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軍的強勢大大刺激了朝廷,眼見滿清就要堅持不住了,內閣秘密下了命令,讓洪承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滿清一些幫助。
正巧,滿清的談判使者也在這個時候秘密進京了。
前幾年崇禎就有與滿清議和的打算,但是迫於朝廷內輿論的巨大壓力,以及滿朝上下死鴨子嘴硬,不肯麵對堂堂大明奈何不了一個區區遼東蠻夷的事實,和談的事情最終無疾而終。
現在麵對金州軍的巨大壓力,滿清終於放下了架子,以前所未有的低姿態表達了議和的述求,並希望能夠成為大明的藩屬,得到大明的保護。
朝廷正在為中原戰事焦頭爛額,每天都是城池淪陷的壞消息,這個時候收到滿清近乎投降的議和請求,頓時成了朝廷維持體麵的救命稻草。
再次登上內閣首輔位置的周延儒當仁不讓的搶到了主持議和的差事,而且表現得非常的迫不及待。
周延儒的日子也不好過,複起之後朝政並沒有因為滿清的偃旗息鼓而好轉,反而是中原大地的叛亂愈演愈烈,幾乎到了無可收拾的局麵。
性格急躁的崇禎也表現出了對周延儒的不滿,再沒有一點拿得出手的政績,被翻臉不認人的崇禎拿下是大概率的事情。
當然,朝廷內也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
這些反對的官員並不是認為議和是壞事,隻是擔心朝廷接納了滿清會因此而激怒金州軍。要是金州軍因此而叛出朝廷,那對朝廷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所以想要接受滿清的稱臣,最好先摸清楚魯若麟的態度,否則後果誰也承擔不起。
而持這樣觀點的大臣主要是與金州軍交好,並知道金州軍恐怖實力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兵部尚書陳新甲。
原本的曆史上陳新甲因為泄露了崇禎欲與滿清議和的消息被崇禎當做替罪羊殺掉了,現在這個時空陳新甲身負戰功,又沒有議和這檔子醃臢事,自然還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好好的待著。
崇禎前幾年還對陳新甲寵信有加,希望陳新甲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能夠有一番作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的叛亂此起彼伏,漸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崇禎對陳新甲的態度也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
其實換誰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也不可能扭轉乾坤,畢竟大明已經爛到骨子裏去了。即使陳新甲使出百般解數,依然不能阻止局勢繼續惡化。
雖然崇禎對陳新甲的不滿在加劇,但是崇禎暫時沒有換掉他的想法。不是崇禎對陳新甲還報有什麽希望,而是朝中根本沒人願意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其實對於一部尚書在一個舉人出身的官員身上,東林黨人應該早就看不過眼才是。換了其他位置,早就應該被東林黨人黑出屎來,將位置讓給自己這些賢達們了。
不過誰讓兵部尚書的位置是在太高危了,陳新甲的前幾任領導幾乎沒有得到善終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大家對這個位置唯恐避之不及,才讓陳新甲安安穩穩的坐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沒人想去替代。
