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上做錯了,錯了就是錯了!


    應該指出來,應該改正!


    順天應民,當然是正確的!


    但是,雖然祖上做錯了,卻不能就對他否定!


    仍舊要對他尊敬!


    因為,祖上做錯了,也是有功勞,有貢獻的!


    什麽功勞?


    什麽貢獻?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


    祖上做的好的,是寶貴的經驗,應該繼承、繼續發揚!


    祖上做錯了的,也是寶貴財富,應該繼承、引以為鑒!


    至於廢止了祖製,是不是不孝?不是!祖製中有違天意民心的,修正了,不是不孝,而是大孝,給祖上積德了,彌補了祖上的錯誤!


    洋洋灑灑上千言。


    歸根到底兩句話:雖然太祖做了有違天意民心的事,但還是有功於社稷的,應該尊敬,不能貶低;雖然陛下違背祖製,迂腐的人看起來貌似不孝,但是上順天意下應民心,有功於社稷,為太祖彌補了過錯,是個大孝子!


    劉玄看了郭茂的試卷,心中知呼妙不可言,真踏馬是個人才!


    又看馬翰、馬琿的策問。


    他們兩個的主張,都有所欠缺,不如郭茂的完美、圓滑。


    錯就是錯,不能執迷不悟,一錯再錯,這是共識!


    但是,祖上雖然錯了,但是仍舊有功於社稷——提供了錯誤的經驗,可以警醒後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種巧辯,他們卻沒有想到。在維護祖上名譽形象上,有所不足!


    違背祖製,就是不孝!這個問題怎麽辯駁?


    馬翰引經據典,把天與民聯係起來,這有經典《尚書》背書。


    又用孟夫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應該以愛民放在第一位,這是大仁大義,聖明君主應該做的!至於君王的個人的不孝,這是小節,但也應日日去宗廟懺悔,以維護孝道!


    自古以孝治天下,這套說辭,在維護君王的孝的名譽形象上,略微有所不足。


    馬琿的說辭,又遜色一分。


    他對“敬天法祖愛民”進行議論,排出了個先後,敬天與愛民聯係起來,為第一要,法祖次之了。


    所以修正錯誤的祖製,是正義的!


    至於違背祖製不孝,這是小事,有益於天下生民,背負這點小過算什麽呢?問心無愧,雖千萬人吾往矣!


    劉玄又看了其他人的試卷,總體認可讀卷官的判定結果,圈定了前三。


    狀元:郭茂!


    榜眼:馬翰!


    探花:馬琿!


    值得一提的是,郭茂是吳地的士子,來自清口路,是當地秋闈鄉試的第一名!


    在這118名士子中,吳地來的超過了半數,達75人,占比約63.56%,超過了六成!


    來源於國子監的,隻有3人。


    皇帝圈定了榜單!


    四月三十日,就在《回到漢末做皇帝》第八冊上市的那天,榜單張貼了出來!


    翌日,五一,朝會。


    封賜進士,各授職位。


    朝會後,一甲三名郭茂、馬翰、馬琿,跨馬遊街,一時風光無限。


    ……


    。。。


    吳地歸附,其朝廷高官,盡數收攬,充入翰林,以修吳史。郭茂、馬翰、馬琿也被分配了去,參與修編吳史。


    他們雖不握有實權,但在朝中,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派。其中,又以孫承宗、洪解為領袖。是為吳黨。


    郭茂入翰林,不日即向孫承宗出謀劃策,以圖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影響力。


    孫承宗聽其建議,不由眼睛一亮,又聯絡洪解,共為商議。


    最終,由孫承宗出麵,寫了一份奏疏,請遷都東寧城!


    東寧城,即原吳國都城。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合久必合。神州大地,數次分裂,分崩之時,各國興建都城,其中尤以五大都城為最。累次分裂,都被做為都城。


    大一統時,這五大都城,又會被重新命名。


    一統之君,願天下安寧,統治長存延綿!因此,五大都城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寧”字。


    又因為五大城正好天各一方,分布五方,因此,又冠之以東南西北中!


    故,五大城分別為:南寧城、東寧城、北寧城、西寧城、中寧城。


    西寧城位於郟西路,自秦以來,做大一統王朝的時間最長,有一千一百餘年!


    郟西路地勢極好,四麵都有天然險要地形保護,易守難攻,進可伺機吞並天下,退可據守關隘以保安全!


