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濟州城的收複,加上魯若麟承諾隻誅首惡,不追究餘眾的事情傳開,並得到了證實,濟州島的其他村寨和小城基本沒有抵抗就被前來的軍隊收複了。也有幾個造反過足了癮,以為自己的頭很鐵的棒槌拒不投降,被白翎島軍隊輕而易舉的就攻破村寨,腦袋也搬了家。
至此魯若麟耗時幾個月的濟州島接收戰役算是圓滿達成了,送出去的報捷文書和海將軍的人頭也一起到達了漢城。
漢城那些抱著看大戲心態的大臣們現在也是沉默了,本來收複濟州島是一件應該高興的事情,為嘛自己等人就好像死了爹一樣心情沉重呢?原本大家都以為魯若麟很難收複濟州島,最大的可能是兩敗俱傷,到時候朝鮮是有機會去摘桃子的。現在魯若麟不但成功的收複了濟州島,而且是輕取,不但實力沒有受損,而且因為收編了叛軍而實力大增,這就令那些大人們很不舒服了。
有人就提出濟州島不能都給了魯若麟,最多把島的南部給一點,濟州城和北麵要收回朝廷。濟州城為什麽要建在島的北麵,一來離朝鮮本土近,二來濟州島的地形是中間高四周低,在南麵台風來的時候,島中央的漢拿山就可以幫濟州城抵擋台風的侵襲,減少災害,是濟州島的精華所在。
但是這樣做又擔心引起魯若麟的反彈,如果把魯若麟逼急了造反,那造成的損失就絕對不是濟州島那麽一點了,所以這樣的論調並沒有被大家接受。
正當大家份外糾結的時候,白翎島送來了20萬兩的銀子,還有很多值錢的貨物。按照來人的說法,除了當初約定的15萬兩後續抵押款外,剩下的就當是濟州島的繳獲了,隻是濟州島路途遙遠,就在白翎島這邊按價值送過來了。
得了,也不用糾結了,人家已經把尾款都付了,再去違約,撕破臉就是大概率事情了。所以朝鮮君臣就這樣在想要又不想要的心情下,扭扭捏捏的收下了這筆銀子。
隨後李倧下了教旨,加封魯若麟為濟州島水軍節製使,全權節製濟州島。封崔永建為濟州島知事,李泰正為中軍,統領2000兵馬進駐濟州城。從名義上確定了魯若麟對濟州島的統治權。
獲得濟州島統治權的魯若麟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往島上大量移民,白翎島上早就準備好的移民開始大規模的往濟州島遷移。以後的白翎島將主要作為貿易中轉站,以商貿物流和服務為主,生產活動將轉移到濟州島。實在是因為白翎島的空間和資源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大規模的生產需求了。
搬遷的主要部門就是一些工坊,製衣、肥皂、鐵器、毛紡等部門,製鹽暫時還留在島上,但是濟州島那邊會建立更大的鹽場。好在前期大穀與一利用俘虜建造了大量的廠房和住宅,應付眼前的局麵還是沒有問題的。
白翎島如今也算家大業大了,即便是搬遷也隻能分批進行,逐步轉移,整個搬遷計劃要耗時達半年,主要是人員物資太多,船隻不夠用。
在移民上島之後,除了恢複生產之外,魯若麟建立的第一個新工坊就是水泥廠。水泥有多實用就不用介紹了,但是以前的白翎島根本就不具備生產水泥的條件,現在有了濟州島,水泥廠的建造終於可以啟動了。
水泥的製造其實並不複雜,主要是石灰石和粘土為主要就原料,加少量鐵礦石煆燒成熟料,然後加石膏混合研磨而成的。濟州島上就有石灰石礦藏,雖然不如朝鮮本土儲量巨大,但是也足夠魯若麟使用了。
魯若麟對於具體怎麽燒製水泥不是特別清楚,隻是知道點大概,他將這項工作交給了手下的工匠們,讓他們用各種比例進行試驗,直到做出合格的水泥為止,為此他開出了高額的獎勵,刺激工匠們的工作熱情。
濟州島上還有大量的農田和荒地,足夠農業使用,以前沒有太大發展的農業部門開始發力。糧食安全永遠是一個政權穩定的基礎,魯若麟對原來的濟州島民進行了集中安置,將分散在全島的農民都集中在幾個大的村寨附近,對於他們原來的土地通加量置換或者贖買的方式收集到自己手中,再分配給移民們耕種。
這次的分田依然是移民隻有使用權,所有權在魯若麟手裏,糧食收獲按照六四的比例分成,農民可以得到收獲糧食的六成。前期的工具、種子和生活開支算是佘借魯若麟的,等糧食收獲後再行扣除,不算利息。五年後,農民可以自己花錢贖買田地,以後的賦稅會按照固定稅率收取,不會超過畝產的2成。
