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這些士兵都在屋裏納涼,衝到鼓前的戰士大多是打著赤膊,穿著短褲,到了後就緊急列隊。
等三百下鼓聲停歇,一千鐵血營士兵一個不少,都莊嚴肅穆地站在操場上,雖然沒有盔甲,手中卻都有武器,整整齊齊一戰,殺氣就已經起來。
“沒到午時,誰讓你們進屋納涼的?夏練三伏都忘了嗎?全體都有,軍姿訓練。”
張易沒廢話幾句,看在場所有人都是赤膊,也把身上衣服脫去,陪著他們一起站軍姿。
僅僅站了一會,張易就覺得頭頂像有火爐在燒烤,和戰士相比,張易頭頂上有短短一層頭發,在烈日照射下,比戰士的大光頭更熱。
既然開始站軍姿了,張易再熱也隻能忍住。
為了抵抗頭頂的炙烤,張易自然閉目修煉,也不去找靈氣了,開始用意念裹脅頭頂熱量,結果一試之下,很快就不覺得熱了。
張易感到熱量隨著真氣運轉,全部進入身體裏,就默默反複試驗,終於確認練氣確實能把頭頂熱量帶到全身。
隨後張易也不局限於頭頂,身上太陽照射處,都用意念指揮裹脅熱量,等熟悉操作後,張易居然一點不覺得熱了,隻是覺得身上暖陽陽很舒服。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張易忽然睜開眼睛,才發覺鐵血營中,已經倒掉不少,剩下的人也搖搖晃晃的,看看日頭已經偏斜,知道自己已經站了一個半時辰左右。也就強悍的鐵血營士兵,才能在烈日下堅持三個小時。
“解散,軍醫進場救治。”
張易一聲命令後,才有軍醫開始進場。
張易盤腿坐在點將台上,一邊練習剛才熟悉的技法,一邊看軍醫救人。
亂哄哄一陣後,所有人都蘇醒過來,張易才舒了一口氣,真要把鐵血營老兄弟悍卒曬死幾個,張易會心疼死。
在鐵血營用完膳食後,張易又回到點將台打坐,鐵血營士兵都出來開始訓練,因為訓練時,定時補充鹽開水,再也沒有中暑的人。
一直到太陽落山,張易才從點將台上起身,然後也沒有發覺自己身體被曬傷,相反卻覺得渾身充滿力量。這種力量充盈的感覺,讓張易知道自己突破瓶頸了。
然後連著半個月,張易都在點將台上打坐,鐵血營士兵再也沒有人敢偷懶。
半個月下來,張易進步明顯,如果再去洛京,現在的力量速度,完全可以和質帝抗衡。張易不知道算不算是找到靈氣了,隻曉得有效果,那就行了。
連著晴天之後,老天終於下雨,張易也離開鐵血營駐地,放連著訓練半個月的鐵血營休整幾天。
回到博學院後麵的院子裏,張易開始奮筆疾書,把這半個月的感悟都寫下來。
到了傍晚時間,雨過天晴,空氣特別新鮮,張易忽然聽到後花園傳來琴聲,相比於魏家聽到的嘈雜琴聲,現在的才是音樂,在這雨後的清爽空氣中,張易格外感到琴聲美妙,好像把身上每個毛孔都熨服帖了。
受琴聲影響,張易不由自主就走進後花園,然後就看到圍牆對麵的亭子中,有一女子正在彈琴,也許是覺察有人窺視,琴聲忽然高亢,然後就斷了一根弦。
張易一下子清醒過來,還沒轉身離去,亭中女子就轉頭看看張易,然後對著張易歉然一笑,就抱著琴匆匆離開了。
女子笑得很勉強,完全是努力表達歉意,才刻意笑出來的。
“這女孩有心思啊,很苦悶的樣子。”張易轉頭對典韋說。
他是來自後世,也沒有看看女孩彈琴,就覺得褻瀆的心理愧疚,完全是路人心態。
自從張易遇刺後,除了進皇宮見皇帝,典韋一直跟著張易,前一陣,張易在點將台上打坐,典韋就在點將台下練武,在家裏,連張易到後花園都跟著,總之不會遠離張易。
“蔡家丫頭大了,想男人了。”典韋隨口就說到,他雖然粗豪,卻並不傻。
“哪個蔡家?蔡質家孫女?”張易詫異地問道,蔡邕來揚州後,蔡質看洛京沒什麽機會,也搬到揚州來,他曾經當過衛尉,因此張易讓他住自己隔壁院子裏,張易以為女孩是蔡邕堂弟家的。
“隔壁是蔡質家,這是蔡邕家大丫頭昭姬。”
“誰?蔡昭姬?蔡邕的女兒?”
