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大人頻頻點頭。
這種捕風捉影之事,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切實證據,就是人嘴兩張皮,想怎麽說就怎麽說。
剛剛隻聽姚大說,大家覺得姚大說的有禮,再聽袁伯駒說,又覺得他說的也好似有禮。
鐵官府的人聽了,忙站出來:“樊婆子當初是我家推薦給袁家的,後頭她犯了錯,就由袁家發賣了。”
知州可不想吹著冷風陪著扯鋸一般沒完沒了,快刀斬亂麻:“這件事本官會著人細細查訪,待查清以後會給大家一個交代。”
姚大:“任他說得再好聽,我家絕不跟這種人家做親,親是一定要退的。”
袁伯駒:“我家大妹溫良恭謹,退親可以,錯不在我家,退親可以,聘禮是不可能退的。”
姚大一聽不退聘禮,氣得大罵袁家用女兒騙錢。
袁伯駒:“規矩就是如此,女方無過錯男方要退親,就得留下聘禮做賠償,難道說你姚家不懂規矩?
我家雖不豪富,也是規規矩矩的人家,這些聘禮我們也不想留,隻是不留怕被人訛傳成我家理屈,這些銀子我們也不要,回頭都捐給去歲沒了居所的流民。”
張通判坐在上首,看到袁伯駒捐錢的話一出,底下的人都向著袁家了,臉色鐵青。
暗罵姚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個時候還爭什麽聘禮?
若是沒有爭聘禮這一出,袁家身上的髒汙再怎麽解釋也解釋不清白。
除非這會樊婆子被找出來站在人前,不然袁家有嘴也說不清。
一爭聘禮,姚家之前把自己標榜的再如何高尚,都讓人看穿了。
再有袁伯駒捐錢給對比著,姚家就跟陰溝裏的老鼠一樣。
兩方你來我往,為著聘禮爭執不休。
一圈人就隻姚大跪著,袁伯駒有功名在身,見官免跪,他跟姚家耗得起,寸步不讓。
袁明珠讓鄭媽媽帶著春盛和春英陪著姐姐,寸步不離。
自己跑了去看兩家辯理。
回來對袁珍珠說現場的情景,“……,姚家真是無恥之尤,明明是他家想踩著我們家攀附安陽侯府,倒把自己說成正人君子。”
杜氏正心煩,說她:“你少說一句吧,不是你總跟重陽過不去,哪裏有這些事?”
她也擔心顧重陽飛黃騰達了報複自家。
小女兒往日那樣欺負人家顧重陽,人家如今翻身了,可怎麽好?
袁珍珠:“娘別埋怨小妹了,不經過此事,哪裏能看清一個人的真麵目,我這也是因禍得福。”
杜氏歎氣,如今還能怎樣,隻能這樣自己安慰自己了。
十分後悔跟姚家定下這門親事。
女兒雖然年齡還不大,但是經曆過定親又退親,隻怕姻緣上就艱難了。
袁珍珠看她歎氣,勸道:“娘別愁,我就是去廟裏做姑子,也比嫁到那樣的人家幸運。”
杜氏忙拍了她一巴掌,道:“呸呸呸,莫胡說,做什麽姑子,一定要說個比他家強百倍的,讓他們看看。”
讓袁珍珠:“趕緊吐口唾沫。”
雙手合十禱告:“各路神仙莫怪,孩子小胡說八道呢!”
那邊,姚家到底沒磨過袁伯駒。
兩家把對方的庚貼還了,在知州大人的見證下把親退了。
從此路歸路橋歸橋。
袁伯駒則當眾把承諾要捐贈的銀子拿給鐵官府的人。
這事了結了,也就到了元宵節。
驛丞府派人送來了幾種餡料的元宵。
來送禮的媽媽:“我們夫人和小姐整日念叨你們家小姐這兩盞兔兒燈是我們小姐親手做的,送給兩位小姐。”
也知道袁家大姐兒的親事黃了,那著吉祥話逗趣,矢口不提退親的事。
偷眼往袁家大姐兒看去,想起夫人在家私下裏跟老爺說的話,“姚家大姐兒模樣也好,品性也好,以後不知道讓哪家不圖虛名的人家得去。”
他們老爺說:“你那麽喜歡,娶回來做兒媳婦好了。”
“你當我不想啊,這不是依姐兒已經跟袁家有婚約了嘛!”
