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聰總師的背後,電子顯示屏上顯示出來的,依舊是他們的三麵翼方案,這架飛機的確有點像拍扁的蘇37戰鬥機,但主翼不同,是一種像殲七e戰鬥機那樣的雙三角翼,同樣也有前伸的邊條翼,進氣道也是改成了f22戰鬥機那種加萊特式。
六零一所的這個方案,的確是非常追求機動性的,從氣動布局就能看出來。
沈總師先是朝著在座的領導和評審委員鞠了一躬,然後朗聲道:“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看到了,這就是我所的競標方案,該方案是我所經過十多年的預研,在此基礎上設計的四代機方案。在設計過程中,這個方案經過多次優化,累計風洞試驗數百次。我想說的是,我們全所上下,為了這個方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為了提高該方案的超音速機動性能,我們先後計算和試驗了十三種翼型,最終優化到了這個方案的雙三角翼。在我所殲八act的基礎上,我們開發出來的電傳飛控係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研究大迎角下的全機氣動特性及其改善措施,進行了多達九種邊條選型試驗!”
“因此我們的新殲方案,最終確定為采用三麵翼布局,主翼為雙三角翼型,並帶有前伸邊條翼,外傾式雙垂尾,加萊特式超音速進氣道,不但可以保證飛機的超音速性能,還可兼顧隱身性能。我們這個方案,為什麽又要加邊條翼呢?這不是畫蛇添足!”
頓了頓,沈總師繼續道:“在座的各位都知道,邊條翼的氣動特點是,在亞、跨音速範圍內,當迎角不大時,氣流就從邊條前緣分離,形成一個穩定的前緣脫體渦,在前緣脫體渦的誘導作用下,不但可使基本翼內翼段的升力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還使外翼段的氣流受到控製,在一定的迎角範圍內不發生無規則的分離,從而提高了機翼的臨界迎角和抖振邊界,保證飛機具有良好的亞、跨音速氣動特性。”
“在超音速狀態下,由於加裝邊條後,使內翼段部分的相對厚度變小,機翼的等效後掠角增大,可明顯降低激波阻力。另外,邊條的存在,還可使飛機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飛行時的全機焦點後移量減小,導致飛機的配平阻力降低。因此,這種機翼也具有良好的超音速氣動特性。因此我所這個方案,無論是亞音速機動性,還是超音速機動性,都是非常突出的,這將讓它在麵對m國f22戰鬥機時取得更大的優勢。”
“另外我們這個方案,大迎角性能也特別優秀,可以做到六十五度無顧慮的操縱!這是任何戰鬥機都無法相比的。當然在隱身性能方麵,我們這個方案同樣也很優秀,迎頭rcs值可以做到0.1平方米以下。其實我們知道,到了0.1這個級別,再小的話,作用並不是很大了,所以能做到這個值,已經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空軍未來的作戰需要!”
