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來的是女眷,袁伯駒避到隔間裏。
他以為來人會是禹麟娘和韓家祖母,此時上門,無非過來借著拜年拉拉感情。
畢竟是舊識,大過年的,她媳婦又正在將養身子,沒必要為這點小事生氣,接待一下好生打發了就是,最多送些財物出去。
程佩蘭被人引著,一路進了內院,她也不敢隨意張望,隻能低頭用餘光觀察周遭。
袁家在箭子巷的這處宅子小巧精致,不過年深日久,細微處略顯滄桑。
這還是之前修整前頭鋪子的時候整理過一番以後的結果,之前這宅子更是陳舊。
想起來之前大當家的交代的話:……袁家買了宅子以後隻是稍作整理,他家日進鬥金還如此,要麽是骨子裏精打細算,要麽是理智務實之人,不管是哪一種,應該都能被打動。
這段日子天氣嚴寒,湖區河道冰封,他們滯留在河道裏的運糧船,一夜之間丟失稻穀上萬斤。
現場沒留下任何有用的線索,萬斤糧食,丟得神不知鬼不覺,誰幹的他們都不知道,也無從追查。
數艘運糧船對方隻設計其中兩艘船掉隊,之後取走其中一部分糧食,說是劫案,不如說是一種震懾更貼切。
此事蹊蹺,漕幫不敢聲張,私下裏一問才知道,幫裏有人冒犯了安陽侯世子夫人。
聯想到昔日導致江南馨桂坊陷入困境,最終回天乏力走向末路的那場劫案,幫中眾人隻覺後背發涼。
安陽侯世子隻令人取走落在後麵兩艘船上的糧食,已是給他們留足了餘地。
說明這次隻是警告。
也說明整個湖區都在安陽侯世子的掌控之中。
從世子夫人被冒犯到事發,中間僅短短一兩日的工夫。按照常理,做得如此縝密,隻盯梢和踩點時間都不夠,也就是說河道裏船隻的行走往來,一切盡在對方的掌握中才能做到如此。
幫裏不願也不敢跟安陽侯世子硬碰硬,激怒對方,找路子想跟他搭上話,化解矛盾。
京城內外眾所周知,安陽侯世子夫人出自武安府妍玉春袁家。
但是極少人知道妍玉春尚未發展壯大之前就搭上了漕幫的航線,這些年就是靠著漕幫貨物南北往來。
無論是原材料進貨還是成品出貨,大多數都是漕幫的船隻。
別人不知,漕幫內不可能不知,作為最早替袁家牽線搭橋的韓家,這回進入幫主和幾位長老眼中。
對方通過高郵幫找到了韓朝貴,請他幫忙出麵說合,就有了她此行。
梁氏被丈夫一番插科打諢,理解他的一番苦心,加上察覺他隻是作為家中長兄,習慣了嚴肅到有些呆板的做派,並非對自己無情。
心情頗好之下整理好儀容儀表,就聽到外頭通報:“大少奶奶,客人到了。”
“快請進。”
外頭程氏還不知道因她的到來被梁氏反感過,聽到梁氏語氣殷切,表情微鬆。
她進京之後的一切行程都是漕幫安排好的,窺探之事她當真絲毫不知情。
漕幫也是無奈,安陽侯府惟誌院不是他們能上門的,哪怕韓家跟安陽侯世子夫人有舊也不行,不是單純的貴易友,而是階級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貿然上門,惟誌院的門子那一關他們就過不去。
隻能把希望放在門楣低一點的袁府。
也是他們運氣好,剛到京城就遇上袁明珠回娘家;福禍相依,也因為這個,差點被誤會一直盯梢袁家,被拒之門外。
好在有驚無險,終於被允許進門。
跟在程氏身後的是一位穿著老藍色右衽襖子的中年婦人,一頭黑白間雜的頭發在腦後挽成纂,懷裏抱著一隻包袱。
梁氏起身,招手道:“來啦,我也不方便出去迎你,快坐。”
讓人給搬了錦杌。
程氏看她穿著寬鬆的家居衣裳,在室內還戴著毛眉勒,心知她還在月子中,客氣道:“是我們來的冒昧,擾了您休養。”
雙方客套了一通之後,程氏似乎看到梁氏頻頻往她身後的婦人看去,眉目中十分疑惑。
忙做了自我介紹,又把那婦人引薦了一番。
“這位是陳太太……。”
梁氏的疑惑確是來自於這位,這位陳太太麵上似有風霜之色,眼神淩厲,站姿如鬆。
經由她介紹,梁氏方才知道這婦人乃是漕幫陳蒿五之妻李氏。
李氏欠身行禮,梁氏忙還禮。
禮多人不怪,見李氏如此有禮,梁氏所餘不多的介懷也慢慢消散。
不過心中疑惑更勝,漕幫要見小妹所為何事?