在稅收上魯若麟決定提前把雍正的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進行實施,整個魯若麟治下的土地將不再收取人頭稅,而且任何人都沒有免稅的特權,多大的官都得交稅。因為大明的稅收實在是被那些官老爺們玩壞了,魯若麟不想自己的勢力步他們的後塵。
濟州島按照每個壯男10畝田、壯女5畝的標準進行分配,每個家庭分田上限不得超過50畝,人口龐大的家庭就需要分家來獲得更多的土地了。同時魯若麟規定了每個家庭所擁有的土地不得超過200畝,這是為了防止土地兼並的發生,並且增加自耕農的戶數,防止超大型家族的產生。官員可以按照等級逐漸增加可擁有土地的數額,原則上最多不超過1000畝,杜絕那種一個家族可以有十幾萬畝土地的事情發生。
華夏人對土地的渴望永遠都是那麽炙熱,這次的分田連那些在工坊做工的工人都坐不住了,希望能分田回去做農民,哪怕他們知道種田的收入並沒有做工來的多,但是那種土地在手的安全感是是別的東西無法替代的。
對此魯若麟也是相當的無奈,為了安定人心,隻能給每個工人都分配了3畝土地,男女都有,由魯若麟集中安排人員耕種,這些工人可以獲得田地收入的3成,五年後如果工人們依然想要回去種田,可以按照農民們的標準自己贖買田地。但是魯若麟相信五年後如果這些工人們還是想回去種田,那自己就真的是太失敗了。
隨著農田的擴大,牲畜的需求也跟著大幅提高,以前魯若麟與吳襄的交易中耕牛和駑馬的數量並不高,因為白翎島確實用不了這麽多大型的牲畜。現在魯若麟不得不加大耕牛的輸入,否則會嚴重影響農事,可惜現在運輸量嚴重不足,魯若麟不得不高價在朝鮮和大明求購耕牛駑馬,盡快充實田間地頭。
土豆、玉米、紅薯等新式作物也終於可以大規模種植了,經過這段時間的積累,種子的數量也大大提高,大麵積推廣的可能性馬上就要來到了,最多一到兩年的時間,全島種植這些新式作物的時機就會來到,承諾給朝鮮提供種子也將成為可能。
為了增加耕作效率,工坊按照魯若麟的要求在加班趕製大型犁耙、鐵質曲轅犁,並大量打造鐵質農具。現在華夏的農民也是很悲催的,因為鐵料的緊缺,很多農民都是用木質的農具在耕作,費時費力而且效率低下,導致產量也不高,所以打造農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鋼鐵產量從來都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以前魯若麟的鐵料多從大明那邊進口,在白翎島規模不大的時候還能支撐,現在到了濟州島,對鐵料的需求肯定會大幅度的飆升,所以冶鐵也被魯若麟提上了日程。
可惜濟州島的礦產資源有限,煤鐵都需要進口,不過為了提高鋼鐵的產量和自給率,魯若麟還是決定在濟州島建冶鐵爐。何況燒製水泥也需要煤鐵,而且燒製水泥對溫度的要求很高,魯若麟還要燒製焦炭,任何工業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項技術環環相扣,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
現在魯若麟頭痛的就是管理人員的短缺,各個位置都需要人,千頭萬緒事務繁雜,很多事情都需要魯若麟來親自處理,實在是不堪負重。無奈之下的魯若麟隻得把白翎島的管理團隊大部分都拉到了濟州島,先把眼前的情況應付過去再說。好在白翎島的人口和產業都在向濟州島轉移,隻需留下部分管理人員就可以了。
隨著白翎島教育的普及,識字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從江南來的那些青樓女子,一旦熟悉了白翎島的情況,大多從教師崗位轉換到了行政部門,空下來的教師崗位就由後續到來的新人來接手,幾乎成了白翎島管理崗位的主要人員來源渠道。這也造成了白翎島的一大特色,當官的大多是女子,也使得白翎島的女子地位大大提高。
