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也就是石永昌的第一個老婆,張玉花說她死了。但人怎麽死的,是一句都沒提。
尺素把這個問題一問出來,屋子裏立時就靜了靜,同時她聽到1001又冷冷的“嗬”了一聲。
“這個你就別好奇了,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不用放在心上,不用在意……”張玉花神色有些慌張,坐在床邊的身子也往外挪了挪,她給尺素掖了掖又薄又硬的被子之後,才繼續說道,“三個孩子你也不過擔心,這幾天和爹娘一塊兒都在大哥家住著呢……哦,我剛還給你把雞喂了!”
尺素嗯了一聲,又道一聲謝,決定把話題扯開:“我想出去曬曬太陽,才躺一天就感覺身上有黴味兒了,麻煩二嫂來扶我一把。”
張玉花哎了一聲,立馬抄起手來就要扶她。
出了屋子便是堂屋,依舊是紅泥巴敷的土牆,正對著剛出來的那間房門的牆上也有一扇老舊的木門,粗略一看,有土灶,應該就是廚房了。
尺素兩顆黑白分明的眼珠子一掃,發現堂屋裏隻有一張瘸了腿的桌子——下邊用一團看不清顏色的破布墊著瘸了的那條桌腿,桌上隻擺了一盞銅製小油燈,髒得發黑,就是沒油。
至於板凳嘛,三根長條板凳就擺在那兒,牆角還有一堆爛木柴——看起來應該是一根板凳的殘骸。
尺素嘴角抽了抽:這窮的……真懷疑當初石永昌是怎麽娶上她的。
張玉花沒注意尺素的表情,一手剛放下空茶碗便笑著要扶她在長板凳上坐下,尺素卻搖了搖頭,“我覺得現在好多了,你瞧,我都能站穩了。”
說罷,鬆開挽著張玉花胳膊的手,虛弱的笑了笑,當真是站穩了。
是什麽東西在一瞬間給了她力量?
尺素微笑:是貧窮。
看著一出屋果真就好了許多的尺素,張玉花立馬開心的轉身就拎了一根長條板凳準備出去,“那好,我還是拿根板凳出去,你要是站累了就好坐會兒。”
尺素點點頭,跟在她後頭,門檻有些高,幾乎要到膝蓋了,身子虛弱,尺素扶著門環兒才跨出去。
到了院壩,額頭上就出了細密的一層汗。尺素再次感歎,這身體未免也太弱了。
尺素站在院壩裏打量了一圈,覺得這院壩看著倒不錯,曬穀子糧食什麽的夠大夠寬敞,平平整整的一塊地。隻是籬笆院牆的什麽也沒有。
她發現土房是坐北朝南的,地勢還至少高出了其他人家一層樓來,往南遠了看,幾乎可以看到全村,包括石家那修的格外大氣的祖宗祠堂。
——原來是直接把房子建在一匹小山包上了。
這土房子後頭是一片竹林,有的竹子艱難的長在了裸露在外的岩石上,加上陡峭的地勢,人和牲畜都是輕易上不來的。
東北角往裏拐,還有一處土房,就掩在後邊,要不是因為修的更高搭的還是瓦片,尺素都看不見。
除此之外,東邊也是和北邊差不多的,直接就是近乎垂直的陡崖了,除了野草還什麽樹木都沒長,隔著一條極窄極深的溝壑過去就是突然拔高的山脈了,一排齊整的立在東側,自北向東,足足繞了有近半圈,幾乎將石家村和東邊的外界徹底隔絕,導致石家村的人要是想出村,便隻能先走南邊的大道了。
尺素看這村落布局不由得心下歎氣:看來她不止是個寡婦,還是個全家在村裏都不受待見的寡婦。住在村邊,離村口最遠,離大山最近,其他人家比鄰而居,她倒好,一個人住在山包包上,唉……
不過總比餓死街頭好啊!
尺素打起精神來,繼續往院壩的東南角看去,那裏插了幾根竹片圈著幾隻雞——好了,說不定還能有雞蛋吃呢!
緊挨著竹籬笆的附近,也就是正南方,歪歪扭扭的長了幾棵枇杷樹上來,隻有一人高,然後正對著院壩的下方就是一叢叢即使到了秋天也依舊瘋長的野草了,接著是交錯的田坎,劃分得方方正正的空著的水田、梯田,看著該有三畝多了。
尺素再度鼓勵自己:嗯,有手有腳還有地,不愁吃穿!
