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敘舊一番,從歡喜中緩過勁來,唐七爺這才顧及李承鈺,由兄妹二人引著互相見禮,大略說了一番來龍去脈,唐七爺便遣人快馬將消息先行遞回去,自己備了車馬,載著三人往唐家堡而去。
唐家堡位於成都城東南麵的山坳裏,依山而建,地勢偏僻險要,隻有一條小道可供進出,整體地勢易守難攻,且堡前有一片平地被開辟成田,左近有一個小湖泊可供日常用水,若有強敵來犯,隻需將小道堵塞死守,內裏便自成天地,可供抵禦許久。
唐家先祖就是看中這點才在蜀地安家,而沒有隨著衣冠南渡。
唐氏兄妹歸來的消息已經傳回堡裏,等到一行人坐馬車來到的時候,年逾八十,須發黃白的唐家老太爺駐著拐杖帶著唐家男丁,早已翹首期盼許久,見著兄妹兩個從馬車上下來,迫不及待的蹣跚上前一把抱住,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嘴裏喊著寶貝心肝不止。
現任唐家家主名喚唐德圭,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一身文士打扮,麵貌頗為儒雅,渾身氣度沉穩,見得自家老爹顧著兩個孫兒女,便自家上前接待李承鈺,簡單寒暄,便請著進入了堡內,雙方分賓主落座,便說起洪澤湖上的事情。
李承鈺挑揀了一些大略分說,引得堂內上下兩輩唐家子弟俱都驚怒不已,恨不得以身代替李承鈺為自家兄弟子侄報仇雪恨。
家主唐德圭深吸一口氣才自壓住心底的喪子痛心,向李承鈺道謝,又極力挽留住下,以報答恩情。
李承鈺初至蜀中,也無落腳之處,便順勢答應下來。
當夜,唐家堡擺宴答謝,燈火通明,直至半夜方休。
如此匆匆過去三日,這天早上李承鈺照常指點唐氏兄妹練武,忽的管事前來邀請,說是來了獨尊堡的客人,家主於正堂擺宴,想邀請他前往赴宴。
李承鈺自無不可,也想見見這川蜀之地幕後話事人究竟是個什麽風采。
來到正堂,唐家幾個重要男丁都在,家主唐德圭正陪著一個四十來歲的錦衣大漢笑談敘話,見著管事的引著李承鈺進來,當即站起來向身邊的大漢介紹道:“方管家,這位就是李承鈺李兄,是我唐家堡的恩人。”轉而又向李承鈺介紹道:“李兄,這位是我們蜀中獨尊堡的大管家方益民,先前我們閑談間說起三兒夫婦的事情,方管家十分敬佩你的仗義正氣,便托我喚人將你請來一敘。”
方益民上下打量李承鈺,眼中滿是驚訝:“沒想到李先生如此年輕就做下那般大事,真叫方某人佩服。”
李承鈺見他言語間有異,便問道:“方管家可是專程來尋我的?”
方益民點了點頭,唐德圭見氣氛不對,忙問緣故。
方益民道:“我此番前來卻是有兩樁事情,一是我們獨尊堡的姻親嶺南宋家的船隊剛剛入蜀,不日就要來堡裏探親,堡主命我尋些上等的藥材,屆時作為禮物送出,二來麽則是前些時候華嚴宗帝心尊者、天台宗智慧大師、三論宗嘉祥大師、禪宗道信大師以及淨念禪院四位佛門聖僧聯袂來到堡裏做客,期間向堡主請托,替他們尋一個人。”
說道這裏,他望向李承鈺。
唐德圭訝然道:“是李兄?那四位聖僧的大名我也如雷貫耳,向來是佛門不世出的大德,他們尋李兄做什麽?”