所以魯若麟手底下的管理部門骨幹幾乎都是女子,再配一些識字比較多的小吏,基本的框架就搭起來了。對此白翎島的人已經習慣了,這並不是性別歧視,島上有學問的男人同樣都是官員了,隻是人數比女子少太多了,隻能等學堂裏的學生出師後看情況會不會好轉了。
大量漢人的到來迅速充實了濟州島的人口,原來的濟州城就顯得狹小而不實用了,而且遠遠不能滿足魯若麟的規劃,魯若麟的計劃是起碼將濟州城由周長五裏的小城擴建為周長40裏的大型城市,將重要的部門和廠房都容納到城市裏來,並將城牆盡量建高,防備台風的到來。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水泥,否則工程量太大了,魯若麟承受不起,現在隻能先行規劃。
崔永建到來後很快就接手了大量行政事務,大大的減輕了魯若麟的負擔。崔永建這個濟州島知事並不能行使相應的權利,隻有魯若麟安排的事務才是他主要的工作。
自從魯若麟來到濟州島後,各種開發、建設工作就沒有停過,整個濟州島更加繁華忙碌,也更加生氣勃勃。許多白翎島的規章和習慣也順勢在濟州島實施,除了當地的朝鮮人,大家都很習慣。
語言不通是個很大的問題,朝鮮除了世家和官員,大部分平民是不會說漢話的。大量漢人的到來也讓這些朝鮮人開始惶恐不安,這也是人之常情。好在魯若麟麾下也有很多朝鮮人,這些人都成了濟州島的翻譯和官員,主要是來管理這些朝鮮人,向朝鮮人傳達魯若麟的各項政令。
濟州城裏率先開始運作的就是學堂,隨著老師和學生們的到來,學堂很快就開始複課了。而且魯若麟提前將學堂建的很大,用來容納越來越多的學生。濟州島的朝鮮民眾也同時收到了魯若麟的政令,適齡兒童必須到學堂報道,學堂會提供中餐和服裝,而且不光男娃要來,女娃也要來,否則會被罰款。
朝鮮人是第一次聽到如此奇怪的命令,一開始還以為是想對他們的子女不利,都把孩子藏起來不往學堂裏送。但是後來看到學堂裏確實有很多娃兒在裏麵讀書,而且有免費的飯吃,還有衣服發,朝鮮人開始相信了,試著把娃兒送到學堂。得到的反饋就是魯若麟說的都是真的,確實是在裏麵讀書,而不是什麽魔窟人販窩子。而且裏麵教授的都是漢語漢字,都是高大上的學問,這得有多大的福分才有這樣的機會啊。
此舉很快就贏得了朝鮮人的心,和大明一樣,能夠讀書識字同樣是朝鮮平民的渴望,但是以前這樣的權利都在世家大族手中,平民百姓是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現在魯大人居然免費讓孩子們讀書識字,這個恩情就大了去了。
雖然不太明白為什麽要讓女娃也去讀書,但是看到城裏有這麽多的女老爺,朝鮮人以為這是魯大人的特殊癖好,隻敢在私下裏議論陰陽顛倒、母雞司晨之類的話。他們那裏知道這是因為魯若麟實在是找不到足夠的讀書人,不過這也引得島上的朝鮮女人個個羨慕不已,覺得這才是活出了女人樣。
眾多漢人的到來並沒有讓這些朝鮮人的生活變得更差,龐大的需求使得這些朝鮮人的生活反而更好了。城裏的朝鮮商人生意幾乎都是火爆,這些不差錢的移民們消費能力還是非常強大的,隻是缺少翻譯,每次做生意都需要雙方比劃好半天,這也使得會漢話的朝鮮人成了緊俏人才,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朝鮮人也開始被逼著學習漢話,否則白白損失大量的生意啊。
魯若麟的工坊似乎永遠都缺乏人手,對於這些朝鮮人,魯若麟也是來者不拒,隻要願意統統都吸納進工坊裏麵。朝鮮的女人們同樣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紡織廠、成衣廠等主動安排朝鮮人去城裏招募她們來務工,開出的薪酬也不低,每月一兩的工錢,還包吃住,技術好的價格更高,這在朝鮮人眼裏幾乎就是天價了。
朝鮮男人們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工錢同樣不低,至少比種地的收入高的多。即便是老人也有許多適合在家裏忙活的工作,比如幫忙紡羊毛線、打掃城市衛生什麽的,雖然效率不高,收入也不多,但也是老人們為數不多的收入,起到的社會穩定效果是非常好的。