至於他們家,跟漕幫雖然有生意往來,但那也是外頭爺們的事,內眷之間從來沒參與過。
俗話說禮下於人必有所求,不知漕幫突然造訪,想求小妹什麽事?
李氏是江湖之人,為人直爽,也未繞彎子,直接把來意說了,不過沒有提丟失的那數千斤稻穀。
“這……?”
所求之事出乎梁氏意料,她也不敢做主。
眼神往隔間飄了飄,但是隔間那邊並未傳來暗示,梁氏思索了一下,說:“此事事關重大,我也不好越過我們家小姑替她做主,還請陳太太體諒一二。”
梁氏口中說著體諒,人卻跟長在錦杌上了一般,挪都沒挪一下。
梁氏無法,隻能接著道:“回頭我會向我家小姑轉達你們的意思,二位回去等待消息。”
端起麵前的茶碗輕啜一口,送客之意明顯。
都到了這種地步了,程氏欠身準備起身告辭。
但她顯然低估了陳太太此行的決心,還未待她完全起身,就聽李氏笑道:“說起來我們兩家合作多年,關係甚好,隻是時機總是不湊巧,還未拜見過世子夫人呢!”
又說:“說起來當然姑奶奶嫁來京城,還是我們當家的給調配的船隻,當日我就說姑奶奶是有大造化的,想見識一下,偏我家那大兒媳婦生孩子,錯過了機會。”
程氏沒站起來呢,又坐了回去,拿眼偷覷梁氏的神色。
梁氏畢竟年輕,沒太見過這樣粘上來就甩不掉的人,茶碗端在手上一時都忘記放下了。
不過她從小父親在外打仗,她跟著母親一路追著父親顛沛流離,之後又隨著父母在各處任上奔波。
本指望嫁進袁家日子就安定下來了,結果又遇上遷徙。
之後更是陪著丈夫來了天子腳下。
年歲雖不大,見識廣博,很快就平靜下來。
往李氏看過去,李氏忙滿臉堆笑的回視她,兩手抓著帕子交握在身前。
梁氏在心中暗暗盤算著,這位陳太太十分急切地想見到明珠,一味阻攔也不是辦法,他們在此見不到人,定然還會想別的路子,倒不如在此見麵可控製住局麵。
漕幫有意和解,為了和解自降身份前來,言語中把自己拉到跟她同輩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和解總比讓人絕望以後把人逼到對立麵跟他們魚死網破強。
他們倒是不會怕了漕幫,但是他們家小半的貨物走水路,跟對方可以說是低頭不見抬頭見,鬧得太僵了總是麻煩。
剛權衡過利弊,梁氏看到隔間的門簾下人影閃動了一下。
手裏端著的茶碗輕輕放到桌上,發出輕微的碰撞聲。
“這……,”蹙眉略帶猶豫道:“我家小姑今日才剛到家,不知道這會收拾妥當了沒有,我這裏也不方便,無暇照顧她那邊。”
她這些話大部分都是實情,拿來敷衍人比袁明珠敷衍王家的那些話有誠意多了。
梁氏沒準備拒絕,說這話的目的就是抻一抻對方,答應得太爽快顯得廉價。
說完不待對方開口,又接著道:“我家婆婆不在京裏,我這做大嫂的長嫂比母,小姑回家小住幾日,總擔心做得不周全讓她受委屈。”
李氏不知是逢迎她,還是也做人是嫂子的,對她的處境有同感,附和道:“做人家媳婦的就是辛苦勞碌命,方方麵麵都得照顧好,做得好了是你該做的,有考慮不周的有時候就得落埋怨。”
梁氏馬上點頭,目露惺惺相惜之感,“您說的可太對了。”