加上陳新甲與魯若麟的關係人盡皆知,是朝廷與金州軍之間的重要緩衝,隻要金州軍不造反,朝廷也不想隨便將他換掉。
對於陳新甲需要得到金州軍認可才能議和的意見,朝廷中的正義之士們頓時就爆發了。
“陳尚書,按照你的意思朝廷想要與誰議和還需要得到金州軍認可了?你把朝廷置於何地?置皇上於何地?”閣老陳演句句誅心,幾乎是想要置陳新甲於死地。
當年陳演在遼南受到了魯若麟的羞辱,就曾發誓與金州軍不共戴天,此時自然不會放過陳新甲這個“魯黨”的重要人物。
崇禎是個軟耳朵,聽了陳演的話眼神頓時就陰沉下來,看得陳新甲心驚肉跳。
“陳閣老此言大謬!我陳新甲對皇上和朝廷忠心耿耿,怎會有此大逆不道的想法。我這完全是為了朝廷著想,才不得不如此啊。”這個罪名太大,陳新甲肯定不敢沾邊。
“為朝廷著想?為朝廷著想就應該讚成議和,共擊魯若麟這個逆賊!”陳演得勢不饒人,繼續叫囂道。
“逆賊?皇上和朝廷都沒有說平遼伯是逆賊,陳閣老就將平遼伯定為逆賊了,還是說你代表了皇上和朝廷?”陳新甲來了一招乾坤大挪移。
“魯若麟不是逆賊誰是逆賊?他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還需要我多說嗎?”陳演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
“他是司馬昭,那你把皇上當什麽了?把我大明朝廷當什麽了?曹魏嗎?”陳新甲抓住陳演的漏洞死追不放。
“夠了!現在不是在這裏逞口舌之利的時候,朕要問的是:要不要接受皇太極的臣服?”崇禎知道要是自己不阻止,他們能夠引經據典的吵一天,最後什麽結果都沒有。
“要!”這次包括陳新甲在這個問題上也有沒有提出異議。
陳新甲是朝廷的兵部尚書,不是魯若麟的手下,他肯定要為朝廷的利益考慮。
無疑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接受皇太極的臣服對朝廷好處最大。隻是在接受皇太極臣服之前,陳新甲認為先要將魯若麟的工作做好,畢竟金州軍傾巢北伐,肯定是不想半途而廢的。
要是金州軍在明知朝廷接受了皇太極的臣服後還要繼續北伐,那朝廷的顏麵真的就丟盡了,是個人都會看出朝廷的外強中幹。
一旦中央失去了權威,朝廷的統治差不多也要完了。
“陳新甲,既然你也同意接受皇太極的臣服,為何要阻止內閣議和?”崇禎見陳新甲也持讚同意見,態度軟化了不少。
陳新甲快步走到大殿中間,跪在地上說道:“皇上,臣對大明忠心耿耿,但是哪怕是死也有一言不吐不快。”
“說。”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平遼伯此人確實野心勃勃,金州軍對朝廷也不甚恭順。依著臣的本心,臣也希望朝廷能夠蕩平遼南,將金州軍的威脅消弭。但是臣對金州軍太了解了,他們的實力太強大了,哪怕是最精銳的關寧軍也遠遠不是金州軍的對手。看看韃子的下場就知道和金州軍打起來,實在沒有勝算。”
“而今我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實在經不起更多波折了。如果沒有平定國內的叛軍,臣建議朝廷暫時忍辱負重,讓魯若麟得意一時又如何?”
陳新甲的話剛剛說完,陳演又跳了出來:“忍辱負重?我看養虎為患還差不多!今天我們對魯若麟退讓了,明天他就會要的更多。不趁著現在他還沒有壯大起來趕緊將他扼殺,難道非要等到其勢不可製的時候再出手嗎?”
“既然陳閣老的意見是趁早出手,那你覺得該怎麽做?”陳新甲心平氣和的問道。
“怎麽做是你的事情,內閣隻負責製定方略,具體的實施由兵部來執行。”陳演大言不慚的說道。
“你……”陳新甲差點被氣笑了。
這就是大明最高級的文官,隻管自己信口開河,不管這個事情到底能不能實現,除了嘴炮,啥都不會。