有工作有錢拿,政府又非常人性化,很快濟州島的土著們對魯若麟的統治就不排斥了,而且紛紛開始學漢話,因為隻要會說漢話,工錢起碼可以漲五成,想不學都不行啊。
至此魯若麟耗時幾個月的濟州島接收戰役算是圓滿達成了,送出去的報捷文書和海將軍的人頭也一起到達了漢城。
漢城那些抱著看大戲心態的大臣們現在也是沉默了,本來收複濟州島是一件應該高興的事情,為嘛自己等人就好像死了爹一樣心情沉重呢?原本大家都以為魯若麟很難收複濟州島,最大的可能是兩敗俱傷,到時候朝鮮是有機會去摘桃子的。現在魯若麟不但成功的收複了濟州島,而且是輕取,不但實力沒有受損,而且因為收編了叛軍而實力大增,這就令那些大人們很不舒服了。
有人就提出濟州島不能都給了魯若麟,最多把島的南部給一點,濟州城和北麵要收回朝廷。濟州城為什麽要建在島的北麵,一來離朝鮮本土近,二來濟州島的地形是中間高四周低,在南麵台風來的時候,島中央的漢拿山就可以幫濟州城抵擋台風的侵襲,減少災害,是濟州島的精華所在。
但是這樣做又擔心引起魯若麟的反彈,如果把魯若麟逼急了造反,那造成的損失就絕對不是濟州島那麽一點了,所以這樣的論調並沒有被大家接受。
正當大家份外糾結的時候,白翎島送來了20萬兩的銀子,還有很多值錢的貨物。按照來人的說法,除了當初約定的15萬兩後續抵押款外,剩下的就當是濟州島的繳獲了,隻是濟州島路途遙遠,就在白翎島這邊按價值送過來了。
得了,也不用糾結了,人家已經把尾款都付了,再去違約,撕破臉就是大概率事情了。所以朝鮮君臣就這樣在想要又不想要的心情下,扭扭捏捏的收下了這筆銀子。
隨後李倧下了教旨,加封魯若麟為濟州島水軍節製使,全權節製濟州島。封崔永建為濟州島知事,李泰正為中軍,統領2000兵馬進駐濟州城。從名義上確定了魯若麟對濟州島的統治權。
獲得濟州島統治權的魯若麟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往島上大量移民,白翎島上早就準備好的移民開始大規模的往濟州島遷移。以後的白翎島將主要作為貿易中轉站,以商貿物流和服務為主,生產活動將轉移到濟州島。實在是因為白翎島的空間和資源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大規模的生產需求了。
搬遷的主要部門就是一些工坊,製衣、肥皂、鐵器、毛紡等部門,製鹽暫時還留在島上,但是濟州島那邊會建立更大的鹽場。好在前期大穀與一利用俘虜建造了大量的廠房和住宅,應付眼前的局麵還是沒有問題的。
白翎島如今也算家大業大了,即便是搬遷也隻能分批進行,逐步轉移,整個搬遷計劃要耗時達半年,主要是人員物資太多,船隻不夠用。
在移民上島之後,除了恢複生產之外,魯若麟建立的第一個新工坊就是水泥廠。水泥有多實用就不用介紹了,但是以前的白翎島根本就不具備生產水泥的條件,現在有了濟州島,水泥廠的建造終於可以啟動了。
水泥的製造其實並不複雜,主要是石灰石和粘土為主要就原料,加少量鐵礦石煆燒成熟料,然後加石膏混合研磨而成的。濟州島上就有石灰石礦藏,雖然不如朝鮮本土儲量巨大,但是也足夠魯若麟使用了。
魯若麟對於具體怎麽燒製水泥不是特別清楚,隻是知道點大概,他將這項工作交給了手下的工匠們,讓他們用各種比例進行試驗,直到做出合格的水泥為止,為此他開出了高額的獎勵,刺激工匠們的工作熱情。
濟州島上還有大量的農田和荒地,足夠農業使用,以前沒有太大發展的農業部門開始發力。糧食安全永遠是一個政權穩定的基礎,魯若麟對原來的濟州島民進行了集中安置,將分散在全島的農民都集中在幾個大的村寨附近,對於他們原來的土地通加量置換或者贖買的方式收集到自己手中,再分配給移民們耕種。
這次的分田依然是移民隻有使用權,所有權在魯若麟手裏,糧食收獲按照六四的比例分成,農民可以得到收獲糧食的六成。前期的工具、種子和生活開支算是佘借魯若麟的,等糧食收獲後再行扣除,不算利息。五年後,農民可以自己花錢贖買田地,以後的賦稅會按照固定稅率收取,不會超過畝產的2成。
