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郡定陶縣,荀彧透過馬車的縫隙,靜靜地觀察著這座濟陰郡治,天下之中,神情若有所思。
而坐在他身邊的一名青年男子笑嘻嘻的道:“這一路行來,濟陰的狀況可還入得文若之眼?”
荀彧瞥了他一眼,淡淡的道:“較之其餘郡縣,濟陰確實要好上不少,秩序井然,民眾亦無慌亂之相。”
正當青年男子麵露得色之時,荀彧又不鹹不淡的道:“然而生民表情千篇一律,麵無喜色,甚至能看出一些愁苦,奉孝啊,這又是何故?”
“咳!”青年有些尷尬的咳了一聲,苦笑道:“這也是不得已之事,既然要備戰勤王,糧草補給自然不能少,加征稅收,加強管控也是情理之中啊。”
荀彧默默的點了點頭,也不知是否讚同青年之語,讓郭奉孝也隻能陷入沉默。
青年姓郭名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少年時便以有遠見而聞名,但其自隱聲名,久而久之,除了少數幾人,其餘人都不知曉此人才幹。
荀彧作為潁川士人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認識郭嘉的,兩人之間亦有不淺的交情,堪稱好友。
去年十二月時郭嘉便東行拜會曹操,二人一見如故,宛如多年知音一般。
而荀彧此次東行來見曹操,恰好與之前歸家的郭嘉同行,荀文若拉著免費的導遊在濟陰郡內悠哉哉轉了大半個月,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審視著曹操的能力。
郭嘉素來知道荀彧才幹,自然是很想讓荀文若投入曹操麾下,一路上可謂是費盡唇舌,極力誇讚曹操的能力和德行,可惜荀彧仿佛一塊石雕,聽完這些也沒有絲毫波動。
然而郭嘉也沒有絲毫氣餒,依然是逮著機會就猛誇曹操:“文若,這天下諸侯,我想再也沒有如曹將軍一般的人物了。無論是識人用人,還是治政軍略,曹將軍都堪稱是世之奇才,當真不負許子將之評價。
文若乃王佐之才,若不能輔佐王侯,豈不是白費了這一身本領?”
聽完郭嘉的話,荀彧腦海中卻是突然閃過一個麵白無須之人。區區六百石,便敢在天下士林巨擘荀慈明的麵前大放狂言,觀其言其行,也是真的堅信自己的未來。
然而荀攸已經選擇了他,若是兩人一起下注,便幾乎是將大半個潁川都綁在了他身上,這賭注未免也太大了。雖然荀彧很欣賞劉備,但還沒有到賭上一切的地步。
而且,在荀彧看來,李澈的思想太過危險和激進了,而劉備受到李澈的影響也太深了。
回過神來,荀彧對著郭嘉道:“彧隻相信眼見為實,且讓彧見一見曹將軍吧。”
……
濟陰太守府內,曹操早早的就收到了郭嘉的消息,已然備下宴席,招待這位送上門的“王佐之才”。
時隔半年再見,荀彧一眼便看出了曹操與雒陽時期的不同,更加的霸氣外露,更加的瀟灑恣意,也少了那若有若無的拘束,仿佛得脫樊籠一般。
曹操舉杯笑道:“文若啊,雒陽一別已有半載了,不知一向可好?”
“多謝將軍關心,彧自是無恙,不知將軍這半年來又是如何?”
曹操以袖掩麵,哀歎道:“唉,濟陰本就是諸事繁多,又逢袁術這廝這廝亂政篡權,操竭盡全力想救君王於危難,然而力有未逮,隻能坐視天子被亂臣欺淩,實在慚愧啊。”
荀彧雙手舉杯敬道:“彧亦知曉將軍忠義,此前盧中郎將與蓋京兆尹討逆,唯有將軍起兵相助,足見忠心。”
“操生平之願,本是為大漢蕩平西域,如段太尉一般終結涼州之亂,安定西疆,並以軍功封侯,揚名後世。不料世事多變,如今卻隻能在這中原之地,與大漢禁軍鏖戰,每每思之,都讓操痛徹心扉啊。”
說著說著,曹操以手捂胸,麵上也露出痛苦之色。
席間的夏侯淵、郭嘉等人或是黯然,或是憤懣,神情不一。
荀彧靜靜的望著曹操,問道:“那將軍如今的願望又是什麽?”