話音一轉又道:“我就好在家裏長輩都寬厚,兩個小姑也都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對我挺親近,偶爾有顧及不到的,她們也不挑理。”
陳太太看到她的恭維生效,神色緩和了些。
接著就聽到梁氏說出她想要聽的話,“你們大年跟下好容易來一趟,我就擅自做一回主,讓人去看看我家小姑有沒有空見你們一回,
若是沒空見,二位也別挑理啊,她這剛剛回來,估計屋裏還亂著呢,得會子收拾利索。”
喚了人進來,讓人去袁明珠住的後院廂房,“看看姑奶奶那邊收拾妥當了嗎,若是還沒收拾妥當,問問要不要幫忙,若是收拾的差不多了,就說陳太太來訪,看看姑奶奶有沒有空見一見。”
袁明珠此時正靠著大迎枕歪在軟榻上看賬本,鄭媽媽帶著人已經把行李物品收拾好,該陳設的都陳設好,衣服被褥也熏好擺放到位。
賬本是一年來妍玉春的總賬,賬房匯總過後送到了她手上。
翻看了一會,袁明珠把賬本放到小幾上,拿中指按了按眉心。
看了賬目讓人心火大燒。
外頭都說妍玉春日進鬥金,實際上因為收購山林和礦場隻能勉強做到收支平衡,並不如外界傳說的那樣神乎其神。
尤其是收購了用於種植茶油樹的山林,茶油樹先期為養樹不能讓樹坐果,至少三年多不能見到收益。
隻有投入沒有產出,跟個無底洞似的。
袁明珠在盤算著是不是該上馬皂類生產,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她否決了。
時局未定,萬一安定侯府狗急跳牆給她來一招釜底抽薪,破壞了她的礦場就糟了。
礦場的所在地在安定侯府掌握之中,雖然皇上換了幾波官員,但積重難返,有些事情並是換幾個人就能徹底扭轉的。
還是得再等等,再隱忍一些時日,待時局明朗了再說,不然就是給安定侯府遞刀子。
遞刀子都是小事,萬一礦場和皂類的秘方為對方所奪,他們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那就是無數把刀,足以影響時局走向。
想清楚利弊,袁明珠再次拿去賬本看起來,不時報了數字讓人在算盤上核對金額。
梁氏派來的人進來以後就看到這副場景,行禮之後說起來意,“漕幫的陳太太和瓜州的韓二奶奶求見姑奶奶,大少奶奶讓奴婢來看看姑奶奶有沒有空見一見。”
袁明珠拿著賬本沉吟了片刻,把賬本放回小幾上。
漕幫?
她也在想是不是顧重陽對漕幫的震懾實施了,又不太確定,畢竟時日太短。
大嫂派過來的人似乎也不知道陳太太的來意,想來是大嫂不好當著客人的麵跟下人轉述原委。
不過不管是什麽原因,人還是得見一見。既然是大嫂打發了人來問,在外人麵前大嫂的麵子都不能駁。
對來人說:“你先回去,跟大嫂說我換身見客的衣裳就去。”
鄭媽媽讓人送來人出門,返身回來吩咐人去取見客的衣裳,又叫了人進來給袁明珠梳頭。
袁明珠坐在蓋著鏡袱的鏡子前,看著鄭媽媽把鏡袱掀起來,笑道:“還以為回了娘家能鬆快點,不用戴這些勞什子了呢!”
