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博學院大樓,最高層是蔡邕的辦公室,在隔壁經學院的樓上,是荀爽的辦公室。
張易留老蔡繼續震驚,拉著荀爽悄無聲息走了,剛震驚了老蔡頭,張易還要去震一震老荀爽。
荀爽是博學院副院長,兼經學院的山長,荀爽辦公室麵積和蔡邕的一樣大,布置卻是另外一種模樣。
荀爽研究經學,張易覺得他有點走偏,當然比後世鑽研八股的讀書人要好得多。張易要在經學院裏重開學風,以君子六藝五德為標準,就得先讓荀爽接受,通過他來推廣,相對更能被士族接受。
荀爽辦公室裏,是用各種木牌裝修的,上麵是匠人陰刻的畫卷,內容就是六藝五德,還配上插圖和講解。
隻要進荀爽辦公室看看,就能清楚明白讀書人應該什麽樣子。
這些內容荀爽當然都知道,可他還是細細看了每一塊木版畫。
良久,才轉身對著張易一拜:“天和胸襟開闊,雅量高致,爽願替主公培養真正讀書人。”
“哈哈,張某是兵家,隻是眼界深遠,思慮周全罷了。”
取得荀爽支持後,再讓典韋把老蔡請過來,商討一陣後,把經學院一分為二,包含經學院和法學院。經學院的教育課程為五禮,六樂,五射,五禦,六書,九數。法學院主要學習《韓非子》,《商君書》和《漢律》。
博學院大樓裏,是揚州郡縣官員和學業有成的士子再進修的地方,教學目的就是拓寬眼界,《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和《鬼穀子》是主修課本,這些都不是儒家推崇的讀物,蔡邕是大漢最博學的學者,卻不是儒家,因此博學院由他當山長,才能博采眾長。
博學院學子的五德標準是後世流傳的仁義禮智信,不是儒家推崇的溫良恭儉讓。
三人統一思想後,博學院需要聘請哪些老師,教哪些課程,自然由他們兩人負責,張易去忙著替教授和學子定製課本,日常服裝,以及各種教學器材。
博學院是張易的規劃,課本和教學器材乃是重中之重,張易寧願把自己的想法弄出來,再讓別人去改進,也不願假他人手弄出四不像,自己再去修改。
按照張易的提議,蔡荀兩位院長規定,博學院分三種學製,經學院和法學院主要是招收束發少年,培養至冠禮,五年學製。還有一種是研究型學子,在博學院學滿五年後,繼續留校,深入研究某種學問,研究學問同時,可以兼任博學院老師。最後是博學院短期培訓班,學期六個月,速成某個方麵的學問。
張易把博學院的主要綱領理清楚後,就帶著部曲去洛京,名義上是押運貢品給皇帝。
張易的貢品,主要是玳瑁甲配上金銀珍珠做成的簪子,足足帶去一船,部分給皇帝賞賜宮女和上林苑的長使少使們,其他是作為禮物,送給洛京的勳貴世族。
揚州不需繳納賦稅,卻不妨礙張易進貢給皇帝,現在沿海港口水手漁民很多,捕撈到很多新奇的玩意,被大船島的工匠製作成各種精美工藝品。
張易要幫他們推銷奢侈品,當然要先送進宮廷和上林苑,等洛京和長安流行後,才會作為販賣到大漢各地。
陪著質帝練了劍法,張易才把十來箱簪子拿出來。
張易打開箱子,拿出一個精美的竹盒,取出一支閃爍著異樣光暈的珍珠玳瑁簪,遞給皇帝:“好久沒見到陛下,甚是想念,恰好有工匠弄出一些新奇玩意,就送來給陛下賞賜後宮。”
“東西不錯,朕收下了,汝大老遠來洛京,就為了送這幾箱頭飾?說吧,有什麽事情要求朕?”質帝劉纘看著滿滿一箱子竹盒,笑著對張易說。
張易打開一個邊條箱,取出一個掛軸,展開後是揚州博學院的遠景圖,來自鴻都門學的營造部吏員杜絕所畫。
“去揚州一年多,建了一座學院,旨在培養真正的讀書人。”
隨後張易就把揚州博學院的學製規劃完整說了一遍,最後請皇上下聖旨,給予揚州博學院畢業生正式的身份。
“微臣培訓人才,是希望他們到地方上為大漢效力,懇請陛下賜予他們畢業為吏的身份。相比於舉孝廉,這種專門培訓的年輕學子,更適合郡縣吏員職位,在職任上表現優異者,還可以通過舉茂才,提拔為官員。”
這是打斷士族壟斷讀書的舉措,質帝一聽就喜歡:“愛卿博學院畢業,可叫學士,年俸兩百石。”這是最低級官員待遇了,和太學生平齊。