“是啊,自傲洛京時,住在家裏好多年,你不認識嗎?”
“老蔡家幾個孩子啊?”
“三個,這是大丫頭,下麵還有兩個弟弟。”
“你說剛才的女孩,是蔡邕家的蔡昭姬?怎麽這麽大了?”
“快二十了吧,不對,二十出頭了。當時我送他去家裏時,她就十來歲的。”
張易一陣恍惚,老蔡頭的女兒蔡琰蔡昭姬,曆史上,因為避司馬昭的諱,又叫蔡文姬,是大漢第一才女,也是曆史上數得上的才女。
張易記得剛進宮當羽林時,第一次見老蔡頭,心裏還順便算過蔡琰的歲數,記得當時算出的蔡琰才兩三歲,那麽到現在也不過十三四歲,怎麽就二十出頭了。
難道一直沒換皇帝,老蔡頭就發育快了,早生孩子幾年?
張易估算一下,發現蔡邕確實比曆史上早當官,還有,現在他還多了兩個兒子,曆史上可沒說蔡邕還有兒子的。
這特麽搞的什麽事情啊,自己把蔡邕關在家裏忘了,到揚州來又安排在馬跡,然後就給了府邸區的別墅,誰還敢娶老蔡頭的女兒?
看來自己耽誤的不僅僅是橋家的女孩,蔡昭姬一直沒嫁人,也是被自己耽誤掉的。
這次回京敘功,職務沒漲,卻拿到吳候爵位,夫人中有兩個是有品級的,那就一起娶了吧,到漢代能娶才女蔡昭姬,也算有福氣了,至少能有點共同語言。
二十歲時被提親十三歲女孩,張易心裏是抗拒的,才會幹脆拒婚橋玄家,現在三十歲娶更小的二十一歲蔡昭姬,張易卻感覺很合適,因為他還保持後世的思維習慣,女孩到法定年齡才行,至於男女歲數差異,在後世都無所謂,何況這裏。
張易主意已定,就和魏妍一說,橋家是世族,蔡家是士族,都是是門當戶對。
魏妍氣得點著張易腦袋教訓:“我一說幫你提親,你就跑,我早看中蔡家女兒了,如果不是我發話,不知道有多少人去蔡家提親。原來還有橋家的女兒在先,你怎麽不早說?”
魏妍有張易撐腰,搬到金陵後,就是揚州的主母,既然張易要兩個一起娶,她一聲令下,很快就把事情定下來,然後就開始籌備婚禮。
老蔡頭自從跟張易到揚州,心裏就認為張易看上他家閨女,才安心住在張易給他安排的地方。結果一晃幾年沒有音訊,心裏雖然著急,卻又不能說出來,隻能盡心盡力在揚州博學院教學,為張易培訓人才。
因為三個人都不小了,加上魏妍和馬跡爺爺早就急了,良辰吉日就選了最近的,把橋蓉從洛京接來,很快就把婚事辦了,熱鬧就不要說了,博學院食堂裏的流水席足足吃了十天,才把來參加婚禮的人招待完。
質帝委派張讓親自來把兩女的誥命發下來,張易又帶著兩女去洛京謝恩,跟著張讓一起回程時,途中繞到留地祖宅,祭拜祖先後,再繞道潁川,再次拜祭張氏祖先,最後一起回洛京。
到了回京的船上,沒有閑雜人等,張讓才說明來意:“咱家特意請皇上派咱家來慶賀,咱家是兄弟,你結婚,咱家不能不來,陛下招你進京,表麵上是謝恩,其實陛下還想問計。”
“漢室宗親?”
