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沈誌祥、田思茂以及周家謨的分量太輕,無法引起朝廷的重視,那天津巡撫賀世壽的奏折分量就不一樣了。
內閣也開始將信將疑,把先前沈誌祥以及香河方麵的報捷文書重新翻了出來,看著上麵斬首三千,俘虜三百的數字,不由得大喜,難道這封報捷文書是真的?哪怕沒有三千那麽多,有一半都是驚天大捷啊。何況還有三百的俘虜,這個可做不得假,一查一個準。
如果說以前內閣還把這封報捷文書當做謊話連篇的垃圾,現在就如獲至寶了。如今內閣的日子也不好過,首輔溫體仁也是壓力巨大,雖然依舊受崇禎信任,但是這次清軍入侵朝廷應對拙劣,基本上是束手無策,還是讓崇禎非常失望的。
如果這封報捷文書是真的,那對內閣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也可以為朝廷挽回些許顏麵,崇禎那裏也可以有個交代了。所以內閣立馬派出精幹官員快馬前去核實戰果,一旦查實飛馬來報,大家都等著這個消息解圍呢。
事關官位前程,這麽官老爺們也開始拚命了,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內廷都派了相關人員快馬前來,要是戰績是真的,怎麽能少了自己哪一份呢?無論如何也要分潤一些才行啊。
如果說前麵一波私人購買首級的是散戶的話,這幾波人馬就是真正的大鱷了。
這些人來到香河後,真的是廢寢忘食、馬不停蹄,什麽官場禮儀統統拋在腦後,直接開口就要查驗首級。聽說這些首級大都放在東江軍營寨裏麵,立馬調頭就去了東江軍營寨,完全不顧自身的疲勞,堪為盡職的楷模啊。
當看到東江軍營寨裏堆積如山的硝製後的韃子人頭,經驗豐富的查驗官員們一眼的就認出來是真韃子首級無疑,隨機抽查了幾個都確認無誤。還有大量的韃子旌旗、腰牌、鎧甲等佐證,再加上三百多的韃子俘虜,香河大捷已經確認無疑了。
欣喜若狂的各部官員立馬派人回去報信,接下來就是為自己的部門爭取利益了。
沈誌祥從來沒有這麽風光過,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官老爺們如今是那叫一個親切啊。各種誇獎之詞翻來覆去都不帶重複的,叔父沈世魁在他們口中已經成了國之幹城、大明柱石,忍辱負重、為國守邊、心懷皇上與朝廷,於危難之際進京勤王,簡直就是嶽武穆再世有木有?
自己也成了他們口中的少年英傑,千裏奔襲馳援京師,大破韃奴,展我大明雄風,假以時日定可為我大明的霍驃騎。
沈誌祥聽的都有點臊的慌,但是又不得不接著,要知道這些人背後都是朝中的實權衙門,給你臉你還敢不要嗎?
誇獎不過是手段,如何分潤功勞才是目的。這個具體過程就比較複雜了,根本就不是沈誌祥可以摻和的,他也摻和不起,也搞不懂裏麵的道道。幹脆跟這些大佬們說,你們自己商量,我聽你們的就行,你們說怎麽辦就怎麽辦,反正沈誌祥知道大頭肯定是少不了自己的。
接下來就是文官老爺們分蛋糕撕逼了。他們也不敢拖延太久,時間長了要來分潤的人隻會更多,趕緊先拿到自己碗裏才妥當。
經過一天的討價還價,老爺們連飯都顧不上吃,終於拿出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內閣得了運籌帷幄之功,至於他們是如何運籌的他們自有辦法圓回來;兵部也有指揮之功,可憐的張鳳翼要是有這個功勞在,起碼是不會死的,可惜他錯過了,便宜了別人。不過有這個功勞在,身後事應該不會再被為難了;五軍都督府、內廷、地方大員、有背景靠山的武將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份功勞。
