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州軍的一號工程,南關城牆耗費了金州軍大量的人力物力,終於在前幾日完工了。
通高二十米的南關城牆建設標準比明軍的城牆高很多,加上通體用水泥和石塊修建,堅固程度也不是以往的城牆可以比的。
按照目前的攻城技術,想要轟塌南關城牆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攻破南關,要麽爬上去,要麽打破城門,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想。
坐鎮南關的王大海親自來迎接魯若麟和洪承疇一行,為了早日讓南關完工,王大海這幾個月將精力全都放在了南關上,人也消瘦了不少。
作為金州軍的二號人物,王大海非常的低調,很少出現在外人麵前。但是他在金州軍裏的影響力並不弱,是魯若麟控製軍隊的定海神針。
魯若麟的事情太多,一般隻把控大的方向,軍隊上的具體事務基本上都是交給王大海和一幫參謀們處理。
王大海對魯若麟的忠誠自然不用多說,有他在,金州軍絕對出不了什麽亂子。
對於王大海洪承疇他們早有耳聞,畢竟以金州軍如今的名聲,王大海再怎麽低調也逃不過有心人的調查。
朝廷對於收編勢力最喜歡的就是摻沙子或者製造內部矛盾,特別是頭領和二把手,天然就有被別人利用的空間。
隻是朝廷的手段在王大海身上並沒有奏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目的。
對於朝廷會在暗中使絆子魯若麟早有預料,為了顧全大局,隻是將那些找上王大海的說客處理掉了,並沒有將事情擴大。朝廷自知理虧,也不敢聲張。
既然暗的不行,朝廷就光明正大的行使陽謀,往王大海身上扔了一堆的官職,希望能夠激發王大海的野心。
現在王大海身上就掛著遼南都督府僉事、金州軍副將、定國將軍、世襲錦衣衛千戶,除了沒有封爵,其他的待遇基本上都已經到頂了。
原本按照王大海的功績是拿不到這些官職的,不過誰讓他是金州軍的二號人物呢。這個世道為了榮華富貴親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何況是奶兄弟。反正朝廷封這些官位花不了幾個成本,萬一起了作用豈不是賺大了。
不過朝廷顯然小看了魯若麟為金州軍打造的這套製度,隻要這套製度保持穩定,任何人都無法撼動魯若麟的地位,王大海也不例外。
不說王大海與魯若麟的特殊關係,以魯若麟在金州軍內的巨大威望,任何人想要反叛或者分裂金州軍都不會有人支持。那些針對士兵們的教育工作可不是白做的,開了智的他們可不是那些傻乎乎的明軍可比的。想要造反,那些士兵們首先就不會答應,極大的可能會是被士兵們直接幹掉。
王大海明明年紀輕輕,偏偏不苟言笑,哪怕是對著洪承疇也是板著個臉。禮數不失,就是缺乏熱情和敬畏。
洪承疇等人在魯若麟和王大海的陪同下上了南關主關,因為清理射界的原因,關前一片坦途。
親眼看了南關城牆的高大雄偉,洪承疇對於金州軍擋住韃子的進攻充滿了信心。有這樣的條件,明軍都守得住,何況一向以戰鬥力彪悍著稱的金州軍。
洪承疇忽然看到從遠處行來一群兵馬,趕著馬車,不像是行軍打仗的隊伍,反而像是在運送東西。
洪承疇疑惑的朝魯若麟看了一眼,魯若麟也不是很清楚,看向了王大海。
王大海解釋道:“那是奉命去拆金州舊城的隊伍,現在正在往回運東西。”
“拆城?”洪承疇不解。
“關外不遠處就是曾經的金州城,馬上韃子的大軍就要到了,可不能讓他們有個如此好的休息地方,自然是拆了的好。”王大海淡淡的說道。
韃子這次很有可能傾巢而出,即使金州軍再有自信也不能與韃子在野外硬剛,還是縮回南關比較實際一些。既然退回南關,關外的東西自然就不能留給韃子了。特別是金州城,離南關很近,非常適合駐軍,還是拆了比較好。
知道了情況後洪承疇點點頭,表示讚同。