“兄弟果然大才,已經注意到了,委派州牧時,咱家沒發表意見,也沒塞人,陛下才一直信任咱家,呂常當時上串下跳,現在日子很難過,如果不是沒有合適人選,已經被換掉了。”
現在是本初四十四年,曆史上今年的年號最多,有光熹元年,昭寧元年,永漢元年和中平六年,因為曆史上,今年靈帝去世,少帝繼位,朝中大權掌握在外戚何進手裏。
在這個時空裏,漢質帝劉纘八歲逃過一劫後,已經連續耗死桓靈兩個皇帝,看他矯健的身體,以及深厚的道家功力,至少還有四十年好活。
他雖然還不願管理朝政,卻對天下發展多了很多關注,漢室宗親到了郡縣後,實力逐漸壯大,通過道人的講述,已經讓他看到危機。
黃巾軍雖然幹掉不少世族豪強,卻又把地方送回勳貴世族手中,漢朝對漢室宗親限製得比較厲害,在地方上,漢室宗親完全受士族控製,他們基本沒什麽行政權,更不會有軍權,雖然有人造反被殺,更多的人卻在優厚的環境下成了宗親世族。
四百年下來,姓劉的漢室宗親太多了,劉繇這些人,是其中的佼佼者,才能獲得實職,其他舉孝廉進入洛京的,都在光祿勳做散官,光祿勳散官中有一半姓劉。
太平道主力被剿滅後,在劉焉建議,呂常操作下,最終獲利的就是這些宗親散官。
劉焉劉虞劉岱劉繇,這些原本職位高的現在都是州牧,差一點的就是郡守,然後光祿勳的散官要麽是刺史,要麽是縣令,天下大權,要麽在有軍功的將領手中,要麽就在這些宗親控製下。
等三百下鼓聲停歇,一千鐵血營士兵一個不少,都莊嚴肅穆地站在操場上,雖然沒有盔甲,手中卻都有武器,整整齊齊一戰,殺氣就已經起來。
“沒到午時,誰讓你們進屋納涼的?夏練三伏都忘了嗎?全體都有,軍姿訓練。”
張易沒廢話幾句,看在場所有人都是赤膊,也把身上衣服脫去,陪著他們一起站軍姿。
僅僅站了一會,張易就覺得頭頂像有火爐在燒烤,和戰士相比,張易頭頂上有短短一層頭發,在烈日照射下,比戰士的大光頭更熱。
既然開始站軍姿了,張易再熱也隻能忍住。
為了抵抗頭頂的炙烤,張易自然閉目修煉,也不去找靈氣了,開始用意念裹脅頭頂熱量,結果一試之下,很快就不覺得熱了。
張易感到熱量隨著真氣運轉,全部進入身體裏,就默默反複試驗,終於確認練氣確實能把頭頂熱量帶到全身。
隨後張易也不局限於頭頂,身上太陽照射處,都用意念指揮裹脅熱量,等熟悉操作後,張易居然一點不覺得熱了,隻是覺得身上暖陽陽很舒服。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張易忽然睜開眼睛,才發覺鐵血營中,已經倒掉不少,剩下的人也搖搖晃晃的,看看日頭已經偏斜,知道自己已經站了一個半時辰左右。也就強悍的鐵血營士兵,才能在烈日下堅持三個小時。
“解散,軍醫進場救治。”
張易一聲命令後,才有軍醫開始進場。
張易盤腿坐在點將台上,一邊練習剛才熟悉的技法,一邊看軍醫救人。
亂哄哄一陣後,所有人都蘇醒過來,張易才舒了一口氣,真要把鐵血營老兄弟悍卒曬死幾個,張易會心疼死。