鄭媽媽嗔道:“瞧您說的,多少人想戴還沒資格戴呢。”
夫人的這些衣裳首飾都是有規製的,平常人穿戴了就是違製,要被治罪的。
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和榮耀,不然也不會那麽多人傾盡所有去爭得個封侯拜相、封妻蔭子。
袁明珠淡笑一下沒有反駁,任由眾人給她裝扮起來。
穿戴整齊,被簇擁著往正房走去。花團錦簇,前呼後擁。
箭子巷的上下人等在袁明珠回門那日已經見識過她這些排場,如今再次見識倒沒覺得驚奇,至少不再有首次見到時候的震撼。
陳太太帶來的仆婦則不然,看著衣著錦繡的一群人簇擁著高貴優雅的女子迤邐而來,隻覺得好似天人降臨。
直至目睹一行人進了正房,才緩緩回神。
一個婦人問旁邊的袁府仆婦:“這就是貴府的那位姑奶奶啊?”
似是不敢置信。
小聲嘀咕:“怕不是觀音娘娘座下的龍女吧?俺要是那安陽侯府的世子爺,也得捧在手心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旁邊袁府的人聽她說話雖言語粗俗,但是並無惡意,隻是謙遜又帶些尷尬的一笑,並未接話。
這婦人心直口快說完,也回過味這話說得唐突,嘿嘿訕笑兩聲,再不敢胡言亂語。
屋內,李氏和程氏見到袁明珠也是眼前一亮。
袁明珠看著麵前二人笑容殷切,心裏就差不多有底了,她們的來意差不離就是前來求和。
上去拉著程氏的手,“韓家嬸嬸何時來的京城,二叔可曾前來?”
又問家裏人可都好。
程氏一一做了回答,
“今日剛到。”
“丫兒她大大沒來,在渡口上幹活呢。”
“家裏人都好著呢,丫兒兩個哥哥現在都能撐船去打漁了。”
陳太太也知道兩家的淵源是因著當日袁家人治好了韓家的兩個小子,趁勢插話道:“誰不說貴府老太爺醫術高明,心地仁善,
朝貴媳婦一路上還跟我說,當年虧著你家老太爺仗義出手,她家的兩個侄兒才撿回一條命來,大恩大德沒齒難忘。”
……
梁氏謙虛道:“陳太太過譽了,救死扶傷本就是醫者本分。”
引得李氏又是一通誇。
袁明珠坐在主位的次位,嘴角噙著笑意聽著她們寒暄客套。
從對話中確定了這位陳太太的來意,正是如她之前猜測的那樣,是來求和的。
韓家老拎拎說今日剛到就來此拜訪,現在到的話,應該半夜從瓜州出發,趕的夜路過來。
足見對此行的重視。
丫兒她大大,指的應該是她丈夫韓家老義。在民間,有些人家怕孩子難養活,不讓孩子稱呼自己父母,而是讓叫大大,叫自己老義、老拎拎。
她稱呼丈夫丫兒她大大,而不是順著她的話托大稱你二叔,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看到跟她同行的這位陳太太處處捧著大嫂,跟大嫂姐妹相稱,袁明珠知道程氏模糊稱呼的原因了。
隻是這位陳太太這樣謙卑的姿態,是自己的主張還是陳蒿五所吩咐?
若是李氏自作主張則還罷了,若是陳蒿五所授意,漕幫這是想幹什麽?
前頭才跟跟宮裏那位眉來眼去,不惜得罪她帶著人進惟誌院窺視,轉頭又過來跟她示好。
搖尾乞憐?還是想腳踩兩隻船?