雖然三千首級比較多,但是這麽多人分潤,最後落到沈誌祥頭上的隻有一千多點首級了。這還是因為實在不能把這個首功掏的太難看,不過三百的俘虜大家倒是沒有去爭,都算在了沈誌祥的功勞裏。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分得了好處的大佬們對沈誌祥是萬分滿意,承諾會盡快幫沈世魁和沈誌祥落實獎賞,爭取最好的獎勵。
這就是現實,除非能夠直達天聽,功勞被黑了是常有的事情,跟這些文官們玩手段,是真的傷不起。或者你能強勢到令他們低頭,否則隻能妥協。
很快京城就收到了香河大捷屬實的回複,如果是一個人這麽說大家還會謹慎點,免得最後證實是作假,那朝廷的臉就丟大了。但是前往香河的眾多衙門官員都是眾口一詞,那就沒跑了。首先大捷是肯定的,具體戰果還在核實,相關的利益也需要時間來分配,但這並不妨礙大家向崇禎皇帝報喜。
首輔溫體仁帶領內閣全體閣員急匆匆的前去拜見崇禎,心情激動的給崇禎報捷。剛剛擬好的奏折墨跡未幹,奏折裏說到雖然戰事不利,但是在皇上以及朝廷的指揮領導下,文武官員奮勇殺敵,成功擊退韃奴。雖然有一些城池因為力有不逮而失陷,眾多忠貞為國之士因此而血染沙場,但同樣有忠勇之士忘死奮戰,重創韃奴。
茲有東江軍副將沈誌祥、香河知縣田斯茂、營州前屯衛指揮使周家謨等文武官員,齊心協力、共抗韃奴,斬首數千餘級,生擒韃奴數百,解救被俘百姓過萬,繳獲無算。
特別是東江軍副將沈誌祥忠心為國,冒死救援香河,於香河城外與韃奴野戰,一戰而擊潰韃奴。隨後奮勇追擊,韃奴望風而逃,大展我大明雄風,實為軍將之楷模。
既然拿了東江軍這麽多的好處,要是首功都不給他們就說不過去了。而且能在野戰中擊敗韃奴大軍的東江軍價值已經大大提高,各方都在想辦法拉攏。如今國事艱難,戰事頻繁,有一支強軍作為盟友底氣也會足不少。
崇禎皇帝聽到內閣的報喜,也是將信將疑,實在是前段時間各種捷報已經讓他失望透頂。斬首幾級都會吹到天上去,這還是真有韃子腦袋在手的。那些動輒殺敵數百上千的,最後都證實那些腦袋是大明的無辜百姓,令崇禎很是失望、憤怒和無奈。
所以後麵再有什麽大捷之類的報告,已經不能使崇禎的心情有任何激動了,先去查實了再說,那些官員不要臉,他這個皇帝還要呢。
內閣再三保證,這是各部門共同查實的結果,絕無虛假。隻是戰果非常豐盛,具體數目還在整理核實,一旦核實完畢就會押送京城。況且還有數百的戰俘,這是無論如何都做不了假的。
有了眾多大臣的作保,崇禎才敢相信這是真的,心情也隨之激動起來,連忙詢問具體經過。
首輔溫體仁早有準備,將一場香河大戰是說的跌宕起伏、熱血沸騰,將大明將士說的個個忠君愛國、舍身忘死,比現實精彩多了,偏偏崇禎非常愛聽,聽的是眉飛色舞,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連日來都是各種壞消息,不是哪裏被攻陷,就是誰戰死沙場,僅有的一些捷報也是小貓三兩隻,不痛不癢,根本無濟於事。隻有香河這樣的大勝才是崇禎和朝廷需要的,國事頹廢,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得知東江軍跨海前來勤王,崇禎更是動容,愈發感動。東江鎮孤懸海外,處境艱難崇禎是知道的。即便是如此東江軍鎮依然派出了人馬前來勤王,而且戰果輝煌,比京師裏那些養尊處優的老爺兵不知道強出多少。
隨即崇禎吩咐盡快落實東江軍的功勞,拿出獎勵方案,安排東江軍入京獻俘。
內閣自然是不會反對,現在京師裏暗流湧動,針對這次清軍入侵造成的惡果,要求嚴懲失職官員的呼聲不斷高漲,內閣也不能幸免。這次趁機大肆褒獎東江軍及相關有功人員可以很好的轉移大眾的視線,也表示朝廷並不是沒有作為,還是有忠勇之士奮勇抗敵的。
很快更加詳實的戰報上交到了京城,東江軍上報的戰績是斬首一千一百零八,俘虜三百,比起真實的戰績少了一大半。不過即便如此也非常令人震撼了,特別是俘虜三百最是難得,可以使獻俘儀式更加完美。