金州城拆下來的石頭、木料也不會浪費,南關這邊準備建一個巨大的關城,這些東西都用得上。而且守城的時候這些東西還能當做武器使用,否則王大海也不會花這麽大的力氣運回來,幹脆一把火燒了多省事。
“韃子到哪裏了?”洪承疇問道。
“阿濟格將大營設在複州城,每日派遊騎來南關騷擾,不過都被我們打退了。這幾日韃子出動的人馬明顯變多了,想來應該是有援兵到了,我正在派人進行核實。”金州軍和清軍的相互偵查造成雙方在複州與金州之間開展了激烈的遊騎交鋒,雙方的損失都有點大。
如果按照戰損比例來說,金州軍的損失比清軍是要小的。雖然清軍弓馬嫻熟,但是金州軍的騎兵們在戰爭中成長的也是飛快,加上裝備上的優勢,往往能夠以很小的代價殺傷更多的清軍。
但是當清軍的數量達到一定級數時,金州軍的遊騎再出去就比較危險了。所以金州軍現在正在逐漸收縮探查的距離,盡量減少損失。等到金州城拆完了,金州軍也差不多要回到南關內了。
“看來韃子這次是不會善罷甘休啊。興漢,可有什麽需要我們幫忙的地方?”洪承疇作為統籌遼東戰事的最高官員,要是明知金州軍將與韃子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而不做些什麽就有些失職了。
魯若麟略微思考了一下,說道:“現在還不確定韃子會來多少人,雖然南關一線可以讓大軍行進的道路不多,但是畢竟戰線比較漫長,金州軍的兵力稍有不足。如果大人能夠支援一些軍隊過來,那樣把握就會更大一些。”
其實關寧軍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隻是被實力更加強大的清軍壓製了而已。如果能夠拉一批關寧軍過來幫忙,那樣的話魯若麟在調度上就會更從容一些,也可以有足夠的預備隊防止突發情況。
現在金州軍的主力幾乎都在遼南和南關一線,加上編練的民兵,以及必要時可以征召青壯,守住南關問題不會太大。但是如果能夠有更多的兵力的話,魯若麟當然會更高興。
其實最好的做法是魯若麟在南關牽製清軍主力,關寧軍從錦州一線出擊掏清軍的老窩,這樣的話清軍首尾不能相顧,說不定會草草退兵。
但是明軍這些年被清軍打怕了,對出城野戰有很大的畏懼心理。再加上目前對清軍的部署還不清楚,說不定清軍聲東擊西,在錦州那邊做好了籠子等著關寧軍來鑽呢?
所以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明軍是絕對不會輕易出擊的。不過派一部分兵馬來南關這裏幫金州軍守城關寧軍還是樂意的,畢竟守城大家都擅長,危險性也小得多。
而且聽說金州軍一向大方得很,說不定這些來幫忙的軍隊還可以趁機換個裝什麽的。
洪承疇也想展示一下遼東諸軍的團結,順便撈一些軍功緩解一下壓力,所以對於魯若麟的請求沒有多做猶豫就答應了。
“可以。馬科和曹變蛟手下的士兵戰鬥力還不錯,他們暫時也沒有什麽戰事,我可以做主抽調一部分來支援金州軍。”馬科和曹變蛟跟隨洪承疇在中原剿滅過農民軍,算得上是洪承疇的嫡係,有好事自然會想到他們。
增援這種事情其實絕大多數明軍是不喜歡幹的,因為是典型的吃力不討好。
雖然按照規定,朝廷會給增援部隊開拔的費用,以及命令沿途州府提供糧草。但是那點錢糧經過層層克扣,落到手裏基本就沒有多少了。更加坑爹的是,很多時候沿途州府會找各種理由拒絕提供援兵的補給,這些客軍隻能自己想辦法籌措糧草。
最極端的情況是,自己掏錢買糧草也就算了,有時候甚至有錢還買不到,簡直是又受累又受氣。
所以如果不是上官強製命令,明軍真的不願意長途行軍增援其他地方。
不過這種事情在金州軍身上就不存在了,當初天雄軍的事情在明軍內部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宣府的楊國柱和虎大威跟隨盧象升出戰雖然損失不小,但是回去的時候,士兵們渾身上下的裝備幾乎都換了個遍,戰鬥力不降反升,可是羨慕死了不少人。
口碑這種東西是很容易傳播的,有楊國柱和虎大威的例子在前麵,增援金州軍的部隊能少了好處?
