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趙光睿如今看似是個落魄的孤寡老頭,又是個隱居山水間的閑雲野鶴,可年少時的他也曾風光無限。身為皇子時的他備受天子青睞,身份高貴、受盡萬千寵愛,惹人欣羨。
五十七年前,趙光睿仍是個俊朗的十五歲少年郎,是為宮中嫡皇子。他自八歲被立為太子,如若不出意外,未來的趙光睿將會成為這世間最為尊貴之人。
然而,他似乎無心皇權,獨愛詩書棋畫,向往縱情山水,頗有文人雅士的誌向。
可這世上多是身不由己之人,寒門亦是,富貴人家亦是,便是身為太子的趙光睿亦不例外。既是身為太子,定是要悉心培養,繁重的課業壓在身上,寒來暑往,不曾斷絕。趙光睿雖聰慧,卻隱藏鋒芒,雖受盡寵愛,卻不矜驕傲慢,深受儒學熏陶,謙遜儒雅、溫和且仁慈。
這般人物,若成一代君主,定也能成為萬民愛戴的仁君。
盡管向往世間山水,可趙光睿更不敢忘卻自己肩負的責任,誓要成為心係天下、愛戴百姓的賢明君主。然而抱負終究隻是抱負,現實往往複雜,需要考量人性、權衡利弊,通往抱負之路布滿荊棘,稍有不慎便會被紮得鮮血淋漓。
仁慈本是好事,但太過於仁慈不爭便是壞事。
眾多皇子之中,四皇子趙光昊比趙光睿小上兩歲,他的母親曾是張貴妃宮裏的一名宮女,偶然得幸,便懷孕生下了他。宮女產下皇子後,卻突然暴斃,趙光昊便順其自然地被無子的張貴妃收養在名下。
趙光昊十五歲被封為兗王,因著張貴妃的關係,他的封地便是離京州最近的兗州。
兗州富饒且臨海,兵強馬壯,是個萬分不錯的封地。若是尋常皇子離京在此就藩,想來定是喜不自勝,心滿意足地在此富饒之地生活,就此安逸,安心地當個藩王了。
可兗王到底是個有野心的,張貴妃亦並非省油的燈。趙光昊不甘心當一個小小的藩王,始終覬覦天子之位,暗中招兵買馬,拉攏朝中官員,一邊想方設法陷害太子趙光睿。
然而太子品行端正、謹守禮法,向來令人挑不出錯處,想要廢掉他,除非他自個兒做出出格之事,不然談何容易?
故而兗王便隻能從他身旁下手。
這第一個機會,便是慶寧二十八年,太子趙光睿二十四歲那年,吳州鬧了水患,百姓水深火熱。災民無數,不少流民逃到臨近各州縣,以至於官員們叫苦不迭。
朝廷得知吳州水患後,便派官員前往吳州體察災情,並治理水患,賑濟災民。不曾想,太子亦欲前往吳州,故而向天子請命一同前去。
天子自然不依,這太子乃是儲君,身份尊貴,且此去路遠,若是路上有個三長兩短,豈不白白培養?更何況災地艱苦,太子前去雖不至於風餐露宿,卻也定然要吃些苦頭,天子又如何舍得這養尊處優的太子受委屈?
然而太子堅持己見,他道:“父皇!百姓受難,兒臣身為太子怎能獨置之事外?上古之時,禹帝為治水患,曾殫精竭慮,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治中原水患成功,成流芳百世之君,深受百姓愛戴。
兒臣生於深宮、長於深宮,雖勤讀聖賢之書、深諳君臣之道,卻從未體會過天下百姓之疾苦,這是何等的缺失啊!如今吳州水患,兒臣願效仿禹帝,體察民情、賑濟災民、協助官員治理水患,救民於水火之中。
父皇,兒臣明白您是舍不得兒臣,不忍心兒臣吃苦,可這點苦,又哪裏比得上百姓這流離失所、饑寒交迫之苦呢?兒臣既為太子,理應為父皇分擔苦惱,穩固江山,更應心係天下百姓,令百姓安居樂業,還望父皇成全兒臣!”
