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大巫祝被拖了下去,田豐有些訝異的看著李澈,道:“豐當真是第一次看到將軍這般果決的處事。”
陳群嘖嘖道:“位比九卿的大縣侯,處置一名江湖術士罷了。若是還畏首畏尾,那可真是太丟人了。焦和若是真的敢為了大巫祝出頭,恐怕正中將軍下懷。”
“裝神弄鬼之輩,若以戲法娛人倒也不錯,但此獠膽敢涉足軍國大事,欺瞞主官,以至千餘將士因他而亡,便是千刀萬剮亦不為過!本侯事務繁忙,可沒興趣和這種將死之人糾纏不休。”
田豐笑著點點頭道:“將軍放心,已經布置下去了,若焦和不識好歹,便以勾結妖人意圖造反的罪名把他拿下。至於城中大姓,倒也不必將軍親自出麵,豐與陳治中代勞即可,將軍還是多多靜思怎麽說動康成先生吧。”
臨菑雖為古城,卻也沒有名揚天下的大姓,加之青州被黃巾禍禍的夠慘,齊國的士族並沒有可稱道之處,也不足以讓李澈向他們低頭。適當的擺出一些高傲的姿態,也可以讓他們看清楚目前的形勢。
想了想,李澈還是囑咐道:“主要還是拿回那些被匪寇侵占後的無主土地,本侯也不想現在跟他們撕破臉。若他們能放開手中侵占的利益,本侯也不會糾纏不放。”
陳群一語道破:“將軍想在青州屯田?”
“不錯。”李澈頷首道:“青州如今的混亂,在於民心思亂,若要治亂,先治民心。不管是那些匪寇,還是普通平民,都需要安撫。屯田之法不僅可以收獲足夠的糧食,也能將流民束縛在土地上,讓他們穩定下來。
隻要能把大部分賊寇穩定住,黃巾軍自然不戰而潰。說到底,若不是連一口飯都沒得吃,很多人又何必落草為寇呢?”
田豐感慨道:“將軍的意思豐已經明白了,確實很有道理。民人以衣食為天,此乃自古之理啊。”
“青州土地肥沃,加之百萬黃巾皆可收納屯田,若真能功成……”陳群咂咂嘴,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屯田製所索取的糧食比例若放在盛世之時,是足以逼反一地百姓的惡政。然而如今卻能得到不少人的擁戴,成為“善政”。大量的糧食收歸官府,相較於平時而言,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足以供養出一支橫掃天下的大軍。
李澈卻不怎麽高興,搖頭道:“大亂之後易大治,便是這般可笑的緣由。民眾已經陷入了絕望,是以任何一點希望都能讓他們趨之若鶩,並非是我們做的有多好,而是之前的官僚實在是太爛了。”
“若將軍真的這麽認為,那恕豐不能苟同。天下之事,好一分便是好一分,好壞永遠是比較出來的。所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無短何來長?無下何來高?若真是如將軍一般消極,堯舜之君比起桀紂,也隻是比爛而已了。
將軍勸農耕,恤民力,憐民苦,重民生,此等人物,豐往昔隻在古籍上見過一二。盛世之臣,如能除一二貪官汙吏,斷三五冤假錯案,便足以被稱為名臣,比之將軍,卻猶如螢火比之皓月。”
看著田豐一臉嚴肅的樣子,李澈摸了摸鼻子,尷尬道:“元皓實在過譽了,澈不過是做了些分內之事罷了,何足掛齒。”
田豐未及開口,陳群意味深長的道:“若天下人人都做不到分內之事,那唯一一個做到的,就是聖人!”