馬科和曹變蛟聽了頓時喜笑顏開,滿口就答應下來:“末將一定派精兵強將來南關幫金州軍的同袍們一起殺敵,定要讓韃子有去無回。”
在一旁的吳三桂這個時候不幹了:“督師,殺韃子的事情怎麽能少了我們寧遠軍?我們寧遠軍也要與金州軍一起殺敵,為死去的父老鄉親們報仇。”
見吳三桂為了爭取來南關的名額,連報仇雪恨都用上了,洪承疇隻能用戰事需要來說事:“長伯,寧遠是錦州的後盾,抽調兵力隻怕會有隱患。”
“韃子主力南下南關,遼西有祖總兵把守錦州,韃子定然不敢來犯。何況寧遠軍隻是抽調部分兵馬,絕對不會影響遼西的安全。”吳三桂也是有抱負的,南關這次的機會難得,他怎麽能輕易放過。
至少大家都明白,有南關在手,失敗的可能性極低。至於能夠殺死多少韃子,就要看韃子攻城的決心了。
這樣安安穩穩賺軍功的機會可不多見,要是輕易錯過了那才叫真傻,吳三桂還想在有生之年撈一個爵位呢。
這還是因為在場的隻有馬科、曹變蛟和吳三桂三位總兵,要是消息傳回去,隻怕想要來這邊混軍功的人會更多。
洪承疇不置可否的說道:“此事稍後再行商議,定要讓金州軍感受到遼西同袍們的情誼。”
想來南關拿好處可以,但是也要出力氣,否則洪承疇也丟不起這個人,所以對於增援部隊的選擇他要認真甄選,不能讓金州軍將遼西明軍看低了。
魯若麟在一旁看著洪承疇和吳三桂他們的表演並沒有插話,對於他們懷的什麽心思魯若麟自然心知肚明。
不過魯若麟對此並不反感,這個世界原本就是圍繞著利益運轉。沒好處的事情大家都躲,有好處的事情爭著上原本就是常態。雖然吳三桂他們將金州軍當做冤大頭,但是金州軍也沒有吃虧。
共同抗擊清軍是一方麵的原因,適當的增強下明軍的戰鬥力對魯若麟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按照魯若麟的估計,以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三到五年內應該有很大的概率北上消滅清軍,清軍對大明的威脅會逐漸減弱。那麽名義上作為大明第一強軍的關寧軍,作戰方向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別看中原的農民起義現在陷入了低潮,但是隻要社會狀況沒有改變,死灰複燃不過是分分鍾的事情。而且汲取了教訓的農民起義軍肯定會更弦易張,將會比以往發展得更快,更難對付。到時候,有很大的概率關寧軍會被抽調到中原剿滅農民起義。
想要抑製農民軍的發展壯大,減少他們對大明造成的人口損失,關寧軍的戰鬥力就不能太弱。說不得以後金州軍還可以通過關寧軍獲得更多的人口,所以現在與吳三桂他們打好關係也是一筆不錯的投資。
至於今後局勢的走向會不會像曆史上一樣,魯若麟也不敢打包票。畢竟多了金州軍這樣一個變數,又即將消滅滿清這個外因,農民軍是否還能像曆史上一樣強勢魯若麟也不知道。
隻是按照客觀的發展規律來看,越往後不滿大明腐朽統治的人會越多,農民軍起義有非常深厚的社會基礎,這一點並不會因為滿清的消失就有所改變。
大明覆滅是早晚的事情,與曆史上的唯一區別可能就是死在誰手裏,以及什麽時候壽終正寢了。魯若麟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前布局,盡量多的接收大明的遺產。
通高二十米的南關城牆建設標準比明軍的城牆高很多,加上通體用水泥和石塊修建,堅固程度也不是以往的城牆可以比的。
按照目前的攻城技術,想要轟塌南關城牆幾乎是不可能的。想要攻破南關,要麽爬上去,要麽打破城門,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想。
