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魯若麟發布了戰前動員,但是想要立刻向韃子開戰也不太可能。這樣大規模的戰事,準備的時間一點都不比作戰的時間少,涉及到的物資和人員調動更是海量,這也是魯若麟需要提前召開全體會議的原因。
參謀司的計劃是將開戰時間放在秋季麥熟之前,一來準備會更充分一些,二來秋季進攻天氣更合適,還可以就地利用韃子的糧食和牲畜,減輕後勤負擔。
不過這個時間點屬於最高機密,隻有極少數人知道。不但遼南都督府上下以為很快就要開戰,就連韃子也是這麽認為的。
金州軍的二十萬兵馬全都是職業軍人,純脫產的那種,他們的任務隻有訓練和打仗。也隻有金州軍這樣財大氣粗的勢力才能憑借四百多萬的人口養得起二十萬的常備軍,換作其他勢力早就拖垮了。
為了應對金州軍即將到來的進攻,韃子也是不敢有任何怠慢,迅速集結起了人馬。
十五萬兵馬是韃子集結起來的數量,如果戰事開打,韃子還可以繼續動員大約二十萬的人馬,這也是他們的極限了。
與金州軍不同,韃子的兵馬都是兵農結合的,平時他們在各自的地方種地、放牧,戰時才會集結在一起。
集結大軍不但會影響生產,還會大量消耗滿清的庫存物資,如果戰事拖得太長滿清根本就消耗不起。
偏偏金州軍除了不斷派出船隊到滿清的沿岸騷擾,然後主力把部隊拉到前線做出一副蠢蠢欲動的姿態,就是不見後麵的動靜,讓皇太極非常的鬱悶和憋屈。
要他把集結的兵馬解散他不敢,萬一金州軍打過來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幹耗著。
朝廷對金州軍準備北伐滿清也給予高度的關注。
此時中原戰局糜爛,崇禎急需調關寧來救急,金州軍與滿清開打對朝廷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至少不用擔心金州軍和韃子南下趁火打劫。
當然,朝廷最期盼的就是雙方打得兩敗俱傷,誰也奈何不了誰。
金州軍和滿清一天不開打,關寧軍就不敢放心南下,所以朝廷也迫切希望金州軍盡快開戰。
可惜的是離當初魯若麟發布總動員已經兩個月了,金州軍還是沒有出擊的跡象,使得皇太極和崇禎都非常的鬱悶。
甚至崇禎已經幾次派人來催促出兵,都被魯若麟以還未準備好搪塞過去了。
在萬般煎熬中,皇太極主動出招了,實在是每天如山一般的糧食消耗讓他有些承受不起了。
原本對金州軍北伐抱有極高期望的朝鮮,沒有等來光複的金州軍,反而遭到了清軍近乎瘋狂的掠奪。
感覺到危險的清軍對朝鮮這隻養著下蛋的雞再也沒有耐心了,決定先殺了把難關渡過去再說。
阿濟格的清軍開始在朝鮮瘋狂的搜刮糧食、金錢和物資,官府的糧倉、庫房,有錢人家的倉庫都被他們洗劫一空。稍有不從的話,清軍就會毫不猶豫的舉起手中的屠刀。
至於那些窮人,清軍實在不想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即使搶估計也搶不了多少東西。
此時的朝鮮對那些達官貴人們來說就和地獄沒有區別。
李倧看著跪在朝堂上痛苦流涕,呼嚎不已的大臣們,內心滿是悲涼。
“王上,王上,老臣一家被搶的一粒米都沒留下啊,這讓老臣怎麽活啊!”
