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十三歲的袁叔駒老早就不認為自己是小孩了,沒想到今天被個小屁孩給鄙視了。
他覺得自己該說點什麽扭轉眼下的頹勢。
剛想開口,就被打斷了。
就聽那孩子說:“你不用辯解,就跟醉鬼都不會願意承認自己喝醉了一樣,小孩子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小。”
袁叔駒:e=e=e=(??◇????)??
袁仲駒:(°ー°〃)
袁明珠:好像……挺有道理哈哈哈!
有些宋家祖父在說話的既視感,雖然把理講得一套一套的,卻讓人想發笑。
袁明珠知道她家三哥最像父親,為人勤奮卻各方麵都平平,尤其口才方麵,不能指望他跟人辯理。
二哥倒是能辯一辯理,就是在感情上受了打擊之後,沒了往日的銳氣,不可能靠他跟個小屁孩爭長論短。
他隻會像一個看客似的,看著弟弟妹妹們鬥嘴玩。
袁明珠:“走快點,別掉隊了。”
對這種人來瘋性格的人,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理他,不理他,他一個人就發揮不起來了。
袁仲駒二人悶頭趕路,小屁孩經過一天,跟他們熟悉了,本性暴露,呱啦呱啦的自言自語:“壓轎真沒意思,隻能來的時候坐轎子,走的時候還不讓坐,
下次誰家再讓我去壓轎我是不去了,這次要不是我祖父非得讓我來,我都不想來的……。”
袁明珠:??_????
“你說不去就不去啊?有你說話的份嗎?”
這話紮心了!
小屁孩癟癟嘴。
“別哭,大喜的日子敢哭我告訴你祖父讓他打你。”袁明珠嚇唬小孩玩。
宋明庚馬上老實了,把頭扭向另一半不敢再亂說話。
回到家拜過天地祖宗父母,新娘子送進洞房。
杜氏安排了一張小桌子讓袁珍珠看著袁明珠和宋明庚吃飯。
宋明庚靠在袁珍珠身邊,躲著袁明珠。
估計是留下陰影了。
吃了一會,跟袁珍珠熟悉了,又故態複萌,“大侄女,你比小侄女好,你跟我回家吧,我們家有好多好玩的,還有好吃的。”
袁明珠正吃著的菜差點噴出來。
合著這孩子見誰跟誰說這話。
袁梁兩家一直都有來往,妍姐兒跟袁家眾人已是熟得很。
她性情和順,成了袁家長媳,跟家裏眾人也相處的極好。
三日回門,陶氏早早給準備了回門禮。
一早起來,袁弘德把袁伯駒喊了過去,吩咐他:“一會你舅兄該來接你們了,早點過去,住得近,晚點回來也行。”
怕袁伯駒不懂變通,又交代道:“你嶽父母若是留著你們多住些日子,你也不要執拗著非得回來,
他們若是不提這事,你們就回來,等兩日你再陪著你媳婦回娘家住幾天。”
袁伯駒一一應下。
回到他們新房裏,梁氏看到丈夫回來,有心想問曾祖父喊他過去說了什麽,又不好開口。
正遲疑著呢,就聽丈夫說:“多收拾兩身衣裳帶著。”
她疑惑的看過去。
回門就是早上去晚上回,帶衣裳做什麽?
袁伯駒把曾祖父說的話說了,又說:“難為你了,要跟著我千裏遙遠去陌生地方定居,以後離著你娘家遠了,趁著如今離得還近,多陪陪嶽父母。”
梁氏:“咱們夫妻一體,你去哪裏我就去哪裏,原就是本分,倒是夫君體諒我父母的一片慈父慈母心腸,讓妾身好生感激。”
說著給袁伯駒施了一禮。
兩家離得近,說著話門外就傳來梁丙暄的聲音,正在跟袁家長輩見禮。
夫妻倆忙從屋裏出去。
袁弘德當著梁家舅兄的麵說了幾句場麵話,教導小夫妻要互敬互愛,尊重長輩,就讓他們去了。
袁伯駒扶著梁氏上車,一回身看到一個身影在巷子口一閃而過。
梁氏看他怔愣,問:“怎麽了?”
袁伯駒上了馬車,輕聲道:“我好像看到六弟。”
梁氏:“在哪裏?我給六弟做的鞋子還在我們屋裏呢。”
“等哪天我去給他送去。”
到了梁家,高氏抱著閨女從頭看到腳,就差拿大稱稱一下姑娘瘦了沒有了。
秦氏趕緊給丈夫遞了個眼色,讓他把婆婆攔一下,不然妹婿該怎麽想?
