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的驛站,昏暗的燭光,抬頭就能看見幾隻蜘蛛吊在房梁上,四處漏風的土屋內一人臥倒在炕,一人站在麵前。
站著的是一名壯年男子,麵白無須,雙耳垂肩,兩臂過膝,身高約有七尺四分。臥著的是一名青年,身長約七尺八分,麵容清秀,衣衫襤褸,裸露在外的皮膚上遍布青紫的鞭痕。
李澈的神經緊繃,感覺全身發麻,傷口的疼痛都有些不明顯了,再加上陰森的環境和牆角骷髏,額頭上滑下了一滴汗珠。
大學畢業的李澈趕上了穿越季,來到了東漢末年,然而他穿越的對象既不是名門望族,也不是曆史名人,隻是一個同名的,專職端茶倒水、上山砍柴的年輕人。
這年輕人今年二十歲,和一個中年男子隱居在一座偏僻的山腳下。從記憶中來看這具身體原主是南方人,被黃巾之亂裹挾北上,機緣巧合下逃脫,然後被中年人收留。年輕人去年染了風寒不幸身亡,然後身體被李澈接管。
而這中年人似乎出自名門,飽讀詩書,他整天吟詩作賦,還頗為嗜酒,醉酒後就痛罵宦官,然後痛罵自己,罵自己“貪生怕死”,愧對“大將軍”,愧對“孟博兄”,枉讀聖賢書。
就在今年,中年人似乎感覺自己命不久矣,便讓李澈拜師,教了李澈一些基本的經史子集,諸子學說。大部分時間卻是為李澈剖析時事,將自己沉浮幾十年的心得講授給李澈。
並非指望李澈能學到多少,更多的是將死之時不希望自己思考了幾十年的收獲被帶到九泉之下。
他要求李澈未來尋一大才將自己的所得傳授出去,卻沒料到這有著“先知”特性的徒弟能將他的理論融會貫通。
而他傳遞下來的除了知識,最多的恐怕就是對宦官的厭惡了。
然後就在幾天前駕鶴西歸,臨終時也沒告訴李澈自己的名姓,直言自己愧對天地,愧對友人,不配讓世人記住。倒是給李澈取了一個字,字明遠。
澈,水清而明,明遠,透徹而深刻。他說願李澈能透徹而深刻的洞悉世事,不被外物所迷。
中年人既然逝去,李澈也不甘心就這麽縮在這裏隱居,扛著包袱,帶著對三國英傑的向往踏入了亂世。
然而隨即遭到了當頭一棒,走出大山的李澈驚異於古代的馳道,翻過牆垣踏上了皇帝專屬的三丈禦道。
倒黴的事發生了,一支路過的隊伍以大不敬之罪把他製住。為首者本想直接將李澈砍了,但因為某種原因,他選擇將李澈綁起來帶走。
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那人是中山郡督郵,綁走自己的原因卻是借題發揮。他將李澈定性為準備刺殺官僚造反的賊寇,藉此指責安喜縣尉剿匪不力,以奪其職。
而麵前之人便是那安喜縣尉,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人士。
這兩天的遭遇讓李澈深感在亂世中手無縛雞之力,無根無源的穿越者根本掀不起什麽風浪,隻會被亂世的洪流碾得粉碎。而麵前的這人卻是這漢末最優質的潛力股之一,更別說還救了他一命。
身為穿越者的蝴蝶雖然隻能掀起微風,但麵前這人缺的可能就是一陣微風,如果能把劉備吹起來,自己也能跟著雞犬升天。
而且李澈也深深感激劉備的救助,劉備在綁走督郵時了解了情況,很爽利的將自己救了下來,雖然是順手而為,卻是實打實的救命之恩。
如今是中平六年四月,今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發生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件。漢靈帝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被殺,十常侍被殺,董卓隨即以一介武夫的身份權傾朝野,廢立帝王,徹底撕碎漢室的遮羞布,揭開亂世的序幕。
而劉備從漢靈帝中平元年募兵鎮壓黃巾軍,一直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擊敗曹操才勉強穩住陣腳,這期間共計二十四年,起起伏伏無數,這其中有兩個大貴人,一個是他的同學公孫瓚,還有一個是徐州牧陶謙。
史載劉備與公孫瓚同求學於盧植,劉備對公孫瓚是“以兄事之”,公孫瓚也確實很照顧劉備,直接表劉備為別部司馬,有了戰功後就提拔為平原令,繼而又升為平原相,平原相秩兩千石,劉備之前征戰幾年才撈了個芝麻小官縣尉,對比可見一斑。
如今公孫瓚和劉虞相持不下,正是用人之時,這時候劉備投入帳下必然能獲得公孫瓚的青睞。
李澈正在胡思亂想,卻見劉備拱手問道:
“在下劉備,字玄德。忝為諸鄉人之首。聽聞先生頗通文墨之事,又願隨備顛沛流離,深感欣喜。備嚐就學於當朝盧尚書,亦略懂經義,特來討教一二。不知《論語》《孟子》先生可曾修習?”