在稅收上魯若麟決定提前把雍正的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進行實施,整個魯若麟治下的土地將不再收取人頭稅,而且任何人都沒有免稅的特權,多大的官都得交稅。因為大明的稅收實在是被那些官老爺們玩壞了,魯若麟不想自己的勢力步他們的後塵。
濟州島按照每個壯男10畝田、壯女5畝的標準進行分配,每個家庭分田上限不得超過50畝,人口龐大的家庭就需要分家來獲得更多的土地了。同時魯若麟規定了每個家庭所擁有的土地不得超過200畝,這是為了防止土地兼並的發生,並且增加自耕農的戶數,防止超大型家族的產生。官員可以按照等級逐漸增加可擁有土地的數額,原則上最多不超過1000畝,杜絕那種一個家族可以有十幾萬畝土地的事情發生。
華夏人對土地的渴望永遠都是那麽炙熱,這次的分田連那些在工坊做工的工人都坐不住了,希望能分田回去做農民,哪怕他們知道種田的收入並沒有做工來的多,但是那種土地在手的安全感是是別的東西無法替代的。
對此魯若麟也是相當的無奈,為了安定人心,隻能給每個工人都分配了3畝土地,男女都有,由魯若麟集中安排人員耕種,這些工人可以獲得田地收入的3成,五年後如果工人們依然想要回去種田,可以按照農民們的標準自己贖買田地。但是魯若麟相信五年後如果這些工人們還是想回去種田,那自己就真的是太失敗了。
隨著農田的擴大,牲畜的需求也跟著大幅提高,以前魯若麟與吳襄的交易中耕牛和駑馬的數量並不高,因為白翎島確實用不了這麽多大型的牲畜。現在魯若麟不得不加大耕牛的輸入,否則會嚴重影響農事,可惜現在運輸量嚴重不足,魯若麟不得不高價在朝鮮和大明求購耕牛駑馬,盡快充實田間地頭。
土豆、玉米、紅薯等新式作物也終於可以大規模種植了,經過這段時間的積累,種子的數量也大大提高,大麵積推廣的可能性馬上就要來到了,最多一到兩年的時間,全島種植這些新式作物的時機就會來到,承諾給朝鮮提供種子也將成為可能。
為了增加耕作效率,工坊按照魯若麟的要求在加班趕製大型犁耙、鐵質曲轅犁,並大量打造鐵質農具。現在華夏的農民也是很悲催的,因為鐵料的緊缺,很多農民都是用木質的農具在耕作,費時費力而且效率低下,導致產量也不高,所以打造農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鋼鐵產量從來都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以前魯若麟的鐵料多從大明那邊進口,在白翎島規模不大的時候還能支撐,現在到了濟州島,對鐵料的需求肯定會大幅度的飆升,所以冶鐵也被魯若麟提上了日程。
可惜濟州島的礦產資源有限,煤鐵都需要進口,不過為了提高鋼鐵的產量和自給率,魯若麟還是決定在濟州島建冶鐵爐。何況燒製水泥也需要煤鐵,而且燒製水泥對溫度的要求很高,魯若麟還要燒製焦炭,任何工業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項技術環環相扣,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了。
現在魯若麟頭痛的就是管理人員的短缺,各個位置都需要人,千頭萬緒事務繁雜,很多事情都需要魯若麟來親自處理,實在是不堪負重。無奈之下的魯若麟隻得把白翎島的管理團隊大部分都拉到了濟州島,先把眼前的情況應付過去再說。好在白翎島的人口和產業都在向濟州島轉移,隻需留下部分管理人員就可以了。
隨著白翎島教育的普及,識字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從江南來的那些青樓女子,一旦熟悉了白翎島的情況,大多從教師崗位轉換到了行政部門,空下來的教師崗位就由後續到來的新人來接手,幾乎成了白翎島管理崗位的主要人員來源渠道。這也造成了白翎島的一大特色,當官的大多是女子,也使得白翎島的女子地位大大提高。
所以魯若麟手底下的管理部門骨幹幾乎都是女子,再配一些識字比較多的小吏,基本的框架就搭起來了。對此白翎島的人已經習慣了,這並不是性別歧視,島上有學問的男人同樣都是官員了,隻是人數比女子少太多了,隻能等學堂裏的學生出師後看情況會不會好轉了。