西邊有一顆大龍眼樹和四棵及人高的小柑橘樹,一排過去繞著山邊邊長,都還零星的掛著果兒,下麵垂直的山崖下去依舊是一片密密的竹林。
西南角那裏就是唯一可以下去的路了,院壩也是有些往西南角傾斜的,所以地勢相對東邊和北邊來說矮多了,看得出路是緊靠著山包邊緣鑿的,放了十來塊有棱有角的長石在那兒疊作樓梯狀,沒有扶手,陡的很,一直延伸到一條寬敞的土路上。
那土路把村子隔成了東西兩邊,盡頭就與村口的大道匯合。這路的東邊住滿了人家,西邊卻沒什麽人,因為跨過土路的西邊就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下邊就是條蜿蜒的溪溝,從西往南折向北而又流東,雖說這段河溪不足三丈寬,可河溪再往西就又是一片山了。
尺素站著打量了那麽一會兒,曬著大下午的太陽,望著西邊那幾棵掛果的柑橘樹,肚子就這麽咕咕的叫了起來。
陪在她身邊的張玉花還正坐在板凳上頭打瞌睡,一聽這個響,瞌睡蟲就徹底地被趕走了。
尺素不好意思的看著她笑了笑,張玉花卻是瞪大了眼珠子,“你看我這記性!真是差!灶裏給你熱著粥呢!”
尺素還沒來得及出聲拒絕(好吧,其實她也不怎麽想拒絕),張玉花便風風火火的往堂屋裏跑,不一會兒就從裏麵端出來了一碗粥,溫溫的,已經有些涼了。
尺素口頭道了謝,急匆匆的接過喝下,喝完一半還感覺不到飽,隻得放慢速度,溫吞的吞咽著那稀少的糙米粒,有一搭沒一搭的邊喝邊跟張玉花聊著南邊哪家哪戶住著什麽人。
石家村近百戶人家基本全圍著石家祠堂住了,但放眼望去,繞著那祠堂的蓋的隻有三家是青磚大瓦房。
一家是裏正覃喜忠家;一家是村長家——也就是她那死了的老公的族叔石海天的,因為在族裏行四,所以人稱四叔或四爺;還有一家就是三叔公石老三的了,他不但是石氏一族裏輩分最高的,而且還是這村子裏唯一懂點醫術的人,受人尊敬,聲望極高……
尺素把這個問題一問出來,屋子裏立時就靜了靜,同時她聽到1001又冷冷的“嗬”了一聲。
“這個你就別好奇了,都是過去的事情了,不用放在心上,不用在意……”張玉花神色有些慌張,坐在床邊的身子也往外挪了挪,她給尺素掖了掖又薄又硬的被子之後,才繼續說道,“三個孩子你也不過擔心,這幾天和爹娘一塊兒都在大哥家住著呢……哦,我剛還給你把雞喂了!”
尺素嗯了一聲,又道一聲謝,決定把話題扯開:“我想出去曬曬太陽,才躺一天就感覺身上有黴味兒了,麻煩二嫂來扶我一把。”
張玉花哎了一聲,立馬抄起手來就要扶她。
出了屋子便是堂屋,依舊是紅泥巴敷的土牆,正對著剛出來的那間房門的牆上也有一扇老舊的木門,粗略一看,有土灶,應該就是廚房了。
尺素兩顆黑白分明的眼珠子一掃,發現堂屋裏隻有一張瘸了腿的桌子——下邊用一團看不清顏色的破布墊著瘸了的那條桌腿,桌上隻擺了一盞銅製小油燈,髒得發黑,就是沒油。
至於板凳嘛,三根長條板凳就擺在那兒,牆角還有一堆爛木柴——看起來應該是一根板凳的殘骸。
尺素嘴角抽了抽:這窮的……真懷疑當初石永昌是怎麽娶上她的。
張玉花沒注意尺素的表情,一手剛放下空茶碗便笑著要扶她在長板凳上坐下,尺素卻搖了搖頭,“我覺得現在好多了,你瞧,我都能站穩了。”
說罷,鬆開挽著張玉花胳膊的手,虛弱的笑了笑,當真是站穩了。
是什麽東西在一瞬間給了她力量?
