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商隊進入洛陽後,整個洛陽城都在施工,很多居民被招募起來做工,把一片片的危房拆除,裏麵的居民要麽跟著軍隊做工,要麽被轉移到襄陽新城裏居住。
洛陽瘟疫是驃騎派人來解決的,瘟疫原因是因為洛陽太亂太髒了,不經過改造是無法居住的,這些內容都通過各種宣傳形式傳播到這些居民中,對於這些社會底層百姓來說,每天有吃有住就行了,跟著驃騎走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冀州已經開戰,許多將士家庭以後會遷移到冀州,已經有家庭往邯鄲轉移,洛陽城的房產一落千丈。
有鐵血營居住在校場裏,洛陽城裏願意留下來的官員將士,都努力工作,認真負責起治安問題,任何為非作歹的事情,都可能當成袁尚派來的奸細處理,在這個年代,更不存在釘子戶這些問題,
混在其他施工隊伍中的張氏子弟並不起眼,隨著賈詡有目的的調動,他們八千人很快和其他施工隊混雜在一起,然後就被施工隊伍消化吸收,徹底隱藏在勞動大軍中,根據賈詡對他們的要求,隱藏是他們首先要訓練的內容,這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僅僅是訓練的一部分。
從主動派人去轉移他們的工作內容,慢慢變化到招工啟事上提醒,他們看到當初的編號後,逐漸脫離原來的施工隊,帶著自己的團隊,到新的施工點找工作,甚至要和洛陽居民組成的施工隊,競爭那些緊俏的施工內容。
話說張易派往益州的傳令小校,帶著隨從一路趕往益州,靠驃騎將軍給董卓送信的信使身份,很容易就進入益州境內,在邊關羌騎護送下,終於到了成都。
董卓憑皇帝這張牌說服劉備,敲開了漢中的大門,又讓劉備陪著皇帝一起,又進入了益州境內,隨後的羌騎大軍慢慢湧入,逐漸控製了沿途關卡,等劉璋知道皇帝後麵還有七萬羌騎後,董卓和皇帝已經進入成都。
為了對抗羌騎,益州軍隊也開始雲集成都,最後是劉玽解圍,直接把董卓、劉備和劉璋三人分別封了王位,劉璋當了蜀王後,屬下官吏自動升遷,把各自的位置提升上去,然後皆大歡喜。
作為客軍的羌騎,見到成都十來萬軍隊,各自都據險而守,發生衝突他們並不占優,而且來時的路,他們已經見過了,如果發生衝突,他們很可能就死在益州了,因此要收斂很多,並不敢超出防區去肆意妄為。
皇帝當然還在董卓控製中,對百官的控製就沒有那麽嚴密了,願意做事的還撥給錢財,讓他們把成都整理整理,幾年下來,這些跟著皇帝來的官員,逐漸融入成都官員中,畢竟這些人大多數是跟著劉焉入蜀的,和這些新來的朝廷官員同根同源。
對於董卓來說,當上秦王已經很滿足了,他隻想過著富足的生活,有羌騎護衛安全,有朝廷官員幫他做事賺錢,他隻需盡興享樂就是。
同樣無所事事的還有劉璋,被封為蜀王,已經到極點了,成都雖然有皇帝,外麵各郡縣還是他的官員,他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漢中王劉備當然也很滿足,被劉璋發落到漢中,本來還準備有所作為,卻時常被羌騎騷擾,讓他有誌難舒,結果羌騎帶著皇帝來了,投靠皇帝後,帶著皇帝詐開往成都的關口,然後火箭般飆升到漢中王,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當然要緊緊摽住皇帝。
唯一還想離開的是劉玽,雖然被羌騎圍困在上林苑,但那裏畢竟是從小長大的皇家園林,安置的大宮殿要比他從小住的地方要好得多,董卓並沒委屈他,他定時上朝,可以隨意和群臣百官聊天,可不是就是皇帝該幹的事情嗎?
