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繁星點點,閃爍亙古幽邃的光,仿佛在講述曾經的滄海桑田。
不知何時沙和尚也湊了過來,靜心聆聽金蟬子的故事。
眾人又是唏噓又是敬佩,唐僧也沒想到自己就是那位心懷一念蒼生誌向高遠的金蟬子。
這師徒四人能聚在一起也是陰差陽錯天作之合,孫悟空曾是五百年前率眾妖大鬧天宮的亂世梟雄。
後由如來佛祖降服被壓五行山,也不知經曆了什麽,五百年後變得木訥寡言像個傻子,這個曾經的混世魔王心甘情願拜凡人唐僧為師,保他西天取經,那根曾經遇神殺神的金箍棒也不知丟在哪裏。
這一路上還多虧當年“齊天大聖”的威名,還有豬沙二位師弟及三界眾仙友相助才平安無事。
這豬沙二仙本是天庭的猛將,也都是粗人。五百年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都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也就未參與捉拿妖猴之事,對當年金蟬子如何入世渡劫更是隻聞皮毛。
後因各自犯了天條被貶下凡間,又被觀世音菩薩點化將功贖過,要保唐僧平安到達西天取回真經才有望回天複職。
這二人剛進取經隊伍還算中規中矩,對唐僧孫悟空還有懼怕之意。可見這猴子並非傳說中的驍勇善戰,反而軟弱可欺。也就時時變著法子捉弄曾經的齊天大聖,猴子卻從無怨言。
對唐僧才是愛答不理,卻也不敢怎樣蠻橫。因為唐僧若真有個什麽閃失,他們也回天無望。
而唐僧此生的經曆更是曲折離奇,他俗家姓陳,陳府在當地是一名門大戶,在陳家鎮獨占一方天地。
陳家鎮依山傍水,前有金水河綠水長流,後有紫金山攬盡春秋。
那一年唐僧剛剛十八,正是豆蔻之年華。他自幼聰明絕頂,三歲精通老莊孔孟,五歲讀遍春秋漢史,八歲就釀出了劉伶醉,十歲學會了大禹治水。又是生得玉樹臨風,上門提親之人整日地踏破門楣,他偏偏對男女之事興味索然頻頻爽約。
整日的與一幫紈絝子弟有事逗鳥無事捉蟲,花天酒地惹事生非好不快活,可愁煞了家中那對高堂白發。
偏偏這一年又是年景出奇,開春時金水河南岸豐調雨順莊稼根旺苗豐。河北岸卻是旱地壘壘滴雨未降,可苦了那北岸種地的老百姓。
先是燒香拜佛虔心求雨,無奈眼看著那帶水之雲由南至北緩緩而來,卻總是冤家路窄一般到了河南岸寸步不前,倒是為南岸百姓求了一場透雨。
後又想要引那金水河之水來澆灌田地,但一來都水事不通,二來那修河改道之事須得州府衙門批奏後方可行事,可從地方到州府一層層批下來要等到何年何月……
陳公子正在酒坊裏與一幫閑散子弟吃酒,聽聞此事後忍不住大喝一聲:“喜了,這正是我拿手之事。”
“大哥何喜?”一位手捧豬蹄滿嘴油膩之仁兄問道。
“這大禹治水之法咱可不是妄學,梳理州府對咱陳家也隻是小事一樁。酒不喝了,跟我治水去。”
當日他便召集北岸百姓,自告奮勇要引那金水河之水。放言對那水利之事無所不通,並且分文不收,人力物力陳家一並承擔。
北岸百姓當然是感激涕零,什麽活佛救世菩薩再生之頌言鋪天蓋地,並許諾水到渠成之時為之立一廟宇長年供奉。
陳公子頓時飄飄然,想到自己百年千年之後還有人歌功頌德,不禁一陣神往。
他自小嬌生慣養脾性倔強,又是家中獨子,容不得別人半個不字。陳家家大業大,引水澆田又是行善積德之事,陳家二老也就由了愛子的性子。
他動用了府中全部男丁,又顧了百十號河工,轟轟烈烈地治水運動這就開始了。
哪裏需要改道,哪裏需要加堤,哪裏需要掘溝……陳公子煞有介事地領著一眾河工著實忙活了幾日,儼然一個李冰在世。
當日天高雲淡斜陽普照,陳公子走到眾百姓麵前,意氣風發如當年赤壁之諸葛隻差羽扇,大喝一聲:“鄉親們,明早便可開堤放水!”