“誒?!”李澈麵容凝固了,《論語》和《孟子》師父是教過一些,但顯然不足以讓李澈能與劉備討論。
前世的知識如今最有用的恐怕就是當初為了在網絡上重拳出擊,所記下來的三國曆史,輔以師父所傳授的時代知識和時事大局,李澈對漢末的情況有著高屋建瓴的理解。
怎麽也沒有想到劉備會從基礎問題開始問答,李澈這空中樓閣根本經不起檢驗。
劉備見李澈久久不答,心裏漸漸失望。與後世不同,漢時《論語》並非至高經典,而是經書輔翼,即便是劉備這個“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不良學生也好好修習過《論語》,連論語都沒有修習過,隻能說學問太低,更不是什麽大賢。
“劉君莫非是隻讀經義的酸腐文人?”迫不得已之下,隻能用激將之法了。
“哦?”劉備皺皺眉,他其實是比較傳統的那種思維,比如季漢未來頂梁柱之一的蔣琬就險些被他砍了,原因是蔣琬主掌一縣時放蕩無行,在他眼中這是不務正業。
多虧諸葛亮為蔣琬開脫,劉備出於對諸葛亮的尊敬才放過蔣琬,否則蔣琬早就沒了。
放到這裏,他也是下意識的更看重經義基礎,畢竟漢代的讀書人大多是要治《五經》之一的,隻問《論語》《孟子》已經是放低了期待,這就如後世,你說你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接受,哪個會相信你有學問?
李澈故作高深的哂笑道:“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太公,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
麵上沉穩淡然,心裏卻暗暗祈禱:“羅老,給力啊。”
劉備眯起眼睛上下打量,漠然問道:“先生可知備有何慮?”
“劉君所慮,一者是朝廷追緝,二者是朝政糜爛至斯,天下何得安寧。李某所言,準否?”
劉備丟掉安喜縣尉的職司,表麵上是督郵找事,究其根由卻是朝廷不想養這些平定黃巾的功臣了。
漢靈帝開創了賣官鬻爵的新高度,不僅無才之人當官要買官,便是有才能應當升遷的官員,也得向西園繳納禮金。
而劉備這些窮鬼被淘汰了那簡直太正常了,打仗時你是忠臣良將,安定後不能給靈帝帶來收益,那怎麽能叫臣子呢?
這樣糜爛的朝政,怎能不讓人心憂?再加上劉備剛剛抽了督郵這個上官一頓,那就更心憂了。
“先生何以教我?”
“《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劉君僅將目光投在安喜這小小一隅,難免一葉障目。
依在下所知,朝局紊亂,天下紛擾。西南有為‘天子氣’而閉鎖益州的劉君郎,東南有桀驁不馴的孫文台,東北諸胡虎視眈眈,西北涼州亂軍紛擾不定,此乃是英雄建功立業之時。
劉君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有何借力之處,以策完全。”李澈意味深長的提出了建議,心裏呐喊著“公孫瓚!”。
“先生知《易》?為何卻不通《論語》?”劉備皺皺眉頭,《易》乃五經之一,是高級學問,這就像一個不會高中數學的人卻會微積分一樣。
“比不得尋章摘句專治一經之人,在下隻學有用之物。”
劉備卻默然半晌,從懷中掏出三卷竹簡放在炕上,淡淡的道:“李君且先歇息,雖然隻會尋章摘句是腐儒,但天下人卻大多隻認腐儒,這三卷《論語》權借予李君,或有所收獲。”
言罷,鄭重一揖,轉身離去。
漢代的書早就不像先秦時期那樣為貴族所專有,甚至到處都有書肆販賣,像《論語》這種基礎書籍,便是劉備這芝麻小官也有所收藏。
李澈明白,還是有些交淺言深了,劉備有些拿不定主意怎麽麵對他,如今的劉備,可還沒有十幾年後那種萬丈雄心啊。
看著《論語》,李澈不由得苦笑起來,兩世相加,倒是記得很多,可卻不成體係,如今重學一遍倒也不錯。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李澈,字明遠,籍不可考,黃巾亂起流落中山郡。時中山督郵欲奪昭烈職,指澈為賊,斥安喜剿賊不力。昭烈怒而鞭之,救澈而出,澈遂許驅馳。
——《季漢書·列傳第一》
