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片刻,外麵驀的傳來零星的甲胄碰撞聲和匆匆的腳步聲。
“來了。”二人都從床上坐了起來,這時,帳篷簾子被掀了起來,從外間進來幾個軍卒,領頭的是一位麵色剛毅的校尉軍官,而在他旁邊的則是白日裏與李承鈺聊得火熱的年輕軍卒,雙方曾通過姓名,李承鈺化名劉長河,而年輕軍卒則叫做王平安,此際這位王平安正在用飽含震驚與擔憂的眼光看著李承鈺。
“就是他嗎?”那校尉向王平安問道,後者點了點頭。
校尉得了肯定的答複,把眼光看向李承鈺,亦是有幾分疑惑,不過還是淡淡的說道:“你就是劉長河吧,傅大人有請,快隨我來。”
說著,便讓身後兩個軍卒將李承鈺帶著一並往外離去。
幾人很快來到一座大帳中,內裏放置著一些桌椅案幾,形似議事的廳堂,而那傅大人早已坐在上首等候,等到揮退了複命的軍卒,賬內唯有與李承鈺二人之後,傅大人離座快步走到近前,躬身行了一禮,並且雙手托起一塊玉牌道:“傅守義拜見永安王,請王爺收回蟒牌。”
李承鈺接過玉牌,又將其托起,而後笑道:“傅大人勿需多禮,如今本王可是落難了,可要仰仗您這位上卿啦。”
傅守義苦笑道:“王爺說笑了,莫要尋下官打趣。”
旋即問道:“王爺怎得淪落至此?那隨行的三百金鱗衛和宣旨禦使怎得不見蹤跡?”
李承鈺知其心中有了猜疑,便如實說道:“我自接到懿旨便帶著王府眷屬跟隨禦使隊伍前來白玉京,隻是途徑常和郡丘山縣地界忽然遭逢襲殺,賊人勢眾,更有數架八牛弩自兩岸山崖齊發,將我們座船擊毀,幸得王府守衛拚死相救,我才得以幸免,又恐賊人得知我生還的蹤跡,繼續追殺,便與三個奴仆婢女隱姓埋名,藏在逃難的隊伍中,一路來到了這裏。”
“八牛弩!”傅守義聽罷勃然色變,隻覺得遍體生寒,他自是曉得這軍中重器意味著什麽,若要動用此物,該是何等權勢的人物,更遑論襲殺的對象還是李承鈺這位大夏十三皇子,永安王爺,即便是不受當今寵愛,屬閑散之流,但亦是嫡親的皇子,身份何等高貴。
更何況此事皆由當今皇後下旨召各位皇子藩王入京而起,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其中牽扯到的鬥爭旋渦已是讓傅守義額上生汗了。
李承鈺見他麵色蒼白,知其心中動搖,便又裝作惶恐道:“我素來閉門逍遙,閑散度日,從不與人結怨,然而此事錯綜複雜,其中牽扯波雲詭譎,讓我心下震驚不安,今日來見傅大人也是希望你將此事上稟母後,請她垂憐,調遣禁軍護我周全。”
傅守義深吸一口氣,已是定下心神,當即說道:“王爺放心,我明日便進宮將此事呈稟皇後,為了安全起見,還請王爺委屈暫居此處,有飛虎軍看護,可保一時無虞。”
李承鈺點了點頭裝作歡喜道:“多謝傅大人,此事全要仰仗大人了。”
說道這裏,又道:“本王隨行有一位奴仆和兩位婢女,均是王府忠勇,全賴他們本王才能堅持到此,還請傅大人將他們一並調遣過來。”
傅守義當即答應,遣人將曹鋒和春桃、夏竹一並帶來,隨即收拾了一座大帳請李承鈺入駐,並且調派飛虎軍精銳看護後才告辭離去。
李承鈺目送他走出大帳,才自定下心神,暗自忖道:“眼下情勢瞬息萬變,錯綜複雜,唯有躋身於大夏國權力中心才能獲取更多的訊息,從而推測眼下世界變局的起源與走向,做出正確的決斷,然而我雖是皇子藩王,卻在白玉京中並無根基,亦無母族可以依靠,唯有通過這位閭丘氏客卿出身的傅大人,才能避過暗中的耳目直接與皇後接洽,此事算是邁出了第一步。”
翌日,傅守義帶著數十騎告辭離開,絕塵而去。
李承鈺在大帳之中等候消息,一時無事忽而想到那些欽天司的人來,當下讓曹鋒將王平安喚了進來,問道:“那些欽天司的弟子都走了嗎?”