婆婆做的過分了,回頭等妹妹走了,公公少不得又得跟婆婆吵架。
梁丙暄得了秦氏的暗示,看到她把妹妹拉到一旁,忙把妹婿推到爹娘麵前。
一場風波好歹化解了。
心裏埋怨他娘,就是妹妹嫁給袁家是下嫁的,也不用事事處處擺出來給人看吧?
待到了傍晚,高氏一邊給閨女收拾帶回去的回禮,一邊埋怨:“你家曾祖父都說了可以在咱們家多過些日子,
你就在家多過些日子又能怎麽著?怎麽就非得趕回去?”
梁氏把她收拾的東西拿了幾樣下去:“這些留著爹娘用吧。”
又說:“離得這麽近,回頭再來也是一樣。”
高氏:“來來去去的,用得著這麽麻煩啊?”
秦氏拎著東西走到門外,聽到這話腳步頓了頓,她身後有康家的也停住腳步。
秦氏歎氣:也就是婆婆上頭沒有婆祖母,不然有她受的。
馬上秦氏就後悔沒有一開始就進門了。
就聽到高氏又提起老話題:“你回去的時候把禮歡帶著吧,走得遠了身邊有個人陪著我也能放心些。”
秦氏回頭,就看到有康家的伸著耳朵聽裏頭說話。
看她看過來,有康家的垂頭默立。
還好裏頭梁氏沒有答應,“一家子人都沒用人使喚,我帶著禮歡算怎麽回事?曾祖母家以往不比咱們家富貴,她老人家都能做的活我怎麽就不能做了?
再說了,娘都舍不得我,梁媽媽也定然舍不得禮歡,曾祖父那樣,袁家肯定沒有納妾的規矩,這是我的福分,
還是讓禮歡留下,讓梁媽媽挑個知根知底的女婿。”
秦氏不敢再躲懶,怕她婆婆再說什麽不該說的話。
雖說梁有康一家盡心盡力伺候,忠心耿耿,但是是人都會有私心,把人心傷了,以後難免生不該有的心思。
這種貼身伺候的若是生了外心,比外頭的人有壞心思危害更大。
秦氏一動,有康家的也極有眼力見的給她打了簾子。
他覺得自己該說點什麽扭轉眼下的頹勢。
剛想開口,就被打斷了。
就聽那孩子說:“你不用辯解,就跟醉鬼都不會願意承認自己喝醉了一樣,小孩子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小。”
袁叔駒:e=e=e=(??◇????)??
袁仲駒:(°ー°〃)
袁明珠:好像……挺有道理哈哈哈!
有些宋家祖父在說話的既視感,雖然把理講得一套一套的,卻讓人想發笑。
袁明珠知道她家三哥最像父親,為人勤奮卻各方麵都平平,尤其口才方麵,不能指望他跟人辯理。
二哥倒是能辯一辯理,就是在感情上受了打擊之後,沒了往日的銳氣,不可能靠他跟個小屁孩爭長論短。
他隻會像一個看客似的,看著弟弟妹妹們鬥嘴玩。
袁明珠:“走快點,別掉隊了。”
對這種人來瘋性格的人,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理他,不理他,他一個人就發揮不起來了。
袁仲駒二人悶頭趕路,小屁孩經過一天,跟他們熟悉了,本性暴露,呱啦呱啦的自言自語:“壓轎真沒意思,隻能來的時候坐轎子,走的時候還不讓坐,
下次誰家再讓我去壓轎我是不去了,這次要不是我祖父非得讓我來,我都不想來的……。”
袁明珠:??_????
“你說不去就不去啊?有你說話的份嗎?”
這話紮心了!