至於那些羌騎欺淩官員的事情,當然有不少,也隻限在低級小官員身上,劉玽哪裏會知道。
跟著董卓曆經艱辛,來到成都後,他並沒覺得自由多少,發而因為嬪妃們抱怨生活條件艱苦,覺得皇帝尊嚴受到損害,可見不著躲起來的董卓,他也隻能讓劉備去改善條件,然後就覺得劉備真的很好用。
張易給董卓的信使,當然沒有人敢阻攔,沒有波折就見到董卓,裏麵是一封長信。
張易從天水之戰開始追憶,雙方不謀而合,一起反攻西羌人,結下深厚的戰友之情,因為自己要忙於征討邊關,才請董卓輔助皇帝,就是因為董卓講義氣,重諾言,不會辜負朋友的信任,然後就是一樁樁一件件小事的回憶。
最後說,董卓陪皇帝牧狩西南,積功被封秦王,可喜可賀,現在長安城宮城已經重新修整,上林苑秦王府已經被打掃幹淨,秦王也該勸說皇帝停止征途,回轉京師。
然後張易話鋒一轉,言明皇帝和董卓必須回來,其他人就去留隨意,如果四個月後,還沒有到長安,張易就會親自去益州,勸說皇帝回京。
董卓躲在益州,就是躲張易的,見到張易的信後,知道回長安性命無憂,那當然要回長安了,手下羌騎並不喜歡成都,不僅時刻在益州兵鋒威脅之下,居住條件要比上林苑差多了。
董卓交待的話隻有一句:“驃騎已經把長安和上林苑打掃好了,請皇帝和我回長安居住,你們願意就跟著,不願意就留下吧,這裏也是大漢地盤,也需要人才建設。”這是張易的原話。
董卓當然知道什麽意思,就是這些官員最好都留在成都,想跟著皇帝的就帶回來吧。
董卓是強帶著他們來益州的,既然要帶他們再回長安,除非身體不允許,高官都願意回長安,反而是那些低級官員願意留下來。
他們大多是太學生,也是最恨羌騎的人,那些大官都有家產,在上林苑有人伺候,來益州都是坐車的,他們卻是走來的,到了這裏後,主動去幫益州幹活的也是他們,就是要擺脫羌騎。
現在哪裏還願意跟著羌騎,再經曆第二次的艱難曆程,留在益州做官很好。
回程時,四萬多羌騎簇擁著皇帝,和為數不多的官員,要輕快多了,尤其到漢中後,道路已經改善了很多。
漢中王劉備一萬多將士有三千多願意跟他去長安,心腹幕僚都在,見到漢中境內的江東軍人,全都百感交集,雖然漢中不歸他了,但是有王位就行,到了長安後,最好當然是跟著皇帝做京官,其次放出去當州牧,最不濟就是被張易送到青州,有王位在身,和先帝那些小孩子就是同一等身價。
過漢中後,長安的路就更好了,沿途不時就遇到江東商隊,並沒有軍人護送,見到大軍路過,都提前避在道路邊一片片空地上,這些荒山野嶺中的寬闊之處,已經被平整後蓋了建築,成了商路的驛站,有專門的商隊來送糧食這些必需品,其他商隊不要帶很多糧食,隻需到這裏定時補充就行。
沿途已經和幾年前完全大變樣,一行回長安的人都對長安充滿憧憬。
洛陽瘟疫是驃騎派人來解決的,瘟疫原因是因為洛陽太亂太髒了,不經過改造是無法居住的,這些內容都通過各種宣傳形式傳播到這些居民中,對於這些社會底層百姓來說,每天有吃有住就行了,跟著驃騎走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冀州已經開戰,許多將士家庭以後會遷移到冀州,已經有家庭往邯鄲轉移,洛陽城的房產一落千丈。
有鐵血營居住在校場裏,洛陽城裏願意留下來的官員將士,都努力工作,認真負責起治安問題,任何為非作歹的事情,都可能當成袁尚派來的奸細處理,在這個年代,更不存在釘子戶這些問題,
混在其他施工隊伍中的張氏子弟並不起眼,隨著賈詡有目的的調動,他們八千人很快和其他施工隊混雜在一起,然後就被施工隊伍消化吸收,徹底隱藏在勞動大軍中,根據賈詡對他們的要求,隱藏是他們首先要訓練的內容,這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僅僅是訓練的一部分。
從主動派人去轉移他們的工作內容,慢慢變化到招工啟事上提醒,他們看到當初的編號後,逐漸脫離原來的施工隊,帶著自己的團隊,到新的施工點找工作,甚至要和洛陽居民組成的施工隊,競爭那些緊俏的施工內容。
話說張易派往益州的傳令小校,帶著隨從一路趕往益州,靠驃騎將軍給董卓送信的信使身份,很容易就進入益州境內,在邊關羌騎護送下,終於到了成都。
董卓憑皇帝這張牌說服劉備,敲開了漢中的大門,又讓劉備陪著皇帝一起,又進入了益州境內,隨後的羌騎大軍慢慢湧入,逐漸控製了沿途關卡,等劉璋知道皇帝後麵還有七萬羌騎後,董卓和皇帝已經進入成都。
