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的起因很簡單,初始規模也不大,但是就像小孩子打架出來家長一樣,慢慢就有些不可收拾了。


    趙國與衛國接壤的地界本就不清楚,四國分立之後,邊界摩擦就不斷,有的鎮子就在邊界附近,今天西康城的人來宣示一下主權,明天可能景泰城的人又來宣示主權。


    有災荒的時候兩邊似乎又都忘了這幾個鎮子的存在,不管不問。


    對當地的居民來說,這沒什麽,反正給誰交錢都是交錢隻要別多交了就好,更不用說百年前西康和景泰原本就是一個國家的鄰居。


    但是自從望山鎮發現了鐵礦,情況就不一樣了。


    景泰城首先獲知了這個消息,倉促間出兵,想先下手為強,占住了地盤再說。


    問題是鐵礦可是好東西啊,紙包不住火,這邊剛出兵,西康那邊就順藤摸瓜知道了發現大鐵礦的事情。


    你出兵我也出兵吧,這時候不能認慫。


    由幾百號人爭奪礦場發展成幾千人的戰鬥。


    按說國與國之間再小的的戰鬥都是國際大問題,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麽奇葩,原本就同宗同俗,像隔壁兩村子為了爭水打架一個道理,沒人當成是國際爭端。


    可是爭鬥升級以後,兩個城本來就是半斤八兩,打不過對方又不甘心放棄,隻好叫老大了。


    兩國國君一看,得罩著自己小弟啊,不然小弟投敵了。派人吧,自家的兵派一點出來,其實不是非要戰爭升級,主要是給小弟撐場子的。


    兩邊都有撐場子的,那就比誰的人多。於是全國範圍內征兵,往這邊拉。因為這種情況下其實不好觸動嫡係精銳。


    哪有可能小流氓約架,找關係出動武警和特警的道理。所以明知道全國征兵隻會征來些吃瓜群眾,還是把事情搞起,至少要爭個麵子。


    於是就跟和麵的時候水多了就放點麵,麵放多了就加點水一樣,本來是攤張餅夠頓早餐就可以的,結果一來二去蒸了一大鍋饅頭。


    兵多了事就多了,兩幫子人隔街對罵的時候總有人使壞,偷偷在後麵丟塊石頭,於是本來的罵戰就成了對砍。


    於是一隊隊從全國各個城征來的兵不斷被投入戰場,亂象橫生。


    戰爭從來不是簡單的鬥智鬥勇,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可以說是一項大規模的綜合性的工程。


    這麽多人馬,加上後勤一邊得有三四萬人,而且來自各地,早超出了城主個人的掌控能力。在雙方兵力差不多,兵員素質差不多的情況下,指揮官的能力高低就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


    天時地利人和這些要素自然也重要,但是能不能利用好這些要素,甚至營造出對自己有利的要素,則要看指揮官的本事。


    趙國派出的將軍叫李岩,將軍世家,父親是將軍,祖父是將軍,曾祖父也是將軍,甚至再往上數也是將領出身……國內沒有軍事學院之類的,李岩屬於家傳。


    即便這些年沒有什麽大的戰爭,李岩也很容易就混到了將軍,年僅三十歲出頭的李岩,終於有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機會,他需要贏下這場戰爭,延續家族的榮光,也讓自己走出父親和祖父的光環。


    李岩的對手是顧涼,年紀就大得多了,五十多歲的半老頭子,顧涼也沒什麽顯赫戰績。兩人都是戰事擴大之後臨時過來的,從當前的局麵看,李岩略勝一籌,戰場已經從西康境內轉移到景泰境內。


    短短一個月時間,李岩占據了原本屬於景泰城範圍內的十八個鎮子,縱深達到了兩百裏,已經兵臨景泰城下。


    雖然李岩出征前國君有吩咐,等待時機促成談判,但是李岩認為時機不是等出來的,談判要有籌碼,所以還是要打。


    顧涼這邊且戰且退,沒組織起有效的進攻,好像原本挑起戰爭的不是他們那一方似的,隻是一味防守。守不住就撤退,退之前堅壁清野,把所有平民和糧食財物全部帶走,給李岩占領了不少空蕩蕩的鎮子。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馬克他們這一千人被投入了戰場,任務是押運糧草和兵器到最前線。