……
青州之事塵埃落定,兗州之事卻是如火如荼。由於兗州刺史劉岱的不作為,入寇兗州的黃巾軍在東平國內大肆劫掠,搞得民不聊生。
而兗州的州治,便在緊鄰東平國的山陽郡,可以說黃巾軍每分每秒都在狠狠抽打劉兗州的臉。
這般情況下,劉岱不得不選擇了向袁紹低頭,並許下了和親之約,正式成為了南陽朝廷的兗州刺史。
一位宗室疆臣選擇了站隊,天下為之震動,更別說劉岱的兄弟劉繇之前剛剛被雒陽朝廷拜為揚州刺史,這般算下來,南陽朝廷已經拿下了荊州、兗州、揚州三個大州,而雒陽朝廷實際掌握的也隻有半個豫州與半個司隸。強弱之勢已然逆轉。
對於刺史易幟之事,濟陰太守曹操似乎一點都不在意,隻是不斷向劉岱請戰,希望能帶兵剿滅入侵兗州的賊寇。
劉岱自然不會把這個“出風頭”的機會讓給曹操,在他看來,所謂的黃巾軍不過是一群亂民,輕而易舉便能剿滅。
渤海傳來的軍情也印證了他的想法,三萬對戰三十萬大勝,他這個兗州刺史手上還是有四五萬軍隊的,安民剿匪,自然當仁不讓。
有人勸諫劉岱,黃巾軍依劫掠為生,隻要堅壁清野,讓黃巾軍無處下手,自然能慢慢分化這些各懷鬼胎的賊寇,屆時便可一鼓而破。
劉岱卻冷笑道:“吾為兗州刺史,守土安民為吾本職。今賊寇肆虐兗州,吾若不能保境安民,豈不愧對此職?”
不管劉岱的心裏是怎麽想的,至少在他這個兗州刺史一力主戰的情況下,兗州各郡很快動員起來,即便是濟陰太守曹操和山陽太守袁遺,也是派出了三千部曲跟隨劉岱。
畢竟按照東漢末年的慣例,當刺史需要動用軍事力量時,各郡都需要服從。這也是為了應對洶湧的賊寇浪潮,糾合多郡之力對抗。在明麵上,曹操和袁遺還是要聽從劉岱的軍事安排。
初平元年七月十五,兗州刺史劉岱將兵六萬,逆擊進入兗州的黃巾賊寇。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初平元年夏七月,青州黃巾眾四十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岱欲擊之,或諫曰:“今賊勢眾,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誌,不可敵也。觀賊眾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畜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後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於東平,果為所殺。
——《季漢書·昭烈帝紀》
陳群嘖嘖道:“位比九卿的大縣侯,處置一名江湖術士罷了。若是還畏首畏尾,那可真是太丟人了。焦和若是真的敢為了大巫祝出頭,恐怕正中將軍下懷。”
“裝神弄鬼之輩,若以戲法娛人倒也不錯,但此獠膽敢涉足軍國大事,欺瞞主官,以至千餘將士因他而亡,便是千刀萬剮亦不為過!本侯事務繁忙,可沒興趣和這種將死之人糾纏不休。”
田豐笑著點點頭道:“將軍放心,已經布置下去了,若焦和不識好歹,便以勾結妖人意圖造反的罪名把他拿下。至於城中大姓,倒也不必將軍親自出麵,豐與陳治中代勞即可,將軍還是多多靜思怎麽說動康成先生吧。”
臨菑雖為古城,卻也沒有名揚天下的大姓,加之青州被黃巾禍禍的夠慘,齊國的士族並沒有可稱道之處,也不足以讓李澈向他們低頭。適當的擺出一些高傲的姿態,也可以讓他們看清楚目前的形勢。
想了想,李澈還是囑咐道:“主要還是拿回那些被匪寇侵占後的無主土地,本侯也不想現在跟他們撕破臉。若他們能放開手中侵占的利益,本侯也不會糾纏不放。”
陳群一語道破:“將軍想在青州屯田?”
“不錯。”李澈頷首道:“青州如今的混亂,在於民心思亂,若要治亂,先治民心。不管是那些匪寇,還是普通平民,都需要安撫。屯田之法不僅可以收獲足夠的糧食,也能將流民束縛在土地上,讓他們穩定下來。
隻要能把大部分賊寇穩定住,黃巾軍自然不戰而潰。說到底,若不是連一口飯都沒得吃,很多人又何必落草為寇呢?”