在鐵血營用完膳食後,張易又回到點將台打坐,鐵血營士兵都出來開始訓練,因為訓練時,定時補充鹽開水,再也沒有中暑的人。
一直到太陽落山,張易才從點將台上起身,然後也沒有發覺自己身體被曬傷,相反卻覺得渾身充滿力量。這種力量充盈的感覺,讓張易知道自己突破瓶頸了。
然後連著半個月,張易都在點將台上打坐,鐵血營士兵再也沒有人敢偷懶。
半個月下來,張易進步明顯,如果再去洛京,現在的力量速度,完全可以和質帝抗衡。張易不知道算不算是找到靈氣了,隻曉得有效果,那就行了。
連著晴天之後,老天終於下雨,張易也離開鐵血營駐地,放連著訓練半個月的鐵血營休整幾天。
回到博學院後麵的院子裏,張易開始奮筆疾書,把這半個月的感悟都寫下來。
到了傍晚時間,雨過天晴,空氣特別新鮮,張易忽然聽到後花園傳來琴聲,相比於魏家聽到的嘈雜琴聲,現在的才是音樂,在這雨後的清爽空氣中,張易格外感到琴聲美妙,好像把身上每個毛孔都熨服帖了。
受琴聲影響,張易不由自主就走進後花園,然後就看到圍牆對麵的亭子中,有一女子正在彈琴,也許是覺察有人窺視,琴聲忽然高亢,然後就斷了一根弦。
張易一下子清醒過來,還沒轉身離去,亭中女子就轉頭看看張易,然後對著張易歉然一笑,就抱著琴匆匆離開了。
女子笑得很勉強,完全是努力表達歉意,才刻意笑出來的。
“這女孩有心思啊,很苦悶的樣子。”張易轉頭對典韋說。
他是來自後世,也沒有看看女孩彈琴,就覺得褻瀆的心理愧疚,完全是路人心態。
自從張易遇刺後,除了進皇宮見皇帝,典韋一直跟著張易,前一陣,張易在點將台上打坐,典韋就在點將台下練武,在家裏,連張易到後花園都跟著,總之不會遠離張易。
“蔡家丫頭大了,想男人了。”典韋隨口就說到,他雖然粗豪,卻並不傻。
“哪個蔡家?蔡質家孫女?”張易詫異地問道,蔡邕來揚州後,蔡質看洛京沒什麽機會,也搬到揚州來,他曾經當過衛尉,因此張易讓他住自己隔壁院子裏,張易以為女孩是蔡邕堂弟家的。
“隔壁是蔡質家,這是蔡邕家大丫頭昭姬。”
“誰?蔡昭姬?蔡邕的女兒?”
“是啊,自傲洛京時,住在家裏好多年,你不認識嗎?”
“老蔡家幾個孩子啊?”
“三個,這是大丫頭,下麵還有兩個弟弟。”
“你說剛才的女孩,是蔡邕家的蔡昭姬?怎麽這麽大了?”
“快二十了吧,不對,二十出頭了。當時我送他去家裏時,她就十來歲的。”
張易一陣恍惚,老蔡頭的女兒蔡琰蔡昭姬,曆史上,因為避司馬昭的諱,又叫蔡文姬,是大漢第一才女,也是曆史上數得上的才女。
張易記得剛進宮當羽林時,第一次見老蔡頭,心裏還順便算過蔡琰的歲數,記得當時算出的蔡琰才兩三歲,那麽到現在也不過十三四歲,怎麽就二十出頭了。
難道一直沒換皇帝,老蔡頭就發育快了,早生孩子幾年?
張易估算一下,發現蔡邕確實比曆史上早當官,還有,現在他還多了兩個兒子,曆史上可沒說蔡邕還有兒子的。
這特麽搞的什麽事情啊,自己把蔡邕關在家裏忘了,到揚州來又安排在馬跡,然後就給了府邸區的別墅,誰還敢娶老蔡頭的女兒?