李承鈺聽到這裏已是心下了然,卻是尋仇的來了,不過他藝高人膽大非但不慌,反而有些期待,畢竟這佛門四大聖僧俱都武藝不俗,且精通合擊之術,聯合起來不亞於大宗師,如此壓力正好可以用來打磨他的長生天罡,便笑著問道:“方管家今次是尋見我了,他們是個什麽章程,且說來聽聽。”
方益民道:“請李兄隨我前往獨尊堡,有什麽恩怨糾葛盡可與四位聖僧當麵分說,另外還請你放心,我家堡主來時便說了,他自持立場,定當兩不相幫,隻做調節主持。”
他這般說完,可苦了唐德圭了,他萬萬沒想到會牽涉到獨尊堡和佛門兩大頂級勢力,這其中無論哪一個都不是他們唐家堡能夠招惹的起,然而李承鈺既然是他們唐家的恩人,於情於理又豈有袖手旁觀的道理,麵對這種兩難抉擇,不禁讓他坐蠟。
李承鈺看出他的為難,便笑道:“唐兄不必介懷,此事是我與佛門的恩怨,無需牽扯到旁人。”說著對方益民道:“你且前頭帶路,我正好打算去見識一番這號稱蜀中獨尊的獨尊堡。”
二人先後離去,唐德圭天人交戰,最終站在原地歎息一聲,終究以家族存亡為重。
獨尊堡位於成都北郊萬歲池南岸,坐南朝北,仿佛一座尺寸縮小的皇城,全體由磚石砌成,厚重凝實,給人一種固若金湯的感覺。
李承鈺跟隨方益民很快來到這裏,跨過吊橋,進入堡門,入眼一方石砌的照壁,壁後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忠信禮義”,後頭連著一條鋪石的通路,兩旁栽種蒼鬆翠柏,其間藏著座座屋舍,景色幽深。
二人前行,堡內弟子見著方益民俱都停下行禮,暢通無阻,很快由他領著跨過一座石橋,通過一群雕欄畫棟的樓閣飛宇,來到主堂前,見著一群人站在兩頭高達一丈有餘,十分生動威武的石獅前,其中有四個老僧十分顯眼。
李承鈺心知他們就是當世佛門最強的幾個高手,曾經聯手圍殺過石之軒,雖然未曾功成,但也使得邪王重傷逃遁,可謂戰績驚人,屬於鎮壓教派氣運的人物。
沒想到此番為了對付他竟是傾巢而出,由此看來和氏璧之事確實讓佛門惱羞成怒了。
方益民上前幾步,朝人群中一個身材偉岸的雄壯漢子行禮道:“堡主,益民已將李先生請過來了。”
那人點了點頭,一雙如蒼鷹般銳利的目光看向李承鈺,上下一番打量,麵上露出爽朗的笑容,拱了拱手道:“多謝李先生給我解某人這份薄麵,今日雙方有什麽舊怨,咱們把話說開了,若無必要,切莫傷了和氣。”
唐家堡位於成都城東南麵的山坳裏,依山而建,地勢偏僻險要,隻有一條小道可供進出,整體地勢易守難攻,且堡前有一片平地被開辟成田,左近有一個小湖泊可供日常用水,若有強敵來犯,隻需將小道堵塞死守,內裏便自成天地,可供抵禦許久。
唐家先祖就是看中這點才在蜀地安家,而沒有隨著衣冠南渡。
唐氏兄妹歸來的消息已經傳回堡裏,等到一行人坐馬車來到的時候,年逾八十,須發黃白的唐家老太爺駐著拐杖帶著唐家男丁,早已翹首期盼許久,見著兄妹兩個從馬車上下來,迫不及待的蹣跚上前一把抱住,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嘴裏喊著寶貝心肝不止。
現任唐家家主名喚唐德圭,是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一身文士打扮,麵貌頗為儒雅,渾身氣度沉穩,見得自家老爹顧著兩個孫兒女,便自家上前接待李承鈺,簡單寒暄,便請著進入了堡內,雙方分賓主落座,便說起洪澤湖上的事情。
李承鈺挑揀了一些大略分說,引得堂內上下兩輩唐家子弟俱都驚怒不已,恨不得以身代替李承鈺為自家兄弟子侄報仇雪恨。
家主唐德圭深吸一口氣才自壓住心底的喪子痛心,向李承鈺道謝,又極力挽留住下,以報答恩情。
李承鈺初至蜀中,也無落腳之處,便順勢答應下來。
當夜,唐家堡擺宴答謝,燈火通明,直至半夜方休。
如此匆匆過去三日,這天早上李承鈺照常指點唐氏兄妹練武,忽的管事前來邀請,說是來了獨尊堡的客人,家主於正堂擺宴,想邀請他前往赴宴。
李承鈺自無不可,也想見見這川蜀之地幕後話事人究竟是個什麽風采。
來到正堂,唐家幾個重要男丁都在,家主唐德圭正陪著一個四十來歲的錦衣大漢笑談敘話,見著管事的引著李承鈺進來,當即站起來向身邊的大漢介紹道:“方管家,這位就是李承鈺李兄,是我唐家堡的恩人。”轉而又向李承鈺介紹道:“李兄,這位是我們蜀中獨尊堡的大管家方益民,先前我們閑談間說起三兒夫婦的事情,方管家十分敬佩你的仗義正氣,便托我喚人將你請來一敘。”
方益民上下打量李承鈺,眼中滿是驚訝:“沒想到李先生如此年輕就做下那般大事,真叫方某人佩服。”
李承鈺見他言語間有異,便問道:“方管家可是專程來尋我的?”