    為夏邦祖源之地,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坐擁八百裏秦川!


    但是,作為國都,成為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重心,人口匯聚,漸漸的,本地資源(主要指錢糧)難以供養,要從外地調運,而險要的地形,阻礙了調運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運輸成本的損失!


    為減輕郟西路經濟壓力、降低運輸成本,於今五百五十年前,進行了遷都!


    新都建立在郟西路東麵的鄰居——中州路內。距離西寧城約七百裏遠。


    這新都,即為中寧城。舊都在西,也就成了西寧城。


    中州路地勢總體平坦,經濟繁榮,天下錢糧都利於運輸到中寧城。


    中寧城附近的地勢,也有險要,利於防守,但是太小了,不過百裏,不利持久,沒有縱深。作為國都,太平的時候還好,一旦出意外,就大大的不妙!


    故而,自從要將它作為國都,反對的異議聲,就沒有斷絕過。


    但是,在經濟壓力下,異議不能當飯吃,還是被壓下去了。


    中寧城為國都,持續六七百年!


    一旦遇到亂世,中寧城地勢不利,不適合做國都,便又會西遷,龜縮到老本營郟西路中。


    前晉國都即在中寧城。


    不過很悲催。


    首先是藩王內亂!


    建國之初,太祖設幾大藩王,分布在中寧城四周,本來是以為自家人,更能保護自家王朝呢!


    結果,中州路的天中王——當時的晉帝的叔叔——帶頭造反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又有七大藩王跟著作亂!


    刷了一波“八藩內亂”的劇情!


    而神州內亂,蠻人趁機,就舉兵南下了!


    其中來自於西北的一路蠻人,打破了郟西路險關,闖進了郟西路。


    晉帝想要遷都,老家卻被抄了,回不去了。


    除了西寧城、中寧城外,另外的三個大城:南寧城、東寧城、北寧城,都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國都。


    南寧城——即炎都,偏於南隅,與郟西路類似,做神州都城,似也不太何時。


    神州東北部的邊城,到炎都,即便日行五百裏,馬不停蹄,也得半個月!


    半個月的時間啊!


    要是出了什麽事,等送到,黃花菜不要說涼了,毛都特麽的能長三尺高了!


    如果隻看炎國兩路,那麽炎都的位置是合適的。


    但是,如果放眼神州大地,炎都(南寧城)所在的位置,就不那麽的合適了!


    相對來說東寧城就更適合做國都!


    奏疏送到內閣。


    內閣產生了分歧。


    曹琳不想遷都,以為西寧城偏於西,都能為都城千餘年,炎地偏於南怎麽就不能做國都?


    郟西路隻八百裏沃土,以前王朝遷移國都,那是因為郟西路錢糧供養不濟!


    而我炎地兩千裏沃土,錢糧供給充足,並無需求遷都!


    西寧城能為國都,我炎都(南寧城)怎麽就不能為國都?


    沒必要瞎折騰,勞師動眾的多廢錢糧!


    高潔見他反對,便有心支持。


    但又想:要是順了吳黨那夥人的意,我豈不與他們一樣,是沒氣節的軟骨頭了?


    他嘴上不說,心裏是很瞧不起孫承宗、洪解那夥人的!


    遷都是要遷的,但是,不能遷到吳地的東寧城去!


    自古以來,神州大一統王朝的國都,都是定在西寧城、中寧城!


    在他的心裏,國都不定在這兩地,仿佛就沒統一神州、感覺不正規似的!


    而西寧城與中寧城兩者之間,時代發展的結果,是中寧城更適宜為國都!


    高潔意屬中寧城!


    與曹琳兩個,分成兩派,就辯論起來。


    曹琳說高潔瞎折騰,浪費錢,一副為國節省的樣子。


    高潔說曹琳鼠目寸光,刻舟求劍,唯有定都中寧,方能收歸天下人心!


    雙方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各表意見,擬票遞交皇帝。


    梁集雖跟著曹琳反對遷都,但是心裏,卻是想認可遷都的。


    因為,遷都必有營造工程!


    而有工程,就能……撈一筆啊!


    這豈不是好事?


