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的驛站,昏暗的燭光,抬頭就能看見幾隻蜘蛛吊在房梁上,四處漏風的土屋內一人臥倒在炕,一人站在麵前。
站著的是一名壯年男子,麵白無須,雙耳垂肩,兩臂過膝。臥著的是一名青年,麵容清秀,衣衫襤褸,裸露在外的皮膚上遍布青紫的鞭痕。
李澈的神經緊繃,感覺全身發麻,傷口的疼痛都有些不明顯了,再加上陰森的環境和牆角骷髏,額頭上滑下了一滴汗珠。
大學畢業的李澈趕上了穿越季,來到了東漢末年,然而他穿越的對象既不是名門望族,也不是曆史名人,隻是一個同名的,專職端茶倒水、上山砍柴的年輕人。
這年輕人今年二十歲,和一個中年男子隱居在一座偏僻的山腳下。從記憶中來看這具身體原主是南方人,被黃巾之亂裹挾北上,機緣巧合下逃脫,然後被中年人收留。年輕人去年染了風寒不幸身亡,然後身體被李澈接管。
而這中年人似乎出自名門,飽讀詩書,他整天吟詩作賦,還頗為嗜酒,醉酒後就痛罵宦官,然後痛罵自己,罵自己“貪生怕死”,愧對“大將軍”,愧對“孟博兄”,枉讀聖賢書。
就在今年,中年人似乎感覺自己命不久矣,便讓李澈拜師,卻也沒教他多少儒家經義子集、諸子學說,隻來得及教了識字斷句,簡單禮儀,還有騎馬射箭。
然後就在幾天前駕鶴西歸,臨終時也沒告訴李澈自己的名姓,直言自己愧對天地,愧對友人,不配讓世人記住。倒是給李澈取了一個字,字明遠。
澈,水清而明,明遠,透徹而深刻。他說願李澈能透徹而深刻的洞悉世事,不被外物所迷。
中年人既然逝去,李澈也不甘心就這麽縮在這裏隱居,扛著包袱,帶著對三國英傑的向往踏入了亂世。
然而隨即遭到了當頭一棒,無知的李澈一時好奇走上了皇帝專屬的馳道中心,被路過的一名官員以大不敬之罪綁了,在驛館中被關押了兩天,直到今早才被麵前之人救出。
從其他人的交談中他也知曉了麵前這人的名字,劉備劉玄德,漢昭烈皇帝,三國三巨頭之一。而綁了他的官員就是曆史上被劉備一通鞭打的督郵。
這兩天的遭遇讓李澈深感在亂世中手無縛雞之力,無根無源的穿越者根本掀不起什麽風浪,隻會被亂世的洪流碾得粉碎。而麵前的這人卻是這漢末最優質的潛力股之一,更別說還救了他一命。身為穿越者的蝴蝶雖然隻能掀起微風,但麵前這人缺的可能就是一陣微風,如果能把劉備吹起來,自己也能跟著雞犬升天。
如今是中平六年四月,今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發生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件。漢靈帝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被殺,十常侍被殺,董卓隨即以一介武夫的身份權傾朝野,廢立帝王,徹底撕碎漢室的遮羞布,揭開亂世的序幕。
而劉備從漢靈帝中平元年募兵鎮壓黃巾軍,一直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擊敗曹操才勉強穩住陣腳,這期間共計二十四年,起起伏伏無數,這其中有兩個大貴人,一個是他的同學公孫瓚,還有一個是徐州牧陶謙。
史載劉備與公孫瓚同求學於盧植,劉備對公孫瓚是“以兄事之”,公孫瓚也確實很照顧劉備,直接表劉備為別部司馬,有了戰功後就提拔為平原令,繼而又升為平原相,平原相秩兩千石,劉備之前征戰幾年才撈了個芝麻小官縣尉,對比可見一斑。
如今公孫瓚和劉虞相持不下,正是用人之時,這時候劉備投入帳下必然能獲得公孫瓚的青睞。
李澈正在胡思亂想,卻見劉備拱手問道:
“在下劉備,字玄德。忝為諸鄉人之首。聽聞先生頗通文墨之事,又願隨備顛沛流離,深感欣喜。備嚐就學於當朝盧尚書,亦略懂經義,特來討教一二。不知《論語》《孟子》先生可曾修習?”
“誒?!”李澈麵容凝固了,今年拜的那個師父根本沒怎麽教儒家經典,隻是在教識字斷句的時候順便提及一二,前世倒是學過一點,但是在劉備麵前耍弄無疑是班門弄斧,再怎麽說劉備也是正經的求學過。
怎麽也沒有想到劉備會從基礎問題開始問答,李澈這空中樓閣根本經不起檢驗。
劉備見李澈久久不答,心裏漸漸失望。與後世不同,漢時《論語》並非至高經典,而是經書輔翼,即便是劉備這個“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不良學生也好好修習過《論語》,連論語都沒有修習過,隻能說學問太低,更不是什麽大賢。
劉備隨即又暗自自嘲,大賢哪有那麽容易遇到,便是如麵前這人一樣粗通文墨的文士都不容易找,知識壟斷於士族,普通豪強之家要修習經典也不容易,自己還是沾了宗族的光才能就學於盧植,而士族出身的人一般又怎麽會淪落至此呢?
