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宋遠亭銳意進取、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時候。


    葉風也在建立自己的智庫。


    蓉城金江科技園,一個世界領先的ic設計實驗室,西南大學微電子係,以及自來世界各地的芯片設計專家,正在專注無線通訊及數字多媒體等技術領域,研究芯片整合係統解決方案。包含無線通訊、智能電器、光儲存、dvd及平板電腦等相關產品。


    這一年。


    在葉風的幹預下,整個實驗室都大部分力量,都集中到了智能手機芯片研發上麵。


    雖然花費巨大,但是成果甚小。


    集團不少人都勸葉風減少科研支出。


    但是葉風卻不為所動,仍然堅持投入,還加大資金,尋找更多優秀的人才回來做研發。


    葉風心裏清楚:大規模生產,尤其是集成電路產業,不是喊喊口號、花多一點錢就能成就的。


    沒有長期的資金投入,團隊沒有學習的習慣、合作的精神,不要說抓住機會,而是連機會也不能識別,也就談不上有什麽彎道超車的機會。


    再者,無論領導決策多麽英明正確,沒有不折不扣和精益求精的執行力,最終的結局一定是擁抱失敗。


    與此同時。


    海島積電療養院,一個60多歲的老人,正在翻看一封絕秘文件。


    這就是中芯的老對頭,積電的創始人張中謀老爺子。


    收到了中芯關於庭外和解的條件後。


    他極其意外!


    老爺子顧不得喝茶了,挺身而起,兩眼直冒精光:


    “這絕不是張如京那個老小子幹的,中芯背後一定有高人,快去給我查!”


    積電追查令下,全島震動。


    頗有手提屠龍刀,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之勢。


    ……


    說起張中謀,就不得不提三星電子掌門人李建熙。


    1989年12月,海岸對麵的冷雨淋淋漓漓,三星掌門人李建熙赴島考察,秘密約見了積電創始人張中謀吃早餐,目的隻有一個:挖走這個已經58歲的老將。


    此時積電已經默默成立了兩年,在業界尚名不見經傳,所走的“代工”模式也非當時芯片領域的主流,讓人看不懂。而在積電成立的1987年,三星創始人李秉哲去世,三子李建熙接位執掌三星,甫一上台後便喊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大舉進軍電子和半導體。


    張中謀正是李建熙急需的人才。


    1983年張中謀從德州儀器“三號首長”的位置上退下來,雖然可以享受“一幢宅、兩部車、三條狗”的美國夢,但總感覺心有不甘。所以兩年後,高層邀請他去回來擔任工研院院長一職時,張中謀決定出山闖一闖。


    張中謀生長於大陸,49年離開,隨後赴美讀書工作三十多年,對海島其實並不熟,但架不住“來了就是一哥”的誘惑。


    而到海島僅一年後,56歲的張中謀便決定再野一把:“創業,做一家專門為其他芯片公司代工製造的公司。”


    這種模式在當時並不被同行和投資人看好。


    而在餐桌上,李建熙款款分析道:“半導體需要大量資金、人才,風險也大,三星目前正好發展還不錯。”他迫切希望張中謀到三星工廠看一看,瞧一瞧。李建熙的言語中充滿了惋惜愛慕,仿佛當年曹操看著劉備說出“唯使君與操耳”,恨不得讓張中謀立刻跟著他私奔到首爾。


    張中謀此時正為訂單疲於奔波,但他厭倦了當二把手三把手,對三星自然堅定拒絕。李建熙並不死心,邀請他去三星參觀,張中謀欣然應允,逛了半天廠區後連誇三星的產能“令人驚歎”,但仍然拒絕離開積電。李建熙見他態度堅決,並隻好放棄。


    此次一別,兩人的軌跡還將繼續交匯。


    積電和三星分別沿著自己的路線,崛起為全球半導體巨頭,並隨之展開了的血腥的對決,頂峰時雙方紅著眼砸錢,一度買下了世界40%的半導體製造設備。這既是兩家公司的商業戰爭,也是兩個地區產業升級的無奈之選。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裏,以及未來相當長時間裏,積電最大的對手都是三星,中芯隻是一個次級對手。


    積電雖然是海島企業,但張中謀為它注入了“美國魂”:老東家德州儀器的管理經驗、ibm授權的技術、以及大批美國回流的人才。


    比如積電首任首任技術執行官老胡是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其得意門生梁夢鬆也從amd跳槽積電;研發隊長蔣上義曾在美國德州儀器、惠普工作;後接任張中謀出任ceo的蔡曆行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技術核心人物餘震華則是美國喬治亞工學院博士。


    積電從美國拿到的不僅有人才,還有訂單。半導體產業起源於美國,隨後便開始向東洋轉移。結果,東洋半導體公司修煉出超強戰鬥力,在存儲芯片領域,靠著精細管理、成本優勢,將美國企業打得落花流水。1980年代末,世界十大半導體公司中有6家是東洋企業。


    打不過隻能換賽道,於是美國從存儲芯片撤退,開始發力cpu等邏輯芯片。不同於存儲芯片強一體化的要求,邏輯芯片可以將設計、生產環節分工,這就為積電帶來了機會。1988年,英特爾給積電送來第一筆大單,並對200多道工藝進行了指導,可謂“資金扶上馬,技術送一程”。


    當然,好處也不白給。快速發展的積電,開始反哺美國半導體業。由於不用再承擔獨立建設晶圓廠的巨額成本,大量初創芯片設計公司得以輕裝上陣、快速發展,美國芯片公司重新占領全球芯片產業製高點,後世巨頭的高通、英偉達等都是得益於此。


    盡管積電羽翼漸豐,模式得到了業界的認可,但由於技術都來自於ibm授權,自主能力差,依然被矽穀公司們認為是打雜的二流企業。張中謀不甘於成為美國的技術附庸,一直在等待翻身做主人的機會。


    終於,機遇來了,這次機會就是:銅製程逆襲。


    銅製程逆襲終結了ibm的技術霸權:2003年,ibm希望把新開發的銅製程工藝賣給積電,但張中謀認為ibm技術不成熟,不如自己幹。率隊研發的是蔣上義,充分發揮在德州儀器學到的工藝管理經驗:為防止材料汙染,研發人員連行走都要求嚴格按照地板上畫好的路線。


    就在數月前,積電銅製程率先突破,發揮核心作用的是6個人:餘震華、梁夢鬆、孫圓成、蔣上義、楊廣磊、林苯堅。而ibm的技術卻仍未走出實驗室。ibm的代工技術霸權被終結了。


    學習美國再超越,這次彎道超車令積電的代工工藝一騎絕塵。


    今年,積電拿下了全球一半的芯片代工訂單,位列半導體行業規模前十。排名第二的則是韓國三星,它在存儲芯片領域和東洋死磕獲勝,拿下全球30%份額,而曾經輝煌的東洋半導體,僅剩三家企業位列全球前十。


    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積電在海島的地位,不亞於韓國三星。


    張中謀一句話,自然有無數人為之奔走。


    很快,葉風的底細就擺到了張中謀的案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成了富一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燒豬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燒豬手並收藏我成了富一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