方益民點了點頭,唐德圭見氣氛不對,忙問緣故。
方益民道:“我此番前來卻是有兩樁事情,一是我們獨尊堡的姻親嶺南宋家的船隊剛剛入蜀,不日就要來堡裏探親,堡主命我尋些上等的藥材,屆時作為禮物送出,二來麽則是前些時候華嚴宗帝心尊者、天台宗智慧大師、三論宗嘉祥大師、禪宗道信大師以及淨念禪院四位佛門聖僧聯袂來到堡裏做客,期間向堡主請托,替他們尋一個人。”
說道這裏,他望向李承鈺。
唐德圭訝然道:“是李兄?那四位聖僧的大名我也如雷貫耳,向來是佛門不世出的大德,他們尋李兄做什麽?”
李承鈺聽到這裏已是心下了然,卻是尋仇的來了,不過他藝高人膽大非但不慌,反而有些期待,畢竟這佛門四大聖僧俱都武藝不俗,且精通合擊之術,聯合起來不亞於大宗師,如此壓力正好可以用來打磨他的長生天罡,便笑著問道:“方管家今次是尋見我了,他們是個什麽章程,且說來聽聽。”
方益民道:“請李兄隨我前往獨尊堡,有什麽恩怨糾葛盡可與四位聖僧當麵分說,另外還請你放心,我家堡主來時便說了,他自持立場,定當兩不相幫,隻做調節主持。”
他這般說完,可苦了唐德圭了,他萬萬沒想到會牽涉到獨尊堡和佛門兩大頂級勢力,這其中無論哪一個都不是他們唐家堡能夠招惹的起,然而李承鈺既然是他們唐家的恩人,於情於理又豈有袖手旁觀的道理,麵對這種兩難抉擇,不禁讓他坐蠟。
李承鈺看出他的為難,便笑道:“唐兄不必介懷,此事是我與佛門的恩怨,無需牽扯到旁人。”說著對方益民道:“你且前頭帶路,我正好打算去見識一番這號稱蜀中獨尊的獨尊堡。”
二人先後離去,唐德圭天人交戰,最終站在原地歎息一聲,終究以家族存亡為重。
獨尊堡位於成都北郊萬歲池南岸,坐南朝北,仿佛一座尺寸縮小的皇城,全體由磚石砌成,厚重凝實,給人一種固若金湯的感覺。
李承鈺跟隨方益民很快來到這裏,跨過吊橋,進入堡門,入眼一方石砌的照壁,壁後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忠信禮義”,後頭連著一條鋪石的通路,兩旁栽種蒼鬆翠柏,其間藏著座座屋舍,景色幽深。
二人前行,堡內弟子見著方益民俱都停下行禮,暢通無阻,很快由他領著跨過一座石橋,通過一群雕欄畫棟的樓閣飛宇,來到主堂前,見著一群人站在兩頭高達一丈有餘,十分生動威武的石獅前,其中有四個老僧十分顯眼。
李承鈺心知他們就是當世佛門最強的幾個高手,曾經聯手圍殺過石之軒,雖然未曾功成,但也使得邪王重傷逃遁,可謂戰績驚人,屬於鎮壓教派氣運的人物。
沒想到此番為了對付他竟是傾巢而出,由此看來和氏璧之事確實讓佛門惱羞成怒了。
方益民上前幾步,朝人群中一個身材偉岸的雄壯漢子行禮道:“堡主,益民已將李先生請過來了。”
那人點了點頭,一雙如蒼鷹般銳利的目光看向李承鈺,上下一番打量,麵上露出爽朗的笑容,拱了拱手道:“多謝李先生給我解某人這份薄麵,今日雙方有什麽舊怨,咱們把話說開了,若無必要,切莫傷了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