“王上,老臣的孫女也被搶走了,請王上為老臣做主啊。”
“我慶州崔氏百年積蓄毀於一旦啊~”
“王上,這些韃子欺人太甚,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
……
清軍在漢城裏的行為李倧怎麽可能不知道,但是麵對如狼似虎的清軍,李倧又能怎麽辦?反抗?那是不可能的,激怒了清軍搞不好是會屠城的。
李倧剛想開口安撫一下這些老臣,突然一隊清軍就闖進了大殿,守衛的士兵根本不敢阻攔。
原本鬧哄哄的大殿馬上就安靜下來了,大家全都用驚恐的眼神看著這些清軍。
雖然朝廷投降滿清,並且滿清在漢城還有駐軍,但是滿清好歹還給朝鮮留了最後一點顏麵,還沒有帶兵馬出現在王宮過。如今在王宮大殿突然見到清軍,怎麽能不讓人感到害怕。
帶隊的清軍將領傲慢的走了進來,冷笑著看了一眼李倧和滿殿的大臣,嘰裏呱啦的說了一通,然後就帶著士兵走了。
“他說什麽?”李倧問留在大殿裏的通譯。
“他,他,他說因為戰事需要,王宮裏的錢糧被……被征用了。”通譯戰戰兢兢的回複道。
李倧猛的站起來,指著清軍遠去的方向,大喝一聲:“賊子敢爾!”然後就向後一倒昏過去了。
還好站在一旁的太監眼疾手快將他抱著了,否則非得摔出個好歹來。
見李倧暈倒,大臣們連忙高呼著:“王上!王上!”衝向了李倧,哭嚎聲響成一片。
很快,王宮裏傳來了陣陣呼喊、尖叫、哭泣,以及臨死前的慘叫。
不但王宮裏的金銀珠寶布匹等,甚至是那些值錢的擺設都被搶奪一空。不但如此,獸性大發的清軍還將王宮裏的眾多宮女也擄走了,使得整個王宮一片狼藉。
為了防止朝鮮軍隊狗急跳牆,清軍還包圍了朝鮮軍營,將朝鮮軍隊全部繳械,武器也都運走了。
不但如此,瘋狂了的清軍還將李倧以及朝中重要大臣一起打包帶走,美其名曰到盛京朝見皇太極,隻留下了一些親滿清的大臣主持大局。
並赤裸裸的嚴令朝鮮在一個月之內組織十萬人馬、五十萬石糧食到遼東去助戰,否則李倧和那些大臣們將性命不保。
早已被滿清掠奪得窮困潦倒的朝鮮要想滿足滿清的要求,隻能繼續加大對普通百姓的壓榨,恨不得連百姓的種糧都搶過來。
早就苦不堪言的朝鮮百姓這次終於不願意再忍了,各地的暴亂起義層出不窮,秩序完全陷入了混亂。
在各地官府自顧不暇的時候,大批大批的百姓冒險逃往濟州島、白翎島、皮島尋求庇護,一時間這些地方朝鮮的難民人滿為患。
對於這些朝鮮人金州軍倒是不嫌棄,改造改造還是能用的嘛。所以金州軍對這些朝鮮人進行了妥善的安置,使得他們在金州軍安定下來。
原本朝鮮與金州軍的交流就比較多,對於金州軍是什麽情況很多人都比較清楚,有想法有門路的人早就跑到金州軍了。
現在朝鮮內亂,金州軍善意接收朝鮮人的消息傳開之後,開始有更多的朝鮮人向金州軍跑。特別是那些原本不想離開朝鮮的貴族富人階層,為了躲避戰亂,也開始加速向金州軍流動,為金州軍帶來了大量的錢財。
魯若麟也沒有想到滿清居然這麽沉不住氣,這麽快就將朝鮮逼反了,金州軍還沒使勁呢。
麵對這種局麵,魯若麟也不想錯失良機,決定做些什麽。
因此,魯若麟將崔永建、金大正、樸正煥叫了過來。
在都督府會客廳,崔永建、金大正和樸正煥坐了一會發現好像被魯若麟叫來的除了他們三個並沒有其他人,頓時好像明白了點什麽。
“崔大人,不知道都督將我們叫過來所為何事?”金大正向崔永建問道。
“都督隻叫了我們,難得還不明白嗎?”崔永建沒好氣的說道。
樸正煥長歎了一口氣:“朝鮮遲早要毀在那幫蠢貨的手裏。”
他們三個作為金州軍內地位最高的朝鮮人,魯若麟將他們單獨叫過來,聯想到最近朝鮮的亂局,事情肯定與朝鮮相關。
很快三人就被叫到了書房,顯然魯若麟準備與他們密談。
魯若麟並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問道:“朝鮮發生的事情你們知道了吧?”
