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伯駒和袁仲駒看著小妹巧笑嫣然,說的話他娘居然沒生氣,還笑嗬嗬的聽著,覺得不可思議。
兩兄弟對視一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件事情不管怎麽解決的,終歸是解決了。
袁伯駒鬆了一口氣。
原本他還覺得以他娘把他撅一個跟頭的教訓在,他娘這回不被曾祖父母訓斥一頓這事沒法解決呢。
沒想到解決的這樣簡單。
因為要買的東西比較多家裏的牛車和騾車都出動。
為了能多拉一些東西,騾車的頂棚沒帶,沒有棚頂騾車和牛車一樣是敞篷車,也不暖和,因此牛車隻是慢些,車慢了顛簸的也輕一些。
袁明珠坐在牛車上,身下墊著暄軟的褥子,身上改著暖和的棉被。
家裏今年棉花豐收,又恰好如預測的那樣,今年武安州湧進來大批移民,棉花的需求量大增,價格暴漲。
其實姚家大奶奶曹氏說的不對,武安州不是除了人口便宜,就沒有便宜的東西。
今年的糧價也便宜。
大片土地被分配給移民,再加上風調雨順,又五年之內免田賦。
家家戶戶五穀豐登,倉滿屯滿。
可是打的糧食多了並沒有給人們帶來上實際的收益。
糧賤傷農!
這也是自然規則,說不好是誰的對錯。
北風呼呼吹,張口說話風就吹到肚子裏,袁明珠不想說話,歪著頭看沿路的風景。
不到一個時辰車就進了城,因為有城牆的遮擋,城內的風小了許多,不似城外荒野裏那樣肆虐。
騾車走的快,先去做采購了,他們趕著牛車先去仁濟堂。
把牛車停在藥鋪門口,小夥計就認出了他們,把牛車直接拉去了後院。
把藥材卸到了院子裏。
看著一個個大麻包,也不是每一個都分量重,像是益母草,一大包也沒有多重。
益母草是他們今年收集到的最多的草藥。
這種草藥在藥鋪裏的用量大,藥鋪也樂意收購。
像柿蒂,因為用量少,一般人拿來買藥鋪可能不願意收,不過袁家是大主顧,掌櫃沒說什麽就收下了。
看到車上的罐子,掌櫃抱起來打開蓋子看了看,又聞了聞。
麵露欣喜。
“這是獾油?”
獾豬不少見,每年他們藥鋪都會收購一些,熬製了出售。
賣水粉的鋪子也出售,大家互相競爭。
冬季是獾油出售的旺季,獾豬在冬季開始半冬眠,捕獲的數量減少,基本這時候就收購不到獾豬了。
今年他們夏秋兩季收購的量跟去年持平,但是銷售量量增加了,存量明顯不夠了。
他們不是水粉鋪子,沒有了就不賣或是少賣。
他們是藥鋪,除了獲利以外,還得兼顧著救死扶傷。
醫者仁心,救命如救火,燒燙傷患者或是其他皮膚病患者來了,總不能讓人等著吧?
袁明珠看看掌櫃拿著的罐子,說:“嗯,這些都是獾油,家裏種西瓜,招來一窩偷瓜的小賊,一直沒抓,等秋天的時候才抓了,一窩七隻,連窩端了。”
掌櫃點頭,袁家給他們供應西瓜霜,他也知道袁家種了西瓜。
獾豬秋天抓不僅脂肪更厚,皮毛也油亮。
“這些是七隻的?”