王平安目光之中還透露著幾分難以置信,不過還是恭敬的答道:“那些人還在到處布置陣旗。”
李承鈺心中隱隱覺得這些人有些不妥,似乎散發著一些危險的氣息,但是這股感覺又似是而非,有些飄忽不定,沉吟半響後,終於決定還是去看看。
此際他的身份雖然不曾暴露,不過傅守義臨走之前給了他一塊通行令牌,在這營地當中暢通無阻。
望了一眼四處推算忙碌的欽天監弟子,李承鈺尋了左近一處已經插好的令旗走了過去,給那些值守的軍卒出示了一下令牌,便俯下身去仔細查看。
卻在這時,一個眼尖的欽天監弟子發現了這處的情況,急忙出聲喝斥道:“別動,你是什麽人,這是我們欽天監布陣用的令旗,你怎麽能隨意靠近!”
說完,又急忙朝著旁邊的飛虎軍軍卒呼喊道:“你們還不快把他攔下來,萬一出了岔子,袁司監怪罪下來,咱們都要倒黴!”
幾個軍卒聽到袁司監的名號俱都臉色一變,連忙將李承鈺重新阻攔下來,畢竟這段時日,欽天監袁司監深受當今皇後信任,堪稱白玉京中最為位高權重的幾個大人物之一。
李承鈺也不欲與他們為難,隻是暗自記下了欽天監袁司監之名。
這時,幾個欽天監的弟子已經匆匆圍了過來,領頭之人還待喝罵問罪,卻見他身後一個身量略微瘦弱的弟子看清了李承鈺的麵貌之後,勃然色變,連忙將領頭那人扯住,還不待其詢問,便已然越眾上前,躬身拜道:“在下梅永新,拜見永安王。”
此言一出,眾人俱都變了顏色,紛紛帶著難以置信的神色望著李承鈺,先前喝斥的那人更是額上大汗涔涔,連忙顫聲拜道:“拜見永安王,小人方才不識真顏,還請王爺勿怪。”
其餘人等亦是紛紛跟著拜道:“我等拜見永安王。”
“來了。”二人都從床上坐了起來,這時,帳篷簾子被掀了起來,從外間進來幾個軍卒,領頭的是一位麵色剛毅的校尉軍官,而在他旁邊的則是白日裏與李承鈺聊得火熱的年輕軍卒,雙方曾通過姓名,李承鈺化名劉長河,而年輕軍卒則叫做王平安,此際這位王平安正在用飽含震驚與擔憂的眼光看著李承鈺。
“就是他嗎?”那校尉向王平安問道,後者點了點頭。
校尉得了肯定的答複,把眼光看向李承鈺,亦是有幾分疑惑,不過還是淡淡的說道:“你就是劉長河吧,傅大人有請,快隨我來。”
說著,便讓身後兩個軍卒將李承鈺帶著一並往外離去。
幾人很快來到一座大帳中,內裏放置著一些桌椅案幾,形似議事的廳堂,而那傅大人早已坐在上首等候,等到揮退了複命的軍卒,賬內唯有與李承鈺二人之後,傅大人離座快步走到近前,躬身行了一禮,並且雙手托起一塊玉牌道:“傅守義拜見永安王,請王爺收回蟒牌。”
李承鈺接過玉牌,又將其托起,而後笑道:“傅大人勿需多禮,如今本王可是落難了,可要仰仗您這位上卿啦。”
傅守義苦笑道:“王爺說笑了,莫要尋下官打趣。”
旋即問道:“王爺怎得淪落至此?那隨行的三百金鱗衛和宣旨禦使怎得不見蹤跡?”