與此同時,京師各地上呈的捷報開始爆發,斬獲十幾級、幾十級、上百級韃子首級的捷報仿佛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有東江軍分潤出的韃子腦袋在手,這些官員的底氣很足。甭管你怎麽質疑,真實的韃子腦袋不會作假,那老子的戰功你就得認。
很多原本被裁定為有罪的官員開始鹹魚大翻身,不但改判無罪,還核定為有功人員。個別來頭大、舍得下本錢的官員,因為分潤的首級多,甚至直接升官了。
可以說魯若麟的這次進京不但自己繳獲頗多,還直接拯救了很多文武官員的仕途生涯甚至性命。要知道朝中的官員們大都是有派係的,相互之間也是爭鬥不斷,這次難得的意見統一,對香河大捷有功人員議定的賞賜那是從優從速辦理,這就是分人頭的直接效果。
進京獻俘的事情魯若麟沒什麽興趣,沈誌祥卻激動得不行。這可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萬眾矚目,還可以麵見天子,老沈家的祖墳都冒青煙了。為了把麵子做足,將事情做的完美,魯若麟特意安排了一千將士隨同沈誌祥進京。
隨行的是三百韃子俘虜以及各種清軍旗幟、鎧甲、腰牌等戰利品,當然一千多的韃子首級也是重要的祭品。這些東西對魯若麟來說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但對朝廷的獻俘儀式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崇禎皇帝興高采烈的主持了獻俘儀式,整個京師壓抑的氣氛也在這次獻俘後有了一些活力,特別是那三百的俘虜更是受到了京師百姓的“夾道歡迎”,爛菜葉、石塊、糞塊等輪番攻擊,咒罵聲一直就沒有停過。
崇禎皇帝還特意向太廟獻捷,以前是一直沒臉進太廟,現在終於有拿的出手的功績好向祖宗們匯報一下了。並且親自設宴款待了沈誌祥及田思茂、周家謨等,朝廷內的高官們都有出席,給足了這些有功之臣麵子。
內閣對東江鎮總兵沈世魁擬定的獎勵是加封東江伯,得到了崇禎的認可。這即是對東江軍香河大捷的獎賞,也是對他忠勇為國,長期戰鬥在第一線的肯定。
特別是東江軍千裏奔襲進京勤王,勇於野戰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這樣的舉動在政治上也是要大加鼓勵的。隻要看看京城裏住的都是誰,除了皇帝,滿朝高官、勳貴都在這裏好不好。以後要是點子背韃子再來襲擊的話,京城的那些老爺軍是真的靠不住,還是需要外軍來救場的。
直接指揮戰鬥的沈誌祥升為總兵官,官階加授為龍虎將軍,勳位上護軍,妥妥的正二品待遇,並萌一子世襲錦衣衛千戶,另有眾多錢財賞賜。因為天津總兵巢丕昌在昌平組織防禦時兵敗投降清軍,造成天津總兵的位置空缺,正好被朝廷拿來賞賜給了沈誌祥。既然此部東江軍如此能打,放回東江鎮豈不可惜了,留在京師周邊拱衛京師安全豈不是更好。
相比起危險、艱苦的皮島,沈誌祥當然更願意呆在天津這個繁華之地,自然是滿意的不得了。
其他參戰人員也都獲得了升賞,田思茂更是連升幾級,直接安排到江南做知府去了,可謂一步登天。周家謨也提升一級為副將,並授鎮國將軍,加武勳護軍。其他有功人員的獎勵基本按照沈誌祥的上報來安排的,連魯若麟那裏假的偏將劉興漢也升職為參將了,底下各級官兵隻要是上報上去了的,基本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兵部是非常給麵子的。
所以濟州島參戰部隊很多人都在大明的兵部獲得了官身,這些官兵在東江鎮都是有名冊的,典型的一套人馬兩套班子。東江鎮山高皇帝遠,人員流動非常大,除非是那些高級將領,底下的低級武官和士兵,誰也沒有興趣去一一核實。即使有人發現其中有貓膩,在大勢所趨之下,也沒人傻到去揭穿。