三人全都沉默的點了點頭。
“李倧已經被帶到盛京,漢城隻有一些滿清的走狗把持著朝政。為了滿足主子的要求,這些走狗們橫征暴斂,完全是不準備給朝鮮的百姓留活路。現在朝鮮各地爆發了眾多起義,李氏朝鮮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不過這些起義的百姓規模太小,又太零散,並且各自為政,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漢城產生威脅。如果沒有外力的介入,恐怕朝鮮將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處於戰亂狀態。對此你們有什麽看法?”
魯若麟將朝鮮的情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然後問道。
“都督,要我說幹脆把朝鮮占下來算了。讓那幫蠢貨統治朝鮮,除了給韃子下跪,為他們送錢、送糧食、送女人,他們還會幹什麽?”金大正毫不猶豫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大正說的對。看看在我們金州軍生活的朝鮮人,哪個不是養得白白胖胖的,比在朝鮮強了一百倍。既然他們管不好,那就讓我們來管,保證他們不用再過那種苦日子了。”樸正煥對金大正的看法是堅決支持的。
反而是崔永建有些沉默了,並沒有馬上回答魯若麟的問題。
對此魯若麟也是心知肚明。
金大正和樸正煥出身朝鮮社會底層,從小受到的都是壓迫與剝削,對官府和那些貴族並沒有什麽好感,自然也沒什麽民族認同感。反而因為在金州軍得到了認可與發展,更多時候會以金州軍的利益為前提進行考慮。
崔永建則不一樣。
崔永建是朝鮮貴族出身,本身就是朝鮮的統治階級。如果不是因為在朝鮮得不到重用,他也不會跑到魯若麟這裏來。
他對朝鮮的感情就比較複雜一些,屬於既愛且恨的那種。更主要的是,作為一個朝鮮士人,他對朝鮮這個民族是有很高認同感的,也就是所謂的民族意識。
朝鮮雖然與華夏很近,也認同華夏文化,但是它的獨立性也是非常強大的。
從大唐滅高句麗之後,新羅興起並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始終處於獨立的狀態,隻是在政治上認西邊大國為主。
一個民族能夠保持民族特性並長久存在,語言和文化是非常關鍵的兩樣東西。而語言和文化的傳承靠的就是文人士大夫這些有知識的人,可以說他們就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所在,而崔永建就是這樣的人。
崔永建作為金州軍的高層自然知道魯若麟對金州軍治下外族人的同化政策有多厲害。
華夏文化在東亞原本就極具先進性和優越性,對其他民族有很強的吸引力。加上魯若麟的強力推廣,不出三代,那些金州軍治下的外族人就會隻認自己漢人的身份,不再以原來的民族自居。
如果魯若麟隻是改造那些移居到金州軍的朝鮮人,朝鮮民族的主體還在,對朝鮮的影響還不大。但是一旦金州軍控製了朝鮮,並繼續執行現有的政策,那麽幾代人之後還會有朝鮮人嗎?崔永建表示深深的懷疑。
在民族和自身利益麵前,崔永建有些左右為難了,隻得避重就輕的說道:“都督,朝鮮戰亂對我金州軍並不利,會嚴重影響到我們很多物資的進口,特別是煤和鐵礦石,這會削弱鋼鐵廠和水泥廠的產量。我們應該盡快恢複朝鮮的秩序,至少也要恢複到以前的狀態。”