坐鎮南關的王大海親自來迎接魯若麟和洪承疇一行,為了早日讓南關完工,王大海這幾個月將精力全都放在了南關上,人也消瘦了不少。
作為金州軍的二號人物,王大海非常的低調,很少出現在外人麵前。但是他在金州軍裏的影響力並不弱,是魯若麟控製軍隊的定海神針。
魯若麟的事情太多,一般隻把控大的方向,軍隊上的具體事務基本上都是交給王大海和一幫參謀們處理。
王大海對魯若麟的忠誠自然不用多說,有他在,金州軍絕對出不了什麽亂子。
對於王大海洪承疇他們早有耳聞,畢竟以金州軍如今的名聲,王大海再怎麽低調也逃不過有心人的調查。
朝廷對於收編勢力最喜歡的就是摻沙子或者製造內部矛盾,特別是頭領和二把手,天然就有被別人利用的空間。
隻是朝廷的手段在王大海身上並沒有奏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目的。
對於朝廷會在暗中使絆子魯若麟早有預料,為了顧全大局,隻是將那些找上王大海的說客處理掉了,並沒有將事情擴大。朝廷自知理虧,也不敢聲張。
既然暗的不行,朝廷就光明正大的行使陽謀,往王大海身上扔了一堆的官職,希望能夠激發王大海的野心。
現在王大海身上就掛著遼南都督府僉事、金州軍副將、定國將軍、世襲錦衣衛千戶,除了沒有封爵,其他的待遇基本上都已經到頂了。
原本按照王大海的功績是拿不到這些官職的,不過誰讓他是金州軍的二號人物呢。這個世道為了榮華富貴親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何況是奶兄弟。反正朝廷封這些官位花不了幾個成本,萬一起了作用豈不是賺大了。
不過朝廷顯然小看了魯若麟為金州軍打造的這套製度,隻要這套製度保持穩定,任何人都無法撼動魯若麟的地位,王大海也不例外。
不說王大海與魯若麟的特殊關係,以魯若麟在金州軍內的巨大威望,任何人想要反叛或者分裂金州軍都不會有人支持。那些針對士兵們的教育工作可不是白做的,開了智的他們可不是那些傻乎乎的明軍可比的。想要造反,那些士兵們首先就不會答應,極大的可能會是被士兵們直接幹掉。
王大海明明年紀輕輕,偏偏不苟言笑,哪怕是對著洪承疇也是板著個臉。禮數不失,就是缺乏熱情和敬畏。
洪承疇等人在魯若麟和王大海的陪同下上了南關主關,因為清理射界的原因,關前一片坦途。
親眼看了南關城牆的高大雄偉,洪承疇對於金州軍擋住韃子的進攻充滿了信心。有這樣的條件,明軍都守得住,何況一向以戰鬥力彪悍著稱的金州軍。
洪承疇忽然看到從遠處行來一群兵馬,趕著馬車,不像是行軍打仗的隊伍,反而像是在運送東西。
洪承疇疑惑的朝魯若麟看了一眼,魯若麟也不是很清楚,看向了王大海。
王大海解釋道:“那是奉命去拆金州舊城的隊伍,現在正在往回運東西。”
“拆城?”洪承疇不解。
“關外不遠處就是曾經的金州城,馬上韃子的大軍就要到了,可不能讓他們有個如此好的休息地方,自然是拆了的好。”王大海淡淡的說道。
韃子這次很有可能傾巢而出,即使金州軍再有自信也不能與韃子在野外硬剛,還是縮回南關比較實際一些。既然退回南關,關外的東西自然就不能留給韃子了。特別是金州城,離南關很近,非常適合駐軍,還是拆了比較好。
知道了情況後洪承疇點點頭,表示讚同。
金州城拆下來的石頭、木料也不會浪費,南關這邊準備建一個巨大的關城,這些東西都用得上。而且守城的時候這些東西還能當做武器使用,否則王大海也不會花這麽大的力氣運回來,幹脆一把火燒了多省事。
“韃子到哪裏了?”洪承疇問道。