張易立刻說:“學士還是從縣令屬官做起,最初還是一百石吧,任職一年後,同級考評優秀者,升為兩百石。”
揚州的每個縣裏,張易至少要塞進去三五十個學士,由他們輔助縣令,徹底取代當地豪強為吏的習慣。
以後揚州的郡守縣令都要從這些人中選拔出來,必須要有足夠的基數,才能真正選拔出能吏幹員。基數大了,實習生工資就不能太高,否則縣裏付不起俸祿。
主要事情辦完,張易不用陪皇帝練劍時,就去洛京拜訪勳貴世族,禮品當然是珍珠發簪之類的。留地張氏是勳貴世族,和這些人出身相同,張易來洛京,也隻會拜訪他們。
閑聊之餘,順便邀請他們家族子弟,束發後就去揚州博學院就學。
勳貴子弟長大後可以入太學讀書,但太學要冠禮後才能進,束發是十五歲,在揚州博學院學習五年後,剛好回來進太學,一點都不耽誤,因此賓主皆歡。
遷延一個多月,張易離開洛京時,不僅帶走一百六十名擂台武士和八十個束發少年,還請到韓說這個名士。
光祿勳侍中韓說是會稽人,博通五經,尤善圖緯之學。他和蔡邕友善,張易這次來洛京,拿著蔡邕的書信請他,韓說很快就辭官,直接變賣家資,攜全家人跟著張易去金陵,蔡邕推薦他當經學院副山長。
大儒盧植也想去金陵,卻被張易勸阻,他是衛尉,張易還指望他能守護好皇帝,等張易把全盤安排說給他後,盧植就推薦鄭玄給張易,並親自修書給鄭玄。
張易回程路過許昌時,碰到幾十個河東家族在這裏等船,因為朝廷下發的聖旨已經傳到這裏,這些家族立刻搶先搬到金陵。
揚州博學院不僅有大儒教授學問,學子冠禮後還能成為學士,可入郡縣為佐吏,對河東士族旁支非常有吸引力。就像留地張氏,張氏旁支家不知有多少孩子,能被推薦進京入太學的,隻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數人還得自己想辦法。
這就是張易請皇帝下旨的原因,金陵二十八區,現在才十個區有人,大多數還在紙麵上,就需要這些世族豪門的旁支庶子去買地居住,反正要分家另居,金陵顯然是很好的選擇。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張易把相同經曆的家族,特意分配在一個區內,就是讓他們自己群內進行競爭,隻有競爭才能持續挖掘他們的潛力,形成他們區的獨特特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金陵始終保持發展活力。
張易剿滅黃巾後,潁水,汝水和淮水就成了交通揚州和洛京的最便捷通道,船隻絡繹不絕,會稽的大米和絲綢通過水道送往潁川,然後再走旱路送到洛京和長安。貨船回程時,更多的是帶人去揚州,許昌城東,當年圍捕張梁的地方,現在已經旅館酒樓林立,是河東各郡南下揚州的聚集點。
揚州博學院開始招生,整個金陵就變成學區,如果不是張易控製地皮價位,這些搬遷揚州的小家族,到了金陵也住不起。
張易回到金陵時,揚州博學院已經錄取三百多名束發孩子,還有數千孩子滯留在金陵補習蒙學,爭取半年後再次投考。
想進揚州博學院就讀,必須經過蒙學基礎考試才行,蒙學包括《弟子規》《千字文》和《詩三百》,不能熟練背誦這三本書,無法通過考試。
因為博學院招生隻看歲數和蒙學水平,根本不管出身,不少商人家庭都會搬遷到金陵來,為的就是能讓孩子有個學士身份,擺脫商人家族的低下地位。
留在金陵建設城市的洪都門生很吃香,他們對三門蒙學都有深厚基礎,又有大把時間,在工作之餘,就會收這些孩子為弟子,賺些外快貼補家用。
才一年多時間,金陵城就已經接近二十萬人口,好在鍾山一圈的地盤足夠大,再來五十萬也能容納。
金陵的土地都留作城市用地,這麽多人吃馬嚼,糧草全靠會稽運過來,無形中就促進了揚州的工業商貿和車船業的發展。
城市人多了,弊端也有,因為金陵有專門的林業從事管理,鍾山上的樹木是不準隨意砍伐的,造成金陵城煮飯用的柴草奇缺,全靠丹陽郡商戶燒製木炭供應過來,雖然一定程度緩解了金陵柴火緊張,卻讓丹陽郡的大片山林遭受砍伐。
為了保護樹木不被砍伐,張易隻能把眼睛看向壽春,張易把鎮北將軍府定在壽春,就是因為壽春附近有大煤礦。