袁明珠暗暗捋著這些細節,麵上絲毫不顯。
他以為來人會是禹麟娘和韓家祖母,此時上門,無非過來借著拜年拉拉感情。
畢竟是舊識,大過年的,她媳婦又正在將養身子,沒必要為這點小事生氣,接待一下好生打發了就是,最多送些財物出去。
程佩蘭被人引著,一路進了內院,她也不敢隨意張望,隻能低頭用餘光觀察周遭。
袁家在箭子巷的這處宅子小巧精致,不過年深日久,細微處略顯滄桑。
這還是之前修整前頭鋪子的時候整理過一番以後的結果,之前這宅子更是陳舊。
想起來之前大當家的交代的話:……袁家買了宅子以後隻是稍作整理,他家日進鬥金還如此,要麽是骨子裏精打細算,要麽是理智務實之人,不管是哪一種,應該都能被打動。
這段日子天氣嚴寒,湖區河道冰封,他們滯留在河道裏的運糧船,一夜之間丟失稻穀上萬斤。
現場沒留下任何有用的線索,萬斤糧食,丟得神不知鬼不覺,誰幹的他們都不知道,也無從追查。
數艘運糧船對方隻設計其中兩艘船掉隊,之後取走其中一部分糧食,說是劫案,不如說是一種震懾更貼切。
此事蹊蹺,漕幫不敢聲張,私下裏一問才知道,幫裏有人冒犯了安陽侯世子夫人。
聯想到昔日導致江南馨桂坊陷入困境,最終回天乏力走向末路的那場劫案,幫中眾人隻覺後背發涼。
安陽侯世子隻令人取走落在後麵兩艘船上的糧食,已是給他們留足了餘地。
說明這次隻是警告。
也說明整個湖區都在安陽侯世子的掌控之中。
從世子夫人被冒犯到事發,中間僅短短一兩日的工夫。按照常理,做得如此縝密,隻盯梢和踩點時間都不夠,也就是說河道裏船隻的行走往來,一切盡在對方的掌握中才能做到如此。
幫裏不願也不敢跟安陽侯世子硬碰硬,激怒對方,找路子想跟他搭上話,化解矛盾。
京城內外眾所周知,安陽侯世子夫人出自武安府妍玉春袁家。
但是極少人知道妍玉春尚未發展壯大之前就搭上了漕幫的航線,這些年就是靠著漕幫貨物南北往來。
無論是原材料進貨還是成品出貨,大多數都是漕幫的船隻。
別人不知,漕幫內不可能不知,作為最早替袁家牽線搭橋的韓家,這回進入幫主和幾位長老眼中。
對方通過高郵幫找到了韓朝貴,請他幫忙出麵說合,就有了她此行。
梁氏被丈夫一番插科打諢,理解他的一番苦心,加上察覺他隻是作為家中長兄,習慣了嚴肅到有些呆板的做派,並非對自己無情。
心情頗好之下整理好儀容儀表,就聽到外頭通報:“大少奶奶,客人到了。”
“快請進。”
外頭程氏還不知道因她的到來被梁氏反感過,聽到梁氏語氣殷切,表情微鬆。
她進京之後的一切行程都是漕幫安排好的,窺探之事她當真絲毫不知情。
漕幫也是無奈,安陽侯府惟誌院不是他們能上門的,哪怕韓家跟安陽侯世子夫人有舊也不行,不是單純的貴易友,而是階級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貿然上門,惟誌院的門子那一關他們就過不去。
隻能把希望放在門楣低一點的袁府。
也是他們運氣好,剛到京城就遇上袁明珠回娘家;福禍相依,也因為這個,差點被誤會一直盯梢袁家,被拒之門外。
好在有驚無險,終於被允許進門。
跟在程氏身後的是一位穿著老藍色右衽襖子的中年婦人,一頭黑白間雜的頭發在腦後挽成纂,懷裏抱著一隻包袱。
梁氏起身,招手道:“來啦,我也不方便出去迎你,快坐。”
讓人給搬了錦杌。
程氏看她穿著寬鬆的家居衣裳,在室內還戴著毛眉勒,心知她還在月子中,客氣道:“是我們來的冒昧,擾了您休養。”
雙方客套了一通之後,程氏似乎看到梁氏頻頻往她身後的婦人看去,眉目中十分疑惑。
忙做了自我介紹,又把那婦人引薦了一番。
“這位是陳太太……。”
梁氏的疑惑確是來自於這位,這位陳太太麵上似有風霜之色,眼神淩厲,站姿如鬆。
經由她介紹,梁氏方才知道這婦人乃是漕幫陳蒿五之妻李氏。
李氏欠身行禮,梁氏忙還禮。
禮多人不怪,見李氏如此有禮,梁氏所餘不多的介懷也慢慢消散。
不過心中疑惑更勝,漕幫要見小妹所為何事?