“和金州軍翻臉容易,要是金州軍發瘋了進攻京師怎麽辦?要知道他們可不是韃子,可以直接派水師在天津送軍隊上岸的。到時候從天津到京師一馬平川,我們拿什麽抵擋?要是京師有什麽萬一,這個責任你承擔得起嗎?”陳新甲氣急敗壞的說道。
“皇上,陳兵部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當初朝廷接納金州軍時也沒有想到他們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現在金州軍大有不滅韃奴不罷休的架勢,此時如果我們冒然接納皇太極的臣服,確實容易引火上身。不如照顧一下金州軍的麵子,先跟金州軍傳達一下朝廷的意思再對外公布吧。”周延儒這個時候站出來和稀泥。
同樣的做法,但是在周延儒嘴裏就成了照顧金州軍的麵子先通知一下,極大的保留了朝廷和崇禎的顏麵,說得崇禎連連點頭。
“臣反對,臣還是那個意思。皇上為天下之主,這種接納外邦稱臣的事情什麽時候輪到一個臣下可以插手的?要是魯若麟頑冥不化,大不了我們聯合皇太極先滅了他這個亂臣賊子!”陳演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說出了不惜與滿清聯合攻打金州軍的石破天驚之言。
其實朝廷內不少大臣在麵對金州軍越來越大的壓力時,不是沒有人在心裏想過要不要和滿清一起聯手將金州軍滅掉。隻是這個想法太過大膽,而且國中恨滿清的人太多了,沒有人敢把這個想法說出口。
現在陳演突然將這個想法說出了口,大家都用一種詭異的眼神看著他。
聯合外族打漢人,即使成了也會遺臭萬年的,陳演這是為了報仇連身後名都不要了啊。
“你們這樣看著我幹什麽?皇太極一旦臣服,就是我大明的臣子,臣子幫助朝廷討伐不臣難道不是名正言順的嗎?”陳演一副無辜的表情。
還別說,這套說詞還真的可以自圓其說。唐朝不也請外族鎮壓過國內叛亂嗎?有這樣的先例在,明朝和滿清聯合攻打金州軍也不是說不過去。隻是唐朝這樣做的下場不太好,是個典型的反麵例子。
不過前幾年韃子還在京師周邊燒殺搶掠,做了數不盡的惡事,京師百姓與韃子可謂仇深似海。這個時候朝廷接納皇太極已經冒了一些風險在,如果還要更進一步與韃子聯合攻打金州軍,崇禎和滿朝文武用膝蓋想也能知道百姓會怎麽罵他們。
金州軍這些年在京師、天津一帶施恩無數,兼且活人無數,論口碑甚至比朝廷還要好。加上金州軍麵子功夫做得不錯,從表麵上看絕對是大大的忠臣。何況金州軍戰績彪悍,將韃子打得快要亡國滅種了,讓所有的漢人都揚眉吐氣了一把。
這個時候朝廷與韃子議和,甚至要和韃子聯合起來攻打金州軍,百姓們會怎麽想?這完全就是秦檜與嶽武穆故事的翻版啊!連故事的反派都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代入感絕對不要太強了。
陳演有勇氣當秦檜二世,崇禎還不想當第二個宋高宗呢。
崇禎陰沉著臉坐在龍椅上沒有說話,也不知道心裏想些什麽。這個時候崇禎是不好表態的,對與不對都不能從他口裏說出來。
周延儒作為首輔則必須有個態度,“此事重大,還需從長計議。還是先派人向魯若麟宣讀朝廷的旨意,既然以後都是朝廷的臣子,就不要趕盡殺絕了。”
至於滿清希望稱臣之後讓朝廷幫忙討要回原來的地盤,這個頭朝廷是肯定不會出的。朝廷對金州軍忌憚,對滿清何嚐不是如此。看看前幾年朝廷得慘狀,就知道滿清一樣不能放縱。
雖然此事基本有了定議,但是派誰前往金州軍也是一個難題。
朝中大臣嘴上說不怕金州軍,但是真要去金州軍的地盤宣讀這樣一份聖旨,心裏還是犯怵的。
要是魯若麟拒不接詔,那可就罪大莫及了。
這個時候誰都不想去接這個燙手山芋,凡是有資格當擔這個傳旨官的官員無不低下了腦袋,生怕皇帝點了他們的將。他們甚至已經在心裏盤算好了借口,是身體不適,還是父母病重,或者暈船也是一個不錯的理由?