“是備孟浪了,想來先生遭逢大變一時難以凝神,請先生好生歇息吧,這有《論語》三卷,是備當年就學時所用,上有吾師之注解,或對先生有所助益,暫借於先生,望先生早日康複。備尚有要事,先行告退。”劉備伸手從懷中摸出三卷竹簡放在炕上,隨即拱手告別離開了土屋。
劉備並沒有在麵上有任何不滿和輕視,依然彬彬有禮,還幫李澈找了借口,但李澈還是感覺臉上火辣辣的,自信滿滿卻又遭到了迎頭痛擊,如今在劉備心裏的地位恐怕就是個普通文士的水平,還可能留下了狂妄自大的印象,不治經典的讀書人在這時純屬異類,也就是野路子,地位著實不高。
暫時沒有資格向劉備提出議案了,劉備準備做什麽他也無法幹涉,中平六年的大好時機很有可能就此錯過,這讓李澈難以接受。
而如果按照曆史原本的走向,這位昭烈皇帝還要東奔西走漂泊近二十年,在他身邊的話死亡率太高了,不說混到關張的地位,起碼得有個簡雍的級別才可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視線瞟向炕上的三卷竹簡,心裏略微有些抗拒,這是剛脫離學校的學生對書本的抗拒。但身體傷口的疼痛卻提醒著他這個時代的殘酷,目前來說,讀書確實是唯一的出路,或許學會《論語》後才能有第二次機會向劉備獻策。
如果不能改變劉備的人生軌跡,任由他幾起幾落,劉備應該沒事,自己可能就玩完了,畢竟劉備顛沛流離的太久了,也吃過太多次敗仗,連妻子都丟了好幾次,死個把手下再正常不過了。
沒想到穿越後學習反而更加重要了,看著第一卷上的“學而”二字李澈不由得苦笑起來,還好是東漢末年,經過三個月的再教育,漢隸還能認得,要是到了先秦那可真成了文盲。手無縛雞之力,戰鬥力約等於零點五鵝的現代人失去了知識優勢那真的什麽都不是了。
站著的是一名壯年男子,麵白無須,雙耳垂肩,兩臂過膝。臥著的是一名青年,麵容清秀,衣衫襤褸,裸露在外的皮膚上遍布青紫的鞭痕。
李澈的神經緊繃,感覺全身發麻,傷口的疼痛都有些不明顯了,再加上陰森的環境和牆角骷髏,額頭上滑下了一滴汗珠。
大學畢業的李澈趕上了穿越季,來到了東漢末年,然而他穿越的對象既不是名門望族,也不是曆史名人,隻是一個同名的,專職端茶倒水、上山砍柴的年輕人。
這年輕人今年二十歲,和一個中年男子隱居在一座偏僻的山腳下。從記憶中來看這具身體原主是南方人,被黃巾之亂裹挾北上,機緣巧合下逃脫,然後被中年人收留。年輕人去年染了風寒不幸身亡,然後身體被李澈接管。
而這中年人似乎出自名門,飽讀詩書,他整天吟詩作賦,還頗為嗜酒,醉酒後就痛罵宦官,然後痛罵自己,罵自己“貪生怕死”,愧對“大將軍”,愧對“孟博兄”,枉讀聖賢書。
就在今年,中年人似乎感覺自己命不久矣,便讓李澈拜師,卻也沒教他多少儒家經義子集、諸子學說,隻來得及教了識字斷句,簡單禮儀,還有騎馬射箭。
然後就在幾天前駕鶴西歸,臨終時也沒告訴李澈自己的名姓,直言自己愧對天地,愧對友人,不配讓世人記住。倒是給李澈取了一個字,字明遠。
澈,水清而明,明遠,透徹而深刻。他說願李澈能透徹而深刻的洞悉世事,不被外物所迷。
中年人既然逝去,李澈也不甘心就這麽縮在這裏隱居,扛著包袱,帶著對三國英傑的向往踏入了亂世。
然而隨即遭到了當頭一棒,無知的李澈一時好奇走上了皇帝專屬的馳道中心,被路過的一名官員以大不敬之罪綁了,在驛館中被關押了兩天,直到今早才被麵前之人救出。
從其他人的交談中他也知曉了麵前這人的名字,劉備劉玄德,漢昭烈皇帝,三國三巨頭之一。而綁了他的官員就是曆史上被劉備一通鞭打的督郵。
這兩天的遭遇讓李澈深感在亂世中手無縛雞之力,無根無源的穿越者根本掀不起什麽風浪,隻會被亂世的洪流碾得粉碎。而麵前的這人卻是這漢末最優質的潛力股之一,更別說還救了他一命。身為穿越者的蝴蝶雖然隻能掀起微風,但麵前這人缺的可能就是一陣微風,如果能把劉備吹起來,自己也能跟著雞犬升天。