田豐感慨道:“將軍的意思豐已經明白了,確實很有道理。民人以衣食為天,此乃自古之理啊。”
“青州土地肥沃,加之百萬黃巾皆可收納屯田,若真能功成……”陳群咂咂嘴,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屯田製所索取的糧食比例若放在盛世之時,是足以逼反一地百姓的惡政。然而如今卻能得到不少人的擁戴,成為“善政”。大量的糧食收歸官府,相較於平時而言,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足以供養出一支橫掃天下的大軍。
李澈卻不怎麽高興,搖頭道:“大亂之後易大治,便是這般可笑的緣由。民眾已經陷入了絕望,是以任何一點希望都能讓他們趨之若鶩,並非是我們做的有多好,而是之前的官僚實在是太爛了。”
“若將軍真的這麽認為,那恕豐不能苟同。天下之事,好一分便是好一分,好壞永遠是比較出來的。所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無短何來長?無下何來高?若真是如將軍一般消極,堯舜之君比起桀紂,也隻是比爛而已了。
將軍勸農耕,恤民力,憐民苦,重民生,此等人物,豐往昔隻在古籍上見過一二。盛世之臣,如能除一二貪官汙吏,斷三五冤假錯案,便足以被稱為名臣,比之將軍,卻猶如螢火比之皓月。”
看著田豐一臉嚴肅的樣子,李澈摸了摸鼻子,尷尬道:“元皓實在過譽了,澈不過是做了些分內之事罷了,何足掛齒。”
田豐未及開口,陳群意味深長的道:“若天下人人都做不到分內之事,那唯一一個做到的,就是聖人!”
……
青州之事塵埃落定,兗州之事卻是如火如荼。由於兗州刺史劉岱的不作為,入寇兗州的黃巾軍在東平國內大肆劫掠,搞得民不聊生。
而兗州的州治,便在緊鄰東平國的山陽郡,可以說黃巾軍每分每秒都在狠狠抽打劉兗州的臉。
這般情況下,劉岱不得不選擇了向袁紹低頭,並許下了和親之約,正式成為了南陽朝廷的兗州刺史。
一位宗室疆臣選擇了站隊,天下為之震動,更別說劉岱的兄弟劉繇之前剛剛被雒陽朝廷拜為揚州刺史,這般算下來,南陽朝廷已經拿下了荊州、兗州、揚州三個大州,而雒陽朝廷實際掌握的也隻有半個豫州與半個司隸。強弱之勢已然逆轉。
對於刺史易幟之事,濟陰太守曹操似乎一點都不在意,隻是不斷向劉岱請戰,希望能帶兵剿滅入侵兗州的賊寇。
劉岱自然不會把這個“出風頭”的機會讓給曹操,在他看來,所謂的黃巾軍不過是一群亂民,輕而易舉便能剿滅。
渤海傳來的軍情也印證了他的想法,三萬對戰三十萬大勝,他這個兗州刺史手上還是有四五萬軍隊的,安民剿匪,自然當仁不讓。
有人勸諫劉岱,黃巾軍依劫掠為生,隻要堅壁清野,讓黃巾軍無處下手,自然能慢慢分化這些各懷鬼胎的賊寇,屆時便可一鼓而破。
劉岱卻冷笑道:“吾為兗州刺史,守土安民為吾本職。今賊寇肆虐兗州,吾若不能保境安民,豈不愧對此職?”
不管劉岱的心裏是怎麽想的,至少在他這個兗州刺史一力主戰的情況下,兗州各郡很快動員起來,即便是濟陰太守曹操和山陽太守袁遺,也是派出了三千部曲跟隨劉岱。
畢竟按照東漢末年的慣例,當刺史需要動用軍事力量時,各郡都需要服從。這也是為了應對洶湧的賊寇浪潮,糾合多郡之力對抗。在明麵上,曹操和袁遺還是要聽從劉岱的軍事安排。
初平元年七月十五,兗州刺史劉岱將兵六萬,逆擊進入兗州的黃巾賊寇。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初平元年夏七月,青州黃巾眾四十萬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岱欲擊之,或諫曰:“今賊勢眾,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誌,不可敵也。觀賊眾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畜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後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於東平,果為所殺。
——《季漢書·昭烈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