崇禎與這些大臣們鬥智鬥勇了這麽些年,對這些大臣們心裏的小九九也是心知肚明,心中不免一陣悲涼。
這就是號稱帝國柱石的高官們,遇好事從不落後,遇困難避之不及,何其悲哀啊。
見久久沒有人主動請纓,崇禎的臉上也有些掛不住了,正準備發火,陳新甲再次站了出來。
“啟稟皇上,臣請前往金州軍宣旨,還請皇上恩準。”
“好!陳愛卿忠勇可嘉,朕心甚慰。事關重大,還請愛卿務必以國事為重。”崇禎大喜,對陳新甲的好感又回來了一些。
正巧,滿清的談判使者也在這個時候秘密進京了。
前幾年崇禎就有與滿清議和的打算,但是迫於朝廷內輿論的巨大壓力,以及滿朝上下死鴨子嘴硬,不肯麵對堂堂大明奈何不了一個區區遼東蠻夷的事實,和談的事情最終無疾而終。
現在麵對金州軍的巨大壓力,滿清終於放下了架子,以前所未有的低姿態表達了議和的述求,並希望能夠成為大明的藩屬,得到大明的保護。
朝廷正在為中原戰事焦頭爛額,每天都是城池淪陷的壞消息,這個時候收到滿清近乎投降的議和請求,頓時成了朝廷維持體麵的救命稻草。
再次登上內閣首輔位置的周延儒當仁不讓的搶到了主持議和的差事,而且表現得非常的迫不及待。
周延儒的日子也不好過,複起之後朝政並沒有因為滿清的偃旗息鼓而好轉,反而是中原大地的叛亂愈演愈烈,幾乎到了無可收拾的局麵。
性格急躁的崇禎也表現出了對周延儒的不滿,再沒有一點拿得出手的政績,被翻臉不認人的崇禎拿下是大概率的事情。
當然,朝廷內也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
這些反對的官員並不是認為議和是壞事,隻是擔心朝廷接納了滿清會因此而激怒金州軍。要是金州軍因此而叛出朝廷,那對朝廷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所以想要接受滿清的稱臣,最好先摸清楚魯若麟的態度,否則後果誰也承擔不起。
而持這樣觀點的大臣主要是與金州軍交好,並知道金州軍恐怖實力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兵部尚書陳新甲。
原本的曆史上陳新甲因為泄露了崇禎欲與滿清議和的消息被崇禎當做替罪羊殺掉了,現在這個時空陳新甲身負戰功,又沒有議和這檔子醃臢事,自然還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好好的待著。
崇禎前幾年還對陳新甲寵信有加,希望陳新甲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能夠有一番作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的叛亂此起彼伏,漸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崇禎對陳新甲的態度也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
其實換誰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也不可能扭轉乾坤,畢竟大明已經爛到骨子裏去了。即使陳新甲使出百般解數,依然不能阻止局勢繼續惡化。
雖然崇禎對陳新甲的不滿在加劇,但是崇禎暫時沒有換掉他的想法。不是崇禎對陳新甲還報有什麽希望,而是朝中根本沒人願意接手這個燙手山芋。
其實對於一部尚書在一個舉人出身的官員身上,東林黨人應該早就看不過眼才是。換了其他位置,早就應該被東林黨人黑出屎來,將位置讓給自己這些賢達們了。
不過誰讓兵部尚書的位置是在太高危了,陳新甲的前幾任領導幾乎沒有得到善終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大家對這個位置唯恐避之不及,才讓陳新甲安安穩穩的坐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沒人想去替代。