    事罷。


    私下與曹琳說話,像受氣的小媳婦,有些哀怨。。。


    曹琳笑道:[你放心,我雖然反對,但是想來陛下是中意遷都的。自古大一統,南寧城都沒做過都城,這是千百年來的大勢。]


    梁集道:“陛下特立獨行,不是一樁事了。萬一就不遵這千百年的大勢呢?”


    曹琳:“嗬嗬,不管遷都到哪裏,都是要營造的。如果不遷都,我們==豈不就順了陛下的意?”


    得帝心!


    梁集一愣,恍然大悟:“這是不管遷都不遷都,橫豎都對自己有利啊!”


    想通這個道理,鬱悶之氣,頓時就沒有了,大喜,由衷的說道:“還是你想的周到!”


    曹琳:“嗬嗬。”


    這份奏疏擬票到劉玄案前。


    看過之後,眉頭不由微皺。


    從本世界的曆史沿革來說,南寧城似乎的確不適合做大一統王朝的國都;東寧城也不適宜;中寧城是最適宜的!


    本世界的山河形式,略近前世,前世經驗可謂參考。


    從前世養成的心理的傾向來說,北寧城的位置,更近心中的都城方位。


    但從遷都的需求來說,似乎又沒必要遷出南寧城。


    過去王朝從西寧城遷都出去,是因為郟西路資源不夠。


    可是,炎地兩路並沒有這樣的困境!


    至於偏於南隅,信息傳遞路程太遠、太耗時間的問題……


    遷都固然能夠緩解這個問題,但是治標不治本。


    由於地理氣候等原因,北部經濟不及南部。


    無論是遷都中寧城,還是遷都北寧城,作為大一統王朝的中心,錢糧需求極大,還是得南部運輸去!


    遷都到中寧城本身就是為了緩解運輸壓力的。


    還不如定都於南部。


    前世,定都於“北寧城”方位,開始於元朝,元朝是異邦蠻人統治的大一統王朝,“北寧城”靠近蠻邦祖地,心理當然更能接受,深入夏邦腹地,豈不有種被重重包圍的感覺?


    後來的明朝,初始定都就不在“北寧城”,而是在南部。後來朱棣篡位,才把國都遷移到“北寧城”去,他為藩王,勢力盤踞在那裏。之後明都就都在“北寧城”了。


    再後來的清朝,一來是承襲明製,定都“北寧城”,二來他也是異邦蠻人統治的王朝,那裏也離他的東北老家近呀!


    他們的定都北寧城,都有他們的各自具體原因為需求的!


    而劉玄現在,並沒有像他們那樣的需求。


    他一來不是異邦蠻人,二來北地也不是他的勢力盤踞之地。


    除了一些受前世影響的心裏因素,並無實質的定都北寧城的需求!


    至於定都南部,是就在南寧城,還是東寧城,還是其他的什麽地方——比如楚都呢?


    劉玄凝眉沉思。


    南寧城的確地理上偏於南了。


    但是,東寧城何嚐不是偏於東?


    楚都雖然與中寧城相距有五百裏,但總體上,倒也是近乎在神州之中,那裏經濟非常好,水路運輸也方便。


    但是……


    劉玄的目光,往右後方的屏風上瞧去。


    那屏風上,懸掛著一副《萬國全圖》,即這世界的世界地圖。


    那圖通幅縱有五尺,橫有一丈一尺五寸。


    未來是海洋世紀!


    不!


    海洋世紀早已經開始了!


    據悉,西洋夷人早已探海二百多年,足跡遍布各地,海洋貿易轟轟烈烈的同時展開!


    夏邦出口瓷器、茶葉、絲綢的生意,不過是他們遍及全球的海洋貿易的一部分罷了!


    夏邦是個大陸國家,自古重視大陸上的事情,注意力基本都在大陸上。數千數萬年的經曆之下,孕育出了一套固定的思維,對海洋視若不見!


    即便與海外夷人接觸了,也故步自封,以泱泱大國自居,並不積極、甚至就沒興趣去調查了解海外的情況。


    是以,對神州以外的世界是什麽樣、正在發生什麽,幾乎一無所知!


    所知的,也多為人雲亦雲的道聽途說。


    掉入了[驕傲自大、坐井觀天]的陷阱之中。


    劉玄眼前的這副地圖,海外的內容,也是基本從洋夷處得來,真實性嘛,嗬嗬嗬,鬼知道呢!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今天開始親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囧囧無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囧囧無聲並收藏從今天開始親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