為了對抗羌騎,益州軍隊也開始雲集成都,最後是劉玽解圍,直接把董卓、劉備和劉璋三人分別封了王位,劉璋當了蜀王後,屬下官吏自動升遷,把各自的位置提升上去,然後皆大歡喜。
作為客軍的羌騎,見到成都十來萬軍隊,各自都據險而守,發生衝突他們並不占優,而且來時的路,他們已經見過了,如果發生衝突,他們很可能就死在益州了,因此要收斂很多,並不敢超出防區去肆意妄為。
皇帝當然還在董卓控製中,對百官的控製就沒有那麽嚴密了,願意做事的還撥給錢財,讓他們把成都整理整理,幾年下來,這些跟著皇帝來的官員,逐漸融入成都官員中,畢竟這些人大多數是跟著劉焉入蜀的,和這些新來的朝廷官員同根同源。
對於董卓來說,當上秦王已經很滿足了,他隻想過著富足的生活,有羌騎護衛安全,有朝廷官員幫他做事賺錢,他隻需盡興享樂就是。
同樣無所事事的還有劉璋,被封為蜀王,已經到極點了,成都雖然有皇帝,外麵各郡縣還是他的官員,他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漢中王劉備當然也很滿足,被劉璋發落到漢中,本來還準備有所作為,卻時常被羌騎騷擾,讓他有誌難舒,結果羌騎帶著皇帝來了,投靠皇帝後,帶著皇帝詐開往成都的關口,然後火箭般飆升到漢中王,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當然要緊緊摽住皇帝。
唯一還想離開的是劉玽,雖然被羌騎圍困在上林苑,但那裏畢竟是從小長大的皇家園林,安置的大宮殿要比他從小住的地方要好得多,董卓並沒委屈他,他定時上朝,可以隨意和群臣百官聊天,可不是就是皇帝該幹的事情嗎?
至於那些羌騎欺淩官員的事情,當然有不少,也隻限在低級小官員身上,劉玽哪裏會知道。
跟著董卓曆經艱辛,來到成都後,他並沒覺得自由多少,發而因為嬪妃們抱怨生活條件艱苦,覺得皇帝尊嚴受到損害,可見不著躲起來的董卓,他也隻能讓劉備去改善條件,然後就覺得劉備真的很好用。
張易給董卓的信使,當然沒有人敢阻攔,沒有波折就見到董卓,裏麵是一封長信。
張易從天水之戰開始追憶,雙方不謀而合,一起反攻西羌人,結下深厚的戰友之情,因為自己要忙於征討邊關,才請董卓輔助皇帝,就是因為董卓講義氣,重諾言,不會辜負朋友的信任,然後就是一樁樁一件件小事的回憶。
最後說,董卓陪皇帝牧狩西南,積功被封秦王,可喜可賀,現在長安城宮城已經重新修整,上林苑秦王府已經被打掃幹淨,秦王也該勸說皇帝停止征途,回轉京師。
然後張易話鋒一轉,言明皇帝和董卓必須回來,其他人就去留隨意,如果四個月後,還沒有到長安,張易就會親自去益州,勸說皇帝回京。
董卓躲在益州,就是躲張易的,見到張易的信後,知道回長安性命無憂,那當然要回長安了,手下羌騎並不喜歡成都,不僅時刻在益州兵鋒威脅之下,居住條件要比上林苑差多了。
董卓交待的話隻有一句:“驃騎已經把長安和上林苑打掃好了,請皇帝和我回長安居住,你們願意就跟著,不願意就留下吧,這裏也是大漢地盤,也需要人才建設。”這是張易的原話。
董卓當然知道什麽意思,就是這些官員最好都留在成都,想跟著皇帝的就帶回來吧。
董卓是強帶著他們來益州的,既然要帶他們再回長安,除非身體不允許,高官都願意回長安,反而是那些低級官員願意留下來。
他們大多是太學生,也是最恨羌騎的人,那些大官都有家產,在上林苑有人伺候,來益州都是坐車的,他們卻是走來的,到了這裏後,主動去幫益州幹活的也是他們,就是要擺脫羌騎。
現在哪裏還願意跟著羌騎,再經曆第二次的艱難曆程,留在益州做官很好。
回程時,四萬多羌騎簇擁著皇帝,和為數不多的官員,要輕快多了,尤其到漢中後,道路已經改善了很多。
漢中王劉備一萬多將士有三千多願意跟他去長安,心腹幕僚都在,見到漢中境內的江東軍人,全都百感交集,雖然漢中不歸他了,但是有王位就行,到了長安後,最好當然是跟著皇帝做京官,其次放出去當州牧,最不濟就是被張易送到青州,有王位在身,和先帝那些小孩子就是同一等身價。
過漢中後,長安的路就更好了,沿途不時就遇到江東商隊,並沒有軍人護送,見到大軍路過,都提前避在道路邊一片片空地上,這些荒山野嶺中的寬闊之處,已經被平整後蓋了建築,成了商路的驛站,有專門的商隊來送糧食這些必需品,其他商隊不要帶很多糧食,隻需到這裏定時補充就行。
沿途已經和幾年前完全大變樣,一行回長安的人都對長安充滿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