加上陳新甲與魯若麟的關係人盡皆知,是朝廷與金州軍之間的重要緩衝,隻要金州軍不造反,朝廷也不想隨便將他換掉。
對於陳新甲需要得到金州軍認可才能議和的意見,朝廷中的正義之士們頓時就爆發了。
“陳尚書,按照你的意思朝廷想要與誰議和還需要得到金州軍認可了?你把朝廷置於何地?置皇上於何地?”閣老陳演句句誅心,幾乎是想要置陳新甲於死地。
當年陳演在遼南受到了魯若麟的羞辱,就曾發誓與金州軍不共戴天,此時自然不會放過陳新甲這個“魯黨”的重要人物。
崇禎是個軟耳朵,聽了陳演的話眼神頓時就陰沉下來,看得陳新甲心驚肉跳。
“陳閣老此言大謬!我陳新甲對皇上和朝廷忠心耿耿,怎會有此大逆不道的想法。我這完全是為了朝廷著想,才不得不如此啊。”這個罪名太大,陳新甲肯定不敢沾邊。
“為朝廷著想?為朝廷著想就應該讚成議和,共擊魯若麟這個逆賊!”陳演得勢不饒人,繼續叫囂道。
“逆賊?皇上和朝廷都沒有說平遼伯是逆賊,陳閣老就將平遼伯定為逆賊了,還是說你代表了皇上和朝廷?”陳新甲來了一招乾坤大挪移。
“魯若麟不是逆賊誰是逆賊?他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還需要我多說嗎?”陳演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
“他是司馬昭,那你把皇上當什麽了?把我大明朝廷當什麽了?曹魏嗎?”陳新甲抓住陳演的漏洞死追不放。
“夠了!現在不是在這裏逞口舌之利的時候,朕要問的是:要不要接受皇太極的臣服?”崇禎知道要是自己不阻止,他們能夠引經據典的吵一天,最後什麽結果都沒有。
“要!”這次包括陳新甲在這個問題上也有沒有提出異議。
陳新甲是朝廷的兵部尚書,不是魯若麟的手下,他肯定要為朝廷的利益考慮。
無疑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接受皇太極的臣服對朝廷好處最大。隻是在接受皇太極臣服之前,陳新甲認為先要將魯若麟的工作做好,畢竟金州軍傾巢北伐,肯定是不想半途而廢的。
要是金州軍在明知朝廷接受了皇太極的臣服後還要繼續北伐,那朝廷的顏麵真的就丟盡了,是個人都會看出朝廷的外強中幹。
一旦中央失去了權威,朝廷的統治差不多也要完了。
“陳新甲,既然你也同意接受皇太極的臣服,為何要阻止內閣議和?”崇禎見陳新甲也持讚同意見,態度軟化了不少。
陳新甲快步走到大殿中間,跪在地上說道:“皇上,臣對大明忠心耿耿,但是哪怕是死也有一言不吐不快。”
“說。”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平遼伯此人確實野心勃勃,金州軍對朝廷也不甚恭順。依著臣的本心,臣也希望朝廷能夠蕩平遼南,將金州軍的威脅消弭。但是臣對金州軍太了解了,他們的實力太強大了,哪怕是最精銳的關寧軍也遠遠不是金州軍的對手。看看韃子的下場就知道和金州軍打起來,實在沒有勝算。”
“而今我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實在經不起更多波折了。如果沒有平定國內的叛軍,臣建議朝廷暫時忍辱負重,讓魯若麟得意一時又如何?”
陳新甲的話剛剛說完,陳演又跳了出來:“忍辱負重?我看養虎為患還差不多!今天我們對魯若麟退讓了,明天他就會要的更多。不趁著現在他還沒有壯大起來趕緊將他扼殺,難道非要等到其勢不可製的時候再出手嗎?”
“既然陳閣老的意見是趁早出手,那你覺得該怎麽做?”陳新甲心平氣和的問道。
“怎麽做是你的事情,內閣隻負責製定方略,具體的實施由兵部來執行。”陳演大言不慚的說道。
“你……”陳新甲差點被氣笑了。
這就是大明最高級的文官,隻管自己信口開河,不管這個事情到底能不能實現,除了嘴炮,啥都不會。
“和金州軍翻臉容易,要是金州軍發瘋了進攻京師怎麽辦?要知道他們可不是韃子,可以直接派水師在天津送軍隊上岸的。到時候從天津到京師一馬平川,我們拿什麽抵擋?要是京師有什麽萬一,這個責任你承擔得起嗎?”陳新甲氣急敗壞的說道。