眾人又是一陣歡呼雀躍,頌歌唱得憾天動地,就差把佛像換成陳家公子之像這一關了。
陳家二老又是欣欣然一慰,不禁老淚縱橫:“我兒終於做了件好事。”
陳府這一夜是張燈結彩,庭堂偏院高朋滿座如臨盛事。他還特意取出珍藏的幾十壇自釀劉伶醉酒。
觥籌交錯,肉香酒濃。鄉紳進酒百姓頌德,他越喝越多,越是對他那金身在百年之後被人供奉之事神往之及。
終於在不到子時之時他酒杯一摔怒道:“不等明日,現在就去開堤放水。”
那一眾家丁河工也是酒意薰薰:“現在就去!”
陳家公子率領一眾醉漢舉著鬆油火把晃悠悠興衝衝直奔金水河,頗有當年烏江畔楚霸王破釜沉舟拚死疆場之勢。
望著那湍湍急流萬馬奔騰般湧出河道,一眾人放聲狂笑,在火光映射中卻似地獄之鬼。
他們忒不爭氣,開錯了河道,醉眼朦朧中扒了南岸的堤。
一夜之間北岸田地仍是滴水未進寸草不生,南岸卻已成汪洋大澤也是寸草不見。
這一下倒讓南北兩岸的百姓“萬眾一心”,一時之間擠破陳家門楣者比那提親之人過之大及也。
天怒人怨,百姓們聲言要將這陳家公子剝皮抽筋開顱點了天燈。
“父母救我!”陳公子大哭。
“唉……”二老一聲長歎,“如此,也隻好去求那金山寺的法明長老。”
好在有那數十名家丁死死攔住鬧事的眾人,陳家二老這才領著愛子從後門溜出匆忙上了紫金山,奔赴金山寺。
時年正是唐初,唐王大興佛事,佛門鼎盛。金山寺乃陳家鎮一帶第一大寺院,香火自是不斷。
陳家也是金山寺熟客,每年香火錢不計其數。那寺裏護院法空和尚自然很是殷勤地把陳家三人接到了長老內室。
法明長老白發須眉,端坐在蒲團上巍然不動,護院法空近前在他耳邊小聲嘀咕了幾句,那法明隻是微微點頭已示明了。
陳家二老與法明長老有過幾麵之緣,自然是先客套寒暄了幾句,而後才戰戰兢兢說明了來意。
不知何時沙和尚也湊了過來,靜心聆聽金蟬子的故事。
眾人又是唏噓又是敬佩,唐僧也沒想到自己就是那位心懷一念蒼生誌向高遠的金蟬子。
這師徒四人能聚在一起也是陰差陽錯天作之合,孫悟空曾是五百年前率眾妖大鬧天宮的亂世梟雄。
後由如來佛祖降服被壓五行山,也不知經曆了什麽,五百年後變得木訥寡言像個傻子,這個曾經的混世魔王心甘情願拜凡人唐僧為師,保他西天取經,那根曾經遇神殺神的金箍棒也不知丟在哪裏。
這一路上還多虧當年“齊天大聖”的威名,還有豬沙二位師弟及三界眾仙友相助才平安無事。
這豬沙二仙本是天庭的猛將,也都是粗人。五百年前孫悟空大鬧天宮時都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也就未參與捉拿妖猴之事,對當年金蟬子如何入世渡劫更是隻聞皮毛。
後因各自犯了天條被貶下凡間,又被觀世音菩薩點化將功贖過,要保唐僧平安到達西天取回真經才有望回天複職。
這二人剛進取經隊伍還算中規中矩,對唐僧孫悟空還有懼怕之意。可見這猴子並非傳說中的驍勇善戰,反而軟弱可欺。也就時時變著法子捉弄曾經的齊天大聖,猴子卻從無怨言。
對唐僧才是愛答不理,卻也不敢怎樣蠻橫。因為唐僧若真有個什麽閃失,他們也回天無望。
而唐僧此生的經曆更是曲折離奇,他俗家姓陳,陳府在當地是一名門大戶,在陳家鎮獨占一方天地。
陳家鎮依山傍水,前有金水河綠水長流,後有紫金山攬盡春秋。
那一年唐僧剛剛十八,正是豆蔻之年華。他自幼聰明絕頂,三歲精通老莊孔孟,五歲讀遍春秋漢史,八歲就釀出了劉伶醉,十歲學會了大禹治水。又是生得玉樹臨風,上門提親之人整日地踏破門楣,他偏偏對男女之事興味索然頻頻爽約。
整日的與一幫紈絝子弟有事逗鳥無事捉蟲,花天酒地惹事生非好不快活,可愁煞了家中那對高堂白發。