說罷,趙元睿再三叩首,長跪不起。
“罷了,你這性子雖是溫和,卻最是固執不過,但你所言極是,到底是說到了朕的心坎裏。睿兒,你如此愛戴百姓,倒讓父皇有些慚愧。立你為太子,父皇真的沒有選錯。你便去吧,父皇不反對你了。”
天子心知其心意已決,拗不過他,故而也不再反對,隻又說了幾句關心的話,望其一路注意安全。
為了保險起見,趙元睿此次前往吳州並非以太子的身份,而是扮作前往吳州賑災的戶部官員的隨從官員。其餘的還有工部派出的水利官、由天子下令喬裝成普通侍衛保護太子的禁軍等。
因災情緊急,一行人便匆匆趕往了吳州。
然而這一路實在不算太平,太子路過青州之時,卻遇到了匪寇前來劫掠,這些匪寇看似要搶劫賑銀,實則劍鋒直指太子。然而天子本掛心趙元睿的人身安危,故而特地派了宮中禁軍貼身保護,這才沒讓匪寇得逞。
趙元睿非首次離宮,卻是頭一回離京州這般遠,他二十四歲之前的人生,大都是泡在藏書閣裏,外出皆被貼身保護,去得最遠的地方便是京州城外的華雲山,以及其他出名景點。
他對此次出行本是充滿期待,而出發這一路以來亦的確如此。
故而坐在馬車之內,他便不時地掀起簾子欣賞著外頭的景色。自是不比京州那般富貴繁華,一路上經過大小城郭、村莊及山野水草,卻別有一番自然美好的滋味。
與趙光睿而言,這些山野之色自然是新鮮且美好的,不禁牽動了他塵封在心底裏對山水的向往,蠢蠢欲動,興奮之餘,也令他嗅到了那從未有過的自由氣息。
然而這世上哪有一帆風順的路,美好之所以美好,不過是難以獲得罷了。這一次的遇襲,也令趙光睿突然意識到,他以往的人生還是過於順利了,也被保護得很安全。當危險發生在眼前時,他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天真,對事物想法仍是簡單純粹,而這一切不過是剛剛開始罷了。
困難遠遠不止這些,前路漫長,等待他的還有許多。
趙元睿思考著,自己請命前往吳州,知道消息的除了他與天子,剩下的僅有同行的戶部侍郎及工部侍郎兩人,要麽就是天子宮中的內侍。而這些突如其來的匪寇,又非無腦之人,這朝廷官差明顯在這擺著,他們又怎敢堂而皇之的劫持賑銀?
更何況他們攔下車隊後,好幾個匪寇齊齊衝向自己所在的馬車,那狠厲的刀法,似是本就為殺他而來!若非堪堪有些防身的本事,又有禁衛保護,那他早便身首異處,成了這刀下亡魂了!
他越想越是心驚,既是這些匪寇不為錢財,為了他的人命,便也能夠解釋為何匪寇的武功如此高強,且被禁衛僥幸抓下的幾個匪寇,偏偏又含毒自盡了。
這哪裏是匪寇,分明是死士!
五十七年前,趙光睿仍是個俊朗的十五歲少年郎,是為宮中嫡皇子。他自八歲被立為太子,如若不出意外,未來的趙光睿將會成為這世間最為尊貴之人。
然而,他似乎無心皇權,獨愛詩書棋畫,向往縱情山水,頗有文人雅士的誌向。
可這世上多是身不由己之人,寒門亦是,富貴人家亦是,便是身為太子的趙光睿亦不例外。既是身為太子,定是要悉心培養,繁重的課業壓在身上,寒來暑往,不曾斷絕。趙光睿雖聰慧,卻隱藏鋒芒,雖受盡寵愛,卻不矜驕傲慢,深受儒學熏陶,謙遜儒雅、溫和且仁慈。
這般人物,若成一代君主,定也能成為萬民愛戴的仁君。
盡管向往世間山水,可趙光睿更不敢忘卻自己肩負的責任,誓要成為心係天下、愛戴百姓的賢明君主。然而抱負終究隻是抱負,現實往往複雜,需要考量人性、權衡利弊,通往抱負之路布滿荊棘,稍有不慎便會被紮得鮮血淋漓。
仁慈本是好事,但太過於仁慈不爭便是壞事。
眾多皇子之中,四皇子趙光昊比趙光睿小上兩歲,他的母親曾是張貴妃宮裏的一名宮女,偶然得幸,便懷孕生下了他。宮女產下皇子後,卻突然暴斃,趙光昊便順其自然地被無子的張貴妃收養在名下。
趙光昊十五歲被封為兗王,因著張貴妃的關係,他的封地便是離京州最近的兗州。
兗州富饒且臨海,兵強馬壯,是個萬分不錯的封地。若是尋常皇子離京在此就藩,想來定是喜不自勝,心滿意足地在此富饒之地生活,就此安逸,安心地當個藩王了。
可兗王到底是個有野心的,張貴妃亦並非省油的燈。趙光昊不甘心當一個小小的藩王,始終覬覦天子之位,暗中招兵買馬,拉攏朝中官員,一邊想方設法陷害太子趙光睿。
然而太子品行端正、謹守禮法,向來令人挑不出錯處,想要廢掉他,除非他自個兒做出出格之事,不然談何容易?