魯若麟似笑非笑的看了看崔永建,搞得崔永建莫名的有些心慌。
魯若麟還沒有答話,金大正就不幹了:“恢複到以前的狀態?怎麽可能?連李倧都被韃子抓走了,難不成我們還要把他救回來繼續當大王不成?朝鮮落得如今的下場全都是他的責任,還想繼續當大王,做夢去吧。”
樸正煥也是憤怒的說道:“還有那些兩班貴族,除了魚肉百姓還會做什麽?看看那些百姓造反是打誰?不是韃子,是官府!是漢城!他們已經沒有資格繼續統領朝鮮了,應該由我們金州軍來接手,保證可以讓百姓們過得更好。”
崔永建苦笑著看著金大正和樸正煥,不知道該如何向他們解釋。
雖然他承認兩人說得很有道理,李氏朝鮮確實人心喪盡,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但是如果新的統治者不是朝鮮人,而是魯若麟,那朝鮮就不是亡國了,而是很有可能滅種。
參謀司的計劃是將開戰時間放在秋季麥熟之前,一來準備會更充分一些,二來秋季進攻天氣更合適,還可以就地利用韃子的糧食和牲畜,減輕後勤負擔。
不過這個時間點屬於最高機密,隻有極少數人知道。不但遼南都督府上下以為很快就要開戰,就連韃子也是這麽認為的。
金州軍的二十萬兵馬全都是職業軍人,純脫產的那種,他們的任務隻有訓練和打仗。也隻有金州軍這樣財大氣粗的勢力才能憑借四百多萬的人口養得起二十萬的常備軍,換作其他勢力早就拖垮了。
為了應對金州軍即將到來的進攻,韃子也是不敢有任何怠慢,迅速集結起了人馬。
十五萬兵馬是韃子集結起來的數量,如果戰事開打,韃子還可以繼續動員大約二十萬的人馬,這也是他們的極限了。
與金州軍不同,韃子的兵馬都是兵農結合的,平時他們在各自的地方種地、放牧,戰時才會集結在一起。
集結大軍不但會影響生產,還會大量消耗滿清的庫存物資,如果戰事拖得太長滿清根本就消耗不起。
偏偏金州軍除了不斷派出船隊到滿清的沿岸騷擾,然後主力把部隊拉到前線做出一副蠢蠢欲動的姿態,就是不見後麵的動靜,讓皇太極非常的鬱悶和憋屈。
要他把集結的兵馬解散他不敢,萬一金州軍打過來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幹耗著。
朝廷對金州軍準備北伐滿清也給予高度的關注。
此時中原戰局糜爛,崇禎急需調關寧來救急,金州軍與滿清開打對朝廷來說也是非常有利的,至少不用擔心金州軍和韃子南下趁火打劫。
當然,朝廷最期盼的就是雙方打得兩敗俱傷,誰也奈何不了誰。
金州軍和滿清一天不開打,關寧軍就不敢放心南下,所以朝廷也迫切希望金州軍盡快開戰。
可惜的是離當初魯若麟發布總動員已經兩個月了,金州軍還是沒有出擊的跡象,使得皇太極和崇禎都非常的鬱悶。
甚至崇禎已經幾次派人來催促出兵,都被魯若麟以還未準備好搪塞過去了。
在萬般煎熬中,皇太極主動出招了,實在是每天如山一般的糧食消耗讓他有些承受不起了。
原本對金州軍北伐抱有極高期望的朝鮮,沒有等來光複的金州軍,反而遭到了清軍近乎瘋狂的掠奪。
感覺到危險的清軍對朝鮮這隻養著下蛋的雞再也沒有耐心了,決定先殺了把難關渡過去再說。
阿濟格的清軍開始在朝鮮瘋狂的搜刮糧食、金錢和物資,官府的糧倉、庫房,有錢人家的倉庫都被他們洗劫一空。稍有不從的話,清軍就會毫不猶豫的舉起手中的屠刀。
至於那些窮人,清軍實在不想在他們身上浪費時間,即使搶估計也搶不了多少東西。
此時的朝鮮對那些達官貴人們來說就和地獄沒有區別。
李倧看著跪在朝堂上痛苦流涕,呼嚎不已的大臣們,內心滿是悲涼。
“王上,王上,老臣一家被搶的一粒米都沒留下啊,這讓老臣怎麽活啊!”