如今是中平六年四月,今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發生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件。漢靈帝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被殺,十常侍被殺,董卓隨即以一介武夫的身份權傾朝野,廢立帝王,徹底撕碎漢室的遮羞布,揭開亂世的序幕。
而劉備從漢靈帝中平元年募兵鎮壓黃巾軍,一直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擊敗曹操才勉強穩住陣腳,這期間共計二十四年,起起伏伏無數,這其中有兩個大貴人,一個是他的同學公孫瓚,還有一個是徐州牧陶謙。
史載劉備與公孫瓚同求學於盧植,劉備對公孫瓚是“以兄事之”,公孫瓚也確實很照顧劉備,直接表劉備為別部司馬,有了戰功後就提拔為平原令,繼而又升為平原相,平原相秩兩千石,劉備之前征戰幾年才撈了個芝麻小官縣尉,對比可見一斑。
如今公孫瓚和劉虞相持不下,正是用人之時,這時候劉備投入帳下必然能獲得公孫瓚的青睞。
李澈正在胡思亂想,卻見劉備拱手問道:
“在下劉備,字玄德。忝為諸鄉人之首。聽聞先生頗通文墨之事,又願隨備顛沛流離,深感欣喜。備嚐就學於當朝盧尚書,亦略懂經義,特來討教一二。不知《論語》《孟子》先生可曾修習?”
“誒?!”李澈麵容凝固了,今年拜的那個師父根本沒怎麽教儒家經典,隻是在教識字斷句的時候順便提及一二,前世倒是學過一點,但是在劉備麵前耍弄無疑是班門弄斧,再怎麽說劉備也是正經的求學過。
怎麽也沒有想到劉備會從基礎問題開始問答,李澈這空中樓閣根本經不起檢驗。
劉備見李澈久久不答,心裏漸漸失望。與後世不同,漢時《論語》並非至高經典,而是經書輔翼,即便是劉備這個“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不良學生也好好修習過《論語》,連論語都沒有修習過,隻能說學問太低,更不是什麽大賢。
劉備隨即又暗自自嘲,大賢哪有那麽容易遇到,便是如麵前這人一樣粗通文墨的文士都不容易找,知識壟斷於士族,普通豪強之家要修習經典也不容易,自己還是沾了宗族的光才能就學於盧植,而士族出身的人一般又怎麽會淪落至此呢?
“是備孟浪了,想來先生遭逢大變一時難以凝神,請先生好生歇息吧,這有《論語》三卷,是備當年就學時所用,上有吾師之注解,或對先生有所助益,暫借於先生,望先生早日康複。備尚有要事,先行告退。”劉備伸手從懷中摸出三卷竹簡放在炕上,隨即拱手告別離開了土屋。
劉備並沒有在麵上有任何不滿和輕視,依然彬彬有禮,還幫李澈找了借口,但李澈還是感覺臉上火辣辣的,自信滿滿卻又遭到了迎頭痛擊,如今在劉備心裏的地位恐怕就是個普通文士的水平,還可能留下了狂妄自大的印象,不治經典的讀書人在這時純屬異類,也就是野路子,地位著實不高。
暫時沒有資格向劉備提出議案了,劉備準備做什麽他也無法幹涉,中平六年的大好時機很有可能就此錯過,這讓李澈難以接受。
而如果按照曆史原本的走向,這位昭烈皇帝還要東奔西走漂泊近二十年,在他身邊的話死亡率太高了,不說混到關張的地位,起碼得有個簡雍的級別才可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視線瞟向炕上的三卷竹簡,心裏略微有些抗拒,這是剛脫離學校的學生對書本的抗拒。但身體傷口的疼痛卻提醒著他這個時代的殘酷,目前來說,讀書確實是唯一的出路,或許學會《論語》後才能有第二次機會向劉備獻策。
如果不能改變劉備的人生軌跡,任由他幾起幾落,劉備應該沒事,自己可能就玩完了,畢竟劉備顛沛流離的太久了,也吃過太多次敗仗,連妻子都丟了好幾次,死個把手下再正常不過了。
沒想到穿越後學習反而更加重要了,看著第一卷上的“學而”二字李澈不由得苦笑起來,還好是東漢末年,經過三個月的再教育,漢隸還能認得,要是到了先秦那可真成了文盲。手無縛雞之力,戰鬥力約等於零點五鵝的現代人失去了知識優勢那真的什麽都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