故而兗王便隻能從他身旁下手。
這第一個機會,便是慶寧二十八年,太子趙光睿二十四歲那年,吳州鬧了水患,百姓水深火熱。災民無數,不少流民逃到臨近各州縣,以至於官員們叫苦不迭。
朝廷得知吳州水患後,便派官員前往吳州體察災情,並治理水患,賑濟災民。不曾想,太子亦欲前往吳州,故而向天子請命一同前去。
天子自然不依,這太子乃是儲君,身份尊貴,且此去路遠,若是路上有個三長兩短,豈不白白培養?更何況災地艱苦,太子前去雖不至於風餐露宿,卻也定然要吃些苦頭,天子又如何舍得這養尊處優的太子受委屈?
然而太子堅持己見,他道:“父皇!百姓受難,兒臣身為太子怎能獨置之事外?上古之時,禹帝為治水患,曾殫精竭慮,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治中原水患成功,成流芳百世之君,深受百姓愛戴。
兒臣生於深宮、長於深宮,雖勤讀聖賢之書、深諳君臣之道,卻從未體會過天下百姓之疾苦,這是何等的缺失啊!如今吳州水患,兒臣願效仿禹帝,體察民情、賑濟災民、協助官員治理水患,救民於水火之中。
父皇,兒臣明白您是舍不得兒臣,不忍心兒臣吃苦,可這點苦,又哪裏比得上百姓這流離失所、饑寒交迫之苦呢?兒臣既為太子,理應為父皇分擔苦惱,穩固江山,更應心係天下百姓,令百姓安居樂業,還望父皇成全兒臣!”
說罷,趙元睿再三叩首,長跪不起。
“罷了,你這性子雖是溫和,卻最是固執不過,但你所言極是,到底是說到了朕的心坎裏。睿兒,你如此愛戴百姓,倒讓父皇有些慚愧。立你為太子,父皇真的沒有選錯。你便去吧,父皇不反對你了。”
天子心知其心意已決,拗不過他,故而也不再反對,隻又說了幾句關心的話,望其一路注意安全。
為了保險起見,趙元睿此次前往吳州並非以太子的身份,而是扮作前往吳州賑災的戶部官員的隨從官員。其餘的還有工部派出的水利官、由天子下令喬裝成普通侍衛保護太子的禁軍等。
因災情緊急,一行人便匆匆趕往了吳州。
然而這一路實在不算太平,太子路過青州之時,卻遇到了匪寇前來劫掠,這些匪寇看似要搶劫賑銀,實則劍鋒直指太子。然而天子本掛心趙元睿的人身安危,故而特地派了宮中禁軍貼身保護,這才沒讓匪寇得逞。
趙元睿非首次離宮,卻是頭一回離京州這般遠,他二十四歲之前的人生,大都是泡在藏書閣裏,外出皆被貼身保護,去得最遠的地方便是京州城外的華雲山,以及其他出名景點。
他對此次出行本是充滿期待,而出發這一路以來亦的確如此。
故而坐在馬車之內,他便不時地掀起簾子欣賞著外頭的景色。自是不比京州那般富貴繁華,一路上經過大小城郭、村莊及山野水草,卻別有一番自然美好的滋味。
與趙光睿而言,這些山野之色自然是新鮮且美好的,不禁牽動了他塵封在心底裏對山水的向往,蠢蠢欲動,興奮之餘,也令他嗅到了那從未有過的自由氣息。
然而這世上哪有一帆風順的路,美好之所以美好,不過是難以獲得罷了。這一次的遇襲,也令趙光睿突然意識到,他以往的人生還是過於順利了,也被保護得很安全。當危險發生在眼前時,他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天真,對事物想法仍是簡單純粹,而這一切不過是剛剛開始罷了。
困難遠遠不止這些,前路漫長,等待他的還有許多。
趙元睿思考著,自己請命前往吳州,知道消息的除了他與天子,剩下的僅有同行的戶部侍郎及工部侍郎兩人,要麽就是天子宮中的內侍。而這些突如其來的匪寇,又非無腦之人,這朝廷官差明顯在這擺著,他們又怎敢堂而皇之的劫持賑銀?
更何況他們攔下車隊後,好幾個匪寇齊齊衝向自己所在的馬車,那狠厲的刀法,似是本就為殺他而來!若非堪堪有些防身的本事,又有禁衛保護,那他早便身首異處,成了這刀下亡魂了!
他越想越是心驚,既是這些匪寇不為錢財,為了他的人命,便也能夠解釋為何匪寇的武功如此高強,且被禁衛僥幸抓下的幾個匪寇,偏偏又含毒自盡了。
這哪裏是匪寇,分明是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