張易留老蔡繼續震驚,拉著荀爽悄無聲息走了,剛震驚了老蔡頭,張易還要去震一震老荀爽。
荀爽是博學院副院長,兼經學院的山長,荀爽辦公室麵積和蔡邕的一樣大,布置卻是另外一種模樣。
荀爽研究經學,張易覺得他有點走偏,當然比後世鑽研八股的讀書人要好得多。張易要在經學院裏重開學風,以君子六藝五德為標準,就得先讓荀爽接受,通過他來推廣,相對更能被士族接受。
荀爽辦公室裏,是用各種木牌裝修的,上麵是匠人陰刻的畫卷,內容就是六藝五德,還配上插圖和講解。
隻要進荀爽辦公室看看,就能清楚明白讀書人應該什麽樣子。
這些內容荀爽當然都知道,可他還是細細看了每一塊木版畫。
良久,才轉身對著張易一拜:“天和胸襟開闊,雅量高致,爽願替主公培養真正讀書人。”
“哈哈,張某是兵家,隻是眼界深遠,思慮周全罷了。”
取得荀爽支持後,再讓典韋把老蔡請過來,商討一陣後,把經學院一分為二,包含經學院和法學院。經學院的教育課程為五禮,六樂,五射,五禦,六書,九數。法學院主要學習《韓非子》,《商君書》和《漢律》。
博學院大樓裏,是揚州郡縣官員和學業有成的士子再進修的地方,教學目的就是拓寬眼界,《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和《鬼穀子》是主修課本,這些都不是儒家推崇的讀物,蔡邕是大漢最博學的學者,卻不是儒家,因此博學院由他當山長,才能博采眾長。
博學院學子的五德標準是後世流傳的仁義禮智信,不是儒家推崇的溫良恭儉讓。
三人統一思想後,博學院需要聘請哪些老師,教哪些課程,自然由他們兩人負責,張易去忙著替教授和學子定製課本,日常服裝,以及各種教學器材。
博學院是張易的規劃,課本和教學器材乃是重中之重,張易寧願把自己的想法弄出來,再讓別人去改進,也不願假他人手弄出四不像,自己再去修改。
按照張易的提議,蔡荀兩位院長規定,博學院分三種學製,經學院和法學院主要是招收束發少年,培養至冠禮,五年學製。還有一種是研究型學子,在博學院學滿五年後,繼續留校,深入研究某種學問,研究學問同時,可以兼任博學院老師。最後是博學院短期培訓班,學期六個月,速成某個方麵的學問。
張易把博學院的主要綱領理清楚後,就帶著部曲去洛京,名義上是押運貢品給皇帝。
張易的貢品,主要是玳瑁甲配上金銀珍珠做成的簪子,足足帶去一船,部分給皇帝賞賜宮女和上林苑的長使少使們,其他是作為禮物,送給洛京的勳貴世族。
揚州不需繳納賦稅,卻不妨礙張易進貢給皇帝,現在沿海港口水手漁民很多,捕撈到很多新奇的玩意,被大船島的工匠製作成各種精美工藝品。
張易要幫他們推銷奢侈品,當然要先送進宮廷和上林苑,等洛京和長安流行後,才會作為販賣到大漢各地。
陪著質帝練了劍法,張易才把十來箱簪子拿出來。
張易打開箱子,拿出一個精美的竹盒,取出一支閃爍著異樣光暈的珍珠玳瑁簪,遞給皇帝:“好久沒見到陛下,甚是想念,恰好有工匠弄出一些新奇玩意,就送來給陛下賞賜後宮。”
“東西不錯,朕收下了,汝大老遠來洛京,就為了送這幾箱頭飾?說吧,有什麽事情要求朕?”質帝劉纘看著滿滿一箱子竹盒,笑著對張易說。
張易打開一個邊條箱,取出一個掛軸,展開後是揚州博學院的遠景圖,來自鴻都門學的營造部吏員杜絕所畫。
“去揚州一年多,建了一座學院,旨在培養真正的讀書人。”
隨後張易就把揚州博學院的學製規劃完整說了一遍,最後請皇上下聖旨,給予揚州博學院畢業生正式的身份。
“微臣培訓人才,是希望他們到地方上為大漢效力,懇請陛下賜予他們畢業為吏的身份。相比於舉孝廉,這種專門培訓的年輕學子,更適合郡縣吏員職位,在職任上表現優異者,還可以通過舉茂才,提拔為官員。”
這是打斷士族壟斷讀書的舉措,質帝一聽就喜歡:“愛卿博學院畢業,可叫學士,年俸兩百石。”這是最低級官員待遇了,和太學生平齊。
張易立刻說:“學士還是從縣令屬官做起,最初還是一百石吧,任職一年後,同級考評優秀者,升為兩百石。”