大戶人家講究多,怕被人說是換親,一般都不會重複做親。
過了元宵節,袁家姐妹就包袱款款的去鐵礦府附學去了。
本來還想多在家裏住些日子的,為了讓袁珍珠換個環境換換心情,姐妹倆就早早去了。
陶氏叮囑:“住在別人家裏,可不能再跟住在自己家似的胡鬧,懂事一些,嘴巴甜點。”
袁明珠:“曉得了,我天天都吃些蜜。”
把袁珍珠逗得也笑了。
因為把芸香先送過去了,這回過去就隻帶了燕草過去,把燕柳留在家裏使喚。
聽袁明珠說的有趣,燕草也抿著嘴笑。
覺得二小姐人還是很隨和的,並不似一開始以為的那樣刻薄。
大概就像二小姐自己說的,她跟顧重陽八字相克,見麵就想打架吧?
袁弘德親自送她們去學裏。
顧重陽走了,袁少駒也不用再跑那麽遠去鐵官府附學,就沒跟著同去,等回頭在城裏給他找個學堂讀書。
到了鐵礦,袁弘德先帶他們去的驛丞府,安頓好了,由驛丞夫人帶著去拜見了鐵官府太夫人。
少夫人也帶著兩個孩子在太夫人院子裏。
他們沒到之前,少夫人正跟太夫人說話:“去守備府送節禮的媽媽回來說,玉娘已經起不來身了。”
語氣裏都是兔死狐悲的哀歎。
沒有那次下毒的事件,她聽聞這事也就當個對家族有厲害關係的事。
經過那件事,再聽就感同身受,都是劫後餘生的悲傷。
太夫人拍拍她的手:“生死有命,看開些吧,讓人勤去看看她,需要什麽就給她送去。”
太夫人自己也知道,都到苟延殘喘的時候了,哪裏還有什麽需要的?
說這話不過就是自我安慰罷了。
生在這樣的人家,享得富貴,就得擔著同等的風險和責任。
正說著,外頭通傳驛丞夫人帶著袁珍珠姐妹來了。
太夫人遣了孫媳婦出去迎接。
少夫人的眼光在袁珍珠身上掃過。
袁珍珠對這樣的眼神都習慣了,自打退了親,見到的人都會好奇的看看她。
鐵官府少夫人的眼神都算特別含蓄的了。
落落大方的行了禮。
這種捕風捉影之事,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切實證據,就是人嘴兩張皮,想怎麽說就怎麽說。
剛剛隻聽姚大說,大家覺得姚大說的有禮,再聽袁伯駒說,又覺得他說的也好似有禮。
鐵官府的人聽了,忙站出來:“樊婆子當初是我家推薦給袁家的,後頭她犯了錯,就由袁家發賣了。”
知州可不想吹著冷風陪著扯鋸一般沒完沒了,快刀斬亂麻:“這件事本官會著人細細查訪,待查清以後會給大家一個交代。”
姚大:“任他說得再好聽,我家絕不跟這種人家做親,親是一定要退的。”
袁伯駒:“我家大妹溫良恭謹,退親可以,錯不在我家,退親可以,聘禮是不可能退的。”
姚大一聽不退聘禮,氣得大罵袁家用女兒騙錢。
袁伯駒:“規矩就是如此,女方無過錯男方要退親,就得留下聘禮做賠償,難道說你姚家不懂規矩?
我家雖不豪富,也是規規矩矩的人家,這些聘禮我們也不想留,隻是不留怕被人訛傳成我家理屈,這些銀子我們也不要,回頭都捐給去歲沒了居所的流民。”
張通判坐在上首,看到袁伯駒捐錢的話一出,底下的人都向著袁家了,臉色鐵青。
暗罵姚家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個時候還爭什麽聘禮?
若是沒有爭聘禮這一出,袁家身上的髒汙再怎麽解釋也解釋不清白。
除非這會樊婆子被找出來站在人前,不然袁家有嘴也說不清。
一爭聘禮,姚家之前把自己標榜的再如何高尚,都讓人看穿了。
再有袁伯駒捐錢給對比著,姚家就跟陰溝裏的老鼠一樣。
兩方你來我往,為著聘禮爭執不休。
一圈人就隻姚大跪著,袁伯駒有功名在身,見官免跪,他跟姚家耗得起,寸步不讓。
袁明珠讓鄭媽媽帶著春盛和春英陪著姐姐,寸步不離。
自己跑了去看兩家辯理。
回來對袁珍珠說現場的情景,“……,姚家真是無恥之尤,明明是他家想踩著我們家攀附安陽侯府,倒把自己說成正人君子。”
杜氏正心煩,說她:“你少說一句吧,不是你總跟重陽過不去,哪裏有這些事?”