站著的是一名壯年男子,麵白無須,雙耳垂肩,兩臂過膝,身高約有七尺四分。臥著的是一名青年,身長約七尺八分,麵容清秀,衣衫襤褸,裸露在外的皮膚上遍布青紫的鞭痕。
李澈的神經緊繃,感覺全身發麻,傷口的疼痛都有些不明顯了,再加上陰森的環境和牆角骷髏,額頭上滑下了一滴汗珠。
大學畢業的李澈趕上了穿越季,來到了東漢末年,然而他穿越的對象既不是名門望族,也不是曆史名人,隻是一個同名的,專職端茶倒水、上山砍柴的年輕人。
這年輕人今年二十歲,和一個中年男子隱居在一座偏僻的山腳下。從記憶中來看這具身體原主是南方人,被黃巾之亂裹挾北上,機緣巧合下逃脫,然後被中年人收留。年輕人去年染了風寒不幸身亡,然後身體被李澈接管。
而這中年人似乎出自名門,飽讀詩書,他整天吟詩作賦,還頗為嗜酒,醉酒後就痛罵宦官,然後痛罵自己,罵自己“貪生怕死”,愧對“大將軍”,愧對“孟博兄”,枉讀聖賢書。
就在今年,中年人似乎感覺自己命不久矣,便讓李澈拜師,教了李澈一些基本的經史子集,諸子學說。大部分時間卻是為李澈剖析時事,將自己沉浮幾十年的心得講授給李澈。
並非指望李澈能學到多少,更多的是將死之時不希望自己思考了幾十年的收獲被帶到九泉之下。
他要求李澈未來尋一大才將自己的所得傳授出去,卻沒料到這有著“先知”特性的徒弟能將他的理論融會貫通。
而他傳遞下來的除了知識,最多的恐怕就是對宦官的厭惡了。
然後就在幾天前駕鶴西歸,臨終時也沒告訴李澈自己的名姓,直言自己愧對天地,愧對友人,不配讓世人記住。倒是給李澈取了一個字,字明遠。
澈,水清而明,明遠,透徹而深刻。他說願李澈能透徹而深刻的洞悉世事,不被外物所迷。
中年人既然逝去,李澈也不甘心就這麽縮在這裏隱居,扛著包袱,帶著對三國英傑的向往踏入了亂世。
然而隨即遭到了當頭一棒,走出大山的李澈驚異於古代的馳道,翻過牆垣踏上了皇帝專屬的三丈禦道。
倒黴的事發生了,一支路過的隊伍以大不敬之罪把他製住。為首者本想直接將李澈砍了,但因為某種原因,他選擇將李澈綁起來帶走。
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那人是中山郡督郵,綁走自己的原因卻是借題發揮。他將李澈定性為準備刺殺官僚造反的賊寇,藉此指責安喜縣尉剿匪不力,以奪其職。
而麵前之人便是那安喜縣尉,姓劉名備,字玄德,涿郡人士。
這兩天的遭遇讓李澈深感在亂世中手無縛雞之力,無根無源的穿越者根本掀不起什麽風浪,隻會被亂世的洪流碾得粉碎。而麵前的這人卻是這漢末最優質的潛力股之一,更別說還救了他一命。
身為穿越者的蝴蝶雖然隻能掀起微風,但麵前這人缺的可能就是一陣微風,如果能把劉備吹起來,自己也能跟著雞犬升天。
而且李澈也深深感激劉備的救助,劉備在綁走督郵時了解了情況,很爽利的將自己救了下來,雖然是順手而為,卻是實打實的救命之恩。
如今是中平六年四月,今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發生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件。漢靈帝劉宏駕崩,大將軍何進被殺,十常侍被殺,董卓隨即以一介武夫的身份權傾朝野,廢立帝王,徹底撕碎漢室的遮羞布,揭開亂世的序幕。
而劉備從漢靈帝中平元年募兵鎮壓黃巾軍,一直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擊敗曹操才勉強穩住陣腳,這期間共計二十四年,起起伏伏無數,這其中有兩個大貴人,一個是他的同學公孫瓚,還有一個是徐州牧陶謙。
史載劉備與公孫瓚同求學於盧植,劉備對公孫瓚是“以兄事之”,公孫瓚也確實很照顧劉備,直接表劉備為別部司馬,有了戰功後就提拔為平原令,繼而又升為平原相,平原相秩兩千石,劉備之前征戰幾年才撈了個芝麻小官縣尉,對比可見一斑。
如今公孫瓚和劉虞相持不下,正是用人之時,這時候劉備投入帳下必然能獲得公孫瓚的青睞。
李澈正在胡思亂想,卻見劉備拱手問道:
“在下劉備,字玄德。忝為諸鄉人之首。聽聞先生頗通文墨之事,又願隨備顛沛流離,深感欣喜。備嚐就學於當朝盧尚書,亦略懂經義,特來討教一二。不知《論語》《孟子》先生可曾修習?”