    從西康城到邊境線有差不多百裏,但是到李岩打到的最前線,要將近三百裏。一大半的路程在敵境內。


    出發之前還是發放了武器裝備的,所有的什長、百長,均人手一把長劍、一個鐵皮包邊的圓木盾,一件半身皮甲。其餘人等仍然隻有木棍。


    馬克多領了兩張弓和幾壺箭,一份是給馬烈的,一份自己用。


    隊伍開拔之後,馬克就緊張得不得了。之前的行軍隻是辛苦,這會兒行軍就不一樣了,這是真的上了戰場了,就算從沒打過仗也知道燒糧草截運糧隊伍是最常見的戰爭手段,保不準哪一刻就會敵軍當前啊。


    謝威也是有些謹慎,對麵這種局麵總感覺哪裏不對,都說人老成妖,顧涼這老家夥這麽好說話?丟國土一點都不心疼?不應該是寸土必爭的麽?這裏麵有什麽陰謀吧?


    至於是不是有陰謀,謝威是搞不清楚的,唯有謹慎再謹慎,所以,針對行軍路線,很民主地詢問了眾人的看法。


    “目前可通馬車的有四條路可選,中間兩條路況最好,距離最短,理論上說時間也最短的;


    兩邊各有一條,西邊這條靠近山區,路不好走,也遠;


    東邊這條好走,但是臨近衛國的另外一個城:德立城。


    大家覺得,走哪條路合適,說說看法和理由。”


    大部分沒看法,因為根本不清楚路上什麽情況,萬一說錯了可是要背鍋的。


    少數幾個選擇走中間,因為中間是李將軍的大軍一路打過去的,省事省時,免得夜長夢多,聽上去很有道理。


    馬克本來打算裝啞巴,謝威點名讓他說,隻好站出來:“我個人喜歡走山路,原因的話,我出身賤民,在山裏待過很長時間,感覺靠近大山更安全,不怕將軍笑話,遇到危險進山裏活命的可能性更大。”


    有人吃吃地笑,謝威也咧了咧嘴,沒人在意馬克的烏鴉嘴,未慮勝先慮敗,兵法的常識。


    馬克心裏其實還有一句話:當逃兵也方便。


    “好了,既然大部分同意走中線,那我們就走西線。”


    謝威來了個神轉折,然後在大家愣神的時候解釋道:“敵人可能也覺得我們走中線。反正運糧隊伍不止我們一支,我們不必這麽著急,隻要不晚於期限到達就好。”


    馬克他們出發在路上,李岩帶著兩萬兵馬在景泰城下糾結,接下來怎麽走?打下景泰城這是最理想的,開疆拓土啊,攻城掠地啊,坐到談判桌上也可以趾高氣揚了。


    可是就憑手頭上這兩萬人,沒有攻城器械,三分之二以上還是些新兵蛋子,怎麽可能攻得下這堅固大城?


    要知道,作為邊界城,城主投入最大的除了自己的軍隊就是修建城牆。高達三丈的城牆,就算再給自己兩萬人,也是想都別想,顧涼老匹夫一路上撤退,還不都把兵放城裏了。


    能怎麽辦?難不成退回去?這不白來了?占了這些鎮子有啥用?又不能駐兵,就算能駐兵,這點兵往差不多二十個鎮上一分,等自己一走,對方還不輕輕鬆鬆又出來拿回去?


    繞過景泰城再往前走?那更不行,現在的戰線就拉得夠長了,再往前,顧涼就可以隨時出城截斷糧道,自己就陷於被包圍狀態了。


    繼續留在這裏圍點打援?估計人家根本不會來援!這麽大的城,裏麵的糧草支撐個三五個月沒問題,倒是自己這邊會撐不住這麽久的消耗。


    正在他進退兩難的時候,後方傳來不好的消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魔師馬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講課的老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講課的老徐並收藏魔師馬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