“王上,老臣的孫女也被搶走了,請王上為老臣做主啊。”
“我慶州崔氏百年積蓄毀於一旦啊~”
“王上,這些韃子欺人太甚,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啊~”
……
清軍在漢城裏的行為李倧怎麽可能不知道,但是麵對如狼似虎的清軍,李倧又能怎麽辦?反抗?那是不可能的,激怒了清軍搞不好是會屠城的。
李倧剛想開口安撫一下這些老臣,突然一隊清軍就闖進了大殿,守衛的士兵根本不敢阻攔。
原本鬧哄哄的大殿馬上就安靜下來了,大家全都用驚恐的眼神看著這些清軍。
雖然朝廷投降滿清,並且滿清在漢城還有駐軍,但是滿清好歹還給朝鮮留了最後一點顏麵,還沒有帶兵馬出現在王宮過。如今在王宮大殿突然見到清軍,怎麽能不讓人感到害怕。
帶隊的清軍將領傲慢的走了進來,冷笑著看了一眼李倧和滿殿的大臣,嘰裏呱啦的說了一通,然後就帶著士兵走了。
“他說什麽?”李倧問留在大殿裏的通譯。
“他,他,他說因為戰事需要,王宮裏的錢糧被……被征用了。”通譯戰戰兢兢的回複道。
李倧猛的站起來,指著清軍遠去的方向,大喝一聲:“賊子敢爾!”然後就向後一倒昏過去了。
還好站在一旁的太監眼疾手快將他抱著了,否則非得摔出個好歹來。
見李倧暈倒,大臣們連忙高呼著:“王上!王上!”衝向了李倧,哭嚎聲響成一片。
很快,王宮裏傳來了陣陣呼喊、尖叫、哭泣,以及臨死前的慘叫。
不但王宮裏的金銀珠寶布匹等,甚至是那些值錢的擺設都被搶奪一空。不但如此,獸性大發的清軍還將王宮裏的眾多宮女也擄走了,使得整個王宮一片狼藉。
為了防止朝鮮軍隊狗急跳牆,清軍還包圍了朝鮮軍營,將朝鮮軍隊全部繳械,武器也都運走了。
不但如此,瘋狂了的清軍還將李倧以及朝中重要大臣一起打包帶走,美其名曰到盛京朝見皇太極,隻留下了一些親滿清的大臣主持大局。
並赤裸裸的嚴令朝鮮在一個月之內組織十萬人馬、五十萬石糧食到遼東去助戰,否則李倧和那些大臣們將性命不保。
早已被滿清掠奪得窮困潦倒的朝鮮要想滿足滿清的要求,隻能繼續加大對普通百姓的壓榨,恨不得連百姓的種糧都搶過來。
早就苦不堪言的朝鮮百姓這次終於不願意再忍了,各地的暴亂起義層出不窮,秩序完全陷入了混亂。
在各地官府自顧不暇的時候,大批大批的百姓冒險逃往濟州島、白翎島、皮島尋求庇護,一時間這些地方朝鮮的難民人滿為患。
對於這些朝鮮人金州軍倒是不嫌棄,改造改造還是能用的嘛。所以金州軍對這些朝鮮人進行了妥善的安置,使得他們在金州軍安定下來。
原本朝鮮與金州軍的交流就比較多,對於金州軍是什麽情況很多人都比較清楚,有想法有門路的人早就跑到金州軍了。
現在朝鮮內亂,金州軍善意接收朝鮮人的消息傳開之後,開始有更多的朝鮮人向金州軍跑。特別是那些原本不想離開朝鮮的貴族富人階層,為了躲避戰亂,也開始加速向金州軍流動,為金州軍帶來了大量的錢財。
魯若麟也沒有想到滿清居然這麽沉不住氣,這麽快就將朝鮮逼反了,金州軍還沒使勁呢。
麵對這種局麵,魯若麟也不想錯失良機,決定做些什麽。
因此,魯若麟將崔永建、金大正、樸正煥叫了過來。
在都督府會客廳,崔永建、金大正和樸正煥坐了一會發現好像被魯若麟叫來的除了他們三個並沒有其他人,頓時好像明白了點什麽。
“崔大人,不知道都督將我們叫過來所為何事?”金大正向崔永建問道。
“都督隻叫了我們,難得還不明白嗎?”崔永建沒好氣的說道。
樸正煥長歎了一口氣:“朝鮮遲早要毀在那幫蠢貨的手裏。”
他們三個作為金州軍內地位最高的朝鮮人,魯若麟將他們單獨叫過來,聯想到最近朝鮮的亂局,事情肯定與朝鮮相關。
很快三人就被叫到了書房,顯然魯若麟準備與他們密談。
魯若麟並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問道:“朝鮮發生的事情你們知道了吧?”