“當然是剿除國賊,還政天子。”
“之後呢?”
曹操擲地有聲的答道:“平西域,破鮮卑,定烏桓,令大漢重現武帝盛世!”
夏侯淵聽得熱血沸騰,竟猛的從座位上躍起,奔至牆邊的鼓旁開始擊鼓。
而曹操見狀也並不阻止,張開嗓門以歌和之,堂中的氣氛頓時變得激昂起來,其他人也不由自主的開始以歌相和。
荀彧仍然是不動聲色,隻是一口口的抿著手中的酒,仿佛身處在另一個世界一般。
良久,鼓聲漸弱,歌聲也隨之緩緩收尾,曹操一口飲盡杯中酒,大笑道:“這就是操的願望,如何?文若可願助操一臂之力?”
堂中之人的目光盡數匯集於荀彧身上,其中還有夏侯淵這等凶悍的人物,這般壓力足以讓一般人兩股戰戰,而荀彧不為所動,淡淡的道:“彧遠道而來,今日有些乏了,還請將軍見諒。”
曹操愣了下,笑道:“是操魯莽失禮了,還望文若見諒。文若的住處已經收拾出來了,今日天色已晚,早些休息也好。”
郭嘉也笑道:“就由嘉帶文若去住處吧,明公與幾位可繼續盡興。”
曹操點頭道:“如此甚好啊,那便拜托奉孝了。”
看著兩人的背影,曹操微微眯眼,笑道:“荀文若果然不凡。不過他已經動心,那便不難留下了。”
夏侯淵笑道:“明公雄才偉略,這天下除了明公,還有誰能配得上這位王佐之才?”
“嘿!”曹操有些不讚成的搖了搖頭,笑道:“若非荀公達先行一步,荀文若未必輪得到操來招攬。若非袁公路自取滅亡,袁本初那邊才該是荀文若的第一選擇。小覷天下英雄可要不得啊!”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後袁術為亂,山東兵起,彧乃東行,見濟陰太守曹操。彧同郡郭嘉知彧才名,極力薦之,操乃大設宴席款待,訴以誌向。
——《季漢書·列傳第二》
而坐在他身邊的一名青年男子笑嘻嘻的道:“這一路行來,濟陰的狀況可還入得文若之眼?”
荀彧瞥了他一眼,淡淡的道:“較之其餘郡縣,濟陰確實要好上不少,秩序井然,民眾亦無慌亂之相。”
正當青年男子麵露得色之時,荀彧又不鹹不淡的道:“然而生民表情千篇一律,麵無喜色,甚至能看出一些愁苦,奉孝啊,這又是何故?”
“咳!”青年有些尷尬的咳了一聲,苦笑道:“這也是不得已之事,既然要備戰勤王,糧草補給自然不能少,加征稅收,加強管控也是情理之中啊。”
荀彧默默的點了點頭,也不知是否讚同青年之語,讓郭奉孝也隻能陷入沉默。
青年姓郭名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少年時便以有遠見而聞名,但其自隱聲名,久而久之,除了少數幾人,其餘人都不知曉此人才幹。
荀彧作為潁川士人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認識郭嘉的,兩人之間亦有不淺的交情,堪稱好友。
去年十二月時郭嘉便東行拜會曹操,二人一見如故,宛如多年知音一般。
而荀彧此次東行來見曹操,恰好與之前歸家的郭嘉同行,荀文若拉著免費的導遊在濟陰郡內悠哉哉轉了大半個月,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審視著曹操的能力。
郭嘉素來知道荀彧才幹,自然是很想讓荀文若投入曹操麾下,一路上可謂是費盡唇舌,極力誇讚曹操的能力和德行,可惜荀彧仿佛一塊石雕,聽完這些也沒有絲毫波動。
然而郭嘉也沒有絲毫氣餒,依然是逮著機會就猛誇曹操:“文若,這天下諸侯,我想再也沒有如曹將軍一般的人物了。無論是識人用人,還是治政軍略,曹將軍都堪稱是世之奇才,當真不負許子將之評價。
文若乃王佐之才,若不能輔佐王侯,豈不是白費了這一身本領?”
