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麽說劉管事是從小跟著劉自耕的人,對他的脾氣摸得一清二楚。
正想著,就聽上首夫人接著說:“你去袁家問問,最近可有空閑,就說我們家別院的荷花開了,想請他們去別院賞荷花。”
劉管事正在想禮下於人必有求於人,就聽他們家老爺插話道:“順便看看他們家種的那些棉花,是不是真如薑大人說的那麽好。”
跟夫人相比,老爺做事忒功利了些。
劉管事相信,就算老爺不這麽急吼吼的說這件事,夫人也會說。
老爺這個樣子,實在讓他這個劉家家生的奴仆也不好意思說他比夫人好。
耕大太太:“是啊,看看棉花的情況,郝媽媽說長勢特別好。”
第二天,劉管事帶著禮物趕往袁家。
袁家的棉花田就在路邊,走在路上就能看到田裏的情況。
劉管事看了,也覺得棉田的長勢喜人。
他們家老夫人的嫁妝裏有一個莊子,莊子裏就年年都種棉花。
他覺得,袁家的棉花比老夫人莊子裏的棉花好太多了。
植株更強壯。
袁弘德正帶著家裏給棉田除草,看到他的馬車過來,忙遣了袁樹:“小樹,去看看來的是什麽人。”
袁樹到了路旁,跟來人說了幾句話,回去稟道:“祖父,是劉府的劉管事,來找您的。”
劉管事跟在袁樹身後,不遠不近,聽到袁樹提到他,忙驅步上前:“袁先生,小人劉源,奉了我家老爺之命來給您請安。”
他的小廝千張拎著禮物站在後頭。
本來還覺得就是一戶農戶,還得自己下地彎腰撅腚的幹活不以為然,看他家管事這樣恭敬,忙收起傲慢,跟著躬身行禮。
袁弘德見過劉管事數次,也算是熟識了,忙招呼他:“這大熱的天還專門來,讓人捎個信就妥了,到家裏坐坐,喝點茶。”
引著人往家去。
劉管事上去扶著他的胳膊。
袁弘德搖搖手:“不用。”
劉源沒敢太耍滑頭,也算實話實話道:“薑大人找了我家老爺,說袁先生您家的棉花種的特別好,我家老爺讓小人前來見識一番,
若是能行,準備明年在我們家的地裏也種棉花。”
這種事情,種好了人家未必感激,種不好人家會有怨言。
袁弘德淡笑道:“就是打老家那邊學來的法子,那邊種的效果還行,不過十裏不同天,也不知道在這邊能不能行?
我們也就是人手少,種這個不用擠在幾天裏收割,才想起來種種試試,成不成的總不用交田賦,就大膽種了。”
言外之意,你們得交田賦,我可不敢打包票,隻不過說法委婉得多。
劉管事也是個人精,當然聽懂了。
“種地本就是看天吃飯,得看老天爺給不給飯吃,不過經驗也很重要,還得對跟您請教。”
說著話到了袁家門外,郝媽媽的兒子胡祿接到信,知道劉管事過來了,也匆匆趕過來。
胡祿這人身材不高,很敦實,一臉的憨實相。
這也是為什麽他雖然是耕大太太的心腹郝媽媽的兒子,卻沒有在府裏謀個體麵又油水厚的差事,而是來這裏種地的原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袁明珠覺得這位郝媽媽極有見識。
知道自己兒子能力有限,真放到那等重要的位置,做不做的出成績都是次要的,萬一被人算計了,一家子的體麵沒了不說,還有可能被人害了性命。
不如老老實實放出來幫主子管著個莊子,隻要勤快些,總能做出些成績。
胡祿給袁弘德和劉管事行禮。
劉管事笑道:“葫蘆啊,在這還習慣嗎?”