“阿濟格將大營設在複州城,每日派遊騎來南關騷擾,不過都被我們打退了。這幾日韃子出動的人馬明顯變多了,想來應該是有援兵到了,我正在派人進行核實。”金州軍和清軍的相互偵查造成雙方在複州與金州之間開展了激烈的遊騎交鋒,雙方的損失都有點大。
如果按照戰損比例來說,金州軍的損失比清軍是要小的。雖然清軍弓馬嫻熟,但是金州軍的騎兵們在戰爭中成長的也是飛快,加上裝備上的優勢,往往能夠以很小的代價殺傷更多的清軍。
但是當清軍的數量達到一定級數時,金州軍的遊騎再出去就比較危險了。所以金州軍現在正在逐漸收縮探查的距離,盡量減少損失。等到金州城拆完了,金州軍也差不多要回到南關內了。
“看來韃子這次是不會善罷甘休啊。興漢,可有什麽需要我們幫忙的地方?”洪承疇作為統籌遼東戰事的最高官員,要是明知金州軍將與韃子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而不做些什麽就有些失職了。
魯若麟略微思考了一下,說道:“現在還不確定韃子會來多少人,雖然南關一線可以讓大軍行進的道路不多,但是畢竟戰線比較漫長,金州軍的兵力稍有不足。如果大人能夠支援一些軍隊過來,那樣把握就會更大一些。”
其實關寧軍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隻是被實力更加強大的清軍壓製了而已。如果能夠拉一批關寧軍過來幫忙,那樣的話魯若麟在調度上就會更從容一些,也可以有足夠的預備隊防止突發情況。
現在金州軍的主力幾乎都在遼南和南關一線,加上編練的民兵,以及必要時可以征召青壯,守住南關問題不會太大。但是如果能夠有更多的兵力的話,魯若麟當然會更高興。
其實最好的做法是魯若麟在南關牽製清軍主力,關寧軍從錦州一線出擊掏清軍的老窩,這樣的話清軍首尾不能相顧,說不定會草草退兵。
但是明軍這些年被清軍打怕了,對出城野戰有很大的畏懼心理。再加上目前對清軍的部署還不清楚,說不定清軍聲東擊西,在錦州那邊做好了籠子等著關寧軍來鑽呢?
所以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明軍是絕對不會輕易出擊的。不過派一部分兵馬來南關這裏幫金州軍守城關寧軍還是樂意的,畢竟守城大家都擅長,危險性也小得多。
而且聽說金州軍一向大方得很,說不定這些來幫忙的軍隊還可以趁機換個裝什麽的。
洪承疇也想展示一下遼東諸軍的團結,順便撈一些軍功緩解一下壓力,所以對於魯若麟的請求沒有多做猶豫就答應了。
“可以。馬科和曹變蛟手下的士兵戰鬥力還不錯,他們暫時也沒有什麽戰事,我可以做主抽調一部分來支援金州軍。”馬科和曹變蛟跟隨洪承疇在中原剿滅過農民軍,算得上是洪承疇的嫡係,有好事自然會想到他們。
增援這種事情其實絕大多數明軍是不喜歡幹的,因為是典型的吃力不討好。
雖然按照規定,朝廷會給增援部隊開拔的費用,以及命令沿途州府提供糧草。但是那點錢糧經過層層克扣,落到手裏基本就沒有多少了。更加坑爹的是,很多時候沿途州府會找各種理由拒絕提供援兵的補給,這些客軍隻能自己想辦法籌措糧草。
最極端的情況是,自己掏錢買糧草也就算了,有時候甚至有錢還買不到,簡直是又受累又受氣。
所以如果不是上官強製命令,明軍真的不願意長途行軍增援其他地方。
不過這種事情在金州軍身上就不存在了,當初天雄軍的事情在明軍內部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宣府的楊國柱和虎大威跟隨盧象升出戰雖然損失不小,但是回去的時候,士兵們渾身上下的裝備幾乎都換了個遍,戰鬥力不降反升,可是羨慕死了不少人。
口碑這種東西是很容易傳播的,有楊國柱和虎大威的例子在前麵,增援金州軍的部隊能少了好處?