不對吧,這也太少了點。
袁明珠:“這些是一半,留了一半自己家使用。”
掌櫃的想開口說把剩下的一半也收購了,但是看看他們身上的穿戴,想想一季西瓜霜的收入,知道不是差錢的人家,就沒有張這個口。
估計他說了也會被拒絕。
別人不知道,袁家賣藥材的收入是從他手裏支付的,沒人比他清楚袁家的經濟狀況。
“我們家建了暖棚,第一批菜馬上就能出售了,掌櫃大叔若是有朋友熟人要買的,可以去城北馬蹄巷萬香園留信。”
袁明珠適時的給他們家的反季節蔬菜打廣告。
“有了暖棚,我們家明年西瓜擴大種植麵積,不僅產量增加了,還能提前一個月上市,明年我們家的西瓜霜應該也能增加產量。”
掌櫃的隻對西瓜霜感興趣。
聞言果然精神一振,“是該多做一些,今年的都沒夠賣。”
單他們仁濟堂的夠了,不過他們收購了來還能轉手供應給其它藥鋪,掙的都是錢,多了也不會嫌棄多。
從袁家收來,一轉手就是一半的利。
為維護好老主顧,又說:“暖棚菜和明年的西瓜,我會招呼一聲讓櫃上幫著宣傳一下。”
袁明珠就是想讓他在櫃上幫著宣傳。
仁濟堂有滋補品的藥櫃,賣的都是參茸等貴重滋補藥材。
這些滋補品,都是錢多的沒處花的人用的,既然有錢,當然得吃點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正是他們的潛在顧客。
袁弘德跟著夥計過好稱,回來正好聽到他們的對話,對掌櫃的說:“那就多謝掌櫃了。”
商討起這幾罐獾油的價格。
袁明珠:“我們的獾油可不是隻獾油,裏頭添了藥材的。”
指著他麵前的那一罐,“這些是加了燙傷藥的,治療燙傷更好。”
又抱著另一罐,“這些潤膚效果更好。”
“上頭都貼著說明書。”
掌櫃的才注意上頭貼了小紙條。
這讓掌櫃想壓價的話沒法說了。
袁明珠也不咄咄逼人,說:“雖然效果更好,不過我們是老主顧了,也不要你加價,按著市價加一成就好。”
掌櫃的:這還不叫加價?
勉強道:“一成就一成吧!”
不是看明年的西瓜霜的份上,這一成說什麽也不會給。
付了銀子,袁弘德就帶著袁明珠去魚市。
找到去年收魚的魚販。
“現在有嗎,有今天就給我送來。”
魚販倒是個急性子。
“今天晚了,明日給你送來吧!”
魚販:“也行,還是去年的價錢,別忘了啊!”
袁明珠看看他說還是去年的價錢,有其他商販看過來。
“今年漲價了,還是去年的價錢可不行。”
魚販想詐他們一下呢,“我去年給你們的價錢就比別人高。”
拉著他們往僻靜處走了幾步。
“一斤再添一厘錢,再高我也沒有賺頭了。”
說得信誓旦旦的。
袁明珠算了算,就是長半文錢,他們送一趟也就多百十文錢。
也不願意為這點小錢費口舌,點頭應了。
兩兄弟對視一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件事情不管怎麽解決的,終歸是解決了。
袁伯駒鬆了一口氣。
原本他還覺得以他娘把他撅一個跟頭的教訓在,他娘這回不被曾祖父母訓斥一頓這事沒法解決呢。
沒想到解決的這樣簡單。
因為要買的東西比較多家裏的牛車和騾車都出動。
為了能多拉一些東西,騾車的頂棚沒帶,沒有棚頂騾車和牛車一樣是敞篷車,也不暖和,因此牛車隻是慢些,車慢了顛簸的也輕一些。
袁明珠坐在牛車上,身下墊著暄軟的褥子,身上改著暖和的棉被。
家裏今年棉花豐收,又恰好如預測的那樣,今年武安州湧進來大批移民,棉花的需求量大增,價格暴漲。
其實姚家大奶奶曹氏說的不對,武安州不是除了人口便宜,就沒有便宜的東西。
今年的糧價也便宜。
大片土地被分配給移民,再加上風調雨順,又五年之內免田賦。
家家戶戶五穀豐登,倉滿屯滿。
可是打的糧食多了並沒有給人們帶來上實際的收益。
糧賤傷農!
這也是自然規則,說不好是誰的對錯。
北風呼呼吹,張口說話風就吹到肚子裏,袁明珠不想說話,歪著頭看沿路的風景。
不到一個時辰車就進了城,因為有城牆的遮擋,城內的風小了許多,不似城外荒野裏那樣肆虐。
騾車走的快,先去做采購了,他們趕著牛車先去仁濟堂。
把牛車停在藥鋪門口,小夥計就認出了他們,把牛車直接拉去了後院。
把藥材卸到了院子裏。
看著一個個大麻包,也不是每一個都分量重,像是益母草,一大包也沒有多重。
益母草是他們今年收集到的最多的草藥。
這種草藥在藥鋪裏的用量大,藥鋪也樂意收購。
像柿蒂,因為用量少,一般人拿來買藥鋪可能不願意收,不過袁家是大主顧,掌櫃沒說什麽就收下了。
看到車上的罐子,掌櫃抱起來打開蓋子看了看,又聞了聞。
麵露欣喜。
“這是獾油?”