葫蘆是胡祿的諧音,也是他的小名。
又說:“你娘不放心你,讓我給你捎了些東西過來。”
“種地的事多跟袁先生討教,有點眼力見,平常多幫著袁先生家幹點活。”
他說啥,胡祿一律點頭受教。
這些日子,胡祿這些人跟袁家相處的還不錯,也算是互幫互助。
過河用的是袁家做的木排,要在河對岸建倉房和住房,借的也是袁家的泥坯磚模子。
就連他們做飯的灶台,都是袁樹指導下壘起來的。
不用劉管事特意教導,胡祿也知道跟袁家好好相處。
畢竟來之前他們家老爺也交代了,要他們負責袁家的安全。
實際這種在農忙時節去別人家拜訪的人挺招人煩的。
主人家不得不把要幹的農活放下,陪著說些閑話。
劉管事也知道他自己招人煩,接過千張手裏的禮物:“小小禮物不成敬意。”
伸手不打笑臉人,袁弘德示意端茶送上來的杜氏把禮物收了。
說了一番互相問候的話,劉管事說起劉自樵:“樵二爺知道我要來,讓我轉告您,店裏從江南那邊新來了幾樣新首飾,樣式新穎價格不高,二爺沒舍得賣,給您留了幾件。”
找著話題套近乎,不讓場麵冷場。
心裏不無埋怨,本來多簡單的一件事,現在鬧成這副局麵。
不過他很快就找到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
“張家的那件事不是大夥不想幫,實在是因為這件事是人家族裏的族務,外姓人不好多摻和……。”
硬要摻和也不是不行,有財大氣粗的,願意當冤大頭幫著填補虧空,把族產給補齊,也有摻和的。
劉自耕被耕大太太調教多年了,自不會再傻乎乎的聽他爹的話出這筆錢。
劉老太爺倒是想出,但是這麽些年,他手中的那點錢早就被那些庶出的子女今天哭窮摳點走,明天甜言蜜語再摳點走。
七摳八不摳的,早就被摳得差不多了。
他也不傻,不可能臨老臨老了把自己弄成個窮光蛋。
雖說兒子媳婦不敢刻薄他,但是他總不能待府裏不出門,吃住都一直在家裏吧?
偶爾也得出門會個友,喝個小酒,買點零碎物件。
總不能攢個把月的月錢攢夠買一件東西,再攢個把月才能夠再買一件,出門扣扣索索點個菜都得算這頓花了多少銀子?
誰有也不如自己有,兩口子還隔一手呢,他總得給自己留夠自己花用的。
真若混到買個東西就跟兒子媳婦伸手,就算兒子媳婦不問他手裏的財物都去哪裏了,他也丟不起那個臉。
正想著,就聽上首夫人接著說:“你去袁家問問,最近可有空閑,就說我們家別院的荷花開了,想請他們去別院賞荷花。”
劉管事正在想禮下於人必有求於人,就聽他們家老爺插話道:“順便看看他們家種的那些棉花,是不是真如薑大人說的那麽好。”
跟夫人相比,老爺做事忒功利了些。
劉管事相信,就算老爺不這麽急吼吼的說這件事,夫人也會說。
老爺這個樣子,實在讓他這個劉家家生的奴仆也不好意思說他比夫人好。
耕大太太:“是啊,看看棉花的情況,郝媽媽說長勢特別好。”
第二天,劉管事帶著禮物趕往袁家。
袁家的棉花田就在路邊,走在路上就能看到田裏的情況。
劉管事看了,也覺得棉田的長勢喜人。
他們家老夫人的嫁妝裏有一個莊子,莊子裏就年年都種棉花。
他覺得,袁家的棉花比老夫人莊子裏的棉花好太多了。
植株更強壯。
袁弘德正帶著家裏給棉田除草,看到他的馬車過來,忙遣了袁樹:“小樹,去看看來的是什麽人。”
袁樹到了路旁,跟來人說了幾句話,回去稟道:“祖父,是劉府的劉管事,來找您的。”
劉管事跟在袁樹身後,不遠不近,聽到袁樹提到他,忙驅步上前:“袁先生,小人劉源,奉了我家老爺之命來給您請安。”
他的小廝千張拎著禮物站在後頭。
本來還覺得就是一戶農戶,還得自己下地彎腰撅腚的幹活不以為然,看他家管事這樣恭敬,忙收起傲慢,跟著躬身行禮。
袁弘德見過劉管事數次,也算是熟識了,忙招呼他:“這大熱的天還專門來,讓人捎個信就妥了,到家裏坐坐,喝點茶。”
引著人往家去。
劉管事上去扶著他的胳膊。
袁弘德搖搖手:“不用。”
劉源沒敢太耍滑頭,也算實話實話道:“薑大人找了我家老爺,說袁先生您家的棉花種的特別好,我家老爺讓小人前來見識一番,
若是能行,準備明年在我們家的地裏也種棉花。”
這種事情,種好了人家未必感激,種不好人家會有怨言。
袁弘德淡笑道:“就是打老家那邊學來的法子,那邊種的效果還行,不過十裏不同天,也不知道在這邊能不能行?