至於他們家,跟漕幫雖然有生意往來,但那也是外頭爺們的事,內眷之間從來沒參與過。
俗話說禮下於人必有所求,不知漕幫突然造訪,想求小妹什麽事?
李氏是江湖之人,為人直爽,也未繞彎子,直接把來意說了,不過沒有提丟失的那數千斤稻穀。
“這……?”
所求之事出乎梁氏意料,她也不敢做主。
眼神往隔間飄了飄,但是隔間那邊並未傳來暗示,梁氏思索了一下,說:“此事事關重大,我也不好越過我們家小姑替她做主,還請陳太太體諒一二。”
梁氏口中說著體諒,人卻跟長在錦杌上了一般,挪都沒挪一下。
梁氏無法,隻能接著道:“回頭我會向我家小姑轉達你們的意思,二位回去等待消息。”
端起麵前的茶碗輕啜一口,送客之意明顯。
都到了這種地步了,程氏欠身準備起身告辭。
但她顯然低估了陳太太此行的決心,還未待她完全起身,就聽李氏笑道:“說起來我們兩家合作多年,關係甚好,隻是時機總是不湊巧,還未拜見過世子夫人呢!”
又說:“說起來當然姑奶奶嫁來京城,還是我們當家的給調配的船隻,當日我就說姑奶奶是有大造化的,想見識一下,偏我家那大兒媳婦生孩子,錯過了機會。”
程氏沒站起來呢,又坐了回去,拿眼偷覷梁氏的神色。
梁氏畢竟年輕,沒太見過這樣粘上來就甩不掉的人,茶碗端在手上一時都忘記放下了。
不過她從小父親在外打仗,她跟著母親一路追著父親顛沛流離,之後又隨著父母在各處任上奔波。
本指望嫁進袁家日子就安定下來了,結果又遇上遷徙。
之後更是陪著丈夫來了天子腳下。
年歲雖不大,見識廣博,很快就平靜下來。
往李氏看過去,李氏忙滿臉堆笑的回視她,兩手抓著帕子交握在身前。
梁氏在心中暗暗盤算著,這位陳太太十分急切地想見到明珠,一味阻攔也不是辦法,他們在此見不到人,定然還會想別的路子,倒不如在此見麵可控製住局麵。
漕幫有意和解,為了和解自降身份前來,言語中把自己拉到跟她同輩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和解總比讓人絕望以後把人逼到對立麵跟他們魚死網破強。
他們倒是不會怕了漕幫,但是他們家小半的貨物走水路,跟對方可以說是低頭不見抬頭見,鬧得太僵了總是麻煩。
剛權衡過利弊,梁氏看到隔間的門簾下人影閃動了一下。
手裏端著的茶碗輕輕放到桌上,發出輕微的碰撞聲。
“這……,”蹙眉略帶猶豫道:“我家小姑今日才剛到家,不知道這會收拾妥當了沒有,我這裏也不方便,無暇照顧她那邊。”
她這些話大部分都是實情,拿來敷衍人比袁明珠敷衍王家的那些話有誠意多了。
梁氏沒準備拒絕,說這話的目的就是抻一抻對方,答應得太爽快顯得廉價。
說完不待對方開口,又接著道:“我家婆婆不在京裏,我這做大嫂的長嫂比母,小姑回家小住幾日,總擔心做得不周全讓她受委屈。”
李氏不知是逢迎她,還是也做人是嫂子的,對她的處境有同感,附和道:“做人家媳婦的就是辛苦勞碌命,方方麵麵都得照顧好,做得好了是你該做的,有考慮不周的有時候就得落埋怨。”
梁氏馬上點頭,目露惺惺相惜之感,“您說的可太對了。”