李承鈺知其心中有了猜疑,便如實說道:“我自接到懿旨便帶著王府眷屬跟隨禦使隊伍前來白玉京,隻是途徑常和郡丘山縣地界忽然遭逢襲殺,賊人勢眾,更有數架八牛弩自兩岸山崖齊發,將我們座船擊毀,幸得王府守衛拚死相救,我才得以幸免,又恐賊人得知我生還的蹤跡,繼續追殺,便與三個奴仆婢女隱姓埋名,藏在逃難的隊伍中,一路來到了這裏。”
“八牛弩!”傅守義聽罷勃然色變,隻覺得遍體生寒,他自是曉得這軍中重器意味著什麽,若要動用此物,該是何等權勢的人物,更遑論襲殺的對象還是李承鈺這位大夏十三皇子,永安王爺,即便是不受當今寵愛,屬閑散之流,但亦是嫡親的皇子,身份何等高貴。
更何況此事皆由當今皇後下旨召各位皇子藩王入京而起,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其中牽扯到的鬥爭旋渦已是讓傅守義額上生汗了。
李承鈺見他麵色蒼白,知其心中動搖,便又裝作惶恐道:“我素來閉門逍遙,閑散度日,從不與人結怨,然而此事錯綜複雜,其中牽扯波雲詭譎,讓我心下震驚不安,今日來見傅大人也是希望你將此事上稟母後,請她垂憐,調遣禁軍護我周全。”
傅守義深吸一口氣,已是定下心神,當即說道:“王爺放心,我明日便進宮將此事呈稟皇後,為了安全起見,還請王爺委屈暫居此處,有飛虎軍看護,可保一時無虞。”
李承鈺點了點頭裝作歡喜道:“多謝傅大人,此事全要仰仗大人了。”
說道這裏,又道:“本王隨行有一位奴仆和兩位婢女,均是王府忠勇,全賴他們本王才能堅持到此,還請傅大人將他們一並調遣過來。”
傅守義當即答應,遣人將曹鋒和春桃、夏竹一並帶來,隨即收拾了一座大帳請李承鈺入駐,並且調派飛虎軍精銳看護後才告辭離去。
李承鈺目送他走出大帳,才自定下心神,暗自忖道:“眼下情勢瞬息萬變,錯綜複雜,唯有躋身於大夏國權力中心才能獲取更多的訊息,從而推測眼下世界變局的起源與走向,做出正確的決斷,然而我雖是皇子藩王,卻在白玉京中並無根基,亦無母族可以依靠,唯有通過這位閭丘氏客卿出身的傅大人,才能避過暗中的耳目直接與皇後接洽,此事算是邁出了第一步。”
翌日,傅守義帶著數十騎告辭離開,絕塵而去。
李承鈺在大帳之中等候消息,一時無事忽而想到那些欽天司的人來,當下讓曹鋒將王平安喚了進來,問道:“那些欽天司的弟子都走了嗎?”
王平安目光之中還透露著幾分難以置信,不過還是恭敬的答道:“那些人還在到處布置陣旗。”
李承鈺心中隱隱覺得這些人有些不妥,似乎散發著一些危險的氣息,但是這股感覺又似是而非,有些飄忽不定,沉吟半響後,終於決定還是去看看。
此際他的身份雖然不曾暴露,不過傅守義臨走之前給了他一塊通行令牌,在這營地當中暢通無阻。
望了一眼四處推算忙碌的欽天監弟子,李承鈺尋了左近一處已經插好的令旗走了過去,給那些值守的軍卒出示了一下令牌,便俯下身去仔細查看。
卻在這時,一個眼尖的欽天監弟子發現了這處的情況,急忙出聲喝斥道:“別動,你是什麽人,這是我們欽天監布陣用的令旗,你怎麽能隨意靠近!”
說完,又急忙朝著旁邊的飛虎軍軍卒呼喊道:“你們還不快把他攔下來,萬一出了岔子,袁司監怪罪下來,咱們都要倒黴!”
幾個軍卒聽到袁司監的名號俱都臉色一變,連忙將李承鈺重新阻攔下來,畢竟這段時日,欽天監袁司監深受當今皇後信任,堪稱白玉京中最為位高權重的幾個大人物之一。
李承鈺也不欲與他們為難,隻是暗自記下了欽天監袁司監之名。
這時,幾個欽天監的弟子已經匆匆圍了過來,領頭之人還待喝罵問罪,卻見他身後一個身量略微瘦弱的弟子看清了李承鈺的麵貌之後,勃然色變,連忙將領頭那人扯住,還不待其詢問,便已然越眾上前,躬身拜道:“在下梅永新,拜見永安王。”
此言一出,眾人俱都變了顏色,紛紛帶著難以置信的神色望著李承鈺,先前喝斥的那人更是額上大汗涔涔,連忙顫聲拜道:“拜見永安王,小人方才不識真顏,還請王爺勿怪。”
其餘人等亦是紛紛跟著拜道:“我等拜見永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