我們也就是人手少,種這個不用擠在幾天裏收割,才想起來種種試試,成不成的總不用交田賦,就大膽種了。”
言外之意,你們得交田賦,我可不敢打包票,隻不過說法委婉得多。
劉管事也是個人精,當然聽懂了。
“種地本就是看天吃飯,得看老天爺給不給飯吃,不過經驗也很重要,還得對跟您請教。”
說著話到了袁家門外,郝媽媽的兒子胡祿接到信,知道劉管事過來了,也匆匆趕過來。
胡祿這人身材不高,很敦實,一臉的憨實相。
這也是為什麽他雖然是耕大太太的心腹郝媽媽的兒子,卻沒有在府裏謀個體麵又油水厚的差事,而是來這裏種地的原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袁明珠覺得這位郝媽媽極有見識。
知道自己兒子能力有限,真放到那等重要的位置,做不做的出成績都是次要的,萬一被人算計了,一家子的體麵沒了不說,還有可能被人害了性命。
不如老老實實放出來幫主子管著個莊子,隻要勤快些,總能做出些成績。
胡祿給袁弘德和劉管事行禮。
劉管事笑道:“葫蘆啊,在這還習慣嗎?”
葫蘆是胡祿的諧音,也是他的小名。
又說:“你娘不放心你,讓我給你捎了些東西過來。”
“種地的事多跟袁先生討教,有點眼力見,平常多幫著袁先生家幹點活。”
他說啥,胡祿一律點頭受教。
這些日子,胡祿這些人跟袁家相處的還不錯,也算是互幫互助。
過河用的是袁家做的木排,要在河對岸建倉房和住房,借的也是袁家的泥坯磚模子。
就連他們做飯的灶台,都是袁樹指導下壘起來的。
不用劉管事特意教導,胡祿也知道跟袁家好好相處。
畢竟來之前他們家老爺也交代了,要他們負責袁家的安全。
實際這種在農忙時節去別人家拜訪的人挺招人煩的。
主人家不得不把要幹的農活放下,陪著說些閑話。
劉管事也知道他自己招人煩,接過千張手裏的禮物:“小小禮物不成敬意。”
伸手不打笑臉人,袁弘德示意端茶送上來的杜氏把禮物收了。
說了一番互相問候的話,劉管事說起劉自樵:“樵二爺知道我要來,讓我轉告您,店裏從江南那邊新來了幾樣新首飾,樣式新穎價格不高,二爺沒舍得賣,給您留了幾件。”
找著話題套近乎,不讓場麵冷場。
心裏不無埋怨,本來多簡單的一件事,現在鬧成這副局麵。
不過他很快就找到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
“張家的那件事不是大夥不想幫,實在是因為這件事是人家族裏的族務,外姓人不好多摻和……。”
硬要摻和也不是不行,有財大氣粗的,願意當冤大頭幫著填補虧空,把族產給補齊,也有摻和的。
劉自耕被耕大太太調教多年了,自不會再傻乎乎的聽他爹的話出這筆錢。
劉老太爺倒是想出,但是這麽些年,他手中的那點錢早就被那些庶出的子女今天哭窮摳點走,明天甜言蜜語再摳點走。
七摳八不摳的,早就被摳得差不多了。
他也不傻,不可能臨老臨老了把自己弄成個窮光蛋。
雖說兒子媳婦不敢刻薄他,但是他總不能待府裏不出門,吃住都一直在家裏吧?
偶爾也得出門會個友,喝個小酒,買點零碎物件。
總不能攢個把月的月錢攢夠買一件東西,再攢個把月才能夠再買一件,出門扣扣索索點個菜都得算這頓花了多少銀子?
誰有也不如自己有,兩口子還隔一手呢,他總得給自己留夠自己花用的。
真若混到買個東西就跟兒子媳婦伸手,就算兒子媳婦不問他手裏的財物都去哪裏了,他也丟不起那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