揚州的每個縣裏,張易至少要塞進去三五十個學士,由他們輔助縣令,徹底取代當地豪強為吏的習慣。
以後揚州的郡守縣令都要從這些人中選拔出來,必須要有足夠的基數,才能真正選拔出能吏幹員。基數大了,實習生工資就不能太高,否則縣裏付不起俸祿。
主要事情辦完,張易不用陪皇帝練劍時,就去洛京拜訪勳貴世族,禮品當然是珍珠發簪之類的。留地張氏是勳貴世族,和這些人出身相同,張易來洛京,也隻會拜訪他們。
閑聊之餘,順便邀請他們家族子弟,束發後就去揚州博學院就學。
勳貴子弟長大後可以入太學讀書,但太學要冠禮後才能進,束發是十五歲,在揚州博學院學習五年後,剛好回來進太學,一點都不耽誤,因此賓主皆歡。
遷延一個多月,張易離開洛京時,不僅帶走一百六十名擂台武士和八十個束發少年,還請到韓說這個名士。
光祿勳侍中韓說是會稽人,博通五經,尤善圖緯之學。他和蔡邕友善,張易這次來洛京,拿著蔡邕的書信請他,韓說很快就辭官,直接變賣家資,攜全家人跟著張易去金陵,蔡邕推薦他當經學院副山長。
大儒盧植也想去金陵,卻被張易勸阻,他是衛尉,張易還指望他能守護好皇帝,等張易把全盤安排說給他後,盧植就推薦鄭玄給張易,並親自修書給鄭玄。
張易回程路過許昌時,碰到幾十個河東家族在這裏等船,因為朝廷下發的聖旨已經傳到這裏,這些家族立刻搶先搬到金陵。
揚州博學院不僅有大儒教授學問,學子冠禮後還能成為學士,可入郡縣為佐吏,對河東士族旁支非常有吸引力。就像留地張氏,張氏旁支家不知有多少孩子,能被推薦進京入太學的,隻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多數人還得自己想辦法。
這就是張易請皇帝下旨的原因,金陵二十八區,現在才十個區有人,大多數還在紙麵上,就需要這些世族豪門的旁支庶子去買地居住,反正要分家另居,金陵顯然是很好的選擇。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張易把相同經曆的家族,特意分配在一個區內,就是讓他們自己群內進行競爭,隻有競爭才能持續挖掘他們的潛力,形成他們區的獨特特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金陵始終保持發展活力。
張易剿滅黃巾後,潁水,汝水和淮水就成了交通揚州和洛京的最便捷通道,船隻絡繹不絕,會稽的大米和絲綢通過水道送往潁川,然後再走旱路送到洛京和長安。貨船回程時,更多的是帶人去揚州,許昌城東,當年圍捕張梁的地方,現在已經旅館酒樓林立,是河東各郡南下揚州的聚集點。
揚州博學院開始招生,整個金陵就變成學區,如果不是張易控製地皮價位,這些搬遷揚州的小家族,到了金陵也住不起。
張易回到金陵時,揚州博學院已經錄取三百多名束發孩子,還有數千孩子滯留在金陵補習蒙學,爭取半年後再次投考。
想進揚州博學院就讀,必須經過蒙學基礎考試才行,蒙學包括《弟子規》《千字文》和《詩三百》,不能熟練背誦這三本書,無法通過考試。
因為博學院招生隻看歲數和蒙學水平,根本不管出身,不少商人家庭都會搬遷到金陵來,為的就是能讓孩子有個學士身份,擺脫商人家族的低下地位。
留在金陵建設城市的洪都門生很吃香,他們對三門蒙學都有深厚基礎,又有大把時間,在工作之餘,就會收這些孩子為弟子,賺些外快貼補家用。
才一年多時間,金陵城就已經接近二十萬人口,好在鍾山一圈的地盤足夠大,再來五十萬也能容納。
金陵的土地都留作城市用地,這麽多人吃馬嚼,糧草全靠會稽運過來,無形中就促進了揚州的工業商貿和車船業的發展。
城市人多了,弊端也有,因為金陵有專門的林業從事管理,鍾山上的樹木是不準隨意砍伐的,造成金陵城煮飯用的柴草奇缺,全靠丹陽郡商戶燒製木炭供應過來,雖然一定程度緩解了金陵柴火緊張,卻讓丹陽郡的大片山林遭受砍伐。
為了保護樹木不被砍伐,張易隻能把眼睛看向壽春,張易把鎮北將軍府定在壽春,就是因為壽春附近有大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