小屁孩癟癟嘴。
“別哭,大喜的日子敢哭我告訴你祖父讓他打你。”袁明珠嚇唬小孩玩。
宋明庚馬上老實了,把頭扭向另一半不敢再亂說話。
回到家拜過天地祖宗父母,新娘子送進洞房。
杜氏安排了一張小桌子讓袁珍珠看著袁明珠和宋明庚吃飯。
宋明庚靠在袁珍珠身邊,躲著袁明珠。
估計是留下陰影了。
吃了一會,跟袁珍珠熟悉了,又故態複萌,“大侄女,你比小侄女好,你跟我回家吧,我們家有好多好玩的,還有好吃的。”
袁明珠正吃著的菜差點噴出來。
合著這孩子見誰跟誰說這話。
袁梁兩家一直都有來往,妍姐兒跟袁家眾人已是熟得很。
她性情和順,成了袁家長媳,跟家裏眾人也相處的極好。
三日回門,陶氏早早給準備了回門禮。
一早起來,袁弘德把袁伯駒喊了過去,吩咐他:“一會你舅兄該來接你們了,早點過去,住得近,晚點回來也行。”
怕袁伯駒不懂變通,又交代道:“你嶽父母若是留著你們多住些日子,你也不要執拗著非得回來,
他們若是不提這事,你們就回來,等兩日你再陪著你媳婦回娘家住幾天。”
袁伯駒一一應下。
回到他們新房裏,梁氏看到丈夫回來,有心想問曾祖父喊他過去說了什麽,又不好開口。
正遲疑著呢,就聽丈夫說:“多收拾兩身衣裳帶著。”
她疑惑的看過去。
回門就是早上去晚上回,帶衣裳做什麽?
袁伯駒把曾祖父說的話說了,又說:“難為你了,要跟著我千裏遙遠去陌生地方定居,以後離著你娘家遠了,趁著如今離得還近,多陪陪嶽父母。”
梁氏:“咱們夫妻一體,你去哪裏我就去哪裏,原就是本分,倒是夫君體諒我父母的一片慈父慈母心腸,讓妾身好生感激。”
說著給袁伯駒施了一禮。
兩家離得近,說著話門外就傳來梁丙暄的聲音,正在跟袁家長輩見禮。
夫妻倆忙從屋裏出去。
袁弘德當著梁家舅兄的麵說了幾句場麵話,教導小夫妻要互敬互愛,尊重長輩,就讓他們去了。
袁伯駒扶著梁氏上車,一回身看到一個身影在巷子口一閃而過。
梁氏看他怔愣,問:“怎麽了?”
袁伯駒上了馬車,輕聲道:“我好像看到六弟。”
梁氏:“在哪裏?我給六弟做的鞋子還在我們屋裏呢。”
“等哪天我去給他送去。”
到了梁家,高氏抱著閨女從頭看到腳,就差拿大稱稱一下姑娘瘦了沒有了。
秦氏趕緊給丈夫遞了個眼色,讓他把婆婆攔一下,不然妹婿該怎麽想?
婆婆做的過分了,回頭等妹妹走了,公公少不得又得跟婆婆吵架。
梁丙暄得了秦氏的暗示,看到她把妹妹拉到一旁,忙把妹婿推到爹娘麵前。
一場風波好歹化解了。
心裏埋怨他娘,就是妹妹嫁給袁家是下嫁的,也不用事事處處擺出來給人看吧?
待到了傍晚,高氏一邊給閨女收拾帶回去的回禮,一邊埋怨:“你家曾祖父都說了可以在咱們家多過些日子,
你就在家多過些日子又能怎麽著?怎麽就非得趕回去?”
梁氏把她收拾的東西拿了幾樣下去:“這些留著爹娘用吧。”
又說:“離得這麽近,回頭再來也是一樣。”
高氏:“來來去去的,用得著這麽麻煩啊?”
秦氏拎著東西走到門外,聽到這話腳步頓了頓,她身後有康家的也停住腳步。
秦氏歎氣:也就是婆婆上頭沒有婆祖母,不然有她受的。
馬上秦氏就後悔沒有一開始就進門了。
就聽到高氏又提起老話題:“你回去的時候把禮歡帶著吧,走得遠了身邊有個人陪著我也能放心些。”
秦氏回頭,就看到有康家的伸著耳朵聽裏頭說話。
看她看過來,有康家的垂頭默立。
還好裏頭梁氏沒有答應,“一家子人都沒用人使喚,我帶著禮歡算怎麽回事?曾祖母家以往不比咱們家富貴,她老人家都能做的活我怎麽就不能做了?
再說了,娘都舍不得我,梁媽媽也定然舍不得禮歡,曾祖父那樣,袁家肯定沒有納妾的規矩,這是我的福分,
還是讓禮歡留下,讓梁媽媽挑個知根知底的女婿。”
秦氏不敢再躲懶,怕她婆婆再說什麽不該說的話。
雖說梁有康一家盡心盡力伺候,忠心耿耿,但是是人都會有私心,把人心傷了,以後難免生不該有的心思。
這種貼身伺候的若是生了外心,比外頭的人有壞心思危害更大。
秦氏一動,有康家的也極有眼力見的給她打了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