“誒?!”李澈麵容凝固了,《論語》和《孟子》師父是教過一些,但顯然不足以讓李澈能與劉備討論。
前世的知識如今最有用的恐怕就是當初為了在網絡上重拳出擊,所記下來的三國曆史,輔以師父所傳授的時代知識和時事大局,李澈對漢末的情況有著高屋建瓴的理解。
怎麽也沒有想到劉備會從基礎問題開始問答,李澈這空中樓閣根本經不起檢驗。
劉備見李澈久久不答,心裏漸漸失望。與後世不同,漢時《論語》並非至高經典,而是經書輔翼,即便是劉備這個“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的不良學生也好好修習過《論語》,連論語都沒有修習過,隻能說學問太低,更不是什麽大賢。
“劉君莫非是隻讀經義的酸腐文人?”迫不得已之下,隻能用激將之法了。
“哦?”劉備皺皺眉,他其實是比較傳統的那種思維,比如季漢未來頂梁柱之一的蔣琬就險些被他砍了,原因是蔣琬主掌一縣時放蕩無行,在他眼中這是不務正業。
多虧諸葛亮為蔣琬開脫,劉備出於對諸葛亮的尊敬才放過蔣琬,否則蔣琬早就沒了。
放到這裏,他也是下意識的更看重經義基礎,畢竟漢代的讀書人大多是要治《五經》之一的,隻問《論語》《孟子》已經是放低了期待,這就如後世,你說你連九年義務教育都沒接受,哪個會相信你有學問?
李澈故作高深的哂笑道:“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太公,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
麵上沉穩淡然,心裏卻暗暗祈禱:“羅老,給力啊。”
劉備眯起眼睛上下打量,漠然問道:“先生可知備有何慮?”
“劉君所慮,一者是朝廷追緝,二者是朝政糜爛至斯,天下何得安寧。李某所言,準否?”
劉備丟掉安喜縣尉的職司,表麵上是督郵找事,究其根由卻是朝廷不想養這些平定黃巾的功臣了。
漢靈帝開創了賣官鬻爵的新高度,不僅無才之人當官要買官,便是有才能應當升遷的官員,也得向西園繳納禮金。
而劉備這些窮鬼被淘汰了那簡直太正常了,打仗時你是忠臣良將,安定後不能給靈帝帶來收益,那怎麽能叫臣子呢?
這樣糜爛的朝政,怎能不讓人心憂?再加上劉備剛剛抽了督郵這個上官一頓,那就更心憂了。
“先生何以教我?”
“《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劉君僅將目光投在安喜這小小一隅,難免一葉障目。
依在下所知,朝局紊亂,天下紛擾。西南有為‘天子氣’而閉鎖益州的劉君郎,東南有桀驁不馴的孫文台,東北諸胡虎視眈眈,西北涼州亂軍紛擾不定,此乃是英雄建功立業之時。
劉君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有何借力之處,以策完全。”李澈意味深長的提出了建議,心裏呐喊著“公孫瓚!”。
“先生知《易》?為何卻不通《論語》?”劉備皺皺眉頭,《易》乃五經之一,是高級學問,這就像一個不會高中數學的人卻會微積分一樣。
“比不得尋章摘句專治一經之人,在下隻學有用之物。”
劉備卻默然半晌,從懷中掏出三卷竹簡放在炕上,淡淡的道:“李君且先歇息,雖然隻會尋章摘句是腐儒,但天下人卻大多隻認腐儒,這三卷《論語》權借予李君,或有所收獲。”
言罷,鄭重一揖,轉身離去。
漢代的書早就不像先秦時期那樣為貴族所專有,甚至到處都有書肆販賣,像《論語》這種基礎書籍,便是劉備這芝麻小官也有所收藏。
李澈明白,還是有些交淺言深了,劉備有些拿不定主意怎麽麵對他,如今的劉備,可還沒有十幾年後那種萬丈雄心啊。
看著《論語》,李澈不由得苦笑起來,兩世相加,倒是記得很多,可卻不成體係,如今重學一遍倒也不錯。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李澈,字明遠,籍不可考,黃巾亂起流落中山郡。時中山督郵欲奪昭烈職,指澈為賊,斥安喜剿賊不力。昭烈怒而鞭之,救澈而出,澈遂許驅馳。
——《季漢書·列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