偏偏這一年又是年景出奇,開春時金水河南岸豐調雨順莊稼根旺苗豐。河北岸卻是旱地壘壘滴雨未降,可苦了那北岸種地的老百姓。
先是燒香拜佛虔心求雨,無奈眼看著那帶水之雲由南至北緩緩而來,卻總是冤家路窄一般到了河南岸寸步不前,倒是為南岸百姓求了一場透雨。
後又想要引那金水河之水來澆灌田地,但一來都水事不通,二來那修河改道之事須得州府衙門批奏後方可行事,可從地方到州府一層層批下來要等到何年何月……
陳公子正在酒坊裏與一幫閑散子弟吃酒,聽聞此事後忍不住大喝一聲:“喜了,這正是我拿手之事。”
“大哥何喜?”一位手捧豬蹄滿嘴油膩之仁兄問道。
“這大禹治水之法咱可不是妄學,梳理州府對咱陳家也隻是小事一樁。酒不喝了,跟我治水去。”
當日他便召集北岸百姓,自告奮勇要引那金水河之水。放言對那水利之事無所不通,並且分文不收,人力物力陳家一並承擔。
北岸百姓當然是感激涕零,什麽活佛救世菩薩再生之頌言鋪天蓋地,並許諾水到渠成之時為之立一廟宇長年供奉。
陳公子頓時飄飄然,想到自己百年千年之後還有人歌功頌德,不禁一陣神往。
他自小嬌生慣養脾性倔強,又是家中獨子,容不得別人半個不字。陳家家大業大,引水澆田又是行善積德之事,陳家二老也就由了愛子的性子。
他動用了府中全部男丁,又顧了百十號河工,轟轟烈烈地治水運動這就開始了。
哪裏需要改道,哪裏需要加堤,哪裏需要掘溝……陳公子煞有介事地領著一眾河工著實忙活了幾日,儼然一個李冰在世。
當日天高雲淡斜陽普照,陳公子走到眾百姓麵前,意氣風發如當年赤壁之諸葛隻差羽扇,大喝一聲:“鄉親們,明早便可開堤放水!”
眾人又是一陣歡呼雀躍,頌歌唱得憾天動地,就差把佛像換成陳家公子之像這一關了。
陳家二老又是欣欣然一慰,不禁老淚縱橫:“我兒終於做了件好事。”
陳府這一夜是張燈結彩,庭堂偏院高朋滿座如臨盛事。他還特意取出珍藏的幾十壇自釀劉伶醉酒。
觥籌交錯,肉香酒濃。鄉紳進酒百姓頌德,他越喝越多,越是對他那金身在百年之後被人供奉之事神往之及。
終於在不到子時之時他酒杯一摔怒道:“不等明日,現在就去開堤放水。”
那一眾家丁河工也是酒意薰薰:“現在就去!”
陳家公子率領一眾醉漢舉著鬆油火把晃悠悠興衝衝直奔金水河,頗有當年烏江畔楚霸王破釜沉舟拚死疆場之勢。
望著那湍湍急流萬馬奔騰般湧出河道,一眾人放聲狂笑,在火光映射中卻似地獄之鬼。
他們忒不爭氣,開錯了河道,醉眼朦朧中扒了南岸的堤。
一夜之間北岸田地仍是滴水未進寸草不生,南岸卻已成汪洋大澤也是寸草不見。
這一下倒讓南北兩岸的百姓“萬眾一心”,一時之間擠破陳家門楣者比那提親之人過之大及也。
天怒人怨,百姓們聲言要將這陳家公子剝皮抽筋開顱點了天燈。
“父母救我!”陳公子大哭。
“唉……”二老一聲長歎,“如此,也隻好去求那金山寺的法明長老。”
好在有那數十名家丁死死攔住鬧事的眾人,陳家二老這才領著愛子從後門溜出匆忙上了紫金山,奔赴金山寺。
時年正是唐初,唐王大興佛事,佛門鼎盛。金山寺乃陳家鎮一帶第一大寺院,香火自是不斷。
陳家也是金山寺熟客,每年香火錢不計其數。那寺裏護院法空和尚自然很是殷勤地把陳家三人接到了長老內室。
法明長老白發須眉,端坐在蒲團上巍然不動,護院法空近前在他耳邊小聲嘀咕了幾句,那法明隻是微微點頭已示明了。
陳家二老與法明長老有過幾麵之緣,自然是先客套寒暄了幾句,而後才戰戰兢兢說明了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