獾豬不少見,每年他們藥鋪都會收購一些,熬製了出售。
賣水粉的鋪子也出售,大家互相競爭。
冬季是獾油出售的旺季,獾豬在冬季開始半冬眠,捕獲的數量減少,基本這時候就收購不到獾豬了。
今年他們夏秋兩季收購的量跟去年持平,但是銷售量量增加了,存量明顯不夠了。
他們不是水粉鋪子,沒有了就不賣或是少賣。
他們是藥鋪,除了獲利以外,還得兼顧著救死扶傷。
醫者仁心,救命如救火,燒燙傷患者或是其他皮膚病患者來了,總不能讓人等著吧?
袁明珠看看掌櫃拿著的罐子,說:“嗯,這些都是獾油,家裏種西瓜,招來一窩偷瓜的小賊,一直沒抓,等秋天的時候才抓了,一窩七隻,連窩端了。”
掌櫃點頭,袁家給他們供應西瓜霜,他也知道袁家種了西瓜。
獾豬秋天抓不僅脂肪更厚,皮毛也油亮。
“這些是七隻的?”
不對吧,這也太少了點。
袁明珠:“這些是一半,留了一半自己家使用。”
掌櫃的想開口說把剩下的一半也收購了,但是看看他們身上的穿戴,想想一季西瓜霜的收入,知道不是差錢的人家,就沒有張這個口。
估計他說了也會被拒絕。
別人不知道,袁家賣藥材的收入是從他手裏支付的,沒人比他清楚袁家的經濟狀況。
“我們家建了暖棚,第一批菜馬上就能出售了,掌櫃大叔若是有朋友熟人要買的,可以去城北馬蹄巷萬香園留信。”
袁明珠適時的給他們家的反季節蔬菜打廣告。
“有了暖棚,我們家明年西瓜擴大種植麵積,不僅產量增加了,還能提前一個月上市,明年我們家的西瓜霜應該也能增加產量。”
掌櫃的隻對西瓜霜感興趣。
聞言果然精神一振,“是該多做一些,今年的都沒夠賣。”
單他們仁濟堂的夠了,不過他們收購了來還能轉手供應給其它藥鋪,掙的都是錢,多了也不會嫌棄多。
從袁家收來,一轉手就是一半的利。
為維護好老主顧,又說:“暖棚菜和明年的西瓜,我會招呼一聲讓櫃上幫著宣傳一下。”
袁明珠就是想讓他在櫃上幫著宣傳。
仁濟堂有滋補品的藥櫃,賣的都是參茸等貴重滋補藥材。
這些滋補品,都是錢多的沒處花的人用的,既然有錢,當然得吃點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正是他們的潛在顧客。
袁弘德跟著夥計過好稱,回來正好聽到他們的對話,對掌櫃的說:“那就多謝掌櫃了。”
商討起這幾罐獾油的價格。
袁明珠:“我們的獾油可不是隻獾油,裏頭添了藥材的。”
指著他麵前的那一罐,“這些是加了燙傷藥的,治療燙傷更好。”
又抱著另一罐,“這些潤膚效果更好。”
“上頭都貼著說明書。”
掌櫃的才注意上頭貼了小紙條。
這讓掌櫃想壓價的話沒法說了。
袁明珠也不咄咄逼人,說:“雖然效果更好,不過我們是老主顧了,也不要你加價,按著市價加一成就好。”
掌櫃的:這還不叫加價?
勉強道:“一成就一成吧!”
不是看明年的西瓜霜的份上,這一成說什麽也不會給。
付了銀子,袁弘德就帶著袁明珠去魚市。
找到去年收魚的魚販。
“現在有嗎,有今天就給我送來。”
魚販倒是個急性子。
“今天晚了,明日給你送來吧!”
魚販:“也行,還是去年的價錢,別忘了啊!”
袁明珠看看他說還是去年的價錢,有其他商販看過來。
“今年漲價了,還是去年的價錢可不行。”
魚販想詐他們一下呢,“我去年給你們的價錢就比別人高。”
拉著他們往僻靜處走了幾步。
“一斤再添一厘錢,再高我也沒有賺頭了。”
說得信誓旦旦的。
袁明珠算了算,就是長半文錢,他們送一趟也就多百十文錢。
也不願意為這點小錢費口舌,點頭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