當然受益最大的還是東江鎮的軍官們,沈誌祥底下很多部曲和親信家丁等都升了官,即使是那些遠在東江鎮根本就沒有參戰的軍官也被一股腦升職了,這也就是魯若麟不稀罕,便宜了沈誌祥他們。
內閣也開始將信將疑,把先前沈誌祥以及香河方麵的報捷文書重新翻了出來,看著上麵斬首三千,俘虜三百的數字,不由得大喜,難道這封報捷文書是真的?哪怕沒有三千那麽多,有一半都是驚天大捷啊。何況還有三百的俘虜,這個可做不得假,一查一個準。
如果說以前內閣還把這封報捷文書當做謊話連篇的垃圾,現在就如獲至寶了。如今內閣的日子也不好過,首輔溫體仁也是壓力巨大,雖然依舊受崇禎信任,但是這次清軍入侵朝廷應對拙劣,基本上是束手無策,還是讓崇禎非常失望的。
如果這封報捷文書是真的,那對內閣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也可以為朝廷挽回些許顏麵,崇禎那裏也可以有個交代了。所以內閣立馬派出精幹官員快馬前去核實戰果,一旦查實飛馬來報,大家都等著這個消息解圍呢。
事關官位前程,這麽官老爺們也開始拚命了,內閣、兵部、五軍都督府、內廷都派了相關人員快馬前來,要是戰績是真的,怎麽能少了自己哪一份呢?無論如何也要分潤一些才行啊。
如果說前麵一波私人購買首級的是散戶的話,這幾波人馬就是真正的大鱷了。
這些人來到香河後,真的是廢寢忘食、馬不停蹄,什麽官場禮儀統統拋在腦後,直接開口就要查驗首級。聽說這些首級大都放在東江軍營寨裏麵,立馬調頭就去了東江軍營寨,完全不顧自身的疲勞,堪為盡職的楷模啊。
當看到東江軍營寨裏堆積如山的硝製後的韃子人頭,經驗豐富的查驗官員們一眼的就認出來是真韃子首級無疑,隨機抽查了幾個都確認無誤。還有大量的韃子旌旗、腰牌、鎧甲等佐證,再加上三百多的韃子俘虜,香河大捷已經確認無疑了。
欣喜若狂的各部官員立馬派人回去報信,接下來就是為自己的部門爭取利益了。
沈誌祥從來沒有這麽風光過,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官老爺們如今是那叫一個親切啊。各種誇獎之詞翻來覆去都不帶重複的,叔父沈世魁在他們口中已經成了國之幹城、大明柱石,忍辱負重、為國守邊、心懷皇上與朝廷,於危難之際進京勤王,簡直就是嶽武穆再世有木有?
自己也成了他們口中的少年英傑,千裏奔襲馳援京師,大破韃奴,展我大明雄風,假以時日定可為我大明的霍驃騎。
沈誌祥聽的都有點臊的慌,但是又不得不接著,要知道這些人背後都是朝中的實權衙門,給你臉你還敢不要嗎?
誇獎不過是手段,如何分潤功勞才是目的。這個具體過程就比較複雜了,根本就不是沈誌祥可以摻和的,他也摻和不起,也搞不懂裏麵的道道。幹脆跟這些大佬們說,你們自己商量,我聽你們的就行,你們說怎麽辦就怎麽辦,反正沈誌祥知道大頭肯定是少不了自己的。
接下來就是文官老爺們分蛋糕撕逼了。他們也不敢拖延太久,時間長了要來分潤的人隻會更多,趕緊先拿到自己碗裏才妥當。
經過一天的討價還價,老爺們連飯都顧不上吃,終於拿出了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內閣得了運籌帷幄之功,至於他們是如何運籌的他們自有辦法圓回來;兵部也有指揮之功,可憐的張鳳翼要是有這個功勞在,起碼是不會死的,可惜他錯過了,便宜了別人。不過有這個功勞在,身後事應該不會再被為難了;五軍都督府、內廷、地方大員、有背景靠山的武將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份功勞。
雖然三千首級比較多,但是這麽多人分潤,最後落到沈誌祥頭上的隻有一千多點首級了。這還是因為實在不能把這個首功掏的太難看,不過三百的俘虜大家倒是沒有去爭,都算在了沈誌祥的功勞裏。