話音一轉又道:“我就好在家裏長輩都寬厚,兩個小姑也都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對我挺親近,偶爾有顧及不到的,她們也不挑理。”
陳太太看到她的恭維生效,神色緩和了些。
接著就聽到梁氏說出她想要聽的話,“你們大年跟下好容易來一趟,我就擅自做一回主,讓人去看看我家小姑有沒有空見你們一回,
若是沒空見,二位也別挑理啊,她這剛剛回來,估計屋裏還亂著呢,得會子收拾利索。”
喚了人進來,讓人去袁明珠住的後院廂房,“看看姑奶奶那邊收拾妥當了嗎,若是還沒收拾妥當,問問要不要幫忙,若是收拾的差不多了,就說陳太太來訪,看看姑奶奶有沒有空見一見。”
袁明珠此時正靠著大迎枕歪在軟榻上看賬本,鄭媽媽帶著人已經把行李物品收拾好,該陳設的都陳設好,衣服被褥也熏好擺放到位。
賬本是一年來妍玉春的總賬,賬房匯總過後送到了她手上。
翻看了一會,袁明珠把賬本放到小幾上,拿中指按了按眉心。
看了賬目讓人心火大燒。
外頭都說妍玉春日進鬥金,實際上因為收購山林和礦場隻能勉強做到收支平衡,並不如外界傳說的那樣神乎其神。
尤其是收購了用於種植茶油樹的山林,茶油樹先期為養樹不能讓樹坐果,至少三年多不能見到收益。
隻有投入沒有產出,跟個無底洞似的。
袁明珠在盤算著是不是該上馬皂類生產,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她否決了。
時局未定,萬一安定侯府狗急跳牆給她來一招釜底抽薪,破壞了她的礦場就糟了。
礦場的所在地在安定侯府掌握之中,雖然皇上換了幾波官員,但積重難返,有些事情並是換幾個人就能徹底扭轉的。
還是得再等等,再隱忍一些時日,待時局明朗了再說,不然就是給安定侯府遞刀子。
遞刀子都是小事,萬一礦場和皂類的秘方為對方所奪,他們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那就是無數把刀,足以影響時局走向。
想清楚利弊,袁明珠再次拿去賬本看起來,不時報了數字讓人在算盤上核對金額。
梁氏派來的人進來以後就看到這副場景,行禮之後說起來意,“漕幫的陳太太和瓜州的韓二奶奶求見姑奶奶,大少奶奶讓奴婢來看看姑奶奶有沒有空見一見。”
袁明珠拿著賬本沉吟了片刻,把賬本放回小幾上。
漕幫?
她也在想是不是顧重陽對漕幫的震懾實施了,又不太確定,畢竟時日太短。
大嫂派過來的人似乎也不知道陳太太的來意,想來是大嫂不好當著客人的麵跟下人轉述原委。
不過不管是什麽原因,人還是得見一見。既然是大嫂打發了人來問,在外人麵前大嫂的麵子都不能駁。
對來人說:“你先回去,跟大嫂說我換身見客的衣裳就去。”
鄭媽媽讓人送來人出門,返身回來吩咐人去取見客的衣裳,又叫了人進來給袁明珠梳頭。
袁明珠坐在蓋著鏡袱的鏡子前,看著鄭媽媽把鏡袱掀起來,笑道:“還以為回了娘家能鬆快點,不用戴這些勞什子了呢!”