“皇上,陳兵部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當初朝廷接納金州軍時也沒有想到他們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現在金州軍大有不滅韃奴不罷休的架勢,此時如果我們冒然接納皇太極的臣服,確實容易引火上身。不如照顧一下金州軍的麵子,先跟金州軍傳達一下朝廷的意思再對外公布吧。”周延儒這個時候站出來和稀泥。
同樣的做法,但是在周延儒嘴裏就成了照顧金州軍的麵子先通知一下,極大的保留了朝廷和崇禎的顏麵,說得崇禎連連點頭。
“臣反對,臣還是那個意思。皇上為天下之主,這種接納外邦稱臣的事情什麽時候輪到一個臣下可以插手的?要是魯若麟頑冥不化,大不了我們聯合皇太極先滅了他這個亂臣賊子!”陳演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說出了不惜與滿清聯合攻打金州軍的石破天驚之言。
其實朝廷內不少大臣在麵對金州軍越來越大的壓力時,不是沒有人在心裏想過要不要和滿清一起聯手將金州軍滅掉。隻是這個想法太過大膽,而且國中恨滿清的人太多了,沒有人敢把這個想法說出口。
現在陳演突然將這個想法說出了口,大家都用一種詭異的眼神看著他。
聯合外族打漢人,即使成了也會遺臭萬年的,陳演這是為了報仇連身後名都不要了啊。
“你們這樣看著我幹什麽?皇太極一旦臣服,就是我大明的臣子,臣子幫助朝廷討伐不臣難道不是名正言順的嗎?”陳演一副無辜的表情。
還別說,這套說詞還真的可以自圓其說。唐朝不也請外族鎮壓過國內叛亂嗎?有這樣的先例在,明朝和滿清聯合攻打金州軍也不是說不過去。隻是唐朝這樣做的下場不太好,是個典型的反麵例子。
不過前幾年韃子還在京師周邊燒殺搶掠,做了數不盡的惡事,京師百姓與韃子可謂仇深似海。這個時候朝廷接納皇太極已經冒了一些風險在,如果還要更進一步與韃子聯合攻打金州軍,崇禎和滿朝文武用膝蓋想也能知道百姓會怎麽罵他們。
金州軍這些年在京師、天津一帶施恩無數,兼且活人無數,論口碑甚至比朝廷還要好。加上金州軍麵子功夫做得不錯,從表麵上看絕對是大大的忠臣。何況金州軍戰績彪悍,將韃子打得快要亡國滅種了,讓所有的漢人都揚眉吐氣了一把。
這個時候朝廷與韃子議和,甚至要和韃子聯合起來攻打金州軍,百姓們會怎麽想?這完全就是秦檜與嶽武穆故事的翻版啊!連故事的反派都是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代入感絕對不要太強了。
陳演有勇氣當秦檜二世,崇禎還不想當第二個宋高宗呢。
崇禎陰沉著臉坐在龍椅上沒有說話,也不知道心裏想些什麽。這個時候崇禎是不好表態的,對與不對都不能從他口裏說出來。
周延儒作為首輔則必須有個態度,“此事重大,還需從長計議。還是先派人向魯若麟宣讀朝廷的旨意,既然以後都是朝廷的臣子,就不要趕盡殺絕了。”
至於滿清希望稱臣之後讓朝廷幫忙討要回原來的地盤,這個頭朝廷是肯定不會出的。朝廷對金州軍忌憚,對滿清何嚐不是如此。看看前幾年朝廷得慘狀,就知道滿清一樣不能放縱。
雖然此事基本有了定議,但是派誰前往金州軍也是一個難題。
朝中大臣嘴上說不怕金州軍,但是真要去金州軍的地盤宣讀這樣一份聖旨,心裏還是犯怵的。
要是魯若麟拒不接詔,那可就罪大莫及了。
這個時候誰都不想去接這個燙手山芋,凡是有資格當擔這個傳旨官的官員無不低下了腦袋,生怕皇帝點了他們的將。他們甚至已經在心裏盤算好了借口,是身體不適,還是父母病重,或者暈船也是一個不錯的理由?
崇禎與這些大臣們鬥智鬥勇了這麽些年,對這些大臣們心裏的小九九也是心知肚明,心中不免一陣悲涼。
這就是號稱帝國柱石的高官們,遇好事從不落後,遇困難避之不及,何其悲哀啊。
見久久沒有人主動請纓,崇禎的臉上也有些掛不住了,正準備發火,陳新甲再次站了出來。
“啟稟皇上,臣請前往金州軍宣旨,還請皇上恩準。”
“好!陳愛卿忠勇可嘉,朕心甚慰。事關重大,還請愛卿務必以國事為重。”崇禎大喜,對陳新甲的好感又回來了一些。