三人全都沉默的點了點頭。
“李倧已經被帶到盛京,漢城隻有一些滿清的走狗把持著朝政。為了滿足主子的要求,這些走狗們橫征暴斂,完全是不準備給朝鮮的百姓留活路。現在朝鮮各地爆發了眾多起義,李氏朝鮮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不過這些起義的百姓規模太小,又太零散,並且各自為政,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漢城產生威脅。如果沒有外力的介入,恐怕朝鮮將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處於戰亂狀態。對此你們有什麽看法?”
魯若麟將朝鮮的情況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然後問道。
“都督,要我說幹脆把朝鮮占下來算了。讓那幫蠢貨統治朝鮮,除了給韃子下跪,為他們送錢、送糧食、送女人,他們還會幹什麽?”金大正毫不猶豫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大正說的對。看看在我們金州軍生活的朝鮮人,哪個不是養得白白胖胖的,比在朝鮮強了一百倍。既然他們管不好,那就讓我們來管,保證他們不用再過那種苦日子了。”樸正煥對金大正的看法是堅決支持的。
反而是崔永建有些沉默了,並沒有馬上回答魯若麟的問題。
對此魯若麟也是心知肚明。
金大正和樸正煥出身朝鮮社會底層,從小受到的都是壓迫與剝削,對官府和那些貴族並沒有什麽好感,自然也沒什麽民族認同感。反而因為在金州軍得到了認可與發展,更多時候會以金州軍的利益為前提進行考慮。
崔永建則不一樣。
崔永建是朝鮮貴族出身,本身就是朝鮮的統治階級。如果不是因為在朝鮮得不到重用,他也不會跑到魯若麟這裏來。
他對朝鮮的感情就比較複雜一些,屬於既愛且恨的那種。更主要的是,作為一個朝鮮士人,他對朝鮮這個民族是有很高認同感的,也就是所謂的民族意識。
朝鮮雖然與華夏很近,也認同華夏文化,但是它的獨立性也是非常強大的。
從大唐滅高句麗之後,新羅興起並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始終處於獨立的狀態,隻是在政治上認西邊大國為主。
一個民族能夠保持民族特性並長久存在,語言和文化是非常關鍵的兩樣東西。而語言和文化的傳承靠的就是文人士大夫這些有知識的人,可以說他們就是一個民族的底蘊所在,而崔永建就是這樣的人。
崔永建作為金州軍的高層自然知道魯若麟對金州軍治下外族人的同化政策有多厲害。
華夏文化在東亞原本就極具先進性和優越性,對其他民族有很強的吸引力。加上魯若麟的強力推廣,不出三代,那些金州軍治下的外族人就會隻認自己漢人的身份,不再以原來的民族自居。
如果魯若麟隻是改造那些移居到金州軍的朝鮮人,朝鮮民族的主體還在,對朝鮮的影響還不大。但是一旦金州軍控製了朝鮮,並繼續執行現有的政策,那麽幾代人之後還會有朝鮮人嗎?崔永建表示深深的懷疑。
在民族和自身利益麵前,崔永建有些左右為難了,隻得避重就輕的說道:“都督,朝鮮戰亂對我金州軍並不利,會嚴重影響到我們很多物資的進口,特別是煤和鐵礦石,這會削弱鋼鐵廠和水泥廠的產量。我們應該盡快恢複朝鮮的秩序,至少也要恢複到以前的狀態。”
魯若麟似笑非笑的看了看崔永建,搞得崔永建莫名的有些心慌。
魯若麟還沒有答話,金大正就不幹了:“恢複到以前的狀態?怎麽可能?連李倧都被韃子抓走了,難不成我們還要把他救回來繼續當大王不成?朝鮮落得如今的下場全都是他的責任,還想繼續當大王,做夢去吧。”
樸正煥也是憤怒的說道:“還有那些兩班貴族,除了魚肉百姓還會做什麽?看看那些百姓造反是打誰?不是韃子,是官府!是漢城!他們已經沒有資格繼續統領朝鮮了,應該由我們金州軍來接手,保證可以讓百姓們過得更好。”
崔永建苦笑著看著金大正和樸正煥,不知道該如何向他們解釋。
雖然他承認兩人說得很有道理,李氏朝鮮確實人心喪盡,到了該滅亡的時候。但是如果新的統治者不是朝鮮人,而是魯若麟,那朝鮮就不是亡國了,而是很有可能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