……
在座的評審委員們,還有軍方領導們,都在小聲議論著。
林鵬也在想,六零一所這個方案,rcs值確實要比六零一所後來發展出來的殲二零戰鬥機要大上不少。當然比起m國的f22戰鬥機就更大了一個級數。
m國f22戰鬥機的迎頭rcs值據披露的資料顯示為0.01平方米,f35戰鬥機為0.06平方米,殲二零根據網絡上流傳的消息稱,大約是0.02平方米,而毛子的t50也就是蘇57戰鬥機,根據毛子的說法,其迎頭rcs值為0.1平方米。當然也有專家質疑其rcs值,應該會達到0.3平方米以上。
也就是說六零一所這個方案,與毛子的t50戰鬥機其實是差不多的,因為二者的確有相似之處,都是蘇27係列戰鬥機的深度發展型,又或者說與蘇27戰鬥機有很深的聯係。
世界上隱身能力最強的戰機,當然還是f117了,這款戰機是洛馬公司於上世紀80年代為m空軍秘密研製的第一代隱形戰鬥機,也是世界航空史上第一架隱形戰鬥機。由於f-117戰鬥機采用特殊的隱身外形設計,並有雷達吸波材料,因此f-117的rcs值隻有0.001平方米。
而沈總師說得也確實沒有錯,戰鬥機被敵方雷達探測到的距離,到了0.1平方米以下,差距不是很大了。
因為雷達探測距離,與目標rcs值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比如一架戰鬥機rcs值5平方米大小,也就是類似於殲十a戰鬥機這樣的目標,如果被敵方雷達發現的距離是100千米,那麽0.01平方米rcs值的f22戰鬥機,被敵方雷達發現的距離,就用一百千米乘以五百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也就是說f22戰鬥機被同樣的雷達發現距離,為二十千米,是殲十a戰鬥機被發現距離的五分之一。
同樣的可以推算出,如果六零一所這個方案rcs值為0.1平方米,那麽相對於殲十a戰鬥機來說,它的rcs值小了五十倍,也就是用五十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乘以一百千米,結果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也就是三十千米。
那麽0.1平方米rcs值和0.01平方米rcs值被同樣的雷達發現距離差距就在十千米左右,以f22戰鬥機的被發現距離來說就是相差百分之五十。如果麵對的是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比如f22戰鬥機的雷達,那麽六零一所方案,被發現距離為六十千米。
如果六零一所方案有同樣性能的雷達,在與f22戰鬥機迎頭對飛時,發現f22戰鬥機的距離為四十千米。這其中有二十千米的差距,f22戰鬥機可能會先開火,這樣一來六零一所的方案,確實還是有一定的危險!因為事實上戰鬥機機動性再好,也很難在不可逃逸區躲過敵機發射的空空導彈。
六一一所的方案與f22戰鬥機之間,發現距離就隻有十千米的差別了,相對來說要好得多,畢竟十千米的距離,兩機對飛,也就是十幾秒鍾的事情,f22戰鬥機飛行員,發現後還需要時間來鎖定和準備開火呢!
從這一點來看,六零一所的方案,確實是走偏了,可能他們也和蘇霍伊設計局的設計師一樣,認為靠著戰機超強的機動性,可以躲開敵機發射的空空導彈吧。
六零一所的這個方案,的確是非常追求機動性的,從氣動布局就能看出來。
沈總師先是朝著在座的領導和評審委員鞠了一躬,然後朗聲道:“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看到了,這就是我所的競標方案,該方案是我所經過十多年的預研,在此基礎上設計的四代機方案。在設計過程中,這個方案經過多次優化,累計風洞試驗數百次。我想說的是,我們全所上下,為了這個方案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為了提高該方案的超音速機動性能,我們先後計算和試驗了十三種翼型,最終優化到了這個方案的雙三角翼。在我所殲八act的基礎上,我們開發出來的電傳飛控係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研究大迎角下的全機氣動特性及其改善措施,進行了多達九種邊條選型試驗!”
“因此我們的新殲方案,最終確定為采用三麵翼布局,主翼為雙三角翼型,並帶有前伸邊條翼,外傾式雙垂尾,加萊特式超音速進氣道,不但可以保證飛機的超音速性能,還可兼顧隱身性能。我們這個方案,為什麽又要加邊條翼呢?這不是畫蛇添足!”
頓了頓,沈總師繼續道:“在座的各位都知道,邊條翼的氣動特點是,在亞、跨音速範圍內,當迎角不大時,氣流就從邊條前緣分離,形成一個穩定的前緣脫體渦,在前緣脫體渦的誘導作用下,不但可使基本翼內翼段的升力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還使外翼段的氣流受到控製,在一定的迎角範圍內不發生無規則的分離,從而提高了機翼的臨界迎角和抖振邊界,保證飛機具有良好的亞、跨音速氣動特性。”
“在超音速狀態下,由於加裝邊條後,使內翼段部分的相對厚度變小,機翼的等效後掠角增大,可明顯降低激波阻力。另外,邊條的存在,還可使飛機在跨音速和超音速飛行時的全機焦點後移量減小,導致飛機的配平阻力降低。因此,這種機翼也具有良好的超音速氣動特性。因此我所這個方案,無論是亞音速機動性,還是超音速機動性,都是非常突出的,這將讓它在麵對m國f22戰鬥機時取得更大的優勢。”
“另外我們這個方案,大迎角性能也特別優秀,可以做到六十五度無顧慮的操縱!這是任何戰鬥機都無法相比的。當然在隱身性能方麵,我們這個方案同樣也很優秀,迎頭rcs值可以做到0.1平方米以下。其實我們知道,到了0.1這個級別,再小的話,作用並不是很大了,所以能做到這個值,已經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空軍未來的作戰需要!”