看來自己耽誤的不僅僅是橋家的女孩,蔡昭姬一直沒嫁人,也是被自己耽誤掉的。
這次回京敘功,職務沒漲,卻拿到吳候爵位,夫人中有兩個是有品級的,那就一起娶了吧,到漢代能娶才女蔡昭姬,也算有福氣了,至少能有點共同語言。
二十歲時被提親十三歲女孩,張易心裏是抗拒的,才會幹脆拒婚橋玄家,現在三十歲娶更小的二十一歲蔡昭姬,張易卻感覺很合適,因為他還保持後世的思維習慣,女孩到法定年齡才行,至於男女歲數差異,在後世都無所謂,何況這裏。
張易主意已定,就和魏妍一說,橋家是世族,蔡家是士族,都是是門當戶對。
魏妍氣得點著張易腦袋教訓:“我一說幫你提親,你就跑,我早看中蔡家女兒了,如果不是我發話,不知道有多少人去蔡家提親。原來還有橋家的女兒在先,你怎麽不早說?”
魏妍有張易撐腰,搬到金陵後,就是揚州的主母,既然張易要兩個一起娶,她一聲令下,很快就把事情定下來,然後就開始籌備婚禮。
老蔡頭自從跟張易到揚州,心裏就認為張易看上他家閨女,才安心住在張易給他安排的地方。結果一晃幾年沒有音訊,心裏雖然著急,卻又不能說出來,隻能盡心盡力在揚州博學院教學,為張易培訓人才。
因為三個人都不小了,加上魏妍和馬跡爺爺早就急了,良辰吉日就選了最近的,把橋蓉從洛京接來,很快就把婚事辦了,熱鬧就不要說了,博學院食堂裏的流水席足足吃了十天,才把來參加婚禮的人招待完。
質帝委派張讓親自來把兩女的誥命發下來,張易又帶著兩女去洛京謝恩,跟著張讓一起回程時,途中繞到留地祖宅,祭拜祖先後,再繞道潁川,再次拜祭張氏祖先,最後一起回洛京。
到了回京的船上,沒有閑雜人等,張讓才說明來意:“咱家特意請皇上派咱家來慶賀,咱家是兄弟,你結婚,咱家不能不來,陛下招你進京,表麵上是謝恩,其實陛下還想問計。”
“漢室宗親?”
“兄弟果然大才,已經注意到了,委派州牧時,咱家沒發表意見,也沒塞人,陛下才一直信任咱家,呂常當時上串下跳,現在日子很難過,如果不是沒有合適人選,已經被換掉了。”
現在是本初四十四年,曆史上今年的年號最多,有光熹元年,昭寧元年,永漢元年和中平六年,因為曆史上,今年靈帝去世,少帝繼位,朝中大權掌握在外戚何進手裏。
在這個時空裏,漢質帝劉纘八歲逃過一劫後,已經連續耗死桓靈兩個皇帝,看他矯健的身體,以及深厚的道家功力,至少還有四十年好活。
他雖然還不願管理朝政,卻對天下發展多了很多關注,漢室宗親到了郡縣後,實力逐漸壯大,通過道人的講述,已經讓他看到危機。
黃巾軍雖然幹掉不少世族豪強,卻又把地方送回勳貴世族手中,漢朝對漢室宗親限製得比較厲害,在地方上,漢室宗親完全受士族控製,他們基本沒什麽行政權,更不會有軍權,雖然有人造反被殺,更多的人卻在優厚的環境下成了宗親世族。
四百年下來,姓劉的漢室宗親太多了,劉繇這些人,是其中的佼佼者,才能獲得實職,其他舉孝廉進入洛京的,都在光祿勳做散官,光祿勳散官中有一半姓劉。
太平道主力被剿滅後,在劉焉建議,呂常操作下,最終獲利的就是這些宗親散官。
劉焉劉虞劉岱劉繇,這些原本職位高的現在都是州牧,差一點的就是郡守,然後光祿勳的散官要麽是刺史,要麽是縣令,天下大權,要麽在有軍功的將領手中,要麽就在這些宗親控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