尺素微笑:是貧窮。
看著一出屋果真就好了許多的尺素,張玉花立馬開心的轉身就拎了一根長條板凳準備出去,“那好,我還是拿根板凳出去,你要是站累了就好坐會兒。”
尺素點點頭,跟在她後頭,門檻有些高,幾乎要到膝蓋了,身子虛弱,尺素扶著門環兒才跨出去。
到了院壩,額頭上就出了細密的一層汗。尺素再次感歎,這身體未免也太弱了。
尺素站在院壩裏打量了一圈,覺得這院壩看著倒不錯,曬穀子糧食什麽的夠大夠寬敞,平平整整的一塊地。隻是籬笆院牆的什麽也沒有。
她發現土房是坐北朝南的,地勢還至少高出了其他人家一層樓來,往南遠了看,幾乎可以看到全村,包括石家那修的格外大氣的祖宗祠堂。
——原來是直接把房子建在一匹小山包上了。
這土房子後頭是一片竹林,有的竹子艱難的長在了裸露在外的岩石上,加上陡峭的地勢,人和牲畜都是輕易上不來的。
東北角往裏拐,還有一處土房,就掩在後邊,要不是因為修的更高搭的還是瓦片,尺素都看不見。
除此之外,東邊也是和北邊差不多的,直接就是近乎垂直的陡崖了,除了野草還什麽樹木都沒長,隔著一條極窄極深的溝壑過去就是突然拔高的山脈了,一排齊整的立在東側,自北向東,足足繞了有近半圈,幾乎將石家村和東邊的外界徹底隔絕,導致石家村的人要是想出村,便隻能先走南邊的大道了。
尺素看這村落布局不由得心下歎氣:看來她不止是個寡婦,還是個全家在村裏都不受待見的寡婦。住在村邊,離村口最遠,離大山最近,其他人家比鄰而居,她倒好,一個人住在山包包上,唉……
不過總比餓死街頭好啊!
尺素打起精神來,繼續往院壩的東南角看去,那裏插了幾根竹片圈著幾隻雞——好了,說不定還能有雞蛋吃呢!
緊挨著竹籬笆的附近,也就是正南方,歪歪扭扭的長了幾棵枇杷樹上來,隻有一人高,然後正對著院壩的下方就是一叢叢即使到了秋天也依舊瘋長的野草了,接著是交錯的田坎,劃分得方方正正的空著的水田、梯田,看著該有三畝多了。
尺素再度鼓勵自己:嗯,有手有腳還有地,不愁吃穿!
西邊有一顆大龍眼樹和四棵及人高的小柑橘樹,一排過去繞著山邊邊長,都還零星的掛著果兒,下麵垂直的山崖下去依舊是一片密密的竹林。
西南角那裏就是唯一可以下去的路了,院壩也是有些往西南角傾斜的,所以地勢相對東邊和北邊來說矮多了,看得出路是緊靠著山包邊緣鑿的,放了十來塊有棱有角的長石在那兒疊作樓梯狀,沒有扶手,陡的很,一直延伸到一條寬敞的土路上。
那土路把村子隔成了東西兩邊,盡頭就與村口的大道匯合。這路的東邊住滿了人家,西邊卻沒什麽人,因為跨過土路的西邊就是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下邊就是條蜿蜒的溪溝,從西往南折向北而又流東,雖說這段河溪不足三丈寬,可河溪再往西就又是一片山了。
尺素站著打量了那麽一會兒,曬著大下午的太陽,望著西邊那幾棵掛果的柑橘樹,肚子就這麽咕咕的叫了起來。
陪在她身邊的張玉花還正坐在板凳上頭打瞌睡,一聽這個響,瞌睡蟲就徹底地被趕走了。
尺素不好意思的看著她笑了笑,張玉花卻是瞪大了眼珠子,“你看我這記性!真是差!灶裏給你熱著粥呢!”
尺素還沒來得及出聲拒絕(好吧,其實她也不怎麽想拒絕),張玉花便風風火火的往堂屋裏跑,不一會兒就從裏麵端出來了一碗粥,溫溫的,已經有些涼了。
尺素口頭道了謝,急匆匆的接過喝下,喝完一半還感覺不到飽,隻得放慢速度,溫吞的吞咽著那稀少的糙米粒,有一搭沒一搭的邊喝邊跟張玉花聊著南邊哪家哪戶住著什麽人。
石家村近百戶人家基本全圍著石家祠堂住了,但放眼望去,繞著那祠堂的蓋的隻有三家是青磚大瓦房。
一家是裏正覃喜忠家;一家是村長家——也就是她那死了的老公的族叔石海天的,因為在族裏行四,所以人稱四叔或四爺;還有一家就是三叔公石老三的了,他不但是石氏一族裏輩分最高的,而且還是這村子裏唯一懂點醫術的人,受人尊敬,聲望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