大量漢人的到來迅速充實了濟州島的人口,原來的濟州城就顯得狹小而不實用了,而且遠遠不能滿足魯若麟的規劃,魯若麟的計劃是起碼將濟州城由周長五裏的小城擴建為周長40裏的大型城市,將重要的部門和廠房都容納到城市裏來,並將城牆盡量建高,防備台風的到來。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水泥,否則工程量太大了,魯若麟承受不起,現在隻能先行規劃。
崔永建到來後很快就接手了大量行政事務,大大的減輕了魯若麟的負擔。崔永建這個濟州島知事並不能行使相應的權利,隻有魯若麟安排的事務才是他主要的工作。
自從魯若麟來到濟州島後,各種開發、建設工作就沒有停過,整個濟州島更加繁華忙碌,也更加生氣勃勃。許多白翎島的規章和習慣也順勢在濟州島實施,除了當地的朝鮮人,大家都很習慣。
語言不通是個很大的問題,朝鮮除了世家和官員,大部分平民是不會說漢話的。大量漢人的到來也讓這些朝鮮人開始惶恐不安,這也是人之常情。好在魯若麟麾下也有很多朝鮮人,這些人都成了濟州島的翻譯和官員,主要是來管理這些朝鮮人,向朝鮮人傳達魯若麟的各項政令。
濟州城裏率先開始運作的就是學堂,隨著老師和學生們的到來,學堂很快就開始複課了。而且魯若麟提前將學堂建的很大,用來容納越來越多的學生。濟州島的朝鮮民眾也同時收到了魯若麟的政令,適齡兒童必須到學堂報道,學堂會提供中餐和服裝,而且不光男娃要來,女娃也要來,否則會被罰款。
朝鮮人是第一次聽到如此奇怪的命令,一開始還以為是想對他們的子女不利,都把孩子藏起來不往學堂裏送。但是後來看到學堂裏確實有很多娃兒在裏麵讀書,而且有免費的飯吃,還有衣服發,朝鮮人開始相信了,試著把娃兒送到學堂。得到的反饋就是魯若麟說的都是真的,確實是在裏麵讀書,而不是什麽魔窟人販窩子。而且裏麵教授的都是漢語漢字,都是高大上的學問,這得有多大的福分才有這樣的機會啊。
此舉很快就贏得了朝鮮人的心,和大明一樣,能夠讀書識字同樣是朝鮮平民的渴望,但是以前這樣的權利都在世家大族手中,平民百姓是很難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現在魯大人居然免費讓孩子們讀書識字,這個恩情就大了去了。
雖然不太明白為什麽要讓女娃也去讀書,但是看到城裏有這麽多的女老爺,朝鮮人以為這是魯大人的特殊癖好,隻敢在私下裏議論陰陽顛倒、母雞司晨之類的話。他們那裏知道這是因為魯若麟實在是找不到足夠的讀書人,不過這也引得島上的朝鮮女人個個羨慕不已,覺得這才是活出了女人樣。
眾多漢人的到來並沒有讓這些朝鮮人的生活變得更差,龐大的需求使得這些朝鮮人的生活反而更好了。城裏的朝鮮商人生意幾乎都是火爆,這些不差錢的移民們消費能力還是非常強大的,隻是缺少翻譯,每次做生意都需要雙方比劃好半天,這也使得會漢話的朝鮮人成了緊俏人才,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朝鮮人也開始被逼著學習漢話,否則白白損失大量的生意啊。
魯若麟的工坊似乎永遠都缺乏人手,對於這些朝鮮人,魯若麟也是來者不拒,隻要願意統統都吸納進工坊裏麵。朝鮮的女人們同樣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紡織廠、成衣廠等主動安排朝鮮人去城裏招募她們來務工,開出的薪酬也不低,每月一兩的工錢,還包吃住,技術好的價格更高,這在朝鮮人眼裏幾乎就是天價了。
朝鮮男人們也不愁找不到工作,工錢同樣不低,至少比種地的收入高的多。即便是老人也有許多適合在家裏忙活的工作,比如幫忙紡羊毛線、打掃城市衛生什麽的,雖然效率不高,收入也不多,但也是老人們為數不多的收入,起到的社會穩定效果是非常好的。
有工作有錢拿,政府又非常人性化,很快濟州島的土著們對魯若麟的統治就不排斥了,而且紛紛開始學漢話,因為隻要會說漢話,工錢起碼可以漲五成,想不學都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