聽完郭嘉的話,荀彧腦海中卻是突然閃過一個麵白無須之人。區區六百石,便敢在天下士林巨擘荀慈明的麵前大放狂言,觀其言其行,也是真的堅信自己的未來。
然而荀攸已經選擇了他,若是兩人一起下注,便幾乎是將大半個潁川都綁在了他身上,這賭注未免也太大了。雖然荀彧很欣賞劉備,但還沒有到賭上一切的地步。
而且,在荀彧看來,李澈的思想太過危險和激進了,而劉備受到李澈的影響也太深了。
回過神來,荀彧對著郭嘉道:“彧隻相信眼見為實,且讓彧見一見曹將軍吧。”
……
濟陰太守府內,曹操早早的就收到了郭嘉的消息,已然備下宴席,招待這位送上門的“王佐之才”。
時隔半年再見,荀彧一眼便看出了曹操與雒陽時期的不同,更加的霸氣外露,更加的瀟灑恣意,也少了那若有若無的拘束,仿佛得脫樊籠一般。
曹操舉杯笑道:“文若啊,雒陽一別已有半載了,不知一向可好?”
“多謝將軍關心,彧自是無恙,不知將軍這半年來又是如何?”
曹操以袖掩麵,哀歎道:“唉,濟陰本就是諸事繁多,又逢袁術這廝這廝亂政篡權,操竭盡全力想救君王於危難,然而力有未逮,隻能坐視天子被亂臣欺淩,實在慚愧啊。”
荀彧雙手舉杯敬道:“彧亦知曉將軍忠義,此前盧中郎將與蓋京兆尹討逆,唯有將軍起兵相助,足見忠心。”
“操生平之願,本是為大漢蕩平西域,如段太尉一般終結涼州之亂,安定西疆,並以軍功封侯,揚名後世。不料世事多變,如今卻隻能在這中原之地,與大漢禁軍鏖戰,每每思之,都讓操痛徹心扉啊。”
說著說著,曹操以手捂胸,麵上也露出痛苦之色。
席間的夏侯淵、郭嘉等人或是黯然,或是憤懣,神情不一。
荀彧靜靜的望著曹操,問道:“那將軍如今的願望又是什麽?”
“當然是剿除國賊,還政天子。”
“之後呢?”
曹操擲地有聲的答道:“平西域,破鮮卑,定烏桓,令大漢重現武帝盛世!”
夏侯淵聽得熱血沸騰,竟猛的從座位上躍起,奔至牆邊的鼓旁開始擊鼓。
而曹操見狀也並不阻止,張開嗓門以歌和之,堂中的氣氛頓時變得激昂起來,其他人也不由自主的開始以歌相和。
荀彧仍然是不動聲色,隻是一口口的抿著手中的酒,仿佛身處在另一個世界一般。
良久,鼓聲漸弱,歌聲也隨之緩緩收尾,曹操一口飲盡杯中酒,大笑道:“這就是操的願望,如何?文若可願助操一臂之力?”
堂中之人的目光盡數匯集於荀彧身上,其中還有夏侯淵這等凶悍的人物,這般壓力足以讓一般人兩股戰戰,而荀彧不為所動,淡淡的道:“彧遠道而來,今日有些乏了,還請將軍見諒。”
曹操愣了下,笑道:“是操魯莽失禮了,還望文若見諒。文若的住處已經收拾出來了,今日天色已晚,早些休息也好。”
郭嘉也笑道:“就由嘉帶文若去住處吧,明公與幾位可繼續盡興。”
曹操點頭道:“如此甚好啊,那便拜托奉孝了。”
看著兩人的背影,曹操微微眯眼,笑道:“荀文若果然不凡。不過他已經動心,那便不難留下了。”
夏侯淵笑道:“明公雄才偉略,這天下除了明公,還有誰能配得上這位王佐之才?”
“嘿!”曹操有些不讚成的搖了搖頭,笑道:“若非荀公達先行一步,荀文若未必輪得到操來招攬。若非袁公路自取滅亡,袁本初那邊才該是荀文若的第一選擇。小覷天下英雄可要不得啊!”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後袁術為亂,山東兵起,彧乃東行,見濟陰太守曹操。彧同郡郭嘉知彧才名,極力薦之,操乃大設宴席款待,訴以誌向。
——《季漢書·列傳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