最後的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分得了好處的大佬們對沈誌祥是萬分滿意,承諾會盡快幫沈世魁和沈誌祥落實獎賞,爭取最好的獎勵。
這就是現實,除非能夠直達天聽,功勞被黑了是常有的事情,跟這些文官們玩手段,是真的傷不起。或者你能強勢到令他們低頭,否則隻能妥協。
很快京城就收到了香河大捷屬實的回複,如果是一個人這麽說大家還會謹慎點,免得最後證實是作假,那朝廷的臉就丟大了。但是前往香河的眾多衙門官員都是眾口一詞,那就沒跑了。首先大捷是肯定的,具體戰果還在核實,相關的利益也需要時間來分配,但這並不妨礙大家向崇禎皇帝報喜。
首輔溫體仁帶領內閣全體閣員急匆匆的前去拜見崇禎,心情激動的給崇禎報捷。剛剛擬好的奏折墨跡未幹,奏折裏說到雖然戰事不利,但是在皇上以及朝廷的指揮領導下,文武官員奮勇殺敵,成功擊退韃奴。雖然有一些城池因為力有不逮而失陷,眾多忠貞為國之士因此而血染沙場,但同樣有忠勇之士忘死奮戰,重創韃奴。
茲有東江軍副將沈誌祥、香河知縣田斯茂、營州前屯衛指揮使周家謨等文武官員,齊心協力、共抗韃奴,斬首數千餘級,生擒韃奴數百,解救被俘百姓過萬,繳獲無算。
特別是東江軍副將沈誌祥忠心為國,冒死救援香河,於香河城外與韃奴野戰,一戰而擊潰韃奴。隨後奮勇追擊,韃奴望風而逃,大展我大明雄風,實為軍將之楷模。
既然拿了東江軍這麽多的好處,要是首功都不給他們就說不過去了。而且能在野戰中擊敗韃奴大軍的東江軍價值已經大大提高,各方都在想辦法拉攏。如今國事艱難,戰事頻繁,有一支強軍作為盟友底氣也會足不少。
崇禎皇帝聽到內閣的報喜,也是將信將疑,實在是前段時間各種捷報已經讓他失望透頂。斬首幾級都會吹到天上去,這還是真有韃子腦袋在手的。那些動輒殺敵數百上千的,最後都證實那些腦袋是大明的無辜百姓,令崇禎很是失望、憤怒和無奈。
所以後麵再有什麽大捷之類的報告,已經不能使崇禎的心情有任何激動了,先去查實了再說,那些官員不要臉,他這個皇帝還要呢。
內閣再三保證,這是各部門共同查實的結果,絕無虛假。隻是戰果非常豐盛,具體數目還在整理核實,一旦核實完畢就會押送京城。況且還有數百的戰俘,這是無論如何都做不了假的。
有了眾多大臣的作保,崇禎才敢相信這是真的,心情也隨之激動起來,連忙詢問具體經過。
首輔溫體仁早有準備,將一場香河大戰是說的跌宕起伏、熱血沸騰,將大明將士說的個個忠君愛國、舍身忘死,比現實精彩多了,偏偏崇禎非常愛聽,聽的是眉飛色舞,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連日來都是各種壞消息,不是哪裏被攻陷,就是誰戰死沙場,僅有的一些捷報也是小貓三兩隻,不痛不癢,根本無濟於事。隻有香河這樣的大勝才是崇禎和朝廷需要的,國事頹廢,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
得知東江軍跨海前來勤王,崇禎更是動容,愈發感動。東江鎮孤懸海外,處境艱難崇禎是知道的。即便是如此東江軍鎮依然派出了人馬前來勤王,而且戰果輝煌,比京師裏那些養尊處優的老爺兵不知道強出多少。
隨即崇禎吩咐盡快落實東江軍的功勞,拿出獎勵方案,安排東江軍入京獻俘。
內閣自然是不會反對,現在京師裏暗流湧動,針對這次清軍入侵造成的惡果,要求嚴懲失職官員的呼聲不斷高漲,內閣也不能幸免。這次趁機大肆褒獎東江軍及相關有功人員可以很好的轉移大眾的視線,也表示朝廷並不是沒有作為,還是有忠勇之士奮勇抗敵的。
很快更加詳實的戰報上交到了京城,東江軍上報的戰績是斬首一千一百零八,俘虜三百,比起真實的戰績少了一大半。不過即便如此也非常令人震撼了,特別是俘虜三百最是難得,可以使獻俘儀式更加完美。
與此同時,京師各地上呈的捷報開始爆發,斬獲十幾級、幾十級、上百級韃子首級的捷報仿佛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有東江軍分潤出的韃子腦袋在手,這些官員的底氣很足。甭管你怎麽質疑,真實的韃子腦袋不會作假,那老子的戰功你就得認。