她也擔心顧重陽飛黃騰達了報複自家。
小女兒往日那樣欺負人家顧重陽,人家如今翻身了,可怎麽好?
袁珍珠:“娘別埋怨小妹了,不經過此事,哪裏能看清一個人的真麵目,我這也是因禍得福。”
杜氏歎氣,如今還能怎樣,隻能這樣自己安慰自己了。
十分後悔跟姚家定下這門親事。
女兒雖然年齡還不大,但是經曆過定親又退親,隻怕姻緣上就艱難了。
袁珍珠看她歎氣,勸道:“娘別愁,我就是去廟裏做姑子,也比嫁到那樣的人家幸運。”
杜氏忙拍了她一巴掌,道:“呸呸呸,莫胡說,做什麽姑子,一定要說個比他家強百倍的,讓他們看看。”
讓袁珍珠:“趕緊吐口唾沫。”
雙手合十禱告:“各路神仙莫怪,孩子小胡說八道呢!”
那邊,姚家到底沒磨過袁伯駒。
兩家把對方的庚貼還了,在知州大人的見證下把親退了。
從此路歸路橋歸橋。
袁伯駒則當眾把承諾要捐贈的銀子拿給鐵官府的人。
這事了結了,也就到了元宵節。
驛丞府派人送來了幾種餡料的元宵。
來送禮的媽媽:“我們夫人和小姐整日念叨你們家小姐這兩盞兔兒燈是我們小姐親手做的,送給兩位小姐。”
也知道袁家大姐兒的親事黃了,那著吉祥話逗趣,矢口不提退親的事。
偷眼往袁家大姐兒看去,想起夫人在家私下裏跟老爺說的話,“姚家大姐兒模樣也好,品性也好,以後不知道讓哪家不圖虛名的人家得去。”
他們老爺說:“你那麽喜歡,娶回來做兒媳婦好了。”
“你當我不想啊,這不是依姐兒已經跟袁家有婚約了嘛!”
大戶人家講究多,怕被人說是換親,一般都不會重複做親。
過了元宵節,袁家姐妹就包袱款款的去鐵礦府附學去了。
本來還想多在家裏住些日子的,為了讓袁珍珠換個環境換換心情,姐妹倆就早早去了。
陶氏叮囑:“住在別人家裏,可不能再跟住在自己家似的胡鬧,懂事一些,嘴巴甜點。”
袁明珠:“曉得了,我天天都吃些蜜。”
把袁珍珠逗得也笑了。
因為把芸香先送過去了,這回過去就隻帶了燕草過去,把燕柳留在家裏使喚。
聽袁明珠說的有趣,燕草也抿著嘴笑。
覺得二小姐人還是很隨和的,並不似一開始以為的那樣刻薄。
大概就像二小姐自己說的,她跟顧重陽八字相克,見麵就想打架吧?
袁弘德親自送她們去學裏。
顧重陽走了,袁少駒也不用再跑那麽遠去鐵官府附學,就沒跟著同去,等回頭在城裏給他找個學堂讀書。
到了鐵礦,袁弘德先帶他們去的驛丞府,安頓好了,由驛丞夫人帶著去拜見了鐵官府太夫人。
少夫人也帶著兩個孩子在太夫人院子裏。
他們沒到之前,少夫人正跟太夫人說話:“去守備府送節禮的媽媽回來說,玉娘已經起不來身了。”
語氣裏都是兔死狐悲的哀歎。
沒有那次下毒的事件,她聽聞這事也就當個對家族有厲害關係的事。
經過那件事,再聽就感同身受,都是劫後餘生的悲傷。
太夫人拍拍她的手:“生死有命,看開些吧,讓人勤去看看她,需要什麽就給她送去。”
太夫人自己也知道,都到苟延殘喘的時候了,哪裏還有什麽需要的?
說這話不過就是自我安慰罷了。
生在這樣的人家,享得富貴,就得擔著同等的風險和責任。
正說著,外頭通傳驛丞夫人帶著袁珍珠姐妹來了。
太夫人遣了孫媳婦出去迎接。
少夫人的眼光在袁珍珠身上掃過。
袁珍珠對這樣的眼神都習慣了,自打退了親,見到的人都會好奇的看看她。
鐵官府少夫人的眼神都算特別含蓄的了。
落落大方的行了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