《弟子規》的天和,我還不相信,白白把馬車輸給他,你的字取得真早啊。”
“年少無知時,恣狂放任,取表字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哈哈,童年趣事,貽笑大方了。”
“非也,不取表字,誰會承認天和大才?他們眼睛都是長在這裏的。”說完,點點自己腦後。
袁基身長俊朗,溫文爾雅,人很風趣,說話很有道理。
張易文章傳世,如果沒有表字天和,別人會對作者產生疑慮。因為沒有表字的人,要麽是下等人,要麽是孩童,都不是他們應該敬仰的,也就不會重視。
張氏送《千字文》出去時,隻說自己子弟所做,並沒有透露張易年齡,現在袁基沒有笑話張易取巧,卻說讀者沒有慧眼,因為《千字文》確實是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