很多原本被裁定為有罪的官員開始鹹魚大翻身,不但改判無罪,還核定為有功人員。個別來頭大、舍得下本錢的官員,因為分潤的首級多,甚至直接升官了。
可以說魯若麟的這次進京不但自己繳獲頗多,還直接拯救了很多文武官員的仕途生涯甚至性命。要知道朝中的官員們大都是有派係的,相互之間也是爭鬥不斷,這次難得的意見統一,對香河大捷有功人員議定的賞賜那是從優從速辦理,這就是分人頭的直接效果。
進京獻俘的事情魯若麟沒什麽興趣,沈誌祥卻激動得不行。這可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萬眾矚目,還可以麵見天子,老沈家的祖墳都冒青煙了。為了把麵子做足,將事情做的完美,魯若麟特意安排了一千將士隨同沈誌祥進京。
隨行的是三百韃子俘虜以及各種清軍旗幟、鎧甲、腰牌等戰利品,當然一千多的韃子首級也是重要的祭品。這些東西對魯若麟來說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但對朝廷的獻俘儀式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崇禎皇帝興高采烈的主持了獻俘儀式,整個京師壓抑的氣氛也在這次獻俘後有了一些活力,特別是那三百的俘虜更是受到了京師百姓的“夾道歡迎”,爛菜葉、石塊、糞塊等輪番攻擊,咒罵聲一直就沒有停過。
崇禎皇帝還特意向太廟獻捷,以前是一直沒臉進太廟,現在終於有拿的出手的功績好向祖宗們匯報一下了。並且親自設宴款待了沈誌祥及田思茂、周家謨等,朝廷內的高官們都有出席,給足了這些有功之臣麵子。
內閣對東江鎮總兵沈世魁擬定的獎勵是加封東江伯,得到了崇禎的認可。這即是對東江軍香河大捷的獎賞,也是對他忠勇為國,長期戰鬥在第一線的肯定。
特別是東江軍千裏奔襲進京勤王,勇於野戰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這樣的舉動在政治上也是要大加鼓勵的。隻要看看京城裏住的都是誰,除了皇帝,滿朝高官、勳貴都在這裏好不好。以後要是點子背韃子再來襲擊的話,京城的那些老爺軍是真的靠不住,還是需要外軍來救場的。
直接指揮戰鬥的沈誌祥升為總兵官,官階加授為龍虎將軍,勳位上護軍,妥妥的正二品待遇,並萌一子世襲錦衣衛千戶,另有眾多錢財賞賜。因為天津總兵巢丕昌在昌平組織防禦時兵敗投降清軍,造成天津總兵的位置空缺,正好被朝廷拿來賞賜給了沈誌祥。既然此部東江軍如此能打,放回東江鎮豈不可惜了,留在京師周邊拱衛京師安全豈不是更好。
相比起危險、艱苦的皮島,沈誌祥當然更願意呆在天津這個繁華之地,自然是滿意的不得了。
其他參戰人員也都獲得了升賞,田思茂更是連升幾級,直接安排到江南做知府去了,可謂一步登天。周家謨也提升一級為副將,並授鎮國將軍,加武勳護軍。其他有功人員的獎勵基本按照沈誌祥的上報來安排的,連魯若麟那裏假的偏將劉興漢也升職為參將了,底下各級官兵隻要是上報上去了的,基本都得到了妥善安排,兵部是非常給麵子的。
所以濟州島參戰部隊很多人都在大明的兵部獲得了官身,這些官兵在東江鎮都是有名冊的,典型的一套人馬兩套班子。東江鎮山高皇帝遠,人員流動非常大,除非是那些高級將領,底下的低級武官和士兵,誰也沒有興趣去一一核實。即使有人發現其中有貓膩,在大勢所趨之下,也沒人傻到去揭穿。
當然受益最大的還是東江鎮的軍官們,沈誌祥底下很多部曲和親信家丁等都升了官,即使是那些遠在東江鎮根本就沒有參戰的軍官也被一股腦升職了,這也就是魯若麟不稀罕,便宜了沈誌祥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