馬科和曹變蛟聽了頓時喜笑顏開,滿口就答應下來:“末將一定派精兵強將來南關幫金州軍的同袍們一起殺敵,定要讓韃子有去無回。”
在一旁的吳三桂這個時候不幹了:“督師,殺韃子的事情怎麽能少了我們寧遠軍?我們寧遠軍也要與金州軍一起殺敵,為死去的父老鄉親們報仇。”
見吳三桂為了爭取來南關的名額,連報仇雪恨都用上了,洪承疇隻能用戰事需要來說事:“長伯,寧遠是錦州的後盾,抽調兵力隻怕會有隱患。”
“韃子主力南下南關,遼西有祖總兵把守錦州,韃子定然不敢來犯。何況寧遠軍隻是抽調部分兵馬,絕對不會影響遼西的安全。”吳三桂也是有抱負的,南關這次的機會難得,他怎麽能輕易放過。
至少大家都明白,有南關在手,失敗的可能性極低。至於能夠殺死多少韃子,就要看韃子攻城的決心了。
這樣安安穩穩賺軍功的機會可不多見,要是輕易錯過了那才叫真傻,吳三桂還想在有生之年撈一個爵位呢。
這還是因為在場的隻有馬科、曹變蛟和吳三桂三位總兵,要是消息傳回去,隻怕想要來這邊混軍功的人會更多。
洪承疇不置可否的說道:“此事稍後再行商議,定要讓金州軍感受到遼西同袍們的情誼。”
想來南關拿好處可以,但是也要出力氣,否則洪承疇也丟不起這個人,所以對於增援部隊的選擇他要認真甄選,不能讓金州軍將遼西明軍看低了。
魯若麟在一旁看著洪承疇和吳三桂他們的表演並沒有插話,對於他們懷的什麽心思魯若麟自然心知肚明。
不過魯若麟對此並不反感,這個世界原本就是圍繞著利益運轉。沒好處的事情大家都躲,有好處的事情爭著上原本就是常態。雖然吳三桂他們將金州軍當做冤大頭,但是金州軍也沒有吃虧。
共同抗擊清軍是一方麵的原因,適當的增強下明軍的戰鬥力對魯若麟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按照魯若麟的估計,以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三到五年內應該有很大的概率北上消滅清軍,清軍對大明的威脅會逐漸減弱。那麽名義上作為大明第一強軍的關寧軍,作戰方向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別看中原的農民起義現在陷入了低潮,但是隻要社會狀況沒有改變,死灰複燃不過是分分鍾的事情。而且汲取了教訓的農民起義軍肯定會更弦易張,將會比以往發展得更快,更難對付。到時候,有很大的概率關寧軍會被抽調到中原剿滅農民起義。
想要抑製農民軍的發展壯大,減少他們對大明造成的人口損失,關寧軍的戰鬥力就不能太弱。說不得以後金州軍還可以通過關寧軍獲得更多的人口,所以現在與吳三桂他們打好關係也是一筆不錯的投資。
至於今後局勢的走向會不會像曆史上一樣,魯若麟也不敢打包票。畢竟多了金州軍這樣一個變數,又即將消滅滿清這個外因,農民軍是否還能像曆史上一樣強勢魯若麟也不知道。
隻是按照客觀的發展規律來看,越往後不滿大明腐朽統治的人會越多,農民軍起義有非常深厚的社會基礎,這一點並不會因為滿清的消失就有所改變。
大明覆滅是早晚的事情,與曆史上的唯一區別可能就是死在誰手裏,以及什麽時候壽終正寢了。魯若麟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前布局,盡量多的接收大明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