鄭媽媽嗔道:“瞧您說的,多少人想戴還沒資格戴呢。”
夫人的這些衣裳首飾都是有規製的,平常人穿戴了就是違製,要被治罪的。
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征和榮耀,不然也不會那麽多人傾盡所有去爭得個封侯拜相、封妻蔭子。
袁明珠淡笑一下沒有反駁,任由眾人給她裝扮起來。
穿戴整齊,被簇擁著往正房走去。花團錦簇,前呼後擁。
箭子巷的上下人等在袁明珠回門那日已經見識過她這些排場,如今再次見識倒沒覺得驚奇,至少不再有首次見到時候的震撼。
陳太太帶來的仆婦則不然,看著衣著錦繡的一群人簇擁著高貴優雅的女子迤邐而來,隻覺得好似天人降臨。
直至目睹一行人進了正房,才緩緩回神。
一個婦人問旁邊的袁府仆婦:“這就是貴府的那位姑奶奶啊?”
似是不敢置信。
小聲嘀咕:“怕不是觀音娘娘座下的龍女吧?俺要是那安陽侯府的世子爺,也得捧在手心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
旁邊袁府的人聽她說話雖言語粗俗,但是並無惡意,隻是謙遜又帶些尷尬的一笑,並未接話。
這婦人心直口快說完,也回過味這話說得唐突,嘿嘿訕笑兩聲,再不敢胡言亂語。
屋內,李氏和程氏見到袁明珠也是眼前一亮。
袁明珠看著麵前二人笑容殷切,心裏就差不多有底了,她們的來意差不離就是前來求和。
上去拉著程氏的手,“韓家嬸嬸何時來的京城,二叔可曾前來?”
又問家裏人可都好。
程氏一一做了回答,
“今日剛到。”
“丫兒她大大沒來,在渡口上幹活呢。”
“家裏人都好著呢,丫兒兩個哥哥現在都能撐船去打漁了。”
陳太太也知道兩家的淵源是因著當日袁家人治好了韓家的兩個小子,趁勢插話道:“誰不說貴府老太爺醫術高明,心地仁善,
朝貴媳婦一路上還跟我說,當年虧著你家老太爺仗義出手,她家的兩個侄兒才撿回一條命來,大恩大德沒齒難忘。”
……
梁氏謙虛道:“陳太太過譽了,救死扶傷本就是醫者本分。”
引得李氏又是一通誇。
袁明珠坐在主位的次位,嘴角噙著笑意聽著她們寒暄客套。
從對話中確定了這位陳太太的來意,正是如她之前猜測的那樣,是來求和的。
韓家老拎拎說今日剛到就來此拜訪,現在到的話,應該半夜從瓜州出發,趕的夜路過來。
足見對此行的重視。
丫兒她大大,指的應該是她丈夫韓家老義。在民間,有些人家怕孩子難養活,不讓孩子稱呼自己父母,而是讓叫大大,叫自己老義、老拎拎。
她稱呼丈夫丫兒她大大,而不是順著她的話托大稱你二叔,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看到跟她同行的這位陳太太處處捧著大嫂,跟大嫂姐妹相稱,袁明珠知道程氏模糊稱呼的原因了。
隻是這位陳太太這樣謙卑的姿態,是自己的主張還是陳蒿五所吩咐?
若是李氏自作主張則還罷了,若是陳蒿五所授意,漕幫這是想幹什麽?
前頭才跟跟宮裏那位眉來眼去,不惜得罪她帶著人進惟誌院窺視,轉頭又過來跟她示好。
搖尾乞憐?還是想腳踩兩隻船?
袁明珠暗暗捋著這些細節,麵上絲毫不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