……
在座的評審委員們,還有軍方領導們,都在小聲議論著。
林鵬也在想,六零一所這個方案,rcs值確實要比六零一所後來發展出來的殲二零戰鬥機要大上不少。當然比起m國的f22戰鬥機就更大了一個級數。
m國f22戰鬥機的迎頭rcs值據披露的資料顯示為0.01平方米,f35戰鬥機為0.06平方米,殲二零根據網絡上流傳的消息稱,大約是0.02平方米,而毛子的t50也就是蘇57戰鬥機,根據毛子的說法,其迎頭rcs值為0.1平方米。當然也有專家質疑其rcs值,應該會達到0.3平方米以上。
也就是說六零一所這個方案,與毛子的t50戰鬥機其實是差不多的,因為二者的確有相似之處,都是蘇27係列戰鬥機的深度發展型,又或者說與蘇27戰鬥機有很深的聯係。
世界上隱身能力最強的戰機,當然還是f117了,這款戰機是洛馬公司於上世紀80年代為m空軍秘密研製的第一代隱形戰鬥機,也是世界航空史上第一架隱形戰鬥機。由於f-117戰鬥機采用特殊的隱身外形設計,並有雷達吸波材料,因此f-117的rcs值隻有0.001平方米。
而沈總師說得也確實沒有錯,戰鬥機被敵方雷達探測到的距離,到了0.1平方米以下,差距不是很大了。
因為雷達探測距離,與目標rcs值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比如一架戰鬥機rcs值5平方米大小,也就是類似於殲十a戰鬥機這樣的目標,如果被敵方雷達發現的距離是100千米,那麽0.01平方米rcs值的f22戰鬥機,被敵方雷達發現的距離,就用一百千米乘以五百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也就是說f22戰鬥機被同樣的雷達發現距離,為二十千米,是殲十a戰鬥機被發現距離的五分之一。
同樣的可以推算出,如果六零一所這個方案rcs值為0.1平方米,那麽相對於殲十a戰鬥機來說,它的rcs值小了五十倍,也就是用五十的四次方根分之一,乘以一百千米,結果大概是百分之三十,也就是三十千米。
那麽0.1平方米rcs值和0.01平方米rcs值被同樣的雷達發現距離差距就在十千米左右,以f22戰鬥機的被發現距離來說就是相差百分之五十。如果麵對的是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比如f22戰鬥機的雷達,那麽六零一所方案,被發現距離為六十千米。
如果六零一所方案有同樣性能的雷達,在與f22戰鬥機迎頭對飛時,發現f22戰鬥機的距離為四十千米。這其中有二十千米的差距,f22戰鬥機可能會先開火,這樣一來六零一所的方案,確實還是有一定的危險!因為事實上戰鬥機機動性再好,也很難在不可逃逸區躲過敵機發射的空空導彈。
六一一所的方案與f22戰鬥機之間,發現距離就隻有十千米的差別了,相對來說要好得多,畢竟十千米的距離,兩機對飛,也就是十幾秒鍾的事情,f22戰鬥機飛行員,發現後還需要時間來鎖定和準備開火呢!
從這一點來看,六零一所的方案,確實是走偏了,可能他們也和蘇霍伊設計局的設計師一樣,認為靠著